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化用白居易的詩,寫出了人生失意時的最強吶喊

2020-12-22 詩文大觀園

俗語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件難買寸光陰」,感嘆時間的珍貴;孔子說:「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感嘆時間的飛逝不止;而蘇軾卻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一派豁達之氣。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以景襯情,寫得惟妙惟肖。「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暮春三月,清泉寺邊的蘭花剛剛萌出嫩芽,就被一場春雨漫過了水邊;溪水邊的松林裡,沙路蜿蜒,雨水把路面洗的沒有一塊泥土,看起來如此地清澈可人。

「蘭芽」點明了遊蘭溪的季節,蘭花春天剛萌芽,卻生機勃勃,長勢喜人。一個「浸」字活靈活現,寫出了蘭花的活力。而且「浸」字,讓人聯想到一定是有雨水的降臨,溪水才會漫過河床,展現了一種對新生命的保護,不溫不火,特別和諧自然。

「松間沙路淨無泥」則是化用白居易的「沙路潤無泥」,蘇軾將「潤」字改為「淨字,」更顯得蘭溪的潔淨與纖塵不染。接下來的收尾「瀟瀟暮雨子規啼」點出來蘭芽短浸溪的原因。是因為下了一場沙沙的春雨所致。

杜鵑鳥的啼叫,又是那麼哀怨。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來形容哀痛之極。這句話用杜鵑的啼叫更襯託出了被貶黃州初期內心的悲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光陰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這是常理。這是全詩的題眼,被千古傳頌的名句。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人都是從降生後,幼年到少年,從少年再到中年,從中年再到老年,隨著光陰的流逝慢慢地變老。怎麼可能光陰倒流,從老年返回少年呢?太上老君的仙丹也只是能長生不老,做不到返老還童。而詞人卻高呼「誰道人生無再少」,這番豁達,不是常人能解的。

說溪尚且水能西流,難道人生就再無少年了嗎?集中體現了他失意時鼓勵自己振奮的精神。

「休將白髮唱黃雞」中的「白髮」,和「黃雞」都出自白居易的《醉歌示妓人商玲瓏》,白居易感嘆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逝。而蘇軾卻反其道而行之,勉勵自己不必悲傷,一個「休」字,表現了詞人不服老的堅決態度。上片婉約,下片突兀,全詞渾然一體,別具風味。

以前認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還沒有找到發明抽水機的方法;現在認為太陽不可能從西邊出來,這是還沒有住到太陽從西邊出來的星球上。這個世界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就是蘇軾說的:「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這兩句堪稱人生失意時最強吶喊,千百年廣為傳頌。

相關焦點

  • 這首詩蘇軾被翻譯成白居易,寫下人生受挫時強烈的吶喊
    第一首詩描寫風景,下一段抒情,用風景襯託感情,寫得淋漓盡致。「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春末清泉寺附近的蘭花剛剛發芽,一場春雨漫過了水邊;松林溪邊,沙路蜿蜒,雨水衝刷著沒有一塊泥土的路面,顯得那麼清澈可愛。「蘭芽」指出蘭溪,蘭花春天的季節剛剛萌芽,卻充滿活力和成長。
  • 白居易思念弟弟的一首詩,夢見弟弟卻感嘆沒有寫出好詩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親情詩,《夢行簡》寫白居易思念弟弟行簡。天氣妍和水色鮮,閒吟獨步小橋邊。池塘草綠無佳句,虛臥春窗夢阿憐。「天氣妍和水色鮮,閒吟獨步小橋邊。」,今天的天氣很好,晴暖怡人,水色也明媚鮮亮。我獨自一人在小橋邊吟詩漫步。這是一個春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詩人在洛陽,此時詩人的弟弟在長安,兩人分離很久了。
  • 白居易很深情的一首詩,開篇4句就十分驚豔,打動了無數人!
    看到題目「白居易很深情的一首詩」,大家第一時間是不是想到了《長恨歌》?雖然《長恨歌》也是情深至極,但終究寫的是別人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白居易很深情的詩」,說的是他自己的深情,是屬於白居易對一個女子的深情。
  • 白居易的一首冬至詩,寫出了堪比《靜夜思》的思鄉情,值得一讀
    所謂「羈旅詩」就是「用詩歌的形式反映客居異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並引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思歸,對自我人生如寄處境的感慨」。很多人沒有注意到自己讀過的許多思鄉詩其實就是羈旅詩,其中最有名的當然要數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一首思鄉詩,卻寫出了他人感情,白居易有什麼妙筆?
    但是白居易這首《望月有感》,卻寫出了他人的感情,而且感情真摯,催人淚下。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來讀一讀。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 白居易最暖心的一首小詩
    白居易和他的友誼,始於江州。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貶謫江州的時光,正是白居易最失意之時。昔日春風得意,少不了高朋滿座。但在白居易留存的詩中,彼此的真摯情誼,卻依然歷歷可見。紅旗破賊非吾事,黃紙除書無我名。唯共嵩陽劉處士,圍棋賭酒到天明。
  • 能讓皇帝寫下悼文的詩人屈指可數,白居易的這首詩為何獲此殊榮?
    這是唐宣宗對白居易的悼念。提起白居易,這位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我們能想到他《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賣炭翁》中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他一生專注於寫實諷喻詩歌創作,《新唐書·元稹傳》記載:"元稹尤長於詩,與白居易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
  • 寒冷的冬季,白居易一首小詩,穿越千年來溫暖你!
    白居易這個唐朝赫赫有名的大詩人,一生詩作無數,為官為吏,廣交天下友,而這首僅20字的小詩,帶著能夠穿越千年的溫暖來擁抱你!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白居易《問劉十九》新釀的米酒浮著淡綠色的泡沫,顏色煞是好看。紅泥造的小火爐裡,火光四射,柴火燃燒爆出的噼啪聲,在這個冷清的傍晚顯得格外落寞,再加上天色向晚,昏昏的天空似是一場大雪即將來臨。此時,一人獨坐的白居易,心下想許久未相見的故友,能否前來共飲一杯呢?
  • 左手陶淵明,右手白居易,蘇東坡為何能把苦難的日子活成詩?
    一個是田園詩人之宗陶淵明,一個是「中隱」美學生活理念的發明者,著名詩人白居易。 一邊是躬耕南畝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美學;一邊是亦官亦隱的閒適生活,蘇東坡左手陶淵明,右手白居易,愣是將「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後半生,活成了天高雲淡的詩與遠方。 陶淵明給了他一顆貼近自然的毫無心機的天真之心;白居易給了他亦官亦隱的恬淡之心。
  • 白居易一首深情質樸的詩,思念故友元稹,感情真摯,令人感動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所,寫題目中的"微之",其實就是他的好朋友元稹,元稹的名字大家也不陌生,同樣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的經典佳作。他們二人關係很好,就算遠隔千裡卻也仍舊時常用書信去溝通交流,而他們互相唱和之間所留下的詩作更是有許多。
  • 白居易最有內涵的詩,把男女歡愛之事寫出朦朧美,委婉得令人嘆服
    "花非花,霧非霧",詩人卓越的文採,在這首詩中表達得淋漓盡致《花非花》唐代: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我們都知道白居易不光是唐朝時期偉大的詩人,他也是被大家喻為香山居士,當然我們所謂的居士,都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薩道之人,因此為了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篇,有必要為大家介紹這下詩人在創作這首詩篇時的身份。詩中的"花非花"其實就是自然界中最真實的狀況,同樣也是詩人修行政證悟的最好證明。通俗易懂的說,花兒的成長並不是因為人能給他們命名為花兒成長。
  • 白居易46歲遊覽古寺,看到滿山桃花寫下這首詩,開篇就是絕妙之句
    詩詞往往運用簡單的語言就能將詩人進行創作時的所感所想充分地、生動地表達了出來。詩人筆下的詩往往都與自己的當時的際遇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有關,而很多詩詞作品儘管通俗易懂,動人心魄的力量從來不缺,甚至有的作品對我們還有著深刻的啟迪與指導作用,而風格也因人而異。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孤獨的最高境界
    因為在他們心裡,孤獨就等於寂寞,等於失意,等於迷茫,等於消沉,等於人生低谷……即使從人的本性而言,也沒有人會願意主動去選擇孤獨。作為一種群居性的動物,孤獨的時間長了,或許就再也沒有辦法回到人群中了。 可是,人生匆匆幾十年,有些事情,只能一個人去做;有些關口,只能一個人去闖;有些不平坦的路,只能一個人去走 。當孤獨來臨時,真正令人痛苦的不是選擇孤獨,而是逃避孤獨。
  • 元稹給白居易的一首答詩,翻譯過來就是:我真的一點都不想你
    你以為這就夠了,這些在白居易和元稹面前,簡直不值一提,據後人統計,兩人來往通信1800多封,互贈詩篇接近1000篇。不信你看隨便拎一首白居易的詩出來,標題多有微之,如《除夜寄微之》、《夢微之》,再看白居易給元稹的信,開篇就是: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如此? 而結尾更誇張:微之微之!
  • 《上陽白髮人》:白居易以詩為女性代言,吶喊人之解放
    這些自然被敏感多情的大唐詩人們注意,並迸發出對女性悲苦命運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則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白居易的突出,或者說非常了不起,不只是因為他為女性歌唱,更是因為他對人有一種真正的同情,他從不因身份地位的差別,而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施捨身處泥潭的卑微之人,而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仿佛他就是那個人,用同樣的步伐與心情穿越同樣的荊棘。
  • 入選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的這首詩取代,憑什麼?
    不過不少眼尖的網友發現,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還是被刪了,它就是杜甫的《石壕吏》,取而代之的是白居易的妙詩《賣炭翁》。說起這首《賣炭翁》或許很多年輕的朋友不太熟悉, 但曾經這篇文章也是躺在課本中多年的作品。
  • 白居易:王者歸來,自成一體——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看清現實後,許多人紛紛退出政壇,隱居一地,朋友間詩酒往來,唱和不絕,漸成高潮。作為新樂府運動的旗幟性人物,白居易更是和當時的許多文朋詩友迎來送往,頻繁酬唱。但誰能想到,曾經的白居易,卻是一個頗有雄心壯志,立志要「兼濟天下」的人。
  • 白居易的一首趣詩,描寫了天真爛漫的孩子,令人讀後發笑
    富有童心的詩人很多,喜歡孩子的詩人也很多,而白居易就是一個十足的孩子迷。有一天,白居易來到了小池,看到有孩子,白居易心裡都樂開了花,詩興大發,妙筆一點,一幅頗有趣味的動感畫面緩緩展開了,於是他寫了一首趣味十足的詩。《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 裴度寫信給白居易,白居易調皮地寫了一首詩,千古流傳
    下面介紹的是裴度寫信給白居易,白居易調皮地寫了一首詩,千古流傳。兩人唱和之詩很快就傳到了宰相裴度那裡,他讀完詩,也很喜歡這對白鶴,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白居易,其中還附了一首詩:白二十二侍郎有雙鶴留在洛下,予西園多野水長松可以棲息,遂以詩請之唐代:裴度聞君有雙鶴,羈旅洛城東。
  • 李白《將進酒》與白居易《琵琶行》:故事背後都是詩人的自我療傷
    文/裴曉鋒著名文化學者康震說:"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詩的背後,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後,也許承載的是輝煌,也許承載的是失落,但是跨越千百年之後再到現在,無論輝煌還是失落,它們共同成為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