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不忌口」社會,很多人看似過著非常舒適的生活,每天大魚大肉,殊不知腸道健康可能正一點點的流失。
腸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腸道疾病,常表現為大便帶血、腹痛,與腸癌的症狀非常相似,但是得了腸炎不可怕,大多通過吃藥就可以緩解了。腸癌就沒那麼幸運了,談「癌」色變!
臨床上,約90%的腸癌,在初期可能都會被誤診為腸炎!
胃腸專家表示:由於很多疾病都有相同或者相似症狀。
腸癌更是跟很多腸道疾病都不易區分,如結腸炎、腸結核、腸道息肉、淋巴瘤以及痔瘡、肛瘻、阿米巴腸等。
下面我們來普及一些腸炎和腸癌的知識,了解兩者的異同,做到科學判斷,科學防癌。
一、概念區別
腸癌,是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
早期症狀不明顯,有時僅感不適,大便潛血,消化不良等狀況,病情逐漸嚴重時會出現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如放屁)等,或伴有貧血、發熱、消瘦等症狀。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 : 1。
腸炎,是細菌、病毒、寄生蟲和真菌等引起的一種腸道疾病,分為小腸炎和結腸炎。
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瀉、稀水便或黏液膿血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裡急後重的感覺,故亦稱感染性腹瀉。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慢性腸炎病程一般在兩個月以上,臨床常見的有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和限局性腸炎等。
二、症狀區別
1. 腹痛特點不同
腸炎一般見於左下腹或者右下腹疼痛,比如潰瘍性結腸炎一般以左下腹疼痛為主。腸炎的病人,一般腹痛後欲大便,排便後疼痛緩解。
早期腸癌腹痛不明顯,隨著腸癌的發展,會在腸壁上形成腫瘤塊,佔據腸道的空間,可能出現腹部疼痛,消瘦,貧血等情況。
2. 大便性狀不同
腸炎多是由於吃了不乾淨的東西,有不潔飲食史,之後出現腹痛腹瀉的情況,而且腹瀉次數比較多,甚至可以達到每天數十次以上,糞便中可能混有黏液和膿血。
而腸癌由於腫瘤的佔位,排便時發生擠壓,大便形狀變細,也會出現黏液和膿血,但是黏液和膿血與糞便不相混合,而是黏附在糞便的表面。(當然糞便帶血要排除痔瘡的幹擾)
3. 排便習慣不同
腸炎一般會引起腹瀉,會出現稀水樣便,更嚴重者可能會由於大量的排出液體導致脫水,而腸癌患者則表現在便意頻繁,但是排便困難,往往感覺沒排淨。
腸癌的發生也會引起排便習慣的改變,由於直腸腫塊及其產生的分泌物,可產生腸道刺激症狀,導致患者出現便意頻繁、排便不盡感、裡急後重等症狀,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膿血狀物。
腸炎會發展成腸癌嗎?
腸炎,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發展成腸癌。
但是,潰瘍性腸炎卻有極大的概率轉變成腸癌。潰瘍性腸炎具有反覆發作的特點,炎性損傷的累積使腸道局部組織結構遭到破壞,甚至出現異性增生的病理改變,成為癌變的基礎[1]。因此發生潰瘍性腸炎要及時就醫,及時治療,以免發生難以逆轉的結果。
潰瘍性腸炎癌變機率是普通人的1.7倍!!!
其中有家族腸癌遺傳病史的潰瘍性腸炎患者,癌變的機率又比普通家族腸炎患者再高几倍。
潰瘍性腸炎的症狀同樣很容易與腸癌及其它腸炎相混淆,故臨床上容易誤診。
腸癌早期要注意預防
對於腸炎的預防,最重要的是自身的關注,注意飲食衛生,合理搭配膳食,加強運動等自我措施。
對於腸癌的預防,除了以上自我措施之外,關鍵的還是要做到早期篩查。
腸癌是目前醫學上能做到早期發現且治癒的為數不多的癌症之一。若腸癌早期被發現,且及時進行手術幹預治療的話,將腸癌截殺在半途中,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100%。
由此可見,腸癌早期篩查的重要性。
2019年10月15日,中國權威雜誌,《中華醫學雜誌》最新發布了《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除了傳統的腸鏡與糞便潛血檢測,共識明確推薦了新型糞便DNA檢測可用於平均風險人群的篩查。
為了使腸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下這些人群需要特別注意篩查!
參考文獻:
[1] 張春霞, 吳小平. 潰瘍性結腸炎相關性結直腸癌研究進展[J]. 臨床內科雜誌, 2014, 31(2):85-87.
[2] 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中華醫學雜誌, 2019,99(38) : 2961-2970.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3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