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但是如何解讀,並且把他上升到傳統文化的高度以尋求解讀。那麼就不是對這兩句話含義的簡單解釋了。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最初來源于越王勾踐和謀士範蠡的故事。兔死狗烹-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鳥盡弓藏-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判斷是儒釋道精神內核以上的道德追求,仁、義、禮、智、信、忠、勇、節、孝、悌、廉、恥,等等一系列的傳統道德標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兔死狗烹顯示的恰恰是這種道德評判的對立面。太史公確實用了這幾個字描述了一段典故,但並不是表示太史公認可這種行為和行為下的價值觀,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越王,他的價值判斷是「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之共樂」,這是對越王人性的批判而絕非褒讚,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人對兔死狗烹的行為進行過價值觀上的翻案。
歷史事實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在歷史上並非孤例,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是典型的「鳥盡弓藏」,明太祖建國後大殺功臣也可以說是典型的「兔死狗烹」,但是當時的人們也只會從具體的事件和形勢需要,進行合理化的解釋和解讀,也無非是要儘量撇清「兔死狗烹」的道德非議。
而像韓信這樣的絕頂人物,自知自家戰功卓著,漢室天下有其一半以上的功勞,自矜自我德能無雙,才不世出,所以一直有些居功自傲,甚至在漢高祖困頓之時伸手要官,要封地,要恩賞,這就令主子打心眼裡很不舒服,想著法的要整治一番這個肆無忌憚的人中豪傑。但又由於韓信的功勞太大,劉邦已然下了敕令說天下沒有傷害韓信的刀劍,越發讓韓大將軍無所顧忌,甚至還在謀士李左車的蠱惑下要背北稱帝,這讓漢王室格外慌悚忌憚,所以在漢劉邦外出以後,呂后直接令蕭何匡命騙韓信鑽進了早已磨刀霍霍的牢籠,終於成了漢家砧板上的一塊肉。
其實這段話更像是我們民間的一句古語,叫做「過河拆橋」。古時候,被帝王徵召效死賣命的人物,鮮有珠光寶氣、高枕無憂的好下場,很多人都是因為勞苦功高,得到過君王的恩典和愛護,反過來在和平時期,由於不需要再行大馬金刀的徵戰廝殺,這些人便被束之高閣,能被賦閒養起來已經算是自身的德行造化了。絕大多數都是因為自己本身功高震主,而又不會自我矮化與自我知趣,經常人前顯貴,甚至在豪主面前也沒有畏懼之心,大喇喇逞能裝逼,總是平白地顯擺自己曾經的那份功勞,所以很容易被君王忌憚和顧慮,不被處死已然是燒了高香。
今天我們更習慣用「過河拆橋」來描述這種或與之類似的行為,我相信今天每個人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心中自然是有基本的道德評判的,在這件事上,與我們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是完全契合的,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基本判斷。所以「兔死狗烹」可不是我們的什麼傳統文化,恰恰是我們傳統文化價值觀所批判的非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