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原來這樣解讀才對!

2020-12-14 漢上人家

首先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但是如何解讀,並且把他上升到傳統文化的高度以尋求解讀。那麼就不是對這兩句話含義的簡單解釋了。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最初來源于越王勾踐和謀士範蠡的故事。兔死狗烹-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鳥盡弓藏-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判斷是儒釋道精神內核以上的道德追求,仁、義、禮、智、信、忠、勇、節、孝、悌、廉、恥,等等一系列的傳統道德標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兔死狗烹顯示的恰恰是這種道德評判的對立面。太史公確實用了這幾個字描述了一段典故,但並不是表示太史公認可這種行為和行為下的價值觀,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越王,他的價值判斷是「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之共樂」,這是對越王人性的批判而絕非褒讚,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人對兔死狗烹的行為進行過價值觀上的翻案。

歷史事實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在歷史上並非孤例,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是典型的「鳥盡弓藏」,明太祖建國後大殺功臣也可以說是典型的「兔死狗烹」,但是當時的人們也只會從具體的事件和形勢需要,進行合理化的解釋和解讀,也無非是要儘量撇清「兔死狗烹」的道德非議。

而像韓信這樣的絕頂人物,自知自家戰功卓著,漢室天下有其一半以上的功勞,自矜自我德能無雙,才不世出,所以一直有些居功自傲,甚至在漢高祖困頓之時伸手要官,要封地,要恩賞,這就令主子打心眼裡很不舒服,想著法的要整治一番這個肆無忌憚的人中豪傑。但又由於韓信的功勞太大,劉邦已然下了敕令說天下沒有傷害韓信的刀劍,越發讓韓大將軍無所顧忌,甚至還在謀士李左車的蠱惑下要背北稱帝,這讓漢王室格外慌悚忌憚,所以在漢劉邦外出以後,呂后直接令蕭何匡命騙韓信鑽進了早已磨刀霍霍的牢籠,終於成了漢家砧板上的一塊肉。

其實這段話更像是我們民間的一句古語,叫做「過河拆橋」。古時候,被帝王徵召效死賣命的人物,鮮有珠光寶氣、高枕無憂的好下場,很多人都是因為勞苦功高,得到過君王的恩典和愛護,反過來在和平時期,由於不需要再行大馬金刀的徵戰廝殺,這些人便被束之高閣,能被賦閒養起來已經算是自身的德行造化了。絕大多數都是因為自己本身功高震主,而又不會自我矮化與自我知趣,經常人前顯貴,甚至在豪主面前也沒有畏懼之心,大喇喇逞能裝逼,總是平白地顯擺自己曾經的那份功勞,所以很容易被君王忌憚和顧慮,不被處死已然是燒了高香。

今天我們更習慣用「過河拆橋」來描述這種或與之類似的行為,我相信今天每個人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心中自然是有基本的道德評判的,在這件事上,與我們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是完全契合的,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基本判斷。所以「兔死狗烹」可不是我們的什麼傳統文化,恰恰是我們傳統文化價值觀所批判的非道德行為。

相關焦點

  •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韓信是什麼時候說過這句話的?
    對於韓信之死,不少人都會感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其實,《史記》裡,韓信本人生前也說過這句話,原句如下: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
  •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講一些過去的故事
    02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問題,其實質是人才戰略問題,是解決集團內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那「鳥盡弓藏,兔死狐悲」的處世哲學是否也適用於現代企業?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一切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世界是永恆變化著的。
  • 兔死狗烹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卸磨殺驢、鳥盡弓藏,反義詞有:感恩戴德、始終不渝,兔死狗烹是中性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諷刺用語。兔死狗烹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兔死狗烹(tù sǐ gǒu pēng)成語釋義:野兔捕殺了;獵狗無用;被煮著吃了。
  • 劉邦朱元璋鳥盡弓藏,李世民卻能善待功臣,真的只因為個人品德?
    劉邦朱元璋鳥盡弓藏,李世民卻能善待功臣,真的只因為個人品德?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似乎成了開國君主必做之事,然而縱觀歷史長河真正鳥盡弓藏的開國君主實際上並不多,歷史上著名的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而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都是出身士族,劉秀雖然家境貧寒但畢竟是皇族還曾經上過大學,文化程度還是相當高的!李世民世代隴西士族,而趙匡胤長輩也是高官!出身真的是決定君主是否鳥盡弓藏的關鍵嗎?或許有一定的原因,但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可能!
  •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第一人是勾踐嗎?不,他才是
    人們印象中最早殺害功臣的君主應該就是越王勾踐了,他把文種給殺了,兔死狗烹就是從文種嘴裡說出來的。最出名的是劉邦殺韓信,全家被殺一個不留,原因是韓信太過強大。而說到最狠的,那就非朱元璋莫屬了,開國功臣幾乎都被殺光,只留下大小貓三兩隻而已。但是,最早殺害功臣的君主是誰你們知道嗎?
  •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朱元璋
    我們看人不能只看一個方面,這樣容易把人局限,應該多方面分析,這樣才可以儘可能看清一個人。
  •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
    兔死狗烹:成語寓意:意思是指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仲,臨別留下佩劍讓文仲自刎,文仲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範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 範蠡是大智慧,及早就悟出兔死狗烹的道理
    吳王聽說伍子胥留下這樣的遺言,怒氣衝衝地令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囊,投到錢塘江中。後來越軍真的打了進來,夫差臨死前哀嘆道:「黃泉之下,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伍子胥呢?」於是他讓左右用三層厚布把自己的臉遮蓋起來,然後拔劍自刎。越國有兩個忠臣,立有大功,一個是範蠡,一個是文種。
  • 原來水滸中他最厲害,整個水滸都是他做的一個局,套路太深了
    歷史上都認為宋徽宗只喜歡丹青而沒有治國的本事,但是,一部水滸看下來,才知道,原來整個水泊梁山裡,甚至整個天下間,不管是宋江、方臘,還是遼國、金國,最厲害的就是宋朝的皇帝趙佶了。宋徽宗剛剛繼位大統,發現國家內憂外患,外有金國、遼國侵犯邊關,30萬人馬御駕親徵卻落得無功而返。國內盜賊橫行,叛賊四起。
  • 對話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宮鬥劇」貽害無窮,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解讀
    紫禁城留給人們的是無與倫比的東方建築之美,它的選址、布局、造型、著色,高低錯落、疏密協調、寬窄相間,在光影變幻中為人們呈現的是大美故宮。同時,紫禁城處處蘊藏著工匠精神,勞動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最終成就了這座偉大的建築,這份美屬於今天和今後見到和想到它的每個人。 瀟湘晨報:晨鐘暮鼓,皇城文道。六百年前,中軸線確定,紫禁城橫空出世。
  • 直播預告|傳統文化原來這麼有趣
    傳統文化聽起來很遠很晦澀,讀起來很近很有趣。中華書局作為傳統文化出版重鎮,108年來,出版了大量適合各類人群閱讀的傳統文化圖書,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本?本場直播將帶來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品種的好書,更多精彩,請來直播間發現。
  •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可悲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將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為將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於是韓信認為他說的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攻下了齊國。蒯通知道天下勝負的關鍵在於韓信,想出奇計打動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規勸韓信。蒯通:「我曾經學過看相之術。」
  • 兔死狗烹的悲劇輪迴中,張良何以獨善其身
    與眾將士徵戰南北的往事一幕幕浮現心頭,情到深處,情不自禁,他說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要論戰略眼光與謀劃出策,兵馬未動而決勝於千裡,我比不了張良;要論國家治理,百姓安撫,糧餉的籌集,我能力遠不及蕭何;要論帶兵打仗,決勝沙場,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攻城必下,我離韓信差得太遠。」
  • 越王勾踐:從沒「臥薪嘗膽」,也沒有「兔死狗烹」的政治家
    提起越王勾踐,人們第一時間會想起兩個成語:「臥薪嘗膽」、「兔死狗烹」。這位春秋時期帶領一個蠻荒小國崛起的霸主,一方面以他的忍辱發憤、勵志圖強的故事讓人傳誦,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功後對功臣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而讓人唏噓不已,大大影響了他的歷史形象。勾踐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因為誅殺功臣而遭到人們唾棄的君王。
  • 《凡俗心願: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考》 解讀中國吉祥圖案的文化寓意...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是我們祖先嚮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吉祥圖案經千年傳承,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性圖案和標誌性符號,揭示著古典中國文化的精髓。《凡俗心願: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考》近日由北京領讀文化策劃,九州出版社出版。
  • 《百鳥朝鳳》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享用,傳統文化的「孤傲」
    傳統文化的骨氣傳統文化是那麼的有骨氣,《百鳥朝鳳》只為德高望重逝者吹奏。當金莊查村長去世後,查村長的兒子想用錢讓焦三爺演奏一曲《百鳥朝鳳》,但是被他果斷拒絕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激烈碰撞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九十年代可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丟失最快的時期,嗩吶也不例外。尤其是八零、九零後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可以仔細想想,在你們小時候,消失的舊時代的文化和手藝。那些文化如果在九十年代,能受到一點保護。
  • 傳承我國傳統文化雕塑
    西方人物雕塑,鑄銅雕塑,人物雕像,歷史文化雕塑 有利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利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勾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中華傳統文化是什麼,該怎麼傳承
    中華傳統文化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在網絡上經常會有網友問起,而且問題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各有側重。筆者在網上發貼的時候,經常會在留言區裡遇到這樣的詰問,讓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在工作之餘,朋友同事之間談起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筆者亦會想起網貼留言區之問。
  • 古箏版「神曲」《千本櫻》,傳統民樂原來不止可以這樣
    現在,包括民樂在內的傳統文化復興,似乎成了一種潮流。客觀地說,我其實不過是一個搭上了浪潮,與其方向一致的踏浪者。不過,自己的小愛好能夠得到了那麼多人的幫助和認可,讓我覺得十分幸運也十分充實。2014年1月22號,我上傳了自己的第一個古箏視頻——《卷珠簾》的改編版。當時的播放量有大約10萬,作為一個新人UP主的第一支視頻,我已經很滿意了。
  • 《姜子牙》:對傳統文化的改編,「價值觀」是平衡的關鍵
    對於傳統文化與創新改編之間的平衡點,《姜子牙》聯合導演王昕是這樣說的:「動畫是充滿想像力的再創造,但並不意味著要把之前的形象推翻,而是要找到二者的平衡。」無論是作為電影的聯合導演、藝術總監身份,還是作為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創作者來說,找到更適合當下時代的傳播方式,就需要在兩者之間拿捏好一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