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伴隨我們記憶的「老夫子」

2021-01-15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王凱

  2017年新年鐘聲剛剛敲響,《老夫子》系列漫畫作者王家禧老先生駕鶴西歸,享年93歲。

  除張樂平的三毛外,老夫子大概是全球華人最為熟悉的一個漫畫人物了,不僅孩子們喜歡他,就連家長和老師對他也非常喜愛。對於讀者而言,老夫子似乎已不是一個虛構的藝術形象,而似生活中的夥伴、朋友和鄰居,熟稔而又真實。

  王家禧其人

  王家禧出生於一個大官僚家庭,他的父親王承斌是直系軍閥中的第三號人物,曾經擔任過直隸省省長和直魯豫巡閱副使,地位僅次於直系軍閥首腦曹錕和吳佩孚。

  這種家庭出身的人大都受過比較好的教育,王家禧自然也不例外,他在天津讀完中學後,1940年代中期考入北平著名的輔仁大學美術系,學習西洋繪畫,這時王承斌早已去世多年。王家禧大學畢業後回到天津,1949年後被安排到天津工人文化宮工作。

  王家禧的兄弟姐妹大都生活在港臺和國外,1960年他也離開天津去了香港。王家禧是如何離開大陸的,又是如何開始《老夫子》創作的,目前沒有詳細資料記載,能夠找到的只有這簡單的幾句話:「1960年到香港《樂鋒報》雜誌任美術編輯,1962年起開始創作漫畫《老夫子》;1974年移居美國,繼續《老夫子》漫畫創作。」

  這段材料裡的王家禧,是以經歷為材料,年經事緯,敘列出來的一個人。但在王家禧孩子的記憶裡,父親可不是這樣一副乾巴巴的樣子,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著七情六慾的普通人,正如他筆下的那位老夫子。

  據王家禧長子王澤回憶,當年剛到香港時,因為沒有固定收入,王家禧不管白天黑夜都埋首畫畫,只想多賺點錢養活家人。後來老夫子形象得到讀者的肯定和厚愛,王家禧手中的畫筆更停不下來了,他常常把日常發生的事情或者生活中的所感所悟,甚至是與朋友們談笑時所得的靈感,都轉換成漫畫題材,以此來反映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折射社會的發展和變遷。王家禧曾說過這樣的話:「我的漫畫原則,不是他人跌倒,我在旁取笑,而是自己跌倒,讓讀者取笑,有如小丑戲弄自己,讓觀眾高興。」這大概就是老夫子深受讀者喜愛的秘籍所在吧!

  老夫子給千千萬萬讀者帶去了歡樂和笑聲,但生活中的王家禧卻是一個嚴肅的人,平日裡總是沉默寡言,最大的愛好就是畫畫和釣魚,移居美國加州後,又迷上了做陶器。不知什麼原因,王家禧也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從事藝術,但他的六個孩子卻都遺傳了他的基因,現在都從事與藝術有關的工作。

  眾所周知,王家禧創作《老夫子》用的是「王澤」這個筆名,而王澤是王家禧長子的名字,他為什麼用兒子的名字作筆名?王本人從來沒有透露過其中的原因,據兒子王澤估計:「我猜,我爸爸是太喜歡這個名字了,所以給他的第一個兒子用。畫了漫畫捨不得,又拿來自己用。」

  王家禧的兒子王澤生於天津,學於香港,深造於美國,是一位知名的建築藝術家,據說朋友們總愛這樣調侃他:「這位是王澤先生,是王澤(王家禧)先生的長子。」在父親年事漸高后,為了老夫子漫畫和遍布全球的讀者,王澤子承父業,接下了傳承老夫子的重任——據說為了區分老少兩代「王澤」,朋友們稱王家禧為老夫子,王澤為小夫子。

  這段現實版「父與子」的故事,也是華人畫壇的一段佳話。

  風靡華人圈的《老夫子》

  到香港不久,王家禧就開始了系列漫畫《老夫子》的創作,自1962年起,開始在香港《明報》《星島日報》和《天天日報》等媒體刊載,很快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老夫子》漫畫初期多為黑白作品,後陸續推出彩色版,除了長篇漫畫以外,大部分作品都短小精悍,一般只有四至六格,早期也有八格和十二格的。與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一樣,《老夫子》也常常以四字詞語為題,譬如耐人尋味、自討苦吃、各有千秋、惡有惡報等等,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老夫子》系列中有三個主要人物,老夫子、大番薯和秦先生。其中老夫子是整部作品的主角,他頭髮稀疏,身材瘦長,額有皺紋,留著八字鬍須,除了在武俠世界外,永遠都穿著同一款衣服:瓜皮帽、黃長袍、黑馬甲、藍格子束腳褲、白襪黑鞋。老夫子幽默、滑稽、可愛、樂於助人而又略帶狡黠,是漫畫中的核心人物,幾乎在每篇作品中都會出現,常被描繪成追求女性的痴情人、尋找工作的失業者、有錢的闊老闆、遇見幽靈的路人、調查案子的偵探等,每一位讀者在他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二號主角大番薯是個快樂的胖子,他是老夫子最好的朋友,只有三根頭髮,身型矮小,打扮和老夫子差不多,常穿黑色圓領馬甲,內穿藍色長袖襯衣,下穿橘色長褲、黑色功夫鞋。大番薯為人單純,心地善良,經常闖禍,卻又總是化險為夷,是大家的開心果。

  與前面兩位不同,三號主角秦先生頭髮濃密,身材高挑,外表俊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帥哥。秦先生也是老夫子的好朋友,在作品中,他有時穿花襯衫,有時穿西裝,有時穿新潮衣服,風流倜儻,耿直坦率,是許多女性讀者心中的偶像。

  《老夫子》風靡時期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香港還未回歸,西方思潮影響著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王家禧便以此為背景,創作出了一系列《老夫子》的故事。這些故事通常圍繞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以讀者喜聞樂見的手法反映貧窮、失業、盜竊、黑幫等社會敏感問題,同時還諷刺那些不倫不類的服飾、不三不四的音樂等,表達了對西方消極文化的反感。

  王家禧漫畫之所以受到讀者熱捧,是因為他的作品沒有絲毫說教氣息,而是在幽默的笑聲中批判了社會不良風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香港甚至整個華人社會的價值觀念。也正因為此,當時香港政府的一些禁毒、衛生宣傳畫都會選用老夫子來做主角,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老夫子》漫畫受民眾歡迎之深、在香港乃至整個華人圈影響之大。

  老夫子的前世今生

  談及王家禧的《老夫子》,就不能不提已故著名漫畫家朋弟筆下的老夫子。

  朋弟原名馮棣,祖籍北京通縣,1931年畢業於上海藝術專科學校,以漫畫創作知名,主要作品有《老夫子》《阿摩林》《老白薯》《發財還家》《上海現形記》等,多發表在京津一帶的《新天津畫報》和《益世報》等報刊上。朋弟創作了一個遺老遺少性質的漫畫人物老夫子,這個人物既天真又迂腐,既憨厚又狡獪,既有正義感又喜歡賣弄小聰明,朋弟通過這個人物形象,折射了當時社會的複雜與荒誕。1949年後,由於種種原因,朋弟停止了漫畫創作,他筆下的老夫子形象也逐漸淡出了讀者視野。1980年代初期,朋弟在北京去世,據說晚景悽涼——而此時,正是王家禧版的老夫子在香港大紅大紫之時。

  比較朋弟和王家禧的老夫子,我們發現,兩者從創意、形象到名字都極其相似甚至相同,朋弟作品的主角是老夫子和老白薯,而王家禧的則是老夫子和大番薯,大同小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天津作家馮驥才曾經撰文說,他讀過天津老漫畫家黃冠廉的文章,文章指責王家禧有剽竊朋弟之嫌。後來馮驥才接待回國交流的王家禧,與王談及朋弟其人,王家禧只說「認識」便迴避了這個問題,當時為了避免客人難堪,馮驥才也跳開了關於老夫子的話題。後來馮驥才在文章中寫道:「我翻看了王澤(王家禧)的《老夫子》,可以斷定,在人物造型與性格設計上,王澤確實搬用了朋弟的『老夫子』『老白薯』等所獨創的漫畫人物。何況連名字『老夫子』也是人家朋弟的。」

  馮驥才的判斷自有他的道理,但不可否認,王家禧的老夫子與朋弟的老夫子已有很大的不同,有學者撰文指出:「王家禧先生的老夫子確有他自己的再創造,他筆下的老夫子與朋弟先生的老夫子相隔半個世紀,時代不同,生活不同,藝術的取材也不同。」但這些不同顯然不能掩蓋王家禧借用朋弟的創意之實,在這樁公案還沒有定論之前,我們只能這樣評價:如果沒有朋弟,可能就不會有王家禧的老夫子;而沒有王家禧的再創作,老夫子也不會活到今天。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金秋九月享汽車盛宴
    關注·海報集團2013金秋車展  本報海口7月26日訊(記者程嬌 實習生李麗媚) 今天下午,海報集團金秋車展組委會在海南日報新聞大廈舉行了招商及新聞發布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
    一個是瓊海的塔洋,因聚奎塔而命名,經常來往於瓊海與文昌之間,無數次與聚奎塔擦肩而過,只知道這座古塔有上百年的歷史,但是未曾走近它。  2012年春節之後,聚奎塔依稀還飄著香火的味道,走近它,才知道這座矗立在田洋上的古塔已經在風雨之中佇立了四百多年,是海南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創已露「尖尖角」
    ■ 本報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喬敏瑞  近年來,伴隨著旅遊與文化快速融合的趨勢,海南大力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猿」來如此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它在中國是一種傳統而純粹的象徵,既代表詩家或哲人超凡脫俗的理想,又充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神秘紐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森林客棧 講述動聽海南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在剛剛結束的2016年中國國際飯店業大會暨第三屆絲綢之路美食節上,海南森林客棧連鎖酒店榮獲全國十佳客棧民宿品牌。  民宿,近幾年被投資界譽為「下一個投資的風口」。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是老外也是「海南仔」
    「特別高興可以通過自己的中文特長,去發現海南的美麗;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個優勢,為柬埔寨與海南之間的往來貢獻一己之力。」近日,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的柬埔寨語老師王虎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用流利的中文分享他在海南兩年多來的工作與生活經歷。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吉祥物帶貨海南文化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毛絨公仔、冰箱貼、手機屏保、聯名借記銀行卡、運動項目造型……自2020年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赤膽忠心 浴血瓊西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曉君 賈磊 特約記者 劉釗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中收藏著眾多承載革命歷史的紅色文物。這些文物勾起了人們對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的回憶。其中,一個背帶殘缺的舊公文包尤其引人注目。「這是開國少將馬白山生前使用過的公文包。」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個艄公的 渡口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如今,往來於東郊椰林灣海港碼頭和清瀾環球碼頭,一切都是那麼熟悉,但一切都已不同。68歲的船主朱興仍迎著海風,在渡口繼續他的生計。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碼在手 全島惠購
    5月13日,跨境電商鯨貿海購市場經理楊伊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非常期待藉助海南這個正大力推動建設的消費平臺,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這兩天,該公司正和省商務廳、省大數據管理局加緊細化接入海南「消費一碼通」的方案,不斷優化體驗,全力加快上線速度。  上線後的鯨貿海購,將成為海南「消費一碼通」的第863家商戶。
  • 海南日報數字報-你才不是沒有故事的女同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大餅臉、豆豆眼、鋸齒狀的劉海,頭戴黃色瓜皮帽,身穿或白或黃T恤、紅色背帶裙、白色襪子與紅色小皮鞋,這個古靈精怪的小可愛就是櫻桃小丸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郵輪遊艇:遊進尋常百姓家
    A  「艇」好玩 「艇」便宜  價錢和景區門票差不多  「這是我們團32人的身份證,請幫我們辦理登記。」8月21日9時許,在三亞遊艇旅遊中心,一位導遊來到海南鴻洲海洋旅遊公司前臺,要求安排4艘遊艇。隨後不久,海南日報記者看到,遊客陸續湧入,其中有不少是趁著暑假帶著孩子過來親子遊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張便利貼 一道「防疫牆」
    「很感動,很溫暖,原來還有很多人在記掛我們。」趙麗娟說。  這樣的彩色愛心便利貼不僅出現在醫護人員的餐盒上,還隨著餐盒送到了患者的餐桌上。「我們從未見面,但我們的心始終在一起,冬天來了,春天不會遙遠,加油!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共同戰勝疫情。」  「收到了這樣的愛心便利貼我們也很感動,我還特地把每次送來的便利貼當成書籤保存起來。」隔離病房47號床的患者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貓科小猛獸大贏家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人類的祖先馴化了不少野生動物,家貓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並非所有的貓科動物都能馴化,譬如獅、虎、豹等大型猛獸,即使是體型沒那麼碩大的豹貓,人類也都未能搞定。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美食遇見海南民歌
    ■ 本報記者 符王潤  「海南好呀海南好呀,海呀麼海南好……」12月18日,位於三亞市三亞灣路的益龍海景漁村餐飲店裡,從一間包廂傳出了嘹亮的歌聲。  包廂裡,一群身穿制服的年輕人正手拉著手,圍著餐桌旁的客人們邊唱邊跳。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平和之心閱古器之美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馬思思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前幾年,以鑑定文物真假為主的一批「鑑寶」節目製造了一波收視熱潮,不僅吸引了圈內藏友們的眼球,也讓文物古董收藏吸睛「出圈」,可謂風生水起。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把膠刀一顆匠心
    「對於一名膠工來說,膠刀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梁慶蓮磨好膠刀後,認真地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梁慶蓮中等身材,身穿樸素的淺色工裝,夾雜銀絲的頭髮,常年的辛勞使她的皮膚顯得有些粗糙蠟黃。作為海南橡膠集團山榮分公司的一名女膠工,梁慶蓮與橡膠樹打交道已經24年。  1993年3月,年僅20歲的梁慶蓮從廣西邕寧來到了海南國營山榮農場18隊,當上了一名割膠工。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定安「爭鮮美食匯」今開席
    本報定城5月24日電 (記者鄧鈺 特約記者司玉)5月25日,2019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節「爭鮮美食匯」將在定安縣定城鎮海洲廣場熱鬧開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全城開展消殺滅蚊行動
    與此同時,負責該片區消殺工作的濰坊派斯特害蟲防控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以下簡稱海南派斯特)的21名消殺工作人員帶著熱力煙霧機、背式超低噴霧機和背式電動壺等消殺設備開始進行環境消殺。  「儘管都是蚊蟲消殺,但不同的地方情況不一樣,消殺方式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