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人對四季變化的情感可以看出我們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季節的更迭總能引起人的心理變化,而這種心理變化,也和性別有著很大的關係,比如春天的到來能夠觸動女性的內心,秋天則更會讓男性有所感懷。《淮南子·謬稱訓》中也有「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在我們讀到的很多作品中, 自然都被人們賦予了一定的情感。
女性對春天的情結
春天是一年的開頭,但同樣是春天,少女看到的是春意闌珊、奼紫嫣紅,閨中的婦人看到的卻是年華易逝的哀愁,所以說,女子在年齡尚小的時候對於春天只有春思,隨著生活經歷的豐富,年齡的增長,這時候她們眼中的春天就變成了春愁,人對事物的感覺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的,這裡我們只看女子的懷春暫且不討論傷春。
寒冷蕭索的冬天剛剛過去,春天溫暖的氣候使得萬物都開始萌芽,而這個時候,女子的內心也像剛破土的嫩芽對新世界充滿了好奇,這種好奇使得她們對纏綿的愛情無限憧憬。
說文解字中解釋道「春,推也。從艸屯,從日,艸春時生也。」古代女子的地位極低,她們小的時候沒有追求自由的權利,成婚後更要遵守三從四德,但是春天卻有衝破枷鎖的意思,女子在春天寄託了她們內心的渴望。
「青春」一詞指的就是每個人的人生最有活力的年紀,這個時候,女子們不再拘謹,開始遐想自己的未來和如意人,可以說,女子一生思想自由之時便是他們的大好青春之時。《子夜四時歌·春歌》中「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一句,借用春風寫女子開始敞開心扉大膽的追求愛情。
正是因為春天這個季節的特殊性,在很多與春有關的詞也有著特殊的意義,春心、春情:指男女之間互相愛慕的情感。 春詞、春信:指男女互相表達情愫的書信。 與男性相比,女子的情感細膩溫婉, 她們更珍惜和嚮往那種情竇初開的欣喜,所以不同於男性女性對於春天更多的是思春之感。
男性傷秋之情
與春天的萬物復甦不同,秋天凌冽的寒風卻能摧毀一切,萬物凋零的季節最能引發男性的悲愁。 古人常常將自己和自然界的草木相聯繫,當曾經的一片繁榮不再,很多人就會聯想到自己的處境悲從中來。
秋天容易引發相思懷人之感,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描繪了一系列秋天路上所見的蕭瑟之景,就是為了引出那句「斷腸人在天涯」,這裡的「斷腸人」曾經也是有親友有歸宿的人,此刻卻只能流落人間。秋天很多事物都會變成過去,人們對於這種變化是非常不舍的。那些背井離鄉的人這個時候開始回憶曾經的青春戀歌,懷念親友歡聚的美好。
秋天常與文人懷才不遇的憤懣相聯繫,秋天的到來也代表著一年將要過去,但很多人一整年卻是碌碌無為無人賞識, 秋天也是一年的暮年,這個時候大多數的事業都開始走下坡路,看著大好年華逐漸流去,秋天會讓他們感物傷懷。而女子所嚮往的一般只是有一個好的歸宿,沒有太多登上仕途,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所以傷春的多為男性。
有人認為中國自古講究陰陽調和,孔穎達在《十三經註疏》中寫道:「女是陰也,男是陽也」春天萬物迸發,女性更能感受到春天帶給人的陽氣,而男性則需要秋天的陰沉來削弱自身的陽剛之氣,所以他們選擇在不同的季節來抒發內心的情感。
古代文學作品中韋莊的《思帝鄉》一詞將男女的春思秋傷描寫的淋漓精緻。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秋日遊,落英繽紛花滿頭。兒郎情深,依依雙淚流,恨離愁。不忍別,待到山崩水斷流!
春天的時候女子出遊,杏花落了一身,路上遇見了一個風流少年,秋天再來這裡的時候,卻已是分離之時,從此天各一方,再也見不到佳人。
這首詞從女子的角度切去描寫懷春,後面又從男子的角度切入描寫秋愁,既有對比,又非常符合男女對於季節變化的不同情感。
千百年來女子思春,男子傷秋,已經成為了文人筆下一種固定的描寫對象,而作為讀者,我們更應該學會他們如何從季節的變化過渡到人的內心,更應該了解他們作品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