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至高境界

2020-12-24 騰訊網

尼採1844年10月15日生于勒肯,1900年8月25日死於魏瑪。他是一個哲學家,但哲學從來不是他的職業。在波恩、萊比錫讀大學時,他學的是古典語言學,對古希臘文獻有精湛的研究。從二十五歲起,他應聘在瑞士巴塞爾大學當了十年古典語言學教授。三十五歲時,因病辭去教職,從此輾轉於南歐的山谷海濱,直到十年後精神病發作,被人從客寓地接回家鄉。十年的漂泊生涯,正是他的精神創作最豐產的時期。他的大部分哲學著作,例如《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偶像的黃昏》,以及他的大部分優秀詩作,都是他浪跡四方的隨感。與學院哲學家不同,他厭惡書齋生活,反對構造體系。他自己說,他寧願在空曠的地方,在山谷和海濱,在腳下的路也好像在深思的地方思考。當他在大自然中散步、跳躍、攀登的時候,思想像風一樣迎面撲來,他隨手記到筆記本上。所以,他的哲學著作大多用格言和警句寫成,充滿譬喻和象徵,把哲學和詩融成了一體。

(一)

愛情從來是詩歌的一根軸心,可是,在尼採的抒情詩裡,幾乎找不到愛情詩。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為時五個月的不成功的戀愛,以及對李斯特的女兒、華格納的夫人柯西瑪的一種單相思。有人分析,《阿莉阿德尼的悲嘆》一詩是他對柯西瑪的愛的自供狀,但這也只是後人的分析罷了。

尼採抒情詩的主旋律是友誼和孤獨。他十四歲寫的一個自傳裡說:「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我的地方。」又說:「有真正的朋友,這是崇高的、高貴的事情,神明賜與我們同舟共濟奔赴目標的朋友,意味深長地美化了我們的生活。」尋求孤獨,渴望友誼,表面上相矛盾,其實不然。一顆高貴的心靈既需要自我享受,又需要有人分享。

尼採把最美好的詩句獻給友誼女神。在人生之旅的開始,友誼是「人生的絢麗朝霞」,在人生之旅的終結,友誼「又將成為我們燦爛的夕照」(《友誼頌》)。他還稱友誼為他的「最高希望的第一線晨曦」,即使人生荒謬而可憎,有了友誼,他「願再一次降生」(《致友誼》)。

可是,尼採在友誼方面的遭遇並不比在愛情方面更幸運。他青年時代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他的大學同學洛德,另一個是大音樂家華格納。但僅僅幾年,因為志趣的不同或思想的分歧,都疏遠了,絕交了。他走上了萍蹤無定、踽踽獨行的旅途,沒有朋友,沒有家庭,沒有祖國,沒有職業。也許沒有人比他對孤獨有更深的體味了,在他的書信中,充滿對孤獨的悲嘆,他談到「那種突然瘋狂的時刻,寂寞的人要擁抱隨便哪個人」,他訴說他的不可思議的孤單:「成年累月沒有讓人興奮的事,沒有一點人間氣息,沒有一絲一毫的愛……」然而他又謳歌孤獨,給我們留下了諸如《漂泊者》、《秋》、《松和閃電》、《孤獨》、《漂泊者和他的影子》、《最孤獨者》這樣的描寫孤獨的名篇。這個畸零人無家可歸,他站在冬日荒涼的大地上:

像一縷青煙

把寒冷的天空尋求。

(《孤獨》)

孤獨的痛苦,在尼採筆下化作詩意的美:

此刻,白晝厭倦了白晝,

小溪又開始淙淙吟唱

把一切渴望撫慰,

天穹懸掛在黃金的蛛網裡,

向每個疲倦者低語:「安息吧!」——

憂鬱的心啊,你為何不肯安息,

是什麼刺得你雙腳流血地奔逃……

你究竟期待著什麼?

(《最孤獨者》)

在孤獨中,尼採格外盼望友誼,盼望新的朋友。新的朋友終於來了,但這是他自己心造的朋友。他的孤獨孕育出了查拉圖斯特拉的形象:

朋友查拉圖斯特拉來了,這客人中的客人!

現在世界笑了,可怕的帷幕已扯去,

光明與黑暗舉行了婚禮……

(《自高山上》)

從此以後,尼採把查拉圖斯特拉當做他的知心的朋友和真正的安慰,這個形象日夜陪伴著他,使他寫出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奇書,也使他寫出了《酒神頌》這組狂詩。查拉圖斯特拉也是《酒神頌》的主角。他不畏孤獨,玩味孤獨,自求充實:

十年以來——

沒有一滴水降臨我,

沒有一絲沁人的風,沒有一顆愛的露珠

——一片不雨之地……

我求我的智慧

在這乾旱中不要變得吝嗇:

自己滿溢,自己降露,

自己做焦枯荒野上的雨!

(《最富者的貧窮》)

《酒神頌》是一曲孤獨的頌歌。但是,這孤獨者已經處在瘋狂的邊緣了。1889年1月,尼採的朋友奧維貝克來到都靈,把精神病發作的尼採接回家鄉去。途中,這個瘋子竟然唱起了他的即興歌曲,他一生中所創作的最優美和諧的抒情詩,他的幸福的絕唱:

我佇立橋頭,

不久前在褐色的夜裡,

遠處飄來歌聲:

金色的雨滴

在顫動的水面上濺湧。

遊艇,燈光,音樂——

醉醺醺地遊蕩在朦朧中……

我的心弦

被無形地撥動了,

悄悄彈奏一支貢德爾船歌,

顫慄在絢麗的歡樂前。

——你們可有誰聽見?……

(《我佇立橋頭》)

正像在幻想中找到知心的朋友一樣,他在瘋狂中找到了寧靜的幸福。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孤獨的最高境界
    因為在他們心裡,孤獨就等於寂寞,等於失意,等於迷茫,等於消沉,等於人生低谷……即使從人的本性而言,也沒有人會願意主動去選擇孤獨。作為一種群居性的動物,孤獨的時間長了,或許就再也沒有辦法回到人群中了。 可是,人生匆匆幾十年,有些事情,只能一個人去做;有些關口,只能一個人去闖;有些不平坦的路,只能一個人去走 。當孤獨來臨時,真正令人痛苦的不是選擇孤獨,而是逃避孤獨。
  • 讀書| 王國維 人生的至高境界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另外提出了三種「境界」:古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聖墟》至高真是仙帝?完美路盡闡釋真正至高!
    就如最新章節「所謂至高不過是路盡」,至高究竟是何境界,準仙帝還是仙帝,對此倒是爭論不休!前面的內容中,阿佑曾說過,「對於至高的判斷,姑且認為其在準仙帝左右,所謂的無上應該在仙王巔峰以上,準仙帝以下」,而這一下倒是引爆了不少的書友,對阿佑的猜測表示抨擊!
  • 王陽明龍場悟道告訴我們孤獨也是人生難得的境界
    遠離家人,音信不通,語言障礙,親友難助,孤獨和寂寞是王陽明階段人生的主旋律。人生就是這麼富有戲劇性,恰恰是這三年的孤獨歲月叩開了足以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大門,也成就了對後世影響深遠一代大儒。孤獨就像影子,是人生的必修課。
  • 朋友相處的至高境界:各自忙碌,互相牽掛,想聊就聊
    一個人越長大,身邊能夠共情的朋友越少,這也就是我們時常會感到「越長大越孤獨」的原因。 朋友之間的交情有深有淺,兩個人相處的至高境界,我想應該可以用下面這句話來概括:各自忙碌,互相牽掛,想聊就聊。 看到了好玩有趣的視頻,第一個想要分享的人是她;聽聞了她所在城市剛剛發生的大新聞,也會迫不及待地轉給她,後面可能會添加寥寥數語關切的話,也可能什麼都不寫。
  •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監事長楊明森:山水詩的至高境界
    山水詩的至高境界,是我敬山水、我愛山水、我即山水。人與自然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與傳統生態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眾生平等,形成了呼應。演繹為現代的表達,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楊明森說。楊明森(左一)在鹽城東臺條子泥溼地用高倍望遠鏡觀賞候鳥從南京江寧田園鄉村到江海交匯第一灣——張家港灣,再到鹽城東臺條子泥溼地、健康長江泰州行動指揮中心、泰興虹橋生態廊道等地,一步一景的江蘇給楊明森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接受交匯點記者採訪時表示,江蘇是全國經濟大省,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強省。
  • 愛一個人的至高境界:「慣著」
    愛一個人的至高境界:「慣」!
  • 孤獨,是一個人靈魂的自由
    獨有之人,是謂至貴。」熱鬧是別人的狂歡,孤獨是自己的自由。一個人左右逢源,未必能和自己好好相處;和別人打成一片,未必能忍受一人時的孤獨。有智慧的人,都喜歡獨處,內心清靜,便是自由。孤獨是人生常態,做自己的知音,不必向他人尋求。行高於人,嘗盡孤獨《莊子·逍遙遊》中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境界的彼方》:愛可以化解孤獨和黑暗,指引我們迎接美好的未來
    你是否在一些時刻中感到孤獨? 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現代生活中,孤獨是每個人身上都普遍存在的現象。它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總是在我們不經意間就悄然而至。 孤獨大概就是你在想找人說話時候,卻發現誰都不可能是你此刻的聽客。
  • 孤獨的最高境界—鐵路人
    一張十級孤獨表瞬間登上了熱搜,熱評也是如潮水一樣瘋狂的湧上,可是我們都不知道有一群人名字叫做鐵路人,他們的孤獨爆表,如果說孤獨有十級的話,那麼鐵路人的孤獨就在第十一級。可是去年的年底一隻小狐狸來到了車站,這就好像是一道光一樣照進了計鴻志孤獨的生活。計鴻志隨後就把自己日常投餵小狐狸和小狐狸日常的視頻拍攝成視頻傳到網上。可是沒想到的是視頻一下子爆火,於是計鴻志多了一個溫暖的名字「沙漠狐叔」。一隻小狐狸為這個寂寞無邊的小站增加了一份溫暖與驚喜。慢跑要176步,用時要64秒。
  • 從金庸的「無招勝有招」談起,論《道德經》和佛家的至高境界
    金庸的武俠小說裡面武功最高的境界可能就是「無招勝有招」了,無招為什麼可以勝有招呢?看是不可能的事情,這裡其實是有個大智慧、大哲學在裡面。老子說:「大道至簡。」簡單到什麼程度?簡單到「無」了!「無」不是沒有,而是所有的總成!一開始的時候不明白,這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怎麼可以簡單呢?其實,天下不管任何東西,歸根結底都只有一條真理,這就是所謂的「大道」。
  • 孟浩然難得的一首大氣詩作,寫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足以驚絕千古
    此詩是孟浩然難得的一首大氣詩作,寫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足以驚絕千古。全詩如下: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但不論怎樣,整首詩雖然講的就是「追名逐利」的事情,但是卻寫出了一個至高的境界,稱得上千古名篇。「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八月的湖水是平的,什麼是「平」?湖水其實沒有平地,因為那麼大的一片湖,永遠有波浪在上面,「平」只是遠觀所見;同樣,他說「天邊樹若薺」,樹有很多枝幹,可你遠看那些樹,就像連成一片的「薺」了。
  • 高僧說:一個人修行到這四個至高境界,證明已經成佛,錯不了
    關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成佛這個問題,高僧表示,看一個人修行高不高,是否成佛,關鍵是要看他是否達到這四個境界,如果能夠修行到這四個至高境界,就證明他佛緣具足,已經成佛。要像佛菩薩一樣,以一顆隨緣心來普法傳法,利好芸芸眾生,廣結善緣,心懷慈悲仁義,才能讓自己印證菩提,真正躋身至佛陀的行列中來。
  • 孤獨營造心靈的沼澤,因為孤獨本身也能成為你很好的夥伴
    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孤獨營造心靈的沼澤孤獨,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有些人在孤獨中離群索居,形單影隻,內心備受煎熬。其實在我們人生的河流中,總有那麼一刻,你是孤獨無助的,但不要害怕,因為孤獨本身也能成為你很好的夥伴。孤獨是現代人的通病,也是現代文明帶給人類的「文明病」。在很多人看來,電視就是都市人走向孤獨的第一個教唆犯。
  • 佛學:一心渡人,修慈悲至高境界
    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渡盡地獄眾生的苦難罪行,令他們快樂和安息,修成正果,我便不願成佛成道。我們既修慈悲心,就應該修至渡人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修佛心,結出一朵慈悲花;終生修佛心,世界滿是慈悲花。從一花到千萬花,佛法就是要渡人,渡盡天下人,所謂最博大廣闊的慈悲,就是讓每一個人都心生慈悲。山中有一座寶剎,香火極盛,遠近聞名。
  • 「孤獨至死」的日本社會,為何就連美食中還透著「孤獨美學」?
    日本官方的一份調查中,77.9%的年輕人覺得人生不如意,充滿了鬱悶感,不知道怎麼排解;44.3%的調查者稱自己有孤獨感……另一個調查表明,日本20多歲的青年群體中,竟然有38.4%的女性和44/3%的男性擔心自己會「孤獨至死」……看來,對孤獨的擔憂在日本幾乎不分年齡層段,而因為社會普遍的孤獨感,日本也衍生了許多在中國人看來覺得不可思議
  • 六道輪迴的世俗境界版解釋
    現在來看看六道是哪六道吧,我們就一道一道地分析一下:第六道:地獄道佛經解釋:在六道之中,以地獄道之痛苦為最甚;「地獄道」只是一個統稱,其實它可被細分為八大熱地獄、八大寒地獄、近邊地獄及孤獨地獄四大部分。除孤獨地獄外,其他地獄均為眾生之集體共同業力所創造的。
  • 補番推薦——激燃幻想《境界的彼方》
    《境界的彼方》這部由京阿尼製作,於2013年10月開播的幻想戰鬥類番劇,也是動漫史上口碑比較高的一部作品。動畫中的畫面精緻無比,在繪畫的細節部分和場景的製作上都能看出製作組的用心之處。因為畫風的緣故,本作中的主人公普遍顏值較高,光是這一點就值得各位觀眾姥爺領略一番。
  • 蘇軾有一首最精妙的詩,全詩無一孤獨字眼,卻成為孤獨的最高境界
    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岡時所寫,反映他苦悶、孤獨和憤激的心情。表達了他渴求自由生活和精神解脫的願望。全詩沒有一處孤獨的字眼,但是卻成了孤獨的最高境界。特別是最後那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來讓人覺得無比的孤獨和悲涼。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也有人曾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軾。"
  • 修煉孤獨,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說完,我把頭偏向窗外,眼淚在眼眶裡打轉,看著窗外燈火闌珊,莫名的孤獨感湧上心頭。孤獨是什麼?張嘉佳說過:「孤獨是全世界,是所有人,是一切歷史,是你終將學會的相處方式。」縱然孤獨,卻樂得逍遙。2越優秀,越孤獨晚清名臣曾國藩說:「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