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脫髮很嚴重。
他平時梳頭髮,情況是這樣的:今朝日陽裡,梳落數莖絲。唉,今天在太陽底下梳頭髮,頭髮又掉了好幾根。
當頭髮變白了之後,更禁不住梳子梳了。
「雪發隨梳落,霜毛繞髯垂。」雪白的頭髮,隨著梳子簌簌地往下掉。真是不梳難看,梳了心疼。
長年累月的掉發,再多的頭髮也不夠掉的。
40歲出頭時,白居易頭髮就已經非常少了。他在《沐浴》詩中寫道:「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老色頭鬢白,病形支體虛。衣寬有剩帶,發少不勝梳。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
到50歲出頭,白居易的頭髮就快落乾淨了。
白居易寫了一首詩叫《吾雛》,裡邊寫道:吾雛字阿羅,阿羅才七齡。嗟吾不才子,憐汝無弟兄。撫養雖驕呆,性識頗聰明。學母畫眉樣,效吾詠詩聲。我齒今欲墮,汝齒昨始生。我頭髮盡落,汝頂髻初成。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嬰。緬想古人心,慈愛亦不輕。蔡邕念文姬,於公嘆緹縈。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
白居易在45歲的年紀生了女兒阿羅。阿羅7歲時,白居易52歲,這時白居易已是「頭髮盡落」的狀態。而小女兒的頭髮剛剛長成,梳了頂髻。沒頭髮的白居易,對著剛剛長好頭髮的小女兒,不知道是欣喜,還是憂傷?
頭髮一直在掉,白居易也是很心疼。他想了個辦法:少洗澡,少洗頭。
因為平時很少洗澡,在一次洗澡之後,白居易被刺激的詩性大發,寫了一首詩《因沐感發》。全詩如下:
年長身轉慵,百事無所欲。乃至頭上發,經年方一沐。沐稀發苦落,一沐仍半禿。短鬢經霜蓬,老面辭春木。強年過猶近,衰相來何速。應是煩惱多,心焦血不足。漸少不滿把,漸短不盈尺。況茲短少中,日夜落復白。既無神仙術,何除老死籍。只有解脫門,能度衰苦厄。掩鏡望東寺,降心謝禪客。衰白何足言,剃落猶不惜。
這首詩,寫出了白居易對脫髮的無奈:我頭頂上的頭髮,為了防止脫落,一年才洗一次,但是每次一洗就要掉一半,實在是沒有辦法,就算是神仙來了拿我的頭髮也沒有辦法,我只有到廟裡去當和尚了,當了和尚,就算是把所有的頭髮都剃掉也不用心疼。
一輩子都在和掉發做鬥爭,鬥著鬥著,白居易也淡然了,還寫了一首《嗟發落》來調侃自己:
朝亦嗟發落,暮亦嗟發落。落盡誠可嗟,盡來亦不惡。既不勞洗沐,又不煩梳掠。最宜溼暑天,頭輕無髻縛。脫置垢巾幘,解去塵纓絡。銀瓶貯寒泉,當頂傾一勺。有如醍醐灌,坐受清涼樂。因悟自在僧,亦資於剃削。
早晨在嘆息頭髮掉了,傍晚又在嘆息頭髮掉了。頭髮掉了確實可惜,但是也還是有好處的啊。頭髮掉光之後,就不用經常洗頭髮、不用經常梳頭髮了,多省事!特別是溼熱溼熱的夏天,頭上沒有頭髮的束縛,多麼涼快!再取寒泉冰冷的泉水從頭頂往下一澆,真是透心涼,如醍醐灌頂一般!
不過,脫髮這事兒,只能自己調侃自己,別人可千萬別去調侃。
春秋魯成公元年,即公元前590年,晉國大夫郤克、魯國大夫季孫行父、衛國使臣孫良夫、曹國使臣公子首結伴而行,一起出使齊國。巧合的是,這四位使臣生理上都有缺陷:郤克一隻眼睛瞎,季孫行父是個禿頂(和白居易一樣,掉發掉的厲害),孫良夫是個瘸子,公子首是個駝背。齊頃公接見他們之後,把四個人的長相說給母親蕭太后聽。蕭太后好奇心很重,非要親自看看。
在當時,接待來使,講究地位相等。對方來使的地位是大夫,那麼接待來使的人,地位應當也是大夫。齊頃公為博母親一笑,搞了一個惡作劇:派人從國內找來一個獨眼龍、一個瘸子、一個禿子、一個駝背,對號入座給四名來使駕車,來一個別致的對等。
第二天,齊國找來的這獨眼龍、瘸子、禿子、禿子、駝子四名車夫陪著獨眼龍、瘸子、禿子、駝子四名使者經過樓臺時,蕭太后及身邊宮女哈哈大笑,這讓四名使臣感到非常羞辱。
一國使者來訪,齊頃公竟然將其當做笑料,羞辱的不僅是來使,也是派遣使者的國家。更何況,四名使臣,本就是本國的重臣。被嘲笑的四名使臣,都非常憤怒,他們歃血為盟,決定「此仇不報,不是大丈夫」。
果然,過了三年,晉、魯、衛、曹四國結成同盟,共同討伐齊國,這就是春秋著名的「鞌之戰」。齊頃公舉全國之力來應戰,結果齊軍大敗,齊頃公本人在戰場上也差點成為四國聯軍的俘虜。幸好有忠心的大臣逢醜父冒充齊頃公,齊頃公才得以逃離。
別人有生理缺陷,怎能不厚道的去取笑人家呢?齊頃公差點被滅了國,可見「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6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人有脫髮現象。脫髮如此之普遍,完全可以當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對待,算不上生理缺陷。受脫髮困擾的人,也不用耿耿於懷,可儘早與脫髮和解,畢竟全世界範圍內目前也沒有特別可靠的解決脫髮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