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陽白髮人》:白居易以詩為女性代言,吶喊人之解放

2020-12-16 釋玖

唐代,是一個較為開放的時代,尤其是在女性解放方面,超過了前代。然而,這種解放更多局限於貴族階層,絕大多數女性的社會權利依然渺若微塵,不值一提,她們更多是權貴們玩弄戲謔的對象而已。

「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富麗奢靡的宮廷生活背後,藏汙納垢的角落裡,有無數地位低微的女性在吞悲咽苦、飲淚孤眠。這些自然被敏感多情的大唐詩人們注意,並迸發出對女性悲苦命運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則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

白居易的突出,或者說非常了不起,不只是因為他為女性歌唱,更是因為他對人有一種真正的同情,他從不因身份地位的差別,而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施捨身處泥潭的卑微之人,而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仿佛他就是那個人,用同樣的步伐與心情穿越同樣的荊棘。

白居易秉持一顆悲憫之心,以詩歌關注女性的生存境況,抒寫最深切的同情,為她們的不幸遭遇吶喊,這是一種人性的關懷。《上陽白髮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愍怨曠也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惟向深宮望月明,東西四五百回圓。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鞵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白居易《上陽白髮人》

《上陽白髮人》出自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七首,「新樂府」是白居易首先提出來的概念,區別於古題樂府,用新題,寫時事,不以入樂與否為標準,並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的宗旨,希望詩歌擔當起「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使命,實現「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目的。故其中多是反映國事民生,具有諷諭內容的篇章。《上陽白髮人》便是以「愍怨曠」為題材的諷諭詩。

白居易通過精心裁剪與生動敘事,將一個備受冷落,終生被幽禁在上陽宮,虛耗青春,死一般活著的宮女的悲苦一生濃縮在不足三百字的詩中,深刻揭露出後宮女性的生存境遇之殘酷,憤怒控訴不合理的嬪妃制度與宮女制度對女性的無情摧殘,袒露自己渴望改變這不人道的社會現實的理想。

01深宮囚籠困芳華

詩人以第三人稱視角開篇,簡潔地點明了上陽宮女的生存處境,「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上陽宮,位於東都洛陽,失寵的嬪妃和宮女都被安置在這裡。白天宦官守門,夜晚還要上鎖,沒有詔令任何人都不得出入,如有違者,將被處以酷刑。

華麗的宮殿實則就是一個巨大的囚籠,一個活死人墓,宮嬪們雖錦衣玉食,卻被剝奪了寶貴的自由,成了被豢養的寵物,生活囿於冰冷的宮牆之內。

隨後詩人轉入第一人稱,以倒敘追憶悲劇的開端及囚籠生活的辛酸。天寶末年上陽宮女剛十六,正是青春爛漫時,只因皇帝一己之欲,被擇選入宮,離別親友時,內心萬分悲痛,「扶入車中不教哭」,這是天恩,是榮耀,怎麼能哭呢?眾人皆安慰她,「臉似芙蓉胸似玉」,如此姿容定能被皇帝寵幸。然而這種虛偽的天恩換來的卻是未見君王,先遭嫉妒,被楊貴妃偷偷發配去上陽宮,從此過上孤獨的幽禁生活。

「入時十六今六十」,從玄宗天寶末年到德宗貞元年間,歷史的時間在演進,個體的生命也在黯然流逝。十與六隻是輕輕顛倒一下,卻蘊含了巨大的時間落差,「紅顏暗老白髮新」,當初的娉婷少女,如今已是滿頭華發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顏易老,生命衰竭,其間多少辛酸淚。

而在這幾十年與世隔絕的幽禁生活中,宮女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極為苛刻的管制監視,稍有疏忽,便會被毫不留情地重罰。「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深宮生活本就枯燥壓抑,宮女連閒聊消磨時光,排解內心鬱結都要戰戰兢兢,不僅人前不能言,連鸚鵡面前都要謹小慎微,何等可悲。

同時皇室還有意隔斷宮女與外界的聯繫,據《中朝故事》記載:「每歲上巳日,許宮女於興慶宮內大同殿前與骨肉相見。縱其問訊,家眷更相贈遺。一日之內,人有千萬。有初到親戚便相見者,有及暮而呼喚姓第不至者,涕泣而入。成歲如此。」宮女一年只能和親人見一面,成千上萬人擁擠在狹小的宮殿內,運氣好的能嘮嘮嗑,運氣不好的,從早喊到晚,嗓子啞了,也見不著面。所以入宮前與親人的離別就成了宮女心裡最難忘懷的一幕。

除此之外,唐律嚴禁出入宮廷之人為宮女傳遞書信或物品,如有違者,處以絞刑。在如此嚴苛的管制下,宮女很難獲知外界的音信,正是「君門一入無由出,唯有宮鶯得見人」,人活得還不如一隻鳥,只能在沉悶壓抑、枯寂無聊、驚恐憂懼中任青春被時光吞噬,任歲月被深宮蹉跎。

02孤寂煎熬虛此生

但相對於肉體的禁錮,情感的空虛,心理的折磨更讓人絕望。

唐代政治開明思想開放,尤其是在盛唐時期,婚戀世界瀰漫著自由清新的氣息,加之唐代宮女大多出身優渥,並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健全的心智,她們對於個體生命的意識更強烈,自由與愛情是躁動在她們心底最迫切的渴望。因此,即便幽禁深宮,她們仍對金鎖傳情,紅葉為媒的奇緣抱有幻想。

唐代戍邊將士的纊衣由宮女參與縫製,僖宗朝的一名宮女作《金鎖詩》,並與一把金鎖一同縫入袍中,傳遞情思,袒露求偶之心。這件特別的棉袍被分到了神策軍士馬真之手,不通風雅的馬真卻拿金鎖去集市換錢,因被人懷疑金鎖來路不正而被告發。馬真只好據實已報,主將聽後,立刻將鎖與詩封奏朝廷。僖宗得知後,並未降罪,反將宮女嫁給馬真,成就一段姻緣。

德宗朝,翠筠宮奉恩院王才人的養女鳳兒題詩花葉上,使其順著水流飄出宮外,被進士賈全虛拾得,從此賈全虛「悲想其人,涕泗交墜」,日日徘徊在宮牆外。街吏見他形跡可疑,將其捉拿,金吾將把事情報告給德宗,德宗得知原委後,成就了鳳兒與賈全虛的良緣。

這種奇緣雖然叫人欣羨,但得之之人少之又少,絕大多數宮女最終的結局是「零落年深殘此身」,當幻想破滅,她們所承受的痛苦則會成倍增加。

敏銳的白居易自然也捕捉到了宮女悽苦的情感生活,通過有層次、有節奏地書寫時間的流逝,以及對宮鶯、梁燕等意象的描寫,真切細膩地刻畫出宮女在情感與心理上備受折磨的過程。

一開始宮女對深宮生活還抱有幻想,對自由與愛情有著強烈的渴望,哪知一入宮門便被鎖入深宮,一輩子除了太監看不見一個真正的男人,但是躁動的內心沒有那麼快平息,所以一開始的日子才會那麼寂寞難熬,既恨「秋夜長,天不明」,又恨「春日遲,天難暮」,從日夜的流逝到季節的流逝,每一日每一夜,每一個春夏秋冬都是如此煎熬,時間仿佛被無情地拉長、放慢,人的痛苦也被殘忍地複製、堆疊。

突然之間,時間的齒輪像被什麼人用力撥動,竟開始飛速流逝,「春往秋來不記年」,「東西四五百回圓」,原本是掰著手指度日,如今年光倏忽而過,不知今夕何夕。

日夜的漫長與年月的飛逝構成一種矛盾,這種矛盾更凸顯出孤獨寂寞的深宮生活對生命、情感的消磨,從宮門關上的那刻,光明和希望也被阻隔在外,唯有「獨立每看斜日盡,孤眠直至殘燈死」。

「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含蓄細膩地刻畫出宮女心理的變化,原本黃鶯婉轉悠揚的歌聲叫人欣喜,但對比自己「殘燈壁影」、「暗雨敲窗」的悽涼情景,反倒「愁厭聞」了。看到梁燕雙棲,不是不嫉妒,而是日日妒,月月妒,年年妒,直到紅顏在時間的衝刷下失去了往日顏色,內心的波瀾在深宮生活殘酷的折磨下也日漸平息,乃至失去生活的信念與信心,變得麻木,故而沒了嫉妒之心,哀莫大於心死啊。

最諷刺的是,上陽宮女從十六到六十,從紅顏到白髮,一輩子沒見過君王,臨了臨了,卻因「年最老」,得到帝王恩典,遙賜女尚書的虛銜。以一生的自由與幸福為代價,在垂暮之年換得一個虛名,更反襯出帝王恩寵的極度虛偽及人性的悲哀。

03少苦老苦成宿命

像上陽宮女一般將一生虛耗在深宮囚籠的女子,個別。《唐會要》卷五《諸王》中有記載,玄宗諸子年漸長成,就置「十王宅」(以「十」舉全數,多時達十九王宅)、「百孫院」,「十王宅」每院四百多宮人,「百孫院」每院三四十人,合計萬餘人。《新唐書》卷207《宦者上·序》記載:「開元、天寶中,宮嬪大率至四萬。」

可見唐代宮嬪人數之龐大,《上陽白髮人》只是攫取上陽宮女這一典型形象,以個體的悲劇映射出群體的悲劇,深刻揭示出封建專制對生命的糟踐,控訴帝王為了私慾強徵民女的罪惡暴行。

宮女問題甚至成為唐代的一個社會問題,引起不少有識之士的關注。唐初,李百藥就曾向太宗諫言:「竊聞大安宮及掖庭內,無用宮人動有數萬,衣食之費,故自倍多。」後又有宰相李絳的《請放宮女疏》:「後宮之中,人數不少,離別之苦,頗感人心。怨曠之思,有幹和氣。」懇請皇帝釋放一部分宮女。

這之中自然少不了良心詩人白居易,他曾在《策林》中勸諫皇帝,「己欲聲色,則念人之怨曠也……念其怨曠,則伎樂嬪嬙之數省矣。」另外,白居易還上過一篇《請揀放後宮內人》:「大曆以來四十餘載,其數猶廣。上則虛給衣食,有供億縻費之煩;下則離隔親族,有幽閉怨曠之苦。」請求皇帝釋放宮女。

唐皇室確實也因為各種緣由釋放過一些宮女,她們大多年老色衰,體弱多病,但這不過是皇室圓臉面的一場秀,正如王建所言「一邊載出一邊來,更衣不減尋常數」。

而那些看似得到恩典,重獲自由的宮女,人生真的會好起來嗎?

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椎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昔聞被發伊川中,有見之知有戎。元和妝梳君記取,髻椎面赭非華風。——白居易《時世妝》

唐代是一個注重時尚的時代,婦女的妝扮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潮流樣式,「時世妝」指的就是當下的流行妝扮。

從詩中可見元和年間,女性的流行妝容以赭面、烏唇、啼眉、圓鬟椎髻為特徵。赭面源自吐蕃,即在額角、鼻子、下巴、兩頰等突出部位塗以團狀紅彩。唇妝也一反過去以紅唇為美的傳統,而用烏膏修飾。眉毛也從細長眉變成短而粗的八字眉,呈現啼哭之態。椎髻原是西南少數民族的髮式,元末隨西南樂舞流行開來,到元和初演變成圓鬟椎髻的髮式。至於穿著,則是「時世寬裝束」,「雲頭踏殿鞋」。

然而上陽宮的宮女還是天寶末年的時世妝,小頭鞋、窄衣裳、細長眉,早就已經過時了。這種陳舊的妝扮折射出她們作為一個社會人的悲劇,因為常年幽閉深宮,言行皆受到極端限制,以致與世隔絕,成為與外界格格不入的人。

「外人不見見應笑」是無奈的自嘲,更是含淚的痛斥,富麗堂皇的宮殿就是一座肖生克監獄,冷酷罪惡的宮嬪制度剝奪了她們的自由,摧殘了她們的身體與靈魂,即便牢籠打開,也難以融入群體,悽苦哀怨又無可奈何成了她們大多數的宿命。

04白居易的人本意識

這些女子無疑是荒淫的帝王與罪惡的嬪妃制度的犧牲品,但從來沒有人敢講,而白居易卻講了,他勇敢地站到臺前,為那些女子抱不平,連用五個「苦」字,發出感觸深重的鼓呼,「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將矛頭直指天子,充分彰顯其「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的良苦用心。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也寫過一首《上陽白髮人》,雖然也描寫了上陽宮人幽閉深宮的悲劇,如「月夜閒聞落水聲,秋池暗度風荷氣。日日常看提眾門,終身不見門前事。」但兩人的立場和視野卻完全不同。

元稹是站在一個諫官的角度進行敘述,是為帝王作打算,對宮女不免有輕視之意,如「此輩賤嬪何足言,帝子天孫古稱貴。」

而白居易則是將自己置身於宮女之中,以宮女的視角感受人生悲苦,為宮女請命,但這不僅僅是為女性的解放吶喊,也是在為維護人類的尊嚴和權利吶喊,因為處於弱勢的女性的解放程度,恰恰是人類解放程度的最佳體現。

《上陽白髮人》展現出白居易的難能可貴的人本意識,這才是一個文學大家的真正涵養,文學不應該只是錦上添花,更應該是雪中送炭,不應該只是歌功頌德,更應該是為民請命,消除社會對個體的壓迫,才是更深層的呼籲。

相關焦點

  • 史林|虞雲國:白居易此詩,有助於糾正後人對宮闈史的誤讀
    但后妃生涯,宮闈秘史,歷來給人刺激而神秘的印象,撩撥著他們一窺內幕的好奇心。於是,便有種種齊東野語式的筆記、小說、戲劇、影視相繼問世,這些作品的摹寫刻畫往往誇張失實,卻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搜奇獵豔的窺私心理。對后妃史的這種誤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對後宮生活不加批判缺乏原則地美化,大肆渲染錦衣玉食與珠光寶氣的宮闈場景,滿足羨富慕貴的低俗心理。
  • 白居易滿頭白髮參加賞菊宴會,寫下一首趣詩,末句的妙喻千古流傳
    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白居易的一些「小」詩,這些小詩作品,篇幅不長,但卻寫得饒有趣味,讓人一讀便愛,比如他的名作《問劉十九》,詩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的這首小詩,以親切的語言,描繪出了絕佳的意境,猶如聊家常一般,便把對飲的渴望,朋友間親密無間的感情,全都體現了出來,於輕鬆瀟灑之間,寫人世間美好的友情,一氣呵成,饒有趣味,如何令人不愛?除了這首《問劉十九》之外,白居易還有許多其他的小詩,同樣的精彩有趣,比如下面這首《重陽席上賦白菊》。
  • 每日一詩 |《行宮》
    據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記述,一些宮女在天寶末年被「潛配」至上陽宮,在冷宮裡一呆就是四十餘年,從十幾妙齡少女,熬成白髮宮人,內心的哀怨與苦悶,更與何人說? 因此她們閒坐一起,談論著唐玄宗,可她們的命運自己無法左右,成為君王隨意操控的木偶,浪費了大好青春,耗費了苦短一生,可又能怎樣呢?除了紅豔的宮花,誰又在乎。
  • 白居易這首詩,不僅創造了兩個詞語,還讓兩位女性名流千古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因為寫了《長恨歌》與《琵琶行》,而在唐代詩壇閃耀無比。關於白居易的故事,流傳下來的自然不少,可是,有兩個人卻因為他的一些詩歌而為人知曉,並流傳千古。先來看這首詩: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 這首詩蘇軾被翻譯成白居易,寫下人生受挫時強烈的吶喊
    不要唱白髮到黃雞。第一首詩描寫風景,下一段抒情,用風景襯託感情,寫得淋漓盡致。「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春末清泉寺附近的蘭花剛剛發芽,一場春雨漫過了水邊;松林溪邊,沙路蜿蜒,雨水衝刷著沒有一塊泥土的路面,顯得那麼清澈可愛。「蘭芽」指出蘭溪,蘭花春天的季節剛剛萌芽,卻充滿活力和成長。
  • 鬢挽青雲欺靛染,翠發籠松楚岫雲:唐代詩人為何鍾愛以發成詩?
    唐朝時,無論是肆意灑脫的詩仙李白,還是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都寫下過不少吟詠頭髮的詩歌,然而在整個唐代留下頭髮詩最多的是白居易,有309首之多。壯志未酬,白髮已生,唐朝頭髮詩多傳達詩人消極情緒在唐朝詩人筆下,有不少關於黑髮的詩歌。
  • 白居易關於友情的詩,短短8句道盡對知己最真摯的懷念,令人感動
    "這些年,一個人,風也過,雨也走,有過淚,有過錯,還記得堅持什麼……",周華健的這首歌不知道在當時唱哭了多少人。人的一生何等的漫長,能有朋友的陪伴,才是最幸福事情,然而白居易就這樣一個人獨自闖蕩了9年的時間,風也走,雨也過。白居易和元稹認識了幾十年,也成為朋友了幾十年。
  • 白居易一首深情質樸的詩,思念故友元稹,感情真摯,令人感動
    或許是我們的表達能力有限吧,但是對於古時候的大文豪來說,表達這種感情卻並不是一件什麼困難的事情,白居易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他也曾在午夜夢回之間夢到自己的好友,於是他便將自己心中噴湧的情緒化作為一首詩,言語雖然不華麗,可是情感卻最為真摯動人,直觸人心底最柔軟的那個地方。《夢微之》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 白居易很深情的一首詩,開篇4句就十分驚豔,打動了無數人!
    看到題目「白居易很深情的一首詩」,大家第一時間是不是想到了《長恨歌》?雖然《長恨歌》也是情深至極,但終究寫的是別人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白居易很深情的詩」,說的是他自己的深情,是屬於白居易對一個女子的深情。
  • 裴度寫信給白居易,白居易調皮地寫了一首詩,千古流傳
    下面介紹的是裴度寫信給白居易,白居易調皮地寫了一首詩,千古流傳。兩人唱和之詩很快就傳到了宰相裴度那裡,他讀完詩,也很喜歡這對白鶴,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白居易,其中還附了一首詩:白二十二侍郎有雙鶴留在洛下,予西園多野水長松可以棲息,遂以詩請之唐代:裴度聞君有雙鶴,羈旅洛城東。
  • 蘇軾化用白居易的詩,寫出了人生失意時的最強吶喊
    而且「浸」字,讓人聯想到一定是有雨水的降臨,溪水才會漫過河床,展現了一種對新生命的保護,不溫不火,特別和諧自然。「松間沙路淨無泥」則是化用白居易的「沙路潤無泥」,蘇軾將「潤」字改為「淨字,」更顯得蘭溪的潔淨與纖塵不染。接下來的收尾「瀟瀟暮雨子規啼」點出來蘭芽短浸溪的原因。是因為下了一場沙沙的春雨所致。
  • 白居易詩文20篇賞析
    2.上陽白髮人白居易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
  • 白居易:王者歸來,自成一體——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看清現實後,許多人紛紛退出政壇,隱居一地,朋友間詩酒往來,唱和不絕,漸成高潮。作為新樂府運動的旗幟性人物,白居易更是和當時的許多文朋詩友迎來送往,頻繁酬唱。但誰能想到,曾經的白居易,卻是一個頗有雄心壯志,立志要「兼濟天下」的人。
  • 都是寫楊貴妃和唐玄宗,白居易、李白和杜牧,誰的詩更好?
    白居易的好友王質夫鼓勵白居易寫一首詩來紀念這件事,以免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將其忘記。於是白居易寫下了一首長詩,因為詩歌結尾兩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為其取名《長恨歌》。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 白居易夢到元稹後給他寫首詩,元稹回詩一首,最後7字扎心了老鐵
    畢竟歷朝歷代的讀書人都喜歡聚在一起飲酒賦詩,想要在聚會上被人認可,寫得一首好詩就成了必備技能。聚會的次數多了,志趣相投的人慢慢也就成了好友,有事沒事就喜歡相互寫詩唱和,這也算是唐代詩人維持友誼的一種方式。
  • 白居易的一首趣詩,描寫了天真爛漫的孩子,令人讀後發笑
    童年,有人肆無忌憚地寵溺著你,還有人欣賞你的調皮。當你慢慢長大,回首童年,定然心懷感激,當你成為了大人,再看孩子,定是滿眼溫情。富有童心的詩人很多,喜歡孩子的詩人也很多,而白居易就是一個十足的孩子迷。有一天,白居易來到了小池,看到有孩子,白居易心裡都樂開了花,詩興大發,妙筆一點,一幅頗有趣味的動感畫面緩緩展開了,於是他寫了一首趣味十足的詩。
  • 白居易:養歌女百餘人,戀一人60年,他到底是風流還是痴情?
    白居易晚年家中蓄養了吹拉彈唱的歌妓百來人,其中樊素和小蠻最有名。 他曾經寫下詩: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有人說他不僅蓄養歌妓,並且對歌妓要求很高,必須要年輕美貌,有才華,還要定期更換。
  • 白居易16歲寫了首詩,名動京城,開啟詩王傳奇,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比如說如果在詩的題目之中有"賦得"兩個字,大多都是參加科舉應考之作,不過也並不完全,比如說在送別詩中也屬常見。在送別的場合,詩人賦詩也經常被限定題目,只不過由於題目被限定,詩人發揮起來自然有所不便。所以一般來說,這類詩文中佳作確實是比較少的,而其中最為經典的"賦得詩"絕對是白居易的這首。
  • 唐宣宗寫白居易的詩,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有何玄妙
    嚴格來說,這是一首悼亡詩。是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的一首詩歌。我們先說說悼亡詩。一般認為悼亡詩都是寫自己的親人的,尤其是老婆的。歷史上寫悼亡詩寫的很好有幾個人,一個是魏晉時期的大帥哥潘安,一個是唐朝的花心詩人元稹,還有就是宋朝的蘇東坡和南宋的陸遊,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寫給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前妻的(陸遊的那首黃藤酒)。
  • 白居易心愛之物,他為之寫了多首詩,並希望時時相伴,你猜是什麼
    白居易真的是很多情,給初戀湘靈寫了40年的情詩,雖然最後沒有在一起。也為好朋友元稹寫了很多詩。最深情的莫過於「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以及「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首首都很像情詩。但你不能怪白居易,他的詩都很像情詩。就連冬日裡陪伴他的火爐,他也給寫它寫了詩。而且,也像是情詩。碧氈帳上正飄雪,紅火爐前初炷燈。——《夜招晦叔》唐.白居易白居易真的很喜歡呼朋聚友,尤其是下雪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