王昭君遠嫁匈奴並非悲劇 塞外過著幸福生活

2020-12-15 齊魯壹點

王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名嬙,字昭君,晉朝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名列我國歷史四大美人之一。

昭君的故事,在中國流傳甚廣,無數文學,藝術作品,都以她作為主角。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從大漢族主義以及大男人沙文主義的立場出發,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難。甚至還有文學作品稱,王昭君因深恨被放逐蠻荒,在呼韓邪單于死後,不願再嫁而自殺。更有版本說,王昭君在去塞外的途中就投水自盡了。

這些傳說可能是中原人士一廂情願的杜撰,真實情況可能是,王昭君自願嫁入匈奴汗國,在那裡所受到的是頂尖享受,終老於幸福之中。

悲劇的傳說

我們來看一個流傳最廣的傳說。

傳說兩千多年前在長江西陵峽秭歸縣寶坪村,住了個叫王忠的莊稼人,這個莊稼人因為一直沒有孩子,便到附近的屈原廟進香許願,祈求得到一個像屈原那樣忠於國家、熱愛人民的後代。結果真的很靈驗,八月十五夜裡,他的妻子夢見一輪明月投入懷中,不久便生下一個比天仙還標緻的姑娘,這就是王昭君。昭君從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心地善良,憂國憂民,特別喜歡望月吟唱,父母就為她建了一座樓,起名望月樓。

後來漢元帝挑選天下美女做后妃,昭君被選中。王昭君到京城長安後,和其他被選的秀女一樣,先到畫師毛延壽那兒畫像。有的美女為了得到皇帝的青睞,重金賄賂毛畫師,畫師就將她們畫得美貌非凡。王昭君不信這個邪,沒有給毛畫師金銀財寶,毛畫師就有意在王昭君眼睛下面點了一點,結果王昭君沒能入漢元帝法眼,寂寞於後宮。

幾年之後,匈奴汗國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向漢廷求親,漢元帝決定在不受寵的美女中物色幾位,賞賜給他,並許諾誰願意前往,就給予公主的身份。王昭君挺身而出。臨行前,漢元帝召見昭君,一見面就驚呆了,如此美麗的美人,我怎麼沒有發現呢?一席談話,更覺昭君才智過人,整個後宮無人可及。元帝深深後悔,兩眼望著昭君,不忍離開。昭君進宮多年,第一次見到多情而又年輕的皇帝,卻又要離他而去,也是心酸不已。可是為了國家利益,昭君不得不北上。

送走昭君後,元帝立即翻看美人畫冊,終於在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細細一看,原來昭君眼下多了一個疵點,掩蓋了昭君的美貌。皇帝大怒,下令將那個弄虛作假的畫師毛延壽殺了。

昭君隨呼韓邪來到塞外,在匈奴又舉行了隆重的婚禮,二人感情很深,但不久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久旱不雨,水草枯死,牧民飢餓混亂,朔漠飛沙中又夾著一股邪風。當地居民說這些災難都是漢女王昭君帶來的,只有用她的血來祭奠匈奴先靈,草原才能化險為夷。呼韓邪終日愁悶,惶惶不安,昭君也愁眉不展,忽然她想起父母在她進宮前曾送給她一個錦囊。昭君打開錦囊一看,原來裡面裝有莊稼種子、金剪子和一張黃紙。昭君百思不得其解,傷心地流下了一串串淚珠。這淚珠滴落在冰涼的沙子上,沙地上竟然奇蹟般地出現了一股藍晶晶的小清泉。昭君又驚又喜,有了水,還要有牛羊、水草、莊稼。她拿起了金剪用黃紙剪了一隻小羔羊,想不到剛剪成,小紙羊就變成了真羊。昭君又用黃紙剪牛羊、水草花瓣,頓時,身邊出現大片的綠草香花,成群的牛羊在其中吃草、休息。最後昭君又將錦囊中的種子撒在沙地上,頃刻便長出了莊稼。牧民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世代傳送著昭君的恩德。昭君最後死在漠北,也就是現在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南郊。呼和浩特是「青色之城」的意思,所以昭君墓也被稱作青冢。

再說元帝,因為思念昭君,一病不起,五個月後就死了。

關於昭君的結局,除了上面這個圓滿的結局外,還有自殺說、投水說等。無論什麼版本,在大漢族主義者的眼中都是一個悲劇,理由是:王昭君被毛延壽這個小人所害,被迫遠離故土,就算她贏得了單于和匈奴牧民的尊敬和愛戴,但一個聰慧的水鄉女子怎麼可能和野蠻人有共同語言呢?

千百年來,人們就是在這種心結中感嘆著王昭君的悲慘命運。然而,我們不得不打斷延續了千百年的一廂情願式的意淫。

塞外的幸福生活

關於王昭君的傳說中,一切「悲劇」的源頭來自宮廷畫師毛延壽這個「奸臣」。京劇上就有「罵一聲毛延壽賣國奸臣」「你不該投番邦喪盡了良心」,並且認為他被殺是大快人心。然而,王昭君傳說中的一個最大破綻正是毛延壽。查《漢書》《資治通鑑》均無毛延壽畫宮女畫以及被殺的記載。在歷史上,漢宮是否存在皇帝按圖召幸宮女的規矩,也未見正史記載。

《漢書·匈奴傳》《後漢書·南匈奴傳》對昭君出塞的記載是這樣的:

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五個單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個呼韓邪單于,被別的單于打敗,逃到漢朝來,向漢宣帝請求援助。因為呼韓邪單于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於是,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並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後,漢宣帝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人護送他到漠南,同時送給他三萬四千斛糧食。呼韓邪單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國看見漢朝對呼韓邪單于這麼好,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

漢宣帝死後,他的兒子劉奭,即漢元帝即位。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意思是自願當漢朝的女婿,以便有所依靠。漢元帝同意了。以前匈奴強大,漢朝和匈奴和親,都是挑選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現在呼韓邪的匈奴已成了漢朝的附庸,於是元帝決定挑五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民間選來的宮女,進宮後就像鳥兒進籠一樣,都希望出宮,但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宮女王嬙,即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也為了漢朝和匈奴的和好,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呼韓邪臨辭之前,元帝召見五女,只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漢元帝雖然閱美女無數,也大為震驚,想改變主意,卻不能開口,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她去了匈奴。

漢元帝為什麼沒有見過昭君呢?《漢書》只說「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怨」,並未提毛延壽作偽的事。事實上,皇宮是美人窩,如果沒有特殊的際遇,從民間選來的王昭君見不到皇帝是非常正常的事。而史書中也根本看不到王昭君對西漢宮廷和皇帝的戀戀不捨,相反,卻看出了她的大徹大悟、自願脫離。

漢元帝時,宮女為取寵皇帝,用重金賄賂畫工,畫工向宮女索賂的情節,來源於西晉葛洪寫的筆記小說《西京雜記》。這筆記是好事文人掇拾而成的雜記,不一定符合真實歷史。《西京雜記》等文學作品將毛延壽與王昭君聯繫在一起,可能因為當時西漢政府恰巧處決了一批宮廷畫家,毛延壽是其中之一且畫技最高的原因吧。

王昭君到了塞外後,並不像傳說那樣,日日思念中原、思念皇帝,鬱鬱而終,甚至自殺而亡,而是享盡頂級待遇。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與呼韓邪單于非常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據《漢書·匈奴傳》等史書記載,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所生的兒子伊屠智牙師被封為右日逐王。婚後三年,呼韓邪去世,嫡子雕提模皋繼位。依照匈奴汗國的風俗和律法,嫡子有跟庶母結婚的義務,於是王昭君再嫁給新皇帝。二人年齡相當,新單于更加愛慕王昭君。兩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繼續當皇后,跟新單于又生了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匈奴貴族。由於王昭君的原因,匈奴和漢族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至於王昭君與漢元帝之間的愛情則根本沒有可信度。後宮佳麗無數的漢元帝面對絕世美女,產生剎那間的眩暈是可能的,但產生愛情的可能性極低。並且,就在王昭君辭行之後五個月,漢元帝就死了。如果王昭君留下,哪有幸福可言。事實上,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她的幸福才真正開始。

至於王昭君卒於何年,不得而知。昭君死後,葬於青冢,而專家考證說,這只是她的衣冠冢,王昭君到底埋葬在什麼地方,只能是一個永遠的謎了。

相關焦點

  • 昭君出塞!力保漢朝幾十年太平,為何其生活悲劇史官不敢寫
    王昭君,她有著風華絕代之容,傾國傾城之貌,為了大局,不惜遠嫁匈奴,主動要求漢朝和親,她表示;犧牲她一人,增進了中華民族團結,可以讓漢朝與匈奴幾十年和平修好,她這一生值了。#王昭君#遠嫁匈奴家喻戶曉最美的和親公主對於,王昭君對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歷朝歷代史學家們對她從不吝嗇讚賞,但同時對於她苦難的一生,也從沒有人忘記每一個細節。
  • 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遠嫁匈奴單于,漢元帝為她殺死畫師
    皇帝自然捨不得自己的閨女遠嫁匈奴荒蠻之地,是故特在宮中擇一女充當漢朝和匈奴的和平使者。本想飛上梧桐枝,誰料落得異域中進宮數年未被皇帝寵幸的王昭君被選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史書中關於王昭君的記載只有僅僅數十字,而千百年來人們感念於王昭君犧牲自我換來兩族和平,流傳了非常多的民間故事。王昭君更是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號稱「落雁」。話說王昭君將要離開長安的時候,按規矩應該向皇帝辭行。而這次辭行竟然讓漢元帝兩眼瞪大,宮裡有這麼漂亮的美女,他自己竟然不知道。
  • 歷史上的王昭君嫁與繼子,真是悲劇嗎?還是他人誤讀
    王昭君遠嫁和親,在文學作品中一向被認為是悲劇,而且她在嫁給匈奴的單于之後,因為丈夫病死,她不得不從胡俗嫁給自己的繼子,這一點一直被人們所同情,認為她作為一個弱女子,侍身於兩代人,一定是受盡了委屈。但是事實的真相果真如此嗎?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真的很悲慘嗎?
  • 王昭君被迫和親,嫁父子二人命運太悲慘?不,其實是匈奴人救了她
    西域單于公元前34年,入朝請求與匈奴聯姻,為了安撫匈奴,漢朝統治者答應了這一請求,就是為了讓昭君成為漢朝的犧牲品,昭君之後,無數文人騷客哀嘆昭君的無私行為,不但給漢匈兩朝帶來了長久的安寧,也為大一統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每當想起遠嫁大漠的美女,就會流露出悲嘆之情。
  • 王昭君一生有多悲慘?遠嫁祖孫三人,最終忍無可忍,選擇了自殺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漢元帝之命出塞和親,嫁給了南匈奴的呼韓邪大單于。那時,昭君19歲,真是世上少有的美人。然而,呼韓邪大單于已是暮年,完全沒有文藝作品中的風採。兩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1年,呼韓邪大單于離開妻兒去世。按照匈奴的祖傳制度,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大單于的長子,與新即位的復株累大單于結婚。
  • 王昭君:出塞並非吾所願,世人誰憐我悽苦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頌揚,傳為佳話,漢元帝為保邊塞安寧,將大漢美女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漢朝和匈奴保持著和睦友好的關係,匈漢兩族因和親加強了交流和互助,王昭君以一己之力,使漢朝遠離戰亂,國泰民安,而且還說王昭君在和親中收穫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實際上是承受了非人的折磨,一生悽苦
  • 四大美女之王昭君,嫁匈奴父子三人,為大漢換來數十年的和平
    就在劉奭為難之際,一位女子挺身而出,她願意犧牲自己,遠嫁匈奴,為大漢王朝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位就是歷史上被譽為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傳奇故事至今廣為後世之人稱讚。王昭君出生的年代是漢朝的鼎盛時期,老百姓過著比較富足的生活,但是王昭君出生的地方卻很貧窮落後,她的父親帶著兩兒一女耕種一點山坡地維持生計,有時王爸爸也替人家拉賺些錢貼補家用,生活過得十分艱苦。
  • 王昭君被計算機還原長相,拋開她的功績談顏值,有些過於狹隘!
    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按理說應該被皇上選中,但她為何被派去和親?和親之後幸福嗎?為何會有三嫁單于服毒自盡的說法?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揭開王昭君的神秘面紗。,很多秀女得知這個消息後,死活不肯當,她們覺得匈奴生活條件太艱苦,去了之後指不定會受什麼苦。
  • 王昭君三次嫁給匈奴人為妻,她在那裡生活得好嗎?
    在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中,王昭君可以說是得到民間歌頌最多的人了,她以「公主」的身份嫁到了匈奴,她在那裡生活得好嗎?通過查閱資料得知,王昭君在她16歲那年入宮成為了一名宮女。在此後的5年內,她並未得到過皇帝的寵愛,一直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 王昭君可憐,她們比王昭君更可憐,為什麼沒人同情她們?
    於是,美麗的王昭君離開了繁華的長安,一路黃沙滾滾,來到寂寥的大漠,嫁給了一個陌生的男人,婚姻悲劇從此開始。(王昭君)王昭君出生於西漢,自小深受中原文化影響。遠嫁匈奴的她,無論接不接受收繼婚制度,都得遵守。
  • 王昭君: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王昭君,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她原本出身於平民之家,因為花容月貌,被選入宮中,卻只做了宮女。源於沒有討好畫師的她,被故意畫醜了畫像,才失去了選入後宮妃子的機會。因此,到後來被漢元帝選為和親宮女,遠嫁於匈奴。於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便流傳至今。
  • 一生嫁給父子二人的王昭君自請和親的真相
    王昭君因此才無奈遠嫁匈奴。按這種說法,王昭君進宮不久,就成了漢元帝的妃子。初時,漢元帝對其十分寵愛。但面對後宮三千佳麗的誘惑,要一個男人長情專一,顯然是不現實的。漢元帝也不例外,時間一久,他有了新寵,昭君受到了冷落。恰在此時,呼韓邪單于提出要做漢朝的女婿,漢元帝就把王昭君做人情許給了呼韓邪單于。
  • 王昭君為何出塞?真的是因為畫師毛延壽作祟嗎?看史書怎麼說
    王昭君,是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她17歲便以「良家女子」被選入宮,為漢元帝的後宮宮女。公元前33年,她出塞匈奴,嫁給匈奴舉於呼諱邪,開始過起住穹廬、被氈裘,食畜肉、飲奶酪的生活。在匈奴居地,昭君生兒育女,還要從「胡俗」,在呼韓邪去世後,又需嫁給繼位的前閼氏所生的長子,直至客死異域, 「獨留青冢向黃昏」。
  • 古代四大美人,為什麼唯獨王昭君,能經常出現在文人雅士的筆下?
    民間關於王昭君的繪畫陶瓷但是當時宮裡沒有女人願意遠嫁匈奴。一來胡人的文化比較彪悍,漢人比較不習慣那種幾乎是茹毛飲血的日子。二來匈奴地遠人稀,這種出嫁的地方無形中就有一種荒涼感,誰又願意下嫁呢?王昭君卻在此時挺身而出,上書陳辭,表示願意出嫁匈奴。有文人說此段經歷,說是王昭君常年身處冷宮,青春被耗費,此時的行為其實是在宣洩心中的不滿,屬於離家出走行為。不管文人怎麼揣測,王昭君都是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
  • 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為何深受歷朝歷代文人敬仰
    關於王昭君的出生還有一個美麗傳說:有個叫王忠的莊稼人,苦於膝下沒有一兒半女,有一次去附近的屈原府進香,祈求得到一個像屈原一樣愛國且熱愛人民的後代。後來,在八月十五這天,王忠的妻子夢到一輪明月投入懷中,不久便生下一個長相極為標緻的姑娘,也就是王昭君。年紀輕輕因為貌美被選為宮女,而後被許配給匈奴王,遠嫁到中原之外,這是我們無法體會的。
  • 在漢朝女性根本就沒有地位,王昭君因為太美而出塞,還連嫁三夫
    王昭君生於西漢公元前52年,死於公元前19年,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被冠以落雁的稱號。正是因為她的美,讓她的一生跌宕起伏,流傳後世。王昭君本來是一個平民家的孩子,在公元前38年由於美貌非常,被選入漢元帝後宮成為宮女。
  • 通過詩詞來深度探究不同時代對王昭君形象的不同解析
    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人盡皆知,自從西晉以來,王昭君遠嫁匈奴的故事經過不同朝代的更迭呈現出不同的樣貌。中國古代詩歌對昭君出塞的描寫可謂浩如煙海,據不完全統計,昭君出塞的詩歌自古至今至少有500餘首。清代的胡鳳丹編寫的《青冢志》一書中,收錄了漢代到清朝描寫王昭君的詩詞420首。
  • 「落雁」王昭君,附古屍容貌復原圖
    就比如本次的主人公王昭君,可能正處在童年的「國家棟梁」們對其第一印象就是那個拿著法杖的「冰雪女王」。並且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可能會伴隨他們走過幾十年,可惜了華夏千年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歷史上真實的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一,其中的「落雁」便是指王昭君。王昭君是西漢南郡秭歸人,既今天的湖北宜昌一帶。
  • 專家復原了王昭君的容貌,網友:咋這麼醜?專家:這就是真實的
    王昭君是四大美女之一,在四大美女的排行上,她只比西施差一籌,名列四大美女榜的第二位,比貂蟬和楊玉環還要漂亮。那麼王昭君到底有多美呢?現代科技發展迅速,很多以前辦不到的事情,現在利用科學技術都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
  • 昭君出塞背後的那些事
    當時的漢元帝及其好色,後宮美女太多,為了節約選美時間,漢元帝別出心裁,請一個叫毛延壽的善花丹青的宮廷畫師把後宮美女的以畫像的形式上呈皇上,由於毛延壽像王昭君索取賄銀不成,於是就在王昭君的畫像的眼下添了兩顆克夫的黑痣,當時匈奴到漢朝來要求賜婚,王昭君眼看在大漢無出頭之日,不願老死宮裡,主動要求遠嫁匈奴,等到漢元帝第一看到圓姿替月,長袖臨風,神光四溢,耀目增輝,眉彎雙黛,唇略施朱,身材合度,修短適中,手扶雙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