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對適應陸地生活的擔憂: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

2020-12-12 人民網

拿國家的補貼只能解一時之困,上岸漁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謀一個新的出路。但他們也說「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對適應陸地生活的擔憂顯而易見

「我們希望自食其力,不給國家添負擔。讓我們當『護魚員』,發揮水中特長,是最好不過了!」

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全世界無可借鑑經驗的生態保護行動。從2020年元旦開始,在「長江大保護」的總體戰略下,我國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全面禁漁。這意味著,中華母親河將獲得極為關鍵的休養生息期。與此同時,長江流域28萬世代以捕魚為生的專業漁民,將背江而行,上岸謀求新生活。

即將離水的漁民

元旦前幾天,天空斷斷續續地下著冰雨,53歲的洞庭湖漁民羅友連和妻子還在船上忙活。對他們來說,2020年元旦,將是新人生的起點。

公元1046年,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為謫守巴陵郡的好友滕子京寫下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文中寫到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而「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此刻,羅友連的船就停在飛簷盔頂的嶽陽樓對岸。如果他不那麼焦急,像往常一樣,坐在船頭拿出一壺酒打發無聊,被登樓的遊客看見,很可能生出「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感慨。

文人的江湖和漁民的江湖完全不是一回事。羅友連感覺到,漁民已處於風口浪尖,到了該上岸的時候了。

就在長江全面禁漁實行前夕,2019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的一篇論文說,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中國特有物種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而滅絕的原因之一,科學家明確劍指長江流域的濫捕濫撈。

漁業是非常古老的行業,世界古代漁業史源頭,可以追溯到距今約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先秦時期就有對漁業經濟的詳細記錄。千百年來,漁民追隨著江河湖海生活,魚、水、人之間保持著平衡和諧的關係。

然而,進入20世紀,隨著長江邊工廠的不斷興建,各色汙水直排河中,挖沙船江面轟鳴,大小涉水工程橫亙江面,魚明顯減少了。為了生存,漁民開始使用迷魂陣、滾鉤等非法捕撈工具,電魚、炸魚、毒魚等違法捕獵行為一時泛濫。

來自農業農村部的信息顯示,近年來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惡化,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鱘、鰣、鯮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江若無魚,人何以漁?近年來即使大規模增殖放流,長江每年的捕撈量也不足10萬噸,約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

和以往的春季禁漁不同,這次禁漁期長達十年,在部分水域,還將實行永久禁漁。

根據《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等的安排,禁捕範圍包括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省市。包括羅友連在內,長江流域近30萬漁民和11萬條漁船,將徹底告別長江。

沒有故鄉的鄉愁

雨後初霽,金粉色的陽光透過散淡的雲層落在水面上,羅友連不說話,只看著湖面的雲來了又走。

羅友連家的船是一艘典型的連家船,船中昏暗窄小的吊床一年四季都掛著蚊帳,其他家具就是一張木桌子、幾條小板凳。船上十分溼冷,他和妻子凍得不行時就窩在被子裡取暖,渴了就用鐵桶在湖中取水,簡單用明礬沉澱後飲用。

除了電燈和一些塑料製品,船中的一切看上去和千年前的漁船沒有太大區別。

吃喝拉撒都在船上,生老病死也在水裡。時間在這裡幾乎是靜止的。魚販子與漁民定好接頭時間地點,把錢或生活用品給漁民,捕魚人完全可以不上岸。有的人說,自己不願意上岸,因為「暈岸」,一上去頓時天搖地動,回船了才覺安定平穩。

然而,捕魚人的日常生活充滿著風險與無常。羅友連的祖上是在長江幹流嶽陽河段捕魚,經過一段時間的苦心經營,生活慢慢有所改善。1998年長江大洪水,所有的東西都被大水衝走,一家人又漂泊到了洞庭湖中打魚。

生活雖然艱辛,在羅友連看來,漁民就是屬於江湖的。

「漁民喜歡水,和農民喜歡土地是一樣的。整個洞庭湖,就算小小一個灣灣,地名、水性、特點我都一清二楚。」羅友連說。

岸上無房,家中無地,上無片瓦遮日月,下無寸土可安家。四海為家的漁民沒有故鄉,卻對江湖懷有深深的鄉愁。

「漁民肯定是故水難離,但江湖裡的魚越來越少了,禁漁恐怕是大勢所趨。」年過七旬的洞庭湖漁民唐代欽說。

在他的記憶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洞庭湖每年三四月份都有「魚汛」,白花花的魚兒隨著流水而來,給漁民帶來豐厚的饋贈。

「吃魚不用提前準備,鍋裡放上油,等油熱了,魚也就捉上來了。」唐代欽說。然而,那個時候的魚並不值錢,所以漁民捕魚更多是填飽自家的肚子,並換來一些生活必需品。

等到魚越來越值錢了,漁民們卻發現用傳統方法打不到魚了。

「水洗白沙生白銀,絲絲白銀是佳餚。」這首洞庭民謠唱的就是洞庭湖裡最為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銀魚。到2010年後,除了沅江十八灣,洞庭湖的其他地方,基本上打不到銀魚了。

事實上不僅是銀魚,洞庭湖最豐富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也在不斷減少,個頭也越來越小。1968年,唐代欽結婚婚宴用魚最大的一條有70多斤,最小的都有40多斤,現在這樣大的魚根本見不到了,等他兒子結婚時,用的最大的魚只有不到20斤。

斜風細雨不須歸

2019年12月25日下午,位於長江中遊的湖北省洪湖市螺山鎮長江捕撈村陰雨綿綿,起重機、挖掘機、切割工具發出的轟鳴聲不絕於耳,57歲的漁民夏明星看著他祖祖輩輩謀生的傢伙什——一艘10多米長的鐵製漁船被拆解,久久不願離去,眼裡不自覺地泛起了淚花。

根據政策規定,對退捕漁民將給予臨時生活補助、社會保障、職業能力培訓等,兜底保障漁民退捕轉產需求。以長江捕撈村為例,56戶專業漁民全部退捕上岸,漁船被拆解,政府給予漁民6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補償。

事實上,長江捕魚人群體構成複雜,捕撈者中不少是在岸上有田有土的兼業漁民,有一些持證的長江漁民早已上岸謀生,要確保補償安排精準穩妥,並不是一件易事。

按照湖南省相關方案,持證專業捕撈漁民要滿足捕撈收入佔家庭總收入60%以上、無田無土、非農戶口、擁有合法合規漁船網具、持有有效內陸漁業船舶證書這五個條件。

這些看似特別簡單明確的標準,在操作中依然有不少難度。

如「無田無土」這一條,為了滿足條件,有的把自己的田土退掉,有的還用到離婚的法子。漁業部門無奈,最後只好去財政部門找糧補記錄,再找土地確權辦證記錄,有信息登記的就證明有田土。

漁船登記核實也不簡單,剛登記好一艘船的相關數據,到下一個漁民那裡又發現一模一樣的船,細細一問,原來是借來的,想多要點補助。漁政最後只好給船用油漆編號,並讓船主站在船前面照相,留下「證據」。

「我們只用信息數據說話,人不說話。」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畜牧水產事務中心負責人郭智高說,必須公平公正,讓漁民心服口服,不然以後會有無盡的問題。

儘管遇到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但長期和漁民打交道的漁政工作人員認為,「漁民們很困難,他們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

拿國家的補貼只能解一時之困,上岸漁民更希望通過雙手謀一個新的出路,但他們也說「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對適應陸地生活很擔憂。

穿行風雨,逐魚而動,漁民有兩個相互衝突的性格特點,一是吃苦耐勞,二是自由散漫。

「幹活的時候很拼命,但沒事的時候我就要玩。」羅友連的朋友楊善柏說得直接。漁民們常舉的例子是,東洞庭湖有60多位漁民多年前在政府引導下上岸打工,結果堅持最久的一位也就呆了15天就跑回了船上,「我們受不了八小時呆坐著,還要被人管。」

五十歲左右的漁民對自己的未來最為憂心。他們從一出生就學打魚,無需與外界交流,往往「認識的字還沒有魚多」,體力和年輕人沒法比,也還沒到享受社保的年紀。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將加大服務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為大齡、生活困難的漁民提供公益性崗位安置。如引導退捕漁民參與巡查監督工作,建立「護魚員」隊伍,配備必要執法監管裝備。

「我們希望自食其力,不給國家添負擔,讓我們當『護魚員』,發揮水中特長,是最好不過了!」楊善柏說。

希望還在下一代身上。近年來,各地陸續推出了一些漁民解困的政策,相當一部分漁民的後代因此接受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在長江捕撈村,村裡45歲以下的人大都外出打工,或者在附近的工廠找了工作,年輕漁民比較適應上岸後的生活。

現在漁民們湊在一起聊天時還是喜歡「顯擺」曾去過多遙遠的地方。

「我去過幾次鄱陽湖,順著長江下去,到江西有個口子,可以直接開船進去,那裡的魚和洞庭湖的又不一樣。」羅友連談起往事依舊興奮,對今後的生活也有無限憧憬,「上岸了,等生活安穩後,找機會坐火車再去看看。」

相關焦點

  • 探訪安徽、江西退捕漁民的「岸上生活」
    從「江上」「船上」到「岸上」「陸上」,退捕漁民能否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年齡偏大的漁民,上岸後是否有保障,將來能否領取「退休金」?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來到安徽馬鞍山、江西南昌等地探訪了漁民們的「岸上生活」。  「四有一暢」成標配 退捕上岸有保障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 一條龍為什麼會嫁給一條蟲?
    那麼在《西遊記》中為什麼會有一條龍嫁給了一條蟲的情節呢?真的是吳承恩亂配鴛鴦嗎?在《西遊記》原文中有具體的描述,孫悟空在寶塔中抓到了奔波霸和霸波奔兩個小妖,聽他們說,是萬聖龍王生了一個公主,取名叫萬聖公主,待公主到了婚嫁年齡,萬聖老龍王就給他找了一個九頭蟲的妖做了夫婿,這裡不得不說,老龍王還挺趕時髦的,看的不是出身,而是能力。
  • 告別"水上漂" 泗洪268戶漁民過上夢裡想要的生活
    「過去勝利村村民都生活在漁船上,生活非常艱苦,冬冷夏熱,沒有電,用水也不方便,老人孩子看病更加困難。如今勝利村村民生活大不同了,徹底告別『水上漂』……」15日上午,在泗洪縣臨淮鎮鎮區的勝利家園小區,迎來了上岸的漁民入住,村民劉俊高的感言引來小區村民陣陣掌聲。
  • 世上最奇怪的魚,在岸上5年都沒事,卻有可能會被水「淹死」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魚兒是在水裡遊的,鳥兒是在天上飛的,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鳥類都會飛,也不是所有的魚的都會遊泳,並且還有魚在水裡會被淹死,在岸上曬成魚乾也不會死。下面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種魚,可以說是非常強悍了,因為它可以在岸上不吃不喝5年也不會死,因此也被人叫做「殭屍魚」,「不死魚」,「肺魚」。
  • 四位長江漁民「轉身」記
    由於從小捕魚,王明武成了當地數一數二的捕魚能手,對江裡的變化感受深刻。「小時候和父母一起捕魚,魚的個頭比現在大多了,產量也更大。水也乾淨,直接捧江水喝。」王明武回憶說,以前家裡一條小木筏,就能養活一大家子人;後來換上了大機船,一年下來卻掙不了多少。「近些年,長江裡的魚越來越少,越來越小了,想捕條大魚都不容易了。」
  • 世界最「奇怪」的魚,曬成魚乾能活著,但在水裡卻會被「淹死」
    我們都知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現在這個世界上擁有著許多奇奇怪怪的東西,而且許多東西都讓人摸不著頭腦,而且在如今這個旅遊業發達的時代,外出旅遊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也有許多人出國旅遊,有些人也喜歡去非洲,而對於非洲相信大家都是知道這是一個十分富饒的地方,但由於某一些的原因,導致了非洲如今是非常的落後,但正是因為落後才導致了在非洲能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就比如在非洲就有一種魚類,它被拆成魚乾還能夠或者,但是生活在水中卻容易被淹死
  • 南通最後一批長江漁民退捕上岸
    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社部聯合發布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要求,2019年底前,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完成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前,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保護區以外水域完成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南通市明確,2020年1月1日起,長江南通段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這意味著,該市170多條長江漁船全部退捕,約400名專兼業漁民必須轉型上岸。
  • 告別「水上漂」 上岸天地寬——記洛磧鎮漁民轉業後的幸福生活
    去年6月,我區啟動實施漁民、漁船的退捕轉產工作,至去年11月中旬,洛磧鎮完成39艘漁船、43名漁民轉產。曾經「煙波浩渺中,出沒風波裡」的捕撈生活將成為記憶,漁民們離開漁船,開啟了全新的生產生活。從捕魚到護漁 他成了長江的守護者
  • 蚯蚓生活在陸地上,為什麼水裡的魚會喜歡吃?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蚯蚓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一種環節動物,而魚則是生活在水中的脊索動物,從表面上看,兩種動物是沒有任何的交集的。但是,奇怪的是,兩種動物沒有任何的交集,我們卻能夠用蚯蚓引誘魚兒上鉤,這到底是什麼原理呢?魚是如何知道蚯蚓可以吃的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幾個問題。
  • 公元1588年,浙江漁民在海上看到了一條「白龍」,究竟是什麼動物
    當年秋天的一天,漁民看到了海面出現了一條大白龍從海面飛升,龍頭上還站了一個人。當時的《平湖縣誌》上記載了漁民目擊白龍的全過程,「白龍騰海上,紅光半天,空中遙見龍首下垂,鱗甲奮張,晃晃若磨銀。兩角間有金冠紫衣,仗劍立者,其神長尺許,雲水騰沸,咫尺晦冥。龍忽戲吐頷下珠,光芒團圓大如鬥,粲粲一似中秋月。頃之遂收,約在墖院前水中央,東湖水盡涸,儒學前樓屋石坊俱壞。
  • 苦撐待變:抗戰時期上海周邊地區天主教漁民信眾的日常生活
    富的網船有著油亮亮的大小船隻,但哪裡及到岸上人家場角上的一條牛,一部牛車,一堆稻,或一堆麥呢?」相較其他岸上職業的勞動群體,漁民除了財產積累難之外,還要面臨其他意外因素,「漁民的苦,苦在不能積蓄。五鬥米放在船上,就有充公的危險。幾件整齊的衣服,就有被搶劫的憂患。存放一二萬鈔票,抄出就要倒黴」,為了改變自身經濟條件,「現在若干漁民,也有買田的。但岸上人種到船上人的田,算進了便宜貨,不肯還相當的租價。
  • 從此以後岸上的東西我只看你一個
    她總是喜歡岸上的東西,不喜歡水裡的東西。比如說她喜歡天上的小鳥有絢麗的羽毛,嫌棄水中魚類鱗片難看。她喜歡看松鼠在樹枝間跳躍,嫌棄螃蟹橫著走的姿勢很醜。小的時候龍王夫妻還總是想糾正她這些與眾不同的想法,可一年年下來也只好放棄了,不管怎麼說怎麼做她就是喜歡岸上的東西,哪怕只是一條小蟲。
  • 水熊蟲跌落神壇,這種生物才是地球上真正的「死侍」
    要說生命力,水熊蟲似乎已經做到了生物能做到的一切,不過最近科學家發現了另一種生物,它們不但跟水熊蟲一樣強大,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環境,甚至還有修復自己DNA的強大實力,在這個地球上,它們才是真正的「死侍」。這就是蛭形輪蟲。蛭形輪蟲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8000萬年,它們的足跡已經遍布七大洲。
  • 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丨治水興水護水,湖南繪就人水和諧新勝景
    「別人都羨慕漁民自由自在,但漁民的苦只有漁民自己知道!」六門閘漁村老漁民劉平介紹,漁民以水為家,居無定所,岸上沒有田土,一天不捕魚就一天沒有收入;隨著年齡的增大,多年的漁民生活,也在身體上留下風溼病、血吸蟲病等一系列難以磨滅的印記,做夢都想在岸上睡一個安穩覺,過上沒有風吹雨打的生活。
  • 一個漁民迷失在太平洋
    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光,沒有電,沒有燃油……一切都指向死亡。 【一】 5月14日,黎明時分,漁民念星華裝上稀飯和開水,帶著他的漁網,六根釣魚竿,一斤活蝦餌料等釣具從家裡出發,穿過一條狹窄幽靜的鄉間土路,哼著小曲,向海邊走去。他的小漁船停靠在福建平潭縣嶺前村的港口。
  • 日本漁民捕獲一隻海洋生物,身上散發惡臭,它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日本漁民捕獲一隻海洋生物,身上散發惡臭,它的真實身份是什麼?海洋是地球上最廣闊的領域,佔據地球表面積的四分之三,它是無數海洋生物的唯一家園。有不少人認為,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源自於海洋,它始終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 「學校是條蟲,在家是條龍」?孩子兩面派,該如何科學糾正?
    孩子平時的表現讓父母感到很驚訝以及驚奇,在家裡的時候孩子很是調皮搗蛋,就像一條龍一樣在家中翻滾作風,而到了學校的話,孩子卻釋放了一個人似的,卻有著不一樣的行為和性格,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性格就像是一條蟲一樣,能夠被學校吃得死死的,能夠去乖乖瞧瞧,不會像在家那麼放飛自我。
  • 洞天尋隱·霍童紀|霍童溪:濱海之域的漁民與河流
    那時候還有發糧證,我雖然小,但是也知道岸上的居民是四十多斤,我們是二十多斤,他們的證書都是黃色的,我們卻是白色的。」到了84年公社解體,沒有了村集體組織,各種團體也逐漸消失,漁民的生活與生產非常鬆散,跑船也無利可圖,只能在霍童附近河域打魚自產自銷,最多只能賣到附近的村鎮。談到這裡,鄭書記頗感慨地說道:「哎呀,反正也是慢慢想辦法嘛。
  • 臺東漁民捕獲「大王具足蟲」 網驚:外星人造訪地球!
    深海大王具足蟲(圖片來自臺媒)中國臺灣網12月10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日前有科學家表示,外星人可能早已造訪地球,引爆外星迷們討論話題。臺東民宿業者呂縉宇昨天在臉書放上一張漁民捕獲的深海大王具足蟲照片,讓許多網友看了留言,「很像印象中的外星人」。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陸地生活的動物
    空氣中的氧氣滲進體壁裡的,由它帶給身體各細胞,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由體表排出。     29.為適應陸地生活,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一般都具有防止的結構,如蝗蟲的;一般都有支持軀體和的器官;身體內部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各種呼吸器官,如蝗蟲的和兔的;還普遍具有發達的和,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