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到近代,從收藏到複製,從傳承到創新……走進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仿佛走進了中國古代金銀器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金銀器散發著熠熠的光芒,向來者講述曾經的故事。
金、銀自古即是財富和吉祥的象徵,而金銀器實現了形與質的完美結合。日前,記者感受了金銀器令人驚嘆的構思、鬼斧神工的技藝,還有那撲面而來的滄桑。
全省首家以金銀器為特色的博物館
在千年古剎白馬寺西側,有座唐式風格的院落,這裡就是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該館由收藏家王亞強集多年收藏所創辦,是我省首家以金銀器為特色的專業性民辦博物館。
王亞強介紹,該博物館目前藏有戰國至近代的金銀銅器文物200餘件(套),藏品包括金銀茶具、飲食器具、古代飾品等,種類齊全,造型繁多,質地精良。室內共設4個展廳:第一展廳為金銀器珍藏品特展,陳列著戰國至明清時期的一些金銀器物;第二展廳為金銀器複製精品展,展品主要以複製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佛教金銀器和四川彭州出土的宋代窖藏金銀器為主,複製品完全按照原物1∶1的比例精心製作,重量與出土的原物相差不到5克,仿真效果惟妙惟肖;第三展廳為金銀器工藝專題展,介紹鎏金、簪花、掐絲等製作工藝和歷史;第四展廳為金銀器精美禮品展,主要展出銀壺、純銀保健杯等茶具。
金銀器的製作和使用已成為中國古代特殊的文化現象,包含著豐富的政治、經濟、歷史等內涵。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收藏金銀器具之多、領域風格之多、跨越年代之久,讓人不禁驚嘆中國工藝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裡,您將領略許多瀕臨失傳的古老技藝,也將感觸各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鎮館之寶展示
戰國獸面紋金牌飾。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長10.1釐米、寬7.6釐米、厚1.9釐米、重97克。體呈長方形的獸面臉,獸臉闊,舌短,似桃形,頂端呈「山」字造型,造型別致,紋理清晰,極其罕見,是我國古代早期金銀器的代表作之一。
花葉紋金髮飾,唐代。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髮飾以薄金片為底板,金絲盤捲成花草形,上面焊有掐絲和小金珠,掐絲內鑲嵌有綠松石和寶石。正中髮飾高11釐米,重33克,上端站立一隻鳳鳥;金釵頭用薄金片焊接而成,表面鋪滿細微金珠,釵頭鑲嵌綠松石。整套髮飾極為講究,是唐代皇族所用飾物。
金耳環,唐代。高5.6釐米、重17.55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金耳環的樣式接受了波斯薩珊文化的影響,以金片焊接,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環狀,鑲嵌寶石,中間為圓球形,表面系細小金珠裝飾,下部為方形金片焊接似塔形,最底部以五個小金珠焊接加以點綴,整體形態優美,工藝精湛。
金帶扣,宋代。上:長7.05釐米、寬6.7釐米、厚1.5釐米、重76.81克;下:通長12.7釐米、寬6.1釐米、厚1.5釐米、重158.66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扣環呈扁圓形,環頂浮雕花草紋飾,扣身背面錘揲成型,再與正面鏨刻細節,表面高浮雕圖案,圖案展現了三個小孩嬉戲於牡丹花草之中,呈現一幅精美的戲嬰畫面。小金帶扣與大的型制基本一樣,屬高浮雕工藝。
卷草紋金梳背,唐代。長6.1釐米、寬1.4釐米、厚0.5釐米、重4.91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用薄金片製成,半月形,中空,上端可插入骨木梳齒,金梳背表面用細金絲勾出卷草花朵紋飾,頂部焊以連珠紋裝飾,這種掐絲、炸珠和焊接工藝,堪稱金細工的佳作,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宋代金簪。長24.5釐米——30.8釐米、重10.68克——40.23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三根形制相同,簪頭以圓球形高浮雕工藝雕刻牡丹花、鳳鳥圖案,簪體圓長,簪體焊接與簪頭上,其中兩根簪身上半截以鳳鳥尾部加以花卉紋雕飾,形象生動。另一根簪頭形狀特別,似耳勺狀,比較少見。
宋代金釵。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金釵四件,呈【V】狀,長26.2釐米,總重159.25克。均為一金長條形敲打對摺而成,通體素麵,似經常使用,多彎曲不直。
花鳥四曲銀鎏金盒,唐代。直徑6.9釐米、通高3.9釐米、重64.86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銀板錘揲、焊接成型,以子母口相合,整體紋飾鎏金,圈足外撇,頂、底部均鏨刻紋飾,頂部中央鏨刻兩隻飛鳥,四周以團花裝飾,邊緣單相仰蓮瓣一周,盒壁鏨刻一正兩破式海棠瓣二方連續圖案,圈足底沿刻一周蓮瓣紋。
鎏金銀碗,唐代。大碗:口徑18.5釐米、高6釐米、重322.52克;小碗:重290.35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兩件形制紋飾基本一致,敞口,碗內壁通體光滑,錘擊成型,碗身鏨刻有六朵團花,紋飾鎏金,矮圈足底,造型美觀大方。
鎏金龍紋銀盤,唐代。口徑15.3釐米、高4.1釐米、重179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銀盤打製成型,侈口,沿小內收腹微豐,作四瓣形,圈足底,口沿一周鏨刻有簡化的蓮瓣紋,腹部出筋四道並將其團花紋飾亦分作四組,盤心錘雕出三爪行龍,其圖案精細,行龍周圍以魚子紋地裝飾,整體紋飾鎏金,為一件佳作。
鴻雁紋鎏金銀腕釧,唐代。直徑6.5釐米、重38.32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腕釧以銀片錘打而成,釧面中間寬,兩端窄,開有豁口,釧面鏨刻鴻雁紋,紋飾鎏金,釧面有一條明顯的縱向凸稜,兩頭捻搓成細絲分別折回,各纏十六圈做成開口,使用時可根據手腕的粗細調節銀釧開口的大小,是中國古代婦女喜愛的首飾之一。
鎏金雲頭形銀盒,唐代。長8.1釐米、寬4.2釐米、重74.31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盒為雲頭形,身扁,錘打成器,盒頂鏨刻有一蜜蜂,器形獨特,紋飾精美。
猴鹿紋銀盤,宋代。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直徑17.2釐米、高1.4釐米、重171克。銀盤錘打而成,盤底紋飾高凸,呈半浮雕狀,盤內中心為一湖泊,環繞湖泊裝飾有兩猴和兩鹿,其間布有山石花草。兩猴攀騎在樹上,兩鹿漫步在湖堤,意趣生動,惟妙惟肖。因猴通「候」,鹿通「祿」,所以此盤具有高官厚祿之吉祥寓意。
雙鳳紋銀盒,宋代。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直徑17釐米、高5.1釐米、重304.55克。頂部中間飾一周凸弦紋,弦內飾雙鳳對飛圖,雙鳳之中飾折枝牡丹花一束,兩鳳對飛形成一圓形,弦紋外飾一周纏枝牡丹花紋,紋飾下均有小碎點紋地,整器錘揲加工成型,紋飾半浮雕式。
纏枝卷草紋高足銀杯,唐代。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口徑5.15釐米、高度5.7釐米、重56.21克。此器錘擊成型,腹部平鏨纏枝卷草紋,通鋪魚子紋地,圈足面鏨忍冬紋一周,此杯刻工精湛,在唐代頗為流行。
雙獅卷草紋銀杯,唐代。直徑5.5釐米、高度4.8釐米、重77.89克。此器錘擊成型,腹部以淺浮雕裝飾威猛獅子兩隻,並伴以卷草,口沿下一周連續S紋飾,整體器型極其精美。
纏枝紋三足銀罐,唐代。腹徑4.85釐米、高5.1釐米、重44.39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小口,束頸,鼓腹,圓底,傘形蓋,寶珠形蓋鈕,蓋鈕之間有六瓣形銀墊,鼓腹的下部焊接有三個獸足,圓形底,通體以纏枝花草紋裝飾,錘擊成型,整體渾圓大方,造型美觀。
銀方箱,宋代。直徑7.4釐米、高11釐米、重376.82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整器採用錘揲、焊接成型,箱蓋為盝頂形,頂上有飛翔於雲中的鳳鳥兩隻,上下以子母口扣合,箱體呈四方形,四面平鏨花鳥人物,亭臺樓閣,鋪魚子紋地,箱底以兩條弦骨裝飾,弦骨中間鏨刻瑞獸,方箱後面有兩個鉤環,正面有鎖紐與銀鎖連接。
銀龍頭銜環耳杯,五代。口徑9.75釐米、高3.3釐米、重117.08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敞口,素麵,平底,無圈足,單耳,耳做成龍頭形狀,嘴含一環,形象栩栩如生。
銀鎏金獸首蓋碗,西漢。直徑15.5釐米、高11釐米、重750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為西漢時期的食用器具,其製作主要採用錘揲、焊接、鎏金等工藝,通體圓潤無紋,在碗體雙耳及碗蓋中央部位飾有獸形部件,碗底及獸形部件處鎏金,整體感覺簡潔而不失莊重,實屬我國古代早期金銀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
四獅紋高足銀杯,唐代。口徑5.4釐米、高6.6釐米、重62.34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銀杯錘打而成,深腹,高足,足底呈喇叭狀,高圈足上部為一小平盤,與杯身焊接相連,杯體內壁光滑,杯腹鏨刻有四獅卷草紋飾,滿鋪微細魚子紋地,是唐代中期八世紀前半期流行式樣,刻工精細,工藝較高。
銀元寶,唐代。長14.4釐米、寬8.9釐米、重965.47克。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藏。
系鑄造而成,兩頭翹起,中間為平面,腰部內收,底部刻有「王」字底款,形制極其美觀。
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地址:洛陽市洛龍區白馬寺鎮白馬寺西側
開館時間:9:00—17:00(免費開放)
公交線路:56路、58路、87路、91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