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張周華(右)如今成為一名護漁員。
還有3個多月,長江流域幹流和重要支流也將開啟常年禁捕。目前,沿江各省(市)正加緊完成船網處置、退捕漁民轉產安置等工作。
從「江上」「船上」到「岸上」「陸上」,退捕漁民能否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年齡偏大的漁民,上岸後是否有保障,將來能否領取「退休金」?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來到安徽馬鞍山、江西南昌等地探訪了漁民們的「岸上生活」。
「四有一暢」成標配 退捕上岸有保障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這句順口溜,描繪的是安徽省馬鞍山市薛家窪曾經的樣子。
長江主航道流經馬鞍山,在薛家窪形成了一處避風港灣。就在兩年前,這片並不算大的灣區內,曾駐紮著7家「散亂汙」企業、3家非法碼頭、2個畜禽養殖場和1處固廢堆放點。灣內還有223條漁民的住家船、作業船,50戶長江漁民的起居生活都在這裡,生存狀況堪憂。
而經過整治後,如今的薛家窪生態園裡,親水平臺、市民休閒步道,被成片的楊樹林和如茵的綠地環繞,江畔美景令人陶醉。
說起生活的變化,48歲的退捕漁民張周華表示:「祖祖輩輩都是漁民,打魚的收入越來越少,薛家窪的環境也越來越糟。這兩年政府的整治很給力,對我們退捕漁民也蠻照顧的,長江禁捕我們也很支持。」
「我現在轉產上岸成了護漁隊員,每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住家船和生產船拆掉後領到了補償款。現在搬進了樓房,兒子在工廠做車工,兩代人都有收入。」護漁員,是張周華的新身份,他每天會和隊友一起巡護薛家窪到採石風景區的一段岸線,13公裡內共有4名護漁隊員,大家共同負責巡護、水上保潔等工作。目前,全市已有護漁員190餘人。
起初聽說要退捕,張周華等人並非沒有顧慮。「水上的生活更自在,時間更自由,擔心岸上『人生地不熟』,沒有生活來源。」
為此,2019年以來,馬鞍山市農業農村等部門深入漁民群體開展動員,廣泛宣傳中央和地方禁捕退捕漁民補償安置的有關政策,並積極為漁民們提供就業培訓、組織專場招聘、安排公益性崗位,打消了漁民們的顧慮。
與此同時,馬鞍山還通過完善社會保障政策,實現參保檔次就高不就低、待遇能疊加、帳戶可轉移等。對16~59周歲參加居民養老保險的漁民,根據參保人所選年繳費檔次分別按照每年1500元、2000元的標準,由政府為其代繳15年養老保險費,做到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家庭成員應保盡保,讓漁民上岸後能夠穩得住、有保障。
截至2019年7月中旬,馬鞍山市已全部完成退捕漁民2984戶,涉及漁業人口10757人;全市共回收退捕漁船5651艘,所有網具和隨船漁具也一併回收並全部銷毀。今年7月底,全市禁捕退捕資金已到位2.99億元,已支付2.37億元,用於漁民的漁船拆解補助與拆卸費用已支付完成。
如今在馬鞍山,有房住、有社保、有工作、有學上、心情舒暢的「四有一暢」,成了轉產漁民們的「新標配」,岸上生活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多種渠道促就業 漁民轉產出路廣
「我今年41歲,從14歲就跟著父輩在鄱陽湖打魚。去年響應政府號召退捕轉產,4條船加上網具、捕撈證等各項補助一共9.3萬元。現在還是漁民,不過不打魚了,養小龍蝦。」在江西南昌市新建區象山鎮垾角村,興旺家庭農場的主人吳華山正在享受閒暇時光。
今年,他流轉的400畝水田總共產出3萬斤小龍蝦,收入近30萬元,讓他這個退捕搞養殖的「新手」喜出望外。
吳華山家祖孫三代以捕魚為生,親眼見證了鄱陽湖區的漁業資源越來越少、越來越小,他告訴記者,這幾年人們主要捕撈的其實大部分是小龍蝦。退捕上岸後,他利用自有資金,又向信用社貸了一部分款,流轉土地做起了養殖。「政府還提供了補貼,差不多覆蓋每畝地的流轉成本,對我幫助很大。」吳華山說。
如今在南昌市新建區,像吳華山這樣的農場主、新型經營主體越來越多。
「今年以來,為促進退捕漁民就業、創業,新建區採取『1+1+n』的模式推動漁民轉產就業。第一個『1』就是一筆資金,區財政已下撥800萬元產業引導資金給所涉鄉鎮,用於扶持鄉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吸納退捕漁民就業;第二個『1』就是一個窗口,我們已在縣城農民工綜合服務市場專門設置了漁民服務窗口,為他們就業牽線搭橋,已有60餘人在此成功實現了再就業;『n』就是開展若干個專場招聘會、技能培訓班,真正實現『能小康』的目標。」新建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譚雲平說。
而在江西餘干縣的康山大堤畔,25歲的袁芳本是一名「漁二代」。學生時代每逢假期,她和弟弟都會回到船上給父母幫忙。如今,她已經成為忠義風景區裡的一名導遊,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
巧合的是,她和父親還成了景區裡的「同事」。原來,袁芳一家的捕撈方式主要是利用鸕鷀來捕魚,而這項傳統的技藝正隨著長江禁捕退捕淡出人們的視線。為此,當地專門在景區裡安排了鸕鷀捕魚的表演,這也為袁芳的父親提供了就業崗位。父女兩代人,一同吃上了「旅遊飯」。
據介紹,今年,餘干縣通過採取幹部結對幫扶、拓寬渠道幫扶、就業政策幫扶等措施,進一步加強對漁民轉產就業的安置能力。特別是在就業方面,結合養殖水面多的特點,集體土地可優先考慮租給漁民從事種養殖;結合漁民的技能特點,輸送漁民到本地外地成為養殖工人;結合漁民群體年齡層上的特點,輸送年輕漁民外出務工;結合當地發展旅遊業的優勢,安排漁民從事農家樂、民宿等服務行業。此外,有創業意願的漁民還將得到創業指導、貸款支持和跟蹤幫扶。目前餘干縣已實現轉產就業5165人,就業率85%。江西全省退捕漁民實現就業3.01萬人,佔比達53.4%。
目前,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