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鏡湖馬路85號,坐落著一間有67年歷史的老戲院,其外牆懸掛著一塊霓虹招牌——永樂大戲院。在澳門還沒回歸之前,這家老戲院卻吸引了大批港客專程坐船過來。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那些港客在下了班後晚上坐三、四個小時的船漂過來澳門,跑到青草街一位戲院管理人的家門口拍門,喊他出來幫忙播電影,播的電影卻是《白毛女》、《團結起來到明天》這些內地片,他們看完之後又匆匆半夜坐船漂回香港。
不久又有新一波港客過來,如此往復,永樂戲院開始在港澳有了名氣。那時候港英政府不準在香港放映國產片,澳葡政府也有所抵制,永樂戲院幾乎成了港澳唯一敢播放內地電影的戲院,還因此被戲稱為「紅色電影院」。而一代飄零的中國人,卻靠著這樣一家戲院連結了起來。
從1952年到2001年,永樂戲院還一直是澳門同胞舉辦慶祝國慶大會的地點,匯集了各界人士,這批人也成為了回歸前後建設澳門的一代中堅力量。戲院的創建者何賢,正是澳門首屆特首何厚鏵的父親。
老戲院、港客與內地片今年65歲的卓春杏,在永樂戲院工作了47年,現在已是戲院的副總經理。她5歲那年隨著父母從珠海遷到了澳門,1972年來到永樂戲院工作。
永樂戲院由商人何賢在1952年集資興建,何賢本是廣東番禺人,1938年到香港經商,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後,何賢由香港逃難到澳門。籌建戲院之時,何賢已是澳門極具名望的商人。
那時候澳門的戲院大多播放美國八大公司的影片如華納,或是香港邵氏。多方勢力抵制,國產電影或愛國電影基本上沒有戲院敢播。
永樂戲院總經理蘇榮安此前曾向媒體憶述,「何賢先生跟一些愛國商人合資設立永樂戲院,目的是放映一些愛國進步的電影,讓愛國電影也有出路。當時港澳就只有這樣一間戲院。」
永樂戲院的成立引發外界的好奇,尤其吸引了一批香港的愛國人士前來觀看。
卓春杏向澎湃新聞回憶,她在讀書期間也會經常過來永樂戲院看內地電影,那時候永樂戲院算是澳門數一數二的大戲院,除了內地片,也會播放其他地方的電影,如港片、南斯拉夫電影等。
當時政治形勢及氛圍複雜,播放內地電影並非一件易事。據卓春杏透露,建國初期,永樂戲院還發生過土製炸彈爆炸的事件。後來,戲院變得嚴謹,電影開場以後,工作人員會逐一核對買票人是否坐在相應的位置上。戲院每個門口亦會有人把守,就連有觀眾去了衛生間,他們也會拿手電筒互相照一下同事,以提醒有人走開了。
尤其是澳門還沒回歸之前,每年國慶節,永樂戲院都會安排人輪班守衛,每晚兩個人值班到第二天天亮。「整個晚上都不敢睡覺,擔心有人搞破壞。」卓春杏說起那段艱苦的歲月。
粵劇在澳門的傳承之路除了放映電影外,永樂戲院於1957年增設大型舞臺,成為澳門重要的社區活動及粵劇表演場地,不僅吸引了香港一些著名粵劇團,本地曲藝會亦經常租借永樂的場地,粵劇名伶朱振華便是其中一位。
朱振華本是佛山人,上個世紀90年代,他帶著妻子遷居澳門。「我對於粵劇的唱腔很感興趣」,曾經在佛山地區青年劇團學習過香港名劇的他,萌生了到港澳發展、了解多元文化的想法。
曾到過澳門演出的他,遷居第一天起便備受關注。澳門電臺當天就播報了這一消息,並稱「他將會是澳門未來文藝事業的新力量」。
當時的澳門以曲藝為主,只有極少數社團偶爾做一下戲劇。朱振華受邀到多個社團合作演出,帶動朋友們相互結識。慢慢地,逐漸有人加入做戲的行列。朱振華與幾位曾在內地受過專業培訓、能夠獨當一面的粵劇演員,一起教學生如何做戲。
後來,澳門工聯、街坊總會、粵劇曲藝總會等地方也開始系統、定時地招收學員、開班,學粵劇的人越來越多。他也在2003年成立了振華聲粵藝會。
此外,朱振華還投入了不少心血與精力在以往的澳門藝術節中。「澳門藝術節可以說是本土戲劇最高門檻的一個演出平臺,我常常受邀去演出。」從最初的主演,到後期兼任導演,到現在他已是藝術節的總監。
這些年來,朱振華教了很多戲,也培養了很多人,推動粵劇在澳門本土的發展。他的不遺餘力,慢慢讓澳門當地人民越來越發覺「粵劇原來挺美、挺深奧的」。
將「颱風天鴿」搬上舞臺「我比較特別。」在教學上,朱振華會將自己在內地接受過的系統訓練以及對於香港的粵劇風格,一併傳授給學生。比如內地的唱腔風格比較爽朗豪邁,更注重聲音的質;香港的唱腔則比較細膩,同時在表演上也更為生活化。「我會把兩邊的藝術風格都滲透其中,讓大家學習各自的長處」。
談到粵劇的改革,他認為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抹去,或者太激進。「因為我們只有尊重傳統才能發展」。
為此,他不斷努力,嘗試讓粵劇煥發新活力。過去兩年裡,他決定要做一些不同於其他粵劇團的革新。他讓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啼笑姻緣》,搭配現代的手法,再度問世。這部名劇,一直以來都是以古裝示人,傳統的水袖、旗頭,是它的標配。然而朱振華認為,這個發生在民國初期北京的真實故事,也應試著用現代的手法與觀眾見面。
另一個重要的創新代表作是《風雨同路》。2017年8月23日,颱風「天鴿」對澳門造成嚴重損害,海水倒灌,水深兩米多高。「在這個過程中,有三樣東西我看在眼裡。我覺得我有責任去做宣傳,便找朋友一起寫了這個戲」。
《風雨同路》舞臺照。受訪者供圖這「三樣東西」便是:颱風中,菲律賓年輕人跨越國界,奮不顧身救下澳門夫婦;澳門學生自發挨家挨戶上門為獨居老者送溫暖;駐澳部隊一千多名官兵夜以繼日清理垃圾。
朱振華親自尋訪當事人還原故事情節,80多人在春節前後、天寒地凍之際,一腔熱血投入排練,再加上澳門基金會的支持,《風雨同路》終於問世,搬上舞臺。
朱振華稱,《風雨同路》揭示了澳門人民淳樸、樂於助人的品格,亦牢固了解放軍為民服務的形象,打動了滿座觀眾,叩開了粵劇一步步創新的大門。
「大家都覺得排這樣的戲很有意義,為澳門出一份力。那種氣氛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裡。」他表示,在未來還會努力和朋友一起書寫澳門的風雲人物和現代故事,將它們搬上舞臺。
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2019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距離粵港澳三地一起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粵劇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好十年。
而在這十年裡,三地的粵劇文化交流活動在不斷增加,粵港澳的演員曾借粵劇節,嘗試聯合做戲,交流粵劇文化。「但這個活動不是年年都有,其實應該做成一個長遠計劃,傳承的意義才會更大。」朱振華稱。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公布標誌著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開展和落實階段。《綱要》明確支持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朱振華也從中得到了許多全新的體驗。以往沒有很多回內地交流的機會,澳門沒有專業劇團,沒有政府的定期或者長遠的資助、計劃,更多要靠的是劇團自己。而去內地演出,需要下非常大功夫,包括聯絡場地、資金投入、業餘演員請假等等,都不太容易。更多時候,即使有交流,也只是小規模的。
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戲劇曲藝家(澳門)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澳門振華聲粵藝會會長朱振華先生。受訪者供圖「但這次不一樣,在這麼大、這麼漂亮的舞臺,講一兩個小時。證明當地的政府在文化方面對於澳門是重視了,給予了我們更多機會。」11月16日,朱振華參加了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主辦的「名家大講堂 粵劇新傳承」系列活動,為戲迷分享了他的粵劇藝術人生。
在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之際,朱振華向澎湃新聞感慨,「一國兩制」在澳門實施得非常成功。它給了澳門很多支持,助推澳門經濟飛速發展,人均GDP在世界排名靠前。澳門的子女後代深受父輩們的愛國情懷薰陶和感染,也都十分珍惜和熱愛澳門安定繁榮的生活,「學生們很陽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