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年鐘聲剛剛敲響,《老夫子》系列漫畫作者王家禧老先生駕鶴西歸,享年93歲。
除張樂平的三毛外,老夫子大概是全球華人最為熟悉的一個漫畫人物了,不僅孩子們喜歡他,就連家長和老師對他也非常喜愛。對於讀者而言,老夫子似乎已不是一個虛構的藝術形象,而似生活中的夥伴、朋友和鄰居,熟稔而又真實。
王家禧其人
王家禧出生於一個大官僚家庭,他的父親王承斌是直系軍閥中的第三號人物,曾經擔任過直隸省省長和直魯豫巡閱副使,地位僅次於直系軍閥首腦曹錕和吳佩孚。
這種家庭出身的人大都受過比較好的教育,王家禧自然也不例外,他在天津讀完中學後,1940年代中期考入北平著名的輔仁大學美術系,學習西洋繪畫,這時王承斌早已去世多年。王家禧大學畢業後回到天津,1949年後被安排到天津工人文化宮工作。
王家禧的兄弟姐妹大都生活在港臺和國外,1960年他也離開天津去了香港。王家禧是如何離開大陸的,又是如何開始《老夫子》創作的,目前沒有詳細資料記載,能夠找到的只有這簡單的幾句話:「1960年到香港《樂鋒報》雜誌任美術編輯,1962年起開始創作漫畫《老夫子》;1974年移居美國,繼續《老夫子》漫畫創作。」
這段材料裡的王家禧,是以經歷為材料,年經事緯,敘列出來的一個人。但在王家禧孩子的記憶裡,父親可不是這樣一副乾巴巴的樣子,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著七情六慾的普通人,正如他筆下的那位老夫子。
據王家禧長子王澤回憶,當年剛到香港時,因為沒有固定收入,王家禧不管白天黑夜都埋首畫畫,只想多賺點錢養活家人。後來老夫子形象得到讀者的肯定和厚愛,王家禧手中的畫筆更停不下來了,他常常把日常發生的事情或者生活中的所感所悟,甚至是與朋友們談笑時所得的靈感,都轉換成漫畫題材,以此來反映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折射社會的發展和變遷。王家禧曾說過這樣的話:「我的漫畫原則,不是他人跌倒,我在旁取笑,而是自己跌倒,讓讀者取笑,有如小丑戲弄自己,讓觀眾高興。」這大概就是老夫子深受讀者喜愛的秘籍所在吧!
老夫子給千千萬萬讀者帶去了歡樂和笑聲,但生活中的王家禧卻是一個嚴肅的人,平日裡總是沉默寡言,最大的愛好就是畫畫和釣魚,移居美國加州後,又迷上了做陶器。不知什麼原因,王家禧也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從事藝術,但他的六個孩子卻都遺傳了他的基因,現在都從事與藝術有關的工作。
眾所周知,王家禧創作《老夫子》用的是「王澤」這個筆名,而王澤是王家禧長子的名字,他為什麼用兒子的名字作筆名?王本人從來沒有透露過其中的原因,據兒子王澤估計:「我猜,我爸爸是太喜歡這個名字了,所以給他的第一個兒子用。畫了漫畫捨不得,又拿來自己用。」
王家禧的兒子王澤生於天津,學於香港,深造於美國,是一位知名的建築藝術家,據說朋友們總愛這樣調侃他:「這位是王澤先生,是王澤(王家禧)先生的長子。」在父親年事漸高后,為了老夫子漫畫和遍布全球的讀者,王澤子承父業,接下了傳承老夫子的重任——據說為了區分老少兩代「王澤」,朋友們稱王家禧為老夫子,王澤為小夫子。
這段現實版「父與子」的故事,也是華人畫壇的一段佳話。
風靡華人圈的《老夫子》
到香港不久,王家禧就開始了系列漫畫《老夫子》的創作,自1962年起,開始在香港《明報》《星島日報》和《天天日報》等媒體刊載,很快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老夫子》漫畫初期多為黑白作品,後陸續推出彩色版,除了長篇漫畫以外,大部分作品都短小精悍,一般只有四至六格,早期也有八格和十二格的。與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一樣,《老夫子》也常常以四字詞語為題,譬如耐人尋味、自討苦吃、各有千秋、惡有惡報等等,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老夫子》系列中有三個主要人物,老夫子、大番薯和秦先生。其中老夫子是整部作品的主角,他頭髮稀疏,身材瘦長,額有皺紋,留著八字鬍須,除了在武俠世界外,永遠都穿著同一款衣服:瓜皮帽、黃長袍、黑馬甲、藍格子束腳褲、白襪黑鞋。老夫子幽默、滑稽、可愛、樂於助人而又略帶狡黠,是漫畫中的核心人物,幾乎在每篇作品中都會出現,常被描繪成追求女性的痴情人、尋找工作的失業者、有錢的闊老闆、遇見幽靈的路人、調查案子的偵探等,每一位讀者在他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二號主角大番薯是個快樂的胖子,他是老夫子最好的朋友,只有三根頭髮,身型矮小,打扮和老夫子差不多,常穿黑色圓領馬甲,內穿藍色長袖襯衣,下穿橘色長褲、黑色功夫鞋。大番薯為人單純,心地善良,經常闖禍,卻又總是化險為夷,是大家的開心果。
與前面兩位不同,三號主角秦先生頭髮濃密,身材高挑,外表俊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帥哥。秦先生也是老夫子的好朋友,在作品中,他有時穿花襯衫,有時穿西裝,有時穿新潮衣服,風流倜儻,耿直坦率,是許多女性讀者心中的偶像。
《老夫子》風靡時期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香港還未回歸,西方思潮影響著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王家禧便以此為背景,創作出了一系列《老夫子》的故事。這些故事通常圍繞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以讀者喜聞樂見的手法反映貧窮、失業、盜竊、黑幫等社會敏感問題,同時還諷刺那些不倫不類的服飾、不三不四的音樂等,表達了對西方消極文化的反感。
王家禧漫畫之所以受到讀者熱捧,是因為他的作品沒有絲毫說教氣息,而是在幽默的笑聲中批判了社會不良風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香港甚至整個華人社會的價值觀念。也正因為此,當時香港政府的一些禁毒、衛生宣傳畫都會選用老夫子來做主角,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老夫子》漫畫受民眾歡迎之深、在香港乃至整個華人圈影響之大。
老夫子的前世今生
談及王家禧的《老夫子》,就不能不提已故著名漫畫家朋弟筆下的老夫子。
朋弟原名馮棣,祖籍北京通縣,1931年畢業於上海藝術專科學校,以漫畫創作知名,主要作品有《老夫子》《阿摩林》《老白薯》《發財還家》《上海現形記》等,多發表在京津一帶的《新天津畫報》和《益世報》等報刊上。朋弟創作了一個遺老遺少性質的漫畫人物老夫子,這個人物既天真又迂腐,既憨厚又狡獪,既有正義感又喜歡賣弄小聰明,朋弟通過這個人物形象,折射了當時社會的複雜與荒誕。1949年後,由於種種原因,朋弟停止了漫畫創作,他筆下的老夫子形象也逐漸淡出了讀者視野。1980年代初期,朋弟在北京去世,據說晚景悽涼——而此時,正是王家禧版的老夫子在香港大紅大紫之時。
比較朋弟和王家禧的老夫子,我們發現,兩者從創意、形象到名字都極其相似甚至相同,朋弟作品的主角是老夫子和老白薯,而王家禧的則是老夫子和大番薯,大同小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天津作家馮驥才曾經撰文說,他讀過天津老漫畫家黃冠廉的文章,文章指責王家禧有剽竊朋弟之嫌。後來馮驥才接待回國交流的王家禧,與王談及朋弟其人,王家禧只說「認識」便迴避了這個問題,當時為了避免客人難堪,馮驥才也跳開了關於老夫子的話題。後來馮驥才在文章中寫道:「我翻看了王澤(王家禧)的《老夫子》,可以斷定,在人物造型與性格設計上,王澤確實搬用了朋弟的『老夫子』『老白薯』等所獨創的漫畫人物。何況連名字『老夫子』也是人家朋弟的。」
馮驥才的判斷自有他的道理,但不可否認,王家禧的老夫子與朋弟的老夫子已有很大的不同,有學者撰文指出:「王家禧先生的老夫子確有他自己的再創造,他筆下的老夫子與朋弟先生的老夫子相隔半個世紀,時代不同,生活不同,藝術的取材也不同。」但這些不同顯然不能掩蓋王家禧借用朋弟的創意之實,在這樁公案還沒有定論之前,我們只能這樣評價:如果沒有朋弟,可能就不會有王家禧的老夫子;而沒有王家禧的再創作,老夫子也不會活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