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孤獨是一個非常不友好的字眼。因為在他們心裡,孤獨就等於寂寞,等於失意,等於迷茫,等於消沉,等於人生低谷……即使從人的本性而言,也沒有人會願意主動去選擇孤獨。作為一種群居性的動物,孤獨的時間長了,或許就再也沒有辦法回到人群中了。
可是,人生匆匆幾十年,有些事情,只能一個人去做;有些關口,只能一個人去闖;有些不平坦的路,只能一個人去走 。當孤獨來臨時,真正令人痛苦的不是選擇孤獨,而是逃避孤獨。因為一旦逃避,孤獨就會像黑夜一樣,慢慢吞噬你。而主動選擇孤獨,你就會成為自己的太陽,照亮黑暗。
今日,與大家分享一首史上最孤獨的唐詩,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無人能及。全詩如下: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作為古典詩歌中的一個熱門話題,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歡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描寫孤獨、歌唱孤獨、訴說孤獨……對於孤獨,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不同領悟。當這些見解和領悟化成美麗的詩句,流傳後世時,更多的人對孤獨便有了一個深刻而全新的認識。
那麼,孤獨的至高境界是什麼呢?陳子昂這首《登幽州臺歌》或許能略解一二。作為一個著名詩人,陳子昂的才華自然不用多言。然而,自古才華太高的人,人生總是充滿了坎坷艱險。歷史上,陳子昂才華出眾,一度得到了武則天的重用,但也因此遭到權貴的嫉妒和打壓,最後慘死獄中。去世時,年僅41歲。
這首詩寫於公元696年,既武則天通天元年。在接連遭受挫折後,詩人壯志難酬,心情無比悲憤,於是登上薊北樓,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雖然,這首詩是詩人對自己個人命運的一種感嘆,但其意義卻遠遠超越了詩作本身,更超越了詩人所處的時代,具有了跨越古今的感染力。
整首詩抒發了一種生不逢時的哀嘆,情緒感傷,語言奔放。首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仿佛橫空出世一般,令人驚嘆。詩人如同站在歷史的一座高峰上,俯仰天地,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他極度自負,覺得這片江山等到他了。在古人與來者之間,他是被等到的那個人。可同時,他又是最孤獨的那個人。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幾十年轉瞬即逝。對於宇宙而言,生命如此渺小卑微,一代又一代的幻滅著。縱觀古往今來,放眼歷史長河,有幾個人物的生命是發亮的?是會被後世永遠記住的?所以,極有抱負的詩人,多麼希望自己這個渺小的生命能夠永遠發光,能夠做出一番大事業,能夠被歷史銘記。
然而,時代卻沒有給予詩人這樣一個機會。他雖然才華不凡,懷抱家國之志,可是卻處處碰壁,壯志難酬。所以,他「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作寫到這裡,一股深重的悲愴之情撲面而來,令人無比感傷。詩人的這股熱淚,是空懷報國之志而不能施展的吶喊,蒼涼悲壯。
整首詩長短不齊,展現了唐詩在發展初期的面貌,有一種粗獷而蒼涼的美。在詩中,詩人表達的雖然是個人壯志難酬的一種哀嘆,但卻顯示了人類個體的渺小以及宇宙的浩瀚。對於世人而言,他是無比孤獨的。
可是,他的這種孤獨已經超越了其本身,上升到了一個哲學的高度: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可謂,穿越時空,響徹天地。
文秀嶺
給您看到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