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藝術院校如何回應數字時代:不只是「技術烏託邦」

2020-12-12 澎湃新聞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近日在上海舉辦了院長論壇,以智能時代下教師角色的轉變為主題,邀請國內外藝術院校院長和校長展開探討。

從發言中,可以看到面對數字智能時代的浪潮,藝術與設計院校如何在擁抱科技的同時思考更廣泛的社會議題,如何平衡技術手段與藝術創作,如何跳出學科的「界限」,與鏡頭用科技語言的年輕一代學生進行交流。

藝術院校:新一代數字文化生產者的試驗場

艾倫·沃克(Allan Walker,英國索爾福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索爾福德大學藝術傳媒與創意科技學院展位,《Barcode Galaxy A Medium Dialogue》,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現場

第四次工業革命一詞由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在2016年首次使用,強調了基於對生物科學、數字網絡和通信的互連性的新理解的技術的出現。它的影響力已經引起社會和全球經濟的深遠變化。創意教育在為設計師提供這些技術及其產品、以及彌合迅速增長的技能差距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創意領域,我們需要不斷地修改我們的系列項目,並確保與學校和行業的密切聯繫。

藝術院校必須成為新一代數字文化生產者的試驗場,致

力於社會參與的實踐和環境的可持續性,並應支持那些使用數字過程創作藝術的人,和那些對數字過程本身進行藝術創作的人。

此外,對藝術院校工作人員響應新技術的新要求包括:首先,在藝術院校的各個方面體驗,都需要將模擬與數字聯繫起來的靈活性和創造力;其次,在學院以及工商業領域開展跨學科合作的經驗;第三,他們應該是具有高水平的數字專家,具備教授編碼的能力等。

安德魯·布魯特頓(Andrew Brewerton,英國普利茅斯藝術學院院長):

長久以來,藝術家工作室一直作為創作實踐和藝術教育空間,我所提出的問題則出現在這一空間面臨決定時刻或轉折點之時,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空間內部與外部之間的動態銜接,尤其是在當下,在被COVID-19席捲之後的世界中。

我的問題是:2020年,在我們的藝術院校,什麼能夠成為工作室?工作室在哪裡?

數百年來,工作室一直以各種形式為視覺藝術實踐提供能夠激發靈感的自然元素。十九世紀中葉,巴黎畫家查爾斯·格萊爾(Charles Gleyre)的工作室是一所藝術學校,包括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在內的未來印象派畫家都曾在這裡學習。莫奈尋求重現的體驗不是來源於空間內部結構,而是一種直接暴露於外界的感受。他在巴黎北部吉維尼(Giverny)的工作室既是工作室又是花園,體現著莫奈對於藝術與生活之間關係的理解。

莫奈的吉維尼花園

如果說在莫奈的時代,將室內創作開拓為室外寫生對美術學院和繪畫實踐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那麼在我們當下的時代,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的封鎖之下,有關內部和外部之間的新​問題再次出現,並對藝術學校提出新的挑戰。可攜式設備的出現改變了工作室的邊界和範圍,使之成為一種更加開放和跨文化的、全球視覺藝術創作的獨特場所。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展示作品,在虛擬空間,在街頭。

工作室是一個製作空間,是跨越各種材料、技術、工藝、虛擬、想像、哲學和精神層面的實踐的地方。工作室在藝術學校、學生的臥室或花園小棚中;工作室可以存在於網絡中;工作室可以在市中心的景色裡;工作室可以在難民營中,也可以在路上。工作室同時是:工作室,實驗室,廚房和表演空間。工作室是一個鮮活的檔案館。

「混合」(虛擬和數字,網絡,校園,在家中)遠程教育和面對面的教與學、同步和異步參與、「延伸工作室」的概念、多角度參考——所有這些因素都將工作室的內部和外部環境轉變為藝術教育中的學習空間。

阿利斯泰爾·佩恩(Alistair Payne,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

格拉斯哥美術學院

我的許多想法都基於純藝術和當代藝術實踐領域的教學經驗。

在過去十五到二十年間,數位化不斷增強,製作工具和方法不斷更新,帶來了更具潛力和歷史意義的新藝術形式,並鼓舞廣大藝術學科領域的學者們開始探索新的實踐空間。

技術對藝術和設計實踐的潛在發展至關重要。這些技術和媒介都可以運用到創新型教學中,在不同的空間中提供多種不同的可能性。 比如,通過新媒介和技術,我們可以在線(或傳統環境)瀏覽畫廊。

從多方面來看,我認為,這樣的發展對創新學科和技術領域來說,是一種延伸而不是破壞。雖然這些發展所蘊含的複雜性要求具備更多樣化的技能和知識,但它並不會脫離現有的各種創意學科的概念基礎。

我近期參與的一個以繪畫為研究背景的博士項目,將虛擬實境作為一種數字工具運用到項目中,讓作者能夠在新的空間中重新思考和繪畫。 與此同時,這一改變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方式。

不得不提的是

數位技術的發展與基於傳統手工技能的學科並不衝突

。相反,基於傳統手工技能的學科可以支撐技術的創新,並為數位化方法的實踐提供進一步的支持。

跨學科:不只是「技術烏託邦」

楊冬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張瑞昌 ,《虛擬形態研究與設計應用》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展出作品

在「新文科」建設的一個大背景下,我想所有的院校都在努力探尋著如何進行創新的教育。

清華大學有已經進行了很多年的一個交叉學科的項目,由美術學院,計算機學院,新聞學院聯合培養學生。這種類型的培養項目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例如我們和新雅書院合作的工業設計二學位項目,和就是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做的藝術碩士培養項目。2017年,我們在義大利米蘭設置了清華大學的米蘭藝術設計學院,希望這樣一個在歐洲的平臺能夠促進國際的交流以及跨學科的教育發展。

我們也充分利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這樣一個優勢,藝術博物館佔地三萬平方米,擁有幾萬件藏品,我們也希望通過博物館把我們的藝術課堂真正能夠融入到實踐當中。

在今年的非常態化狀態下,我們的畢業展覽採用「2.5D」的展現方式:學生自己來搭建畢業作品的「場地」並進行展示,他們在這個新的技術條件下嘗試了很多方式,而且所有的專業,包括陶瓷、玻璃、金屬工藝這些過去被認為是比較傳統的專業的同學,也展示出對於信息技術的良好掌握。

今天的話題是智能化大背景下的發展,

面對人工智慧、信息交互等手段的發展,各個學校都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從

我們學校的角度來講,肯定要積極拓展跨學科多專業的發展,創造出未來能夠適應新的科技和大背景的學科。

奈倫·巴菲爾德(Naren Barfield,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副校長兼教務長):

【海內外應屆中國畢業生展】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展位,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現場

數據與數字工具和人工智慧的可譯性(例如,從DNA到聲音,圖像,動畫)有潛力實現無限的變化——這不同於通常只使用一種工具來達到目標的傳統行業。這給了藝術設計教師空間,用於思考手工藝和人類技能的目的———不再依靠它們維持基本生存———以及新的主觀性。

人性化,創新,部署,設計和傳達新技術是藝術設計的部分職責,但它同時也可以批判、質疑和詢問相對優劣。因此,我們無法迴避數字時代的道德問題……例如,假新聞,意見管理,製造共識……設計和藝術也要揭示真相。

數字時代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首要潛在特徵是什麼?學生是「數字母語者」——他們對數位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熟悉程度和使用程度將日益領先於教師。也許我們會看到角色的逆轉:學生會教老師嗎?老師將如何適應?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價值和作用是什麼?老師帶來知識、理解力、概念圖、以及指導和情境化的能力——他們的經驗和知識可幫助學生填補自身知識的空白,聯結他們的理解力。老師從孤立地教授一門學科,到支持學生發展批判性探究,並不僅將其學科與其他藝術設計學科聯繫在一起,而且還將其聯繫於科學、技術、經濟學、工程學、醫學以及所有其他人類探索的領域。

因此,我們需要有數位化素養的研究型教師,他們本身就是跨學科的實踐者,對其他領域的知識感興趣。教師們本身應具有道德和國際視野,並支持他們的學生成為全球公民。

教師們應當了解數字時代和人工智慧,而且不僅僅是通過某種技術烏託邦的想法去理解數字時代和人工智慧……還致力於道德、解決數字貧困、實現知識獲取渠道、以及技術對人類主觀性的影響。

畢學鋒(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設計藝術學院院長):

國美設計學院學校外景圖

今天的設計師到底是設計師還是科學家,是編程人員還是計算機管理者,又或者是我們的市場、城市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我覺得我們要重塑設計的使命。我們過去是用造物的思維來看待設計,那是行業意識在推動著其發展。比如說過去我們叫包裝設計、汽車設計等等;今天更多的是一種系統思維,比如說視覺傳達、交通工具、互動設計、服務設計,甚至在西方出現的跨界別設計或者是空間敘事等等。

今天的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給我們帶來的將是社會方法和設計觀念的整體轉變。首先設計對象不斷拓展:從造物向信息和服務的角度在轉變。設計需要更強的綜合能力。例如,它需要和社區人群交互;關它注人和社會的複雜性。今天設計已經不是一種職業,更多的是問題意識的思維的能力,是改變世界的一種觀念,是構建未來的一種啟示。

我們強調在傳統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秩序,中國美術學院提出來了東方美學的整體概念,設計學科也提出來「東方設計學」這樣一個理念,在我們自身文化發展過程當中建立一個適應今天中國人、東方人的一種生活美學的態度。我們來開啟改變社會的意識。

焦興濤(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

(四川美術學院)《木工計劃》  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展出作品

我們更多是把技術作為藝術的一個條件和手段,但是我們的理解

技術是內在於藝術和我們這個世界當中的

1984年第一封電子郵件從德國的卡爾斯魯厄計算機中心發出,從此開啟了計算機藝術的先河。現在,計算機藝術、媒體藝術最重要的三個特點:交互、連接和運算系統。藝術創作參與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在於它的非線型和開放性,這導致了我們觀眾的作者性。

藝術家特瑞可·哈波亞把自然植物和碳氧發生器、光、電融合成整體,由此提出,自然中的樹木一樣,技術和科學內在於我們今天的世界結構。另一個案例是,藝術家西蒙·韋克特把99臺智慧型手機放在一個手推車裡,並打開所有手機的Google Map導航,他提著到處走的時候,導航地圖上顯示出「道路擁堵」,他試圖探討數據的真實性和真實日常之間的關係。前一段時間我們學校的李一凡老師做了一個片子《我愛殺馬特》,他在交流的時候他說到,在現實當中他把很多廣東的打工青年加了微信、加了QQ之後,他突然發現他的朋友圈推送完全變了:各種招工信息、俱樂聯盟,和他完全是兩個世界。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手機上面的微信朋友圈的推送是一個假象。

西蒙·韋克特的項目

去年拍賣了一幅AI智能繪畫《愛德蒙·貝拉米肖像》,我不去討論這個作為AI智能人工繪畫的價值和意義,我只是要說,藝術是去自動化的最高形式,但遺憾的是今天藝術本身正在被智能化。所以在技術、智能、網絡的塑造之下,藝術的一席之地才能決定藝術教育的立場和我們的對應。在新技術條件下,我們如果不能保持一個對技術的開放態度,你就很難展開你的教學,你就很難理解技術為什麼是內在於我們的身體性之中,而不僅僅是成為藝術的工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最火?全國專業的共263所!你知道這些院校排名嗎?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最火?全國開設此專業的高校共263所!你知道這些院校排名嗎?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顯示, 其中新增專業最火的是數字媒體藝術。
  • 範周:數字時代藝術發展的十大趨勢
    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再到數字時代,藝術形態經歷了從傳統藝術到大眾藝術再到數字藝術的更迭,當今,數位技術正全方位影響著藝術管理的發展趨勢,包括協同化人機合作管理模式、智能交互式藝術傳播、大數據創新藝術管理手段,以及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新人才培養等方面。11月22日,範周教授在大連藝術學院發表名為「數字時代藝術管理的新趨勢」主旨演講,現將發言內容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 火星時代教育就業管理部總監侯清華:培養市場需求的藝術和技術人才
    侯清華:火星時代成立於1994年,是國內較早進入數字藝術領域的教育機構,創始人王琦院長在1994年出版了三維動畫專業書籍《三維動畫速成》,之後又相繼出版了包括火星人系列在內的100多套圖書,將CG知識分享給更多的人。
  • KDA課達丨數字媒體藝術到底是什麼?英美有哪些院校和專業
    而數字媒體藝術就是基於這些技術的內容生產、創作、傳播與體驗。既然數字媒體藝術這麼火,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什麼是數字媒體藝術以及作為藝術技術大國的英國和美國有哪些院校和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定義數字媒體藝術是指使用各種數字、信息技術製作的各種形式的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具有模擬現實的虛擬性、藝術創造的想像性、交互性和使用網絡媒體的基本特徵。
  • 數位技術時代的電影生態
    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多次技術變革的挑戰,每一次都讓電影幾乎遭遇滅頂之災,但又浴火重生。由於電影是技術、藝術與工業的融合,因此,電影的發展深受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 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和參照獨立設置本科藝術院校的藝術類本科...
    (院校名單若有變動,以教育部最新公布為準)  參照教育部學生司《關於做好2010年部分高等學校藝術類本科專業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學司〔2009〕35號)及其他相關文件所列29所獨立設置本科藝術院校和參照獨立設置本科藝術院校藝術類本科專業招生辦法執行的16所高等學校的有關藝術類本科專業名單。
  • 數字時代的新媒體技術要爆發了!
    酒店-多媒體藝術盛宴D'strict團隊曾為SLS拉斯維加斯酒店賭場注入了「裸眼3D」、「全息」、「視錯覺藝術」、「Mapping」等新媒體技術。走進這裡的顧客都情不自禁沉浸在新媒體藝術的饕餮盛宴。可口可樂-3D自動廣告牌可口可樂的一塊「世界上第一臺3D自動廣告牌」改造了紐約時代廣場這個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廣告方式。一個六層樓高的數字裝置,由1760塊獨立移動的LED屏幕組成,每一個高解析度的LED立方體都被編程成能獨立延伸和收縮的單元。
  • 巴黎在召喚——法國藝術院校一覽
    為全世界的藝術設計產業 輸出了無數的人才 今天帕特君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法國的藝術設計院校
  • 圓桌|什麼是「藝術哲學」?何以重申「藝術哲學」?
    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院校和學術團體的20餘位相關領域的學者、出版人及藝術機構負責人聚集一堂,從「藝術哲學」的概念辨析出發,圍繞《藝術史與藝術哲學》(圖1)的學術定位、藝術哲學的歷史和內涵,以及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的關係等相關的藝術哲學命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 美國藝術院校:平面設計、插畫、視覺專業(1+3)本科
    我校「五星級」的教學樓一、承認我校課程的美國主流藝術院校包括:1、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5、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6、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加州藝術學院7、School of Visual Arts 紐約視覺技術學院8、Parsons School
  • 申請英國頂尖藝術學校,如何準備藝術作品集?
    申請藝術名校,作品集發揮著關鍵作用。雖然大多數藝術設計院校會評估一系列材料(從PS到筆試和面試),但作品集代表你的能力、興趣、創造力和作為一個藝術家的整體發展。想去英國藝術留學,如何才能完成一份出色的藝術作品集?
  • 藝術如何重回自然?建築與藝術的跨界思考
    記者丨何安安近期,「藝術對話空間系列論壇」第二期在北京寶隆藝術區上方美術館開啟,這一論壇旨在為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當代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等搭建一個跨領域交流與對話平臺。本期論壇聚焦動態藝術,藝術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數字藝術與空間等話題。
  • 在這裡洞見未來教育 2020(杭州)國際數字教育大會正式開幕
    「技術賦能教育•生態聯動未來」論壇探討如何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不斷突破時空限制,抓住每一次技術變革對教育的賦能與保障,共同探索並推進數字教育的發展。   「未來•名校長說」論壇聚焦「面向未來教育,培育未來人才」主題,就如何具體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新冠疫情常態下的線上教育、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新教育環境下教育者如何應對等熱點話題進行研討,華師大附屬學校杭州學校校長馬驫、濱江實驗學校校長張翼文、臨平一中校長唐建強等名校名師為觀眾帶來「家校合作培育未來創新型人才」為主題的圓桌論壇分享,共同探討未來教育。
  • 體育大生意年度峰會圓桌論壇:電競入亞—我們如何擁抱最好時代?
    體育大生意年度峰會圓桌論壇:電競入亞—我們如何擁抱最好時代?
  • 薪酬最高的傳媒專業是數字傳播藝術,普通新聞學不值錢?
    動畫概論、新媒體概論、數字平面藝術、數字色彩藝術、數字立體藝術、三維圖形設計、數字媒體技術及應用、數據結構、圖像處理技術、計算機圖形學。程序設計語言、素描、動畫概論、新媒體概論、數字平面藝術、數字色彩藝術、數字立體藝術、三維圖形設計、數字媒體技術及應用、數據結構、圖像處理技術、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網絡、資料庫系統原理、場景設計與表現、軟體工程、Windows編程、CAD技術、JAVA語言、景觀表現技術、動畫運動規律、計算機動畫原理與技術、虛擬實境技術、視覺傳達設計、遊戲程序設計、網頁設計、數字媒體後期製作等
  • 緣藝商行數字油畫創始人王敏:數字油畫不簡單,重點是藝術傳承
    在對成都緣藝商行數字油畫有限公司CEO王敏的採訪中,他對記者表示,如何營造一個嶄新的DIY市場是數字油畫的重中之重,擁有DIY市場,成為DIY市場焦點,將成為DIY市場的第二個時代寵兒。而成都緣藝商行數字油畫則打出了養生牌,王敏表示從古至今,善於書畫而得益壽延年的人不勝枚舉,而糾其原因就是因為生理與精神的雙重結合協調,繪畫也能養生,數字油畫亦可延年!
  • 這場博覽會,為今年的中國藝術畢業生補上一場「畢業大展」
    來自海內外一百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校院長、專家、教師、學生將就藝術與設計教學如何面向未來面對當下,在教博會上展現他們的最新科研思想、教學實踐、管理構架、創作作品、工作坊探索等成果。 作為一個全球首創,以研究、展示藝術與設計教育如何面向未來為主題的綜合性展示與交流平臺,教博會始終以豐富的板塊設置、創新的內容、開放靈活的形式,邀請著所有人的加入。
  • 藝術留學,哪些設計院校的專業排名全球 No.1
    想要出國學藝術的童鞋們,普遍比較關心學校和專業排名問題,心中有個參考標準就是排名,排名越靠前就越可能成為心目中的理想院校。那麼今天,小藝就來說說這個藝術類專業全球排名問題。
  • 藝術留學: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香港院校一覽
    疫情之下,打算前往英美等國家藝術留學的家長和學生紛紛重新考慮留學計劃,新加坡、韓國、日本、中國香港,都被列入考慮中。但對想去香港讀藝術設計的同學而言,網上有關香港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信息其實並沒有很多,如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知名香港院校有哪些?開設哪些專業?這些都會在這篇文章裡告訴你。
  • AI互動、人工智慧、數字文物……這場藝術博覽會驚豔十足
    這場以「藝術讓城市更時尚」為主題的藝術博覽盛會除了在雲平臺呈現一場可看展、可直播、可諮詢、可招聘的「線上」繽紛藝術大餐,在「線下」活動現場也精心布置了一臺驚豔十足的「科技+藝術」精品展,精選參與本次藝博會的藝術院校、樂器廠商、藝術類高新科技企業,以AI互動、數字展示、人工智慧表演等新穎時尚的方式,為觀眾奉獻一場應接不暇的「線下」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