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8年,即大明萬曆十六年。看似是一個平常的年份,卻發生了很多大事。這一年,世界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徵英國,卻被英國海軍打得全軍覆沒,英國由此開始掌握海上霸權,並最終成為日不落帝國。
反觀大明,當年年初抗倭名將戚繼光去世了,大明痛失一代名將,山河為之悲愴。然而,筆者更關注的一起離奇事件,中華圖騰龍在當年出現了。我們繼續回到1588年這次目擊龍事件的經過,看看是真實歷史還是謠言。
1588年秋天,浙江嘉興平湖縣遭遇了百年一遇的乾旱,莊稼絕收。走投無路的老百姓成群結隊去海裡打漁。當年秋天的一天,漁民看到了海面出現了一條大白龍從海面飛升,龍頭上還站了一個人。
當時的《平湖縣誌》上記載了漁民目擊白龍的全過程,「白龍騰海上,紅光半天,空中遙見龍首下垂,鱗甲奮張,晃晃若磨銀。兩角間有金冠紫衣,仗劍立者,其神長尺許,雲水騰沸,咫尺晦冥。龍忽戲吐頷下珠,光芒團圓大如鬥,粲粲一似中秋月。頃之遂收,約在墖院前水中央,東湖水盡涸,儒學前樓屋石坊俱壞。空中拽人舟而騰,有不知去向者。」這是真的嗎?說得如此逼真。筆者認為,這是造謠,龍這種動物根本不存在。
龍崇拜伴隨著中華文化發展,早在5000年前的古文明遺址裡就發現龍型玉器。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如今大家看到的龍形象是宋朝之後才逐漸形成的。夏商周時期的龍的形象跟現在完全不同,二里頭夏朝文化遺址裡龍的形象像一條蟒蛇,而商周時期的龍形象很像鱷魚。目前可以考證的是,商代青銅器子龍鼎上的銘文裡,是迄今最早出現了「龍」銘文的青銅器。
從目前已經出土的龍形玉器、青銅器、瓦當等龍形象來看,夏商周時期的龍圖騰很可能是蟒蛇(包括巨蛇)與其他動物的組合。東漢時期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當然,影響力最大的都是認為龍來源巨型大蛇,之後再附加鹿角、馬頭、兔眼、鱷魚腿、鷹爪、虎掌、魚鱗等,經過長期發展,眾多圖騰元素集合成中華龍圖騰的形象。到了宋明兩朝,這是龍圖騰形成如今形象的關鍵時代。
李時珍《本草綱目·翼》中對龍形象的描述,就是如此大家看到的龍圖騰形象,「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最後插一句,龍作為生肖目前最早見於《北史》,在記錄後周的一段出現了生肖,而《北史》成書於公元659年,即唐高宗時期。因此不難想像,龍就是後人加工後的形象,寄託了人們的嚮往。
參考資料:《本草綱目·翼》、《平湖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