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時五年,繆瑚瑚與大涼山的不解之緣)
瓦吾小學是一所位於大涼山深處的鄉村小學,地處海拔2600米以上的四川涼山昭覺縣阿並洛古鄉洛五阿莫村瓦吾社寨子。被群山環抱的這裡,一年四季時常雲霧繚繞,被當地人稱為「雲端小學」。 彝語的「瓦吾」,意思是「高山腳下的一塊平地」。
2018年1月12日,瓦吾小學的鄉村教師曲比史古獲得了由公益組織頒發的2017年度鄉村教師獎,央視新聞對其進行了報導,曲比史古:一切為了孩子好,感動了無數人。
2019年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專訪曲比史古:讓山村學校成為夢想開始的地方。曲比史古說:「我想讓孩子們在大山深處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同時也讓大山的學校成為孩子們夢想開始的地方。我已經在這裡待了16年,我覺得自己還能再待幾個16年,真正把瓦吾小學打造成一所具有民族特色、教學質量較高的示範性學校,以點帶面地提高民族教育。」
2020年11月17日,新華社發布報導大涼山擺脫「貧困枷鎖」,其中包括昭覺在內的大涼山最為貧困的7個縣,而瓦吾小學就位於昭覺縣。
2020年是國家脫貧攻堅之年,看到大涼山昭覺縣摘掉貧困的帽子,很多人是欣喜的振奮的,這其中就包括那些公益組織、社會團體、捐贈企業、個人等。繆瑚瑚和大涼山昭覺的緣分,始於她最簡單的「感恩、回饋」的發心。2015年10月中下旬,繆瑚瑚發起四川大涼山助學活動,和志同道合的愛心人士一起前往大涼山昭覺縣了解大山裡的教育情況。他們在深山裡呆了十天,深入考察了昭覺縣最貧窮的幾個鄉的小學。孩子們簡陋的教室、宿舍,破舊的書包、文具和衣服,崎嶇的放學回家路,無法想像的貧窮家況,這一切讓繆瑚瑚深深動容。
繆瑚瑚在自己的朋友圈對這裡的情況進行了介紹,短短數日全國各地愛心匯聚而來,40多萬人民幣,以及一些暖冬物資,就這樣開啟了繆瑚瑚至今已經持續了5年的大涼山公益序幕。這五年來繆瑚瑚和她的朋友們根據當地的實際需求開展公益活動。2015年10月,「一對一資助學生」項目啟動,繆瑚瑚個人資助的貧困兒童就有30餘位;2015年10月,暖冬計劃啟動。目前已為昭覺9所鄉村小學的2500餘名孩子送去了近20萬元的鞋服、學習用品等物資;2016年,「一年一座橋」助學公益項目啟動。至今已經建成了3座助學橋,包括昭覺博洛鄉水泥橋、拉一木鄉吾阿覺村吊橋、且莫鄉哈諾姑村吊橋。這些橋梁的建成,徹底解決了當地小學生上下學路上安全隱患突出的問題,還給當地人的出行帶來極大的安全和便利;2016年6月,繆瑚瑚聯合朋友們與昭覺教體局正式籤署捐建校舍協議,瓦吾小學已於2017年6月投入使用,鄉村教師曲比史古就擔任該所學校的校長;2018年6月繆瑚瑚他們繼續捐建了乃拖小學,2019年10月乃拖小學建成投入使用。截止目前其它各類公益助學項目仍在持續進行。
回望這5年的公益歷程,留給繆瑚瑚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剛踏入大涼山時的貧瘠和孩子們上學路上的艱難險阻。不過現在這一切都改善了,國家的扶貧政策深入民心,各社會團體、公益組織也都積極投身這場幫扶行動中來。大涼山脫貧了,不僅是宣揚我們在大涼山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也是對那些像繆瑚瑚一樣的為此地付出過愛心人士的一句慰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