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宋詞裡的一朵奇葩,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女」。
她是為數不多的女詞人,卻有著不輸男人的豪氣與浪漫。
她前後段的人生天差地別,卻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前半生,她是名動京城的天才少女,詞中句句寫自己的少女情懷,自然而美好。
後半生,她是亂世中飄零的一葉孤舟,守護著自己前半生的夢想,升華成一種人生態度:堅強。
然而經歷了如斯動亂,兼之年齡漸長,想要再如少女時一樣」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已經是不可能了,變成了」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簷兒底下,聽人笑語。「
而後者除了悲哀之外,本身也代表了一種態度,即使經歷了種種滄桑巨變,依然樂觀地熱愛著生活,嚮往著美好。
她後期寫愁的詞很多,家喻戶曉的名句也有很多,最著名的比如」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而今天要說的,也是另一首知名度很高的詞,在歷史上有著很高的評價。
聲聲慢·尋尋覓覓宋代: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是詞人自身情感的宣洩,水到渠成的句子是模仿不來的,正如李白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這首《聲聲慢》也因為李清照蘊藏其中的深厚感情,成為文學史上一顆璀璨而恆久的星星。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14個字,7個疊詞,將詞人的惆悵、孤獨和悽慘展現的淋漓盡致。
像是在尋覓著什麼東西,又好像沒什麼要找的東西,只是在漫無目的的閒逛,打發這難熬的時間而已。庭院裡冷冷清清,空無一人,而詞人自身經歷了政權鼎革之亂,國破家亡,自然是是悽悽慘慘,心有戚戚。
秋天忽冷忽熱的時節,是最難好好休息的,三杯兩盞的淡酒米酒,只能帶來一點點的暖氣,又怎麼能抵擋住傍晚時凜冽的寒風呢?
正在傷心的時候,大雁飛過,去到美好的南方過冬,再仔細看時,才發現大雁是自己舊日的相識,一同跑來了南方。
不過李清照還有一句詞「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可能這隻大雁,就是之前替李清照傳遞錦書的信使吧。
晚秋季節菊花敗落,地上堆積了厚厚的凋謝的菊花,曾經風華正盛的花朵,如今也落得凋零的歸宿,沒有什麼再值得摘取把玩。
詞人亦是如此,孤零零地倚著窗子,思考如何才能熬過黃昏和夜晚。梧桐葉上迴蕩著晚風的蕭瑟,細斜的雨絲點點滴滴,敲打在葉子上、院牆上,已經是斜陽暮霞的黃昏時節,一如自己的人生。
這樣的情景和心境,哪裡是簡簡單單一個愁字能夠全部傳達的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