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廿載|永樂戲院:曾連結一代飄零的中國人

2021-01-12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回歸後,澳門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向全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

澎湃新聞深入澳門細部,觸摸20年間澳門各個領域的變化,解開「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澳門密碼。從澳門的實踐經驗來看,「一國兩制」「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

這篇文章講述澳門回歸前後以電影、粵劇為代表的內地藝術文化在澳門發展傳承的故事。

永樂戲院。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圖

澳門鏡湖馬路85號,坐落著一間有67年歷史的老戲院,其外牆懸掛著一塊霓虹招牌——永樂大戲院。在澳門還沒回歸之前,這家老戲院卻吸引了大批港客專程坐船過來。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那些港客在下了班後晚上坐三、四個小時的船漂過來澳門,跑到青草街一位戲院管理人的家門口拍門,喊他出來幫忙播電影,播的電影卻是《白毛女》、《團結起來到明天》這些內地片,他們看完之後又匆匆半夜坐船漂回香港。

不久又有新一波港客過來,如此往復,永樂戲院開始在港澳有了名氣。那時候港英政府不準在香港放映國產片,澳葡政府也有所抵制,永樂戲院幾乎成了港澳唯一敢播放內地電影的戲院,還因此被戲稱為「紅色電影院」。而一代飄零的中國人,卻靠著這樣一家戲院連結了起來。

從1952年到2001年,永樂戲院還一直是澳門同胞舉辦慶祝國慶大會的地點,匯集了各界人士,這批人也成為了回歸前後建設澳門的一代中堅力量。戲院的創建者何賢,正是澳門首屆特首何厚鏵的父親。

老戲院、港客與內地片

永樂戲院舊票。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圖

今年65歲的卓春杏,在永樂戲院工作了47年,現在已是戲院的副總經理。她5歲那年隨著父母從珠海遷到了澳門,1972年來到永樂戲院工作。

永樂戲院由商人何賢在1952年集資興建,何賢本是廣東番禺人,1938年到香港經商,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後,何賢由香港逃難到澳門。籌建戲院之時,何賢已是澳門極具名望的商人。

那時候澳門的戲院大多播放美國八大公司的影片如華納,或是香港邵氏。多方勢力抵制,國產電影或愛國電影基本上沒有戲院敢播。

永樂戲院總經理蘇榮安此前曾向媒體憶述,「何賢先生跟一些愛國商人合資設立永樂戲院,目的是放映一些愛國進步的電影,讓愛國電影也有出路。當時港澳就只有這樣一間戲院。」

永樂戲院的成立引發外界的好奇,尤其吸引了一批香港的愛國人士前來觀看。

卓春杏向澎湃新聞回憶,她在讀書期間也會經常過來永樂戲院看內地電影,那時候永樂戲院算是澳門數一數二的大戲院,除了內地片,也會播放其他地方的電影,如港片、南斯拉夫電影等。

當時政治形勢及氛圍複雜,播放內地電影並非一件易事。據卓春杏透露,建國初期,永樂戲院還發生過土製炸彈爆炸的事件。後來,戲院變得嚴謹,電影開場以後,工作人員會逐一核對買票人是否坐在相應的位置上。戲院每個門口亦會有人把守,就連有觀眾去了衛生間,他們也會拿手電筒互相照一下同事,以提醒有人走開了。

尤其是澳門還沒回歸之前,每年國慶節,永樂戲院都會安排人輪班守衛,每晚兩個人值班到第二天天亮。「整個晚上都不敢睡覺,擔心有人搞破壞。」卓春杏說起那段艱苦的歲月。

粵劇在澳門的傳承之路

觀眾在看永樂戲院的粵劇海報。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圖

除了放映電影外,永樂戲院於1957年增設大型舞臺,成為澳門重要的社區活動及粵劇表演場地,不僅吸引了香港一些著名粵劇團,本地曲藝會亦經常租借永樂的場地,粵劇名伶朱振華便是其中一位。

朱振華本是佛山人,上個世紀90年代,他帶著妻子遷居澳門。「我對於粵劇的唱腔很感興趣」,曾經在佛山地區青年劇團學習過香港名劇的他,萌生了到港澳發展、了解多元文化的想法。

曾到過澳門演出的他,遷居第一天起便備受關注。澳門電臺當天就播報了這一消息,並稱「他將會是澳門未來文藝事業的新力量」。

當時的澳門以曲藝為主,只有極少數社團偶爾做一下戲劇。朱振華受邀到多個社團合作演出,帶動朋友們相互結識。慢慢地,逐漸有人加入做戲的行列。朱振華與幾位曾在內地受過專業培訓、能夠獨當一面的粵劇演員,一起教學生如何做戲。

後來,澳門工聯、街坊總會、粵劇曲藝總會等地方也開始系統、定時地招收學員、開班,學粵劇的人越來越多。他也在2003年成立了振華聲粵藝會。

此外,朱振華還投入了不少心血與精力在以往的澳門藝術節中。「澳門藝術節可以說是本土戲劇最高門檻的一個演出平臺,我常常受邀去演出。」從最初的主演,到後期兼任導演,到現在他已是藝術節的總監。

這些年來,朱振華教了很多戲,也培養了很多人,推動粵劇在澳門本土的發展。他的不遺餘力,慢慢讓澳門當地人民越來越發覺「粵劇原來挺美、挺深奧的」。

將「颱風天鴿」搬上舞臺

「我比較特別。」在教學上,朱振華會將自己在內地接受過的系統訓練以及對於香港的粵劇風格,一併傳授給學生。比如內地的唱腔風格比較爽朗豪邁,更注重聲音的質;香港的唱腔則比較細膩,同時在表演上也更為生活化。「我會把兩邊的藝術風格都滲透其中,讓大家學習各自的長處」。

談到粵劇的改革,他認為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抹去,或者太激進。「因為我們只有尊重傳統才能發展」。

為此,他不斷努力,嘗試讓粵劇煥發新活力。過去兩年裡,他決定要做一些不同於其他粵劇團的革新。他讓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啼笑姻緣》,搭配現代的手法,再度問世。這部名劇,一直以來都是以古裝示人,傳統的水袖、旗頭,是它的標配。然而朱振華認為,這個發生在民國初期北京的真實故事,也應試著用現代的手法與觀眾見面。

另一個重要的創新代表作是《風雨同路》。2017年8月23日,颱風「天鴿」對澳門造成嚴重損害,海水倒灌,水深兩米多高。「在這個過程中,有三樣東西我看在眼裡。我覺得我有責任去做宣傳,便找朋友一起寫了這個戲」。

《風雨同路》舞臺照。受訪者供圖

這「三樣東西」便是:颱風中,菲律賓年輕人跨越國界,奮不顧身救下澳門夫婦;澳門學生自發挨家挨戶上門為獨居老者送溫暖;駐澳部隊一千多名官兵夜以繼日清理垃圾。

朱振華親自尋訪當事人還原故事情節,80多人在春節前後、天寒地凍之際,一腔熱血投入排練,再加上澳門基金會的支持,《風雨同路》終於問世,搬上舞臺。

朱振華稱,《風雨同路》揭示了澳門人民淳樸、樂於助人的品格,亦牢固了解放軍為民服務的形象,打動了滿座觀眾,叩開了粵劇一步步創新的大門。

「大家都覺得排這樣的戲很有意義,為澳門出一份力。那種氣氛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裡。」他表示,在未來還會努力和朋友一起書寫澳門的風雲人物和現代故事,將它們搬上舞臺。

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距離粵港澳三地一起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粵劇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好十年。

而在這十年裡,三地的粵劇文化交流活動在不斷增加,粵港澳的演員曾借粵劇節,嘗試聯合做戲,交流粵劇文化。「但這個活動不是年年都有,其實應該做成一個長遠計劃,傳承的意義才會更大。」朱振華稱。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公布標誌著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開展和落實階段。《綱要》明確支持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朱振華也從中得到了許多全新的體驗。以往沒有很多回內地交流的機會,澳門沒有專業劇團,沒有政府的定期或者長遠的資助、計劃,更多要靠的是劇團自己。而去內地演出,需要下非常大功夫,包括聯絡場地、資金投入、業餘演員請假等等,都不太容易。更多時候,即使有交流,也只是小規模的。

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戲劇曲藝家(澳門)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澳門振華聲粵藝會會長朱振華先生。受訪者供圖

「但這次不一樣,在這麼大、這麼漂亮的舞臺,講一兩個小時。證明當地的政府在文化方面對於澳門是重視了,給予了我們更多機會。」11月16日,朱振華參加了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主辦的「名家大講堂 粵劇新傳承」系列活動,為戲迷分享了他的粵劇藝術人生。

在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之際,朱振華向澎湃新聞感慨,「一國兩制」在澳門實施得非常成功。它給了澳門很多支持,助推澳門經濟飛速發展,人均GDP在世界排名靠前。澳門的子女後代深受父輩們的愛國情懷薰陶和感染,也都十分珍惜和熱愛澳門安定繁榮的生活,「學生們很陽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歸期廿載 中國木作——澳門回歸盛典中的傳統家具
    一、 風華物典,文脈傳承 澳門之於中國,之於歐洲,乃至之於世界,關鍵詞在於融匯與發展。自16世紀起澳門率先開始與傳統中國以外的世界保持著不間斷地聯繫。
  • 電影裡發現文藝澳門
    當時一臺該款全新放映機價格為5000澳門元,由於價格低廉且操作方便,這一型號放映機在澳門民眾間很受歡迎。  電影展覽館的展覽顯示,回顧澳門電影放映歷史,這裡19世紀末成為大中華地區最早的放映地之一,經歷了從默片時代到有聲電影(如國華戲院及域多利戲院),再從彩色電影到新藝綜合寬銀幕(如南灣西苑)的發展變化。
  • 澳門旅行最佳時機!往返不隔離,出入境比平時還快!
    如果想在年底補上這個遺憾,最好的選擇大概就是——澳門。 政策如此,那麼去澳門有什麼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一下! 看一場永樂劇院的老電影 如今的永樂戲院已經走過了六十多個春秋,劇場依然保留著舊時的老式模樣,比如保留著投幣磅
  • 澳門電影院等娛樂場所今起逐步復工,但要遵守四點要求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從3月2日起,澳門的電影院、劇院、「卡拉OK」場所、酒吧等部分娛樂場所在符合相應防疫措施的基礎上將可以恢復營運。澳門市政署表示,雖然場所可重開,但建議各場所應遵從衛生局發出的相關指引,加強相關防疫措施,尤其是在重開前要對場所設施設備進行清潔及消毒工作。另外,員工須提高個人衛生意識,包括勤洗手及配戴口罩等,僱主要持續留意員工的身體情況,若發現有發熱及呼吸道症狀,須要求有關人員就醫並暫停上班。
  • 光陸、華樂戲院 青島人當年的追星地圖
    從上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前後,青島人最喜歡的明星是名角兒,他們活躍在戲院的舞臺上,接受著臺下觀眾的追捧和叫好。即便沒有演出,票友們也遍布青島的大街小巷。本期,我們關注另外兩大戲院:光陸戲院和華樂戲院。通過專家採訪,還原老戲院裡大人物的名場面。 光陸戲院,是當年臺東人看戲的場所。
  • 北京記憶丨來福戲院與榮華戲院
    菱角坑之外,隆福寺東街,尚有來福戲院;東四商場中尚有榮華戲院。兩院成立,則後於菱角坑,更後于吉祥園。來福戲院初名來福茶園,約建於清光緒末年,時演京劇及雜耍,而上座率不及吉祥、丹桂,冷落多年,無人問津,因地處於隆福寺街某大花廠之側,門面狹窄,不為遊人矚目。入院有向北小夾道,往東數武,始為劇場,戲臺座南朝北,後臺臨街。
  • 文山人可以直飛澳門了!往返才要400多!快收好這份「逛吃」攻略!
    昆明-澳門航線時刻安排採取「晚去晚回」方式,無論是跟團遊還是自由行的旅客,都比較方便安排旅遊行程。此外,東航雲南公司方面介紹,開航初期昆明-澳門航線推出促銷運價,散客單程票價230元起,往返400元起;團隊往返300元起(參考稅費往返311元)。
  • 這座老戲院居然建在這裡,放映的電影曾與好萊塢同步!
    ,說它特別,是因為這家戲院建在菜市場樓上,戲院人氣甚至比菜市場人氣還旺;而且它放映的電影,早在80年前就能跟美國好萊塢電影同步——這就是延平戲院。八十九年前,鼓浪嶼鼎鼎有名的延平戲院就誕生在這裡。在這種情況下,想了一個方法,就是在上面開一個電影院,它也需要做人氣、聚人氣,戲院在上面可以演戲、可以演電影。」 觀眾進出戲院的樓梯 就這樣,原本打算蓋商品房的土地建成了一樓是菜市場、二樓能容納710人觀影的戲院,這就是延平戲院。
  • 高性價比的澳門,值得一去再去!
    如果你想去澳門,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做規劃,不妨看看這份由馬蜂窩攻略編輯部帶來的官方攻略,相信能為你帶來不少靈感~歷史城區散步路線概覽:南灣大馬路→市政署大樓(議事廳前地)→郵政總局→玫瑰堂→三街會館→典當業展示館→福隆新街→清平戲院→鴉片屋→柯邦迪前地
  • 曠世宏編《永樂大典》輯佚記
    令人痛心的是,這部成書於明永樂之初的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而重錄於嘉靖之末的副本也是星散飄零,百存一二。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翰林院庶吉士解縉上書,指出太祖平時喜讀的《說苑》《韻府群玉》等雜書在內容與編纂方面存在著諸多弊病,願集志士儒英重新編寫一部「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及關閩濂洛,根實精明,隨事類別」的新類書以便檢閱。太祖稱讚其才,但後因解縉恃才傲物等故,修書之事未能啟動。
  • 澳門青年話劇《苦盡甘來》來到武漢———完成一場遲到已久的約定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楚天都市報記者 林楚晗 攝影記者 蕭灝 視頻剪輯 曾超12月4日下午,黃鶴樓公園的落梅軒裡,來自澳門大學學生會戲劇社聯合霜冰雪創作實驗劇團製作的話劇劇中的父親用從前的苦換來現在的甘,以身教傳承中國人刻苦耐勞的美德,體現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千磨萬擊仍不忘初心、自強不息的精神。劇中,苦瓜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線索。女主陳瀅瀅一直被爸爸餵吃苦瓜,因為瀅瀅不喜歡吃,所以父親想出了很多辦法,比如冰鎮苦瓜、鹽焗苦瓜等等,瀅瀅一直不能明白父親這樣做的原因,爸爸對她說道:「我們中國人,就是能吃苦。苦盡,才會甘來」。
  • 明代刀劍最著名的大明永樂劍,今卻成了英國皇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 「豪華戲院」傳說最猛鬼戲院靈探節目實拍4大靈體現身地點
    日前,服務香港28年的旺角豪華戲院宣布結束營業,這間戲院是新寶院線當中較舊式及佔地相對大的一間。不過,曾經有人分析過,由於戲院長年不見光,環境陰暗,可能因此經常會傳出靈異事件。當中豪華戲院歷史都算悠久,多年來都有不少人表示在該戲院遇過怪事,連Viutv節目《總有一瓣喺左近》都曾經到那裡實地探究,更似乎直擊拍到有靈體。服務香港28年的旺角豪華戲院,日前在網上宣布結束營業。新寶院線在fb宣布旺角豪華戲院光榮結業,消息一傳出不少影迷都表示可惜,覺得又失去一間舊式戲院,睇戲又少了一個選擇。
  • 澳門網紅打卡點全攻略,你想去的都在這裡
    曾有電影以及電視劇在戀愛巷取景,此處亦是拍婚紗照的好地點。地址: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間4、聖安多尼教堂聖安多尼教堂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葡人婚禮多在此舉行,華人因此將之稱為「花王堂」。地址:花王堂前地5、消防博物館消防博物館具有南歐建築風格。博物館有兩個風格不同的展廳,面積約350平方米,展品七百餘件。
  • 一個飄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腸
    「一個飄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腸」,梅花有「冷淡心腸」,這好理解,但「飄零身世」又是怎麼回事呢?唐代有位叫王建的詩人,他曾寫過一首《塞上詠梅》詩,曰:「天山路上一株梅,年年花發黃雲下。昭君已歿漢使回,前後徵人誰系馬。」這塞外的梅花,據說是當年昭君出塞時所種,它年年都在風沙中綻放,人們經過那裡,常把馬系在梅樹下。
  • 《東京愛情故事》拍2020年新版,曾影響一代中國人
    如果要細數哪些日劇曾影響了一代中國人,《東京愛情故事》絕對榜上有名。 莉香成為一代中國青年人眼中的夢中情人,她和完治之間有始無終的純愛故事更是不斷被人唏噓。中國的觀眾頭一回發現,原來並不是所有的男女主角都會在一起,原來即使是不完滿的愛情也可以拍得如此迷人。
  • 「我是中國人,不是外籍球員!」——曾觸動無數球迷的葉鴻輝!
    「我是中國人,不是外籍球員!」——曾觸動無數球迷的葉鴻輝!曾幾何時,足協曾出臺過許多讓人難以理解的奇葩規則,其中拒絕香港球員葉鴻輝加盟貴州,至今都讓許多球迷想不通!
  • 馬未都有一把永樂佩劍,純金打造鯊魚皮鞘還開了刃,可惜是複製品
    馬未都有一把永樂佩劍,純金打造鯊魚皮鞘還開了刃,可惜是複製品馬未都對永樂皇帝情有獨鍾,他收藏有永樂大帝的頭盔,並且存世量少極為罕見,堪稱不世之孤品。按照馬未都的說法,首都博物館早年也曾斥巨資收購了一件同款頭盔。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的離散與回歸
    時人曾形象地寫道:「翰林院被焚,所有古書典籍,片片作蝴蝶飛,揚州十日,不是過也。」這些「片片作蝴蝶飛」的珍貴典籍,就包括保存了宋元以前佚文秘典的《永樂大典》。經此一劫,《永樂大典》毀損、失竊嚴重。  纂修成書  《永樂大典》的名字可以說家喻戶曉,但是能說清它是一部什麼書的人卻不多。
  • 澳門第一大佬,手下馬仔超10萬,曾逼張子強下跪,還勒索了他1億
    澳門第一大佬,手下馬仔超10萬,曾逼張子強下跪,還勒索了他1億!上個世紀的香港,正處於回歸前夕,再加上港英政府的管轄無力,香港曾出現了這麼一個悍匪:他作惡多端,先是搶劫了機場運鈔車,之後又綁架了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長子和香港第二富豪郭炳湘,兩次共獲得10億3800萬元的巨款,可謂是香港頭號悍匪。而處於同一時代的澳門,此時也正是風起雲湧的時期,當時的澳門還沒回歸到祖國的懷抱,實際掌控這片土地的是葡萄牙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