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晏殊、包拯、歐陽修同朝為官,他比王安石、司馬光大十多歲。
他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文學家、教育家;他寫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他呼應良好的民風,勤儉節約,是北宋的一代名臣;他也是全國青年都景仰的士大夫,蘇軾說範公的功德「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
御街行·秋日懷舊宋代:範仲淹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此詞是一首懷人之作,其間洋溢著一片柔情。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範仲淹這裡說「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諳盡孤眠滋味。」
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於感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心頭縈繞,就是眉頭攢聚。愁,內為愁腸愁心,外為愁眉愁臉。
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 」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為入情入理的佳句
因為最後9個字寫得太美了,多年後千古才女李清照睡不著忍不住模仿了一首,將這9個字仿成了千古名句,其全詞如下: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
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裡行間,感人至深。
這和李煜《烏夜啼》「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境,成為千古絕唱。
這就是李清照,被上天寵愛過,也遺棄過;在殘酷的現實中漂泊過,掙扎過,恨過,更我行我素、恣意瀟灑、酣暢淋漓地愛過、活過。
距離她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近900年,她的才華,她的家國情懷,她的膽魄骨氣,她的風流無二,現如今,我們只能從她的詩詞裡尋找了,不妨看看這本《李清照詞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非常的棒,閱讀起來可以說是一種享受。在飯餘茶後隨便捧起一本,就可以陶醉其中,無法自拔。
這套書,除了《李清照詞傳》,還有《倉央嘉措詩傳》、《納蘭容若詞傳》、《李煜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共六本書。這6本書都是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詩人們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