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前半生應該算是個人生贏家。
出生於書香門第,父母都是飽讀詩書之輩,自小便展露出了非凡的才華,16歲那年更是憑藉一首《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轟動京城。
18歲那年嫁給了門當戶對,又志同道合的太學生趙明誠,兩人賭書潑茶,很是恩愛。
縱然中間難免有分別的時候,但也是經常鴻雁傳書,留下不少佳話。
出身好,有才華,又嫁得如意郎君,可不就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可惜的是這一切都毀於那場「靖康之難」。
那場戰亂宋朝丟了半壁江山難,退居江南,多少人家破人亡,顛沛流離。
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的家園毀於金兵的鐵蹄之下,丈夫在逃亡的途中病逝,兩人耗費半生心血收集的金石書畫也流散殆盡。
她一路漂泊,到了浙江金華才暫時安頓下來。
逃亡的途中,她沒有太多的時間傷春悲秋,可是一安定下來,想到這段時間經歷的種種,無窮無盡的愁苦一下子湧上了心頭。
她寫下了一首《武陵春》,只有49字,卻寫出了「愁」的最高境界,多少人讀著讀著就落淚了。
詞的上半闋寫的是詞人的所見所感。
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描繪了一幅悽清的暮春圖景。
狂風過後,園中的花兒都已凋落,只有泥土中還散發著淡淡的香氣。
詞人不寫風是如何的猛烈,而是從風停後寫起,一個「盡」字便足以令人聯想到了滿地落紅的蕭條之景,所謂「流水落花春去也」大概便是如此吧。
緊接著的一句「日晚倦梳頭」,寫的是詞人百無聊賴的心境。
「女為悅己者容」,而此時她的丈夫已不在人世,她又打扮給誰看呢?
這看似平平淡淡的5字,實際暗含著她難以訴說的愁苦。
歇拍兩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更進一層,字裡行間都充斥著她的哀愁,令人不忍卒讀。
詞人的喪夫之痛,國破家亡的之恨、顛沛流離之苦、孤身一人之悲都藏在「物是人非」這四個字之中。
她寫這首詞時已是50歲,按照古人的壽命來看已是晚年,經歷了這麼多的痛苦,她的心中有千言萬語,但是又不知從何說起,又能與何人說,所以便出現了「欲語淚先流」這一幕。
上半闋層層遞進,從「日晚倦梳頭」開始,詞人滿腔的愁苦就如開閘懂得洪水,奔湧而出,
令人也不住潸然淚下。
接著的下半闋著重刻畫詞人的心理活動。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這兩句轉折很有意思。
一個是自然之境的轉折,上闋說花已盡,這裡卻說「春尚好」;一個是詞人心境的轉變,之前還是「日晚倦梳頭」,如今卻計劃著春遊。
然而這所謂的「春尚好」也只是聞說而已,「泛輕舟」也是一時的打算。
真正能代表詞人心情的還是結尾的兩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將她的愁苦之情一下子推到了頂峰。
這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化虛為實,比喻新奇,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了,本是虛無縹緲的「愁」仿佛也有了形態和質量。
雙溪的舴艋舟也載不動她的「愁」,足見她的愁苦是有多深了。
全詞層層深入,雖然一直到了結尾才寫到「愁」,但是字裡行間都充斥著「愁」,短短49字,卻寫出了「愁」的最高境界,多少人讀著讀著就落淚了,願你一生都不要讀懂。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