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棕腹樹鵲,一種屬於烏鴉科的鳥類,原產於南亞和東南亞,通常吃昆蟲、種子或水果,但現在看來,它們似乎學會了怎麼使用火。當然,不是用火來烹飪……
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座小寺廟裡,看護人員定期放上用透明黃油製成的小型祈願蠟燭。當附近的棕腹樹鵲看到寺廟裡有點點明火,它們就會從樹上飛下來,將蠟燭叼走,然後快速搖頭讓佔滿了黃油的燈芯熄滅,最後將它整個吞下去。
這種嘗試新食物和覓食方式的意願,是動物行為靈活性的一個指標,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是某些鳥類可能不易滅絕的證據。但來自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的生物學教授路易斯·列斐伏爾(Louis Lefebvre)說:「我們的想法是,如果一個物種中,有能夠做出這些新奇行為的個體,那麼這個物種會比那些不傾向於產生這種新奇行為個體的物種,更容易對自己行為的變化做出反應。這個想法很簡單。問題是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進行測試。」
由西班牙生態和林業應用研究中心的西蒙·杜卡泰茲(Simon Ducatez)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包括勒斐伏爾(Lefebvre)博士,對204種鳥類學期刊進行了梳理,提及了新的行為和飼養創新,比較了每種鳥類的目擊數量及其滅絕風險。他們的研究結果本月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誌上。
列斐伏爾博士說,這一方法為他早期用野生捕獲的鳥類進行的認知實驗提供了支持,比如測試它們如何打開裝滿食物的盒子的能力。他說:「觀察鳥類的人——鳥類學家、鳥類觀察者——每當看到不尋常的覓食行為時都會報告。這是一座金礦,可以獲得全世界所有可能物種的資料庫。」
像北方紅雀這樣的食種者,已經學會享用來自非本地花園植物的花蜜。其他的則更引人注目:紐西蘭的鸕鷀利用船隻捕魚後留下的強大水流來實現更高效的捕食,綠鷺已經學會用麵包屑作誘餌來捕魚,大藍鷺則在高爾夫球場上捕獵松鼠,海鷗偷薯條袋也已經司空見慣。
研究小組自己的觀察補充了鳥類學期刊的數據。例如,在巴貝多,列斐伏爾博士有一個野外站,遊客們經常看到當地的牛雀吃桌上剩下的食物,包括碗裡的糖。但鳥兒也會偷一包糖,然後把糖拿走,啄開吃掉。島上本地的卡裡布啄木鳥,也會把狗糧貓糧等食物浸在雨水坑裡軟化後吃掉。這些行為都需要一步一步地演繹,這對一隻鳥來說是很了不起的。但在鳥類棲息地遭受破壞的地方,鳥類的這些行為變化是必須的,如果它們不會改變,則無法生存。
杜卡泰茲博士說:「這個島上以前的自然棲息地已經所剩無幾了。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是農業區或城市區,那裡只剩下很少的鳥類。只有少數的鳥類能夠適應這樣的生存環境。」但該團隊警告稱,行為靈活性並不是一種擺脫滅絕的有效方式。例如,鸚鵡都是著名的聰明和相對適應能力強的飼養者。但生長緩慢、繁殖緩慢的鸚鵡經常受到野生動物貿易的威脅。小島上的鳥類經常被哺乳動物的掠食者消滅,不管它們的取食方式如何。
研究人員認為:種群下降和滅絕風險的原因是可變的和複雜的,這項研究表明,即使是發展出新奇的覓食方式的鳥類物種,也仍然容易受到過度開發和入侵物種等威脅。換句話說,能夠改變它們的覓食行為並不能完全保護它們免受滅絕的危險。
相反的,我們應該說,鳥兒們已經被人類逼得走投無路,去偷吃一切它們能找得到的東西了。因此,下次你看到有鳥兒在吃不尋常的東西,你應該知道,它們是被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