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向雛田,可以稱之為《火影忍者》中,岸本齊史先生筆下的「內向派性格」代表,特別是她的靦腆、少語、不善表達,展現出與熱情洋溢的同伴們截然相反的行為風格,同時也暗藏著她的成長充滿了不易。
更顯無奈的是,生在名門、擁有優質資源的雛田,既沒有學會哥哥寧次的特殊技能「八卦六十四掌」和「八卦掌·回天」,還多次在練習中被妹妹花火擊敗,「資質平庸」仿佛是為她量身定做的標籤。
然而,她沒有因為成長的天花板而放逐自己的夢想,而是持續堅定地做好一名「配角」,也就是作為下屬,為「領導者」漩渦鳴人保駕護航。
雛田最令人深刻的「配角」時刻,莫過於兩次挺身而出保護鳴人。不但證明了作為「配角」的價值,也為改變忍界格局埋下了關鍵的伏筆。
那麼,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們對雛田生涯初期的職業特徵進行定義:
職業:忍者
技能:白眼、「柔拳法·八卦三十二掌」
性格:內向、靦腆、不善表達
職位:職場「配角」(普通員工)
接下來,我們從職場的視角出發,結合「內向者」雛田的進階過程詳細分析:【「內向」職場人如何做好「領導者」的「配角」?】
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日向雛田
內向一詞,百科解釋為「謂寡言談,感情不外露」。同理,「內向職場人」指的就是不善言辭、不善社交,性格好靜的職場人。
然而,我們知道不管是成長教育階段,還是社會打磨階段,一提到「某人性格內向」,常有的印象就是不愛說話、不喜歡聚會、不愛與人交談、不合群、沒有情感交流,觀點箱裡大多是對內向者的負面評價。
不久前,我在知乎上就看到一個熱門話題:「一個內向、不善於社交、表達能力差的人,在社會上是否會吃虧?」
果不其然,知友們異口同聲:會吃虧。
其中,最高贊的回答寫到:父母從小灌輸的思想就是「內向性格是糟糕的」。
可見,從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到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內向性格天然處於式微,更別指望能夠受到推崇、支持、理解。
社會認知一:內向背離發展的需要。
馮唐在《成事》中提到:在「成功=PPT」的年代,會做,還要會說,才是王道。
意思是說,商業年代裡,「能說會做」應該歸類到成功的「基準」中。也就是說,外向性格被視作成功的理想需求,錨定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邊界線——成功需要外向性格。
在沃頓商學院教學文章中,更為直接地指出:每個人都很清楚做一個外向者有多麼重要,而做一個內向者會有多麼糟糕。
外向者就像西方諺語說的「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早早佔據了社會價值的優先地位。相對應的內向者,則因為不善表露的外在表現,能力被掩蓋、存在被忽視、未來被低估。
從雛田就職的木葉村就能看出,外向者佔據著主導地位。比如「未來的第一智囊團」奈良鹿丸、「努力的天才」洛克·李、「草根達人」春野櫻,個性鮮明的外向者們,悉數得到了導師的器重和真傳。
「資質平庸」且「性格內向」的雛田,除了磨練個人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沒有解鎖「八卦六十四掌」,亦無緣修煉全視角的防禦術「八卦掌·回天」。
社會認知二:外向屬於成功的「基準」。
綜上所述,在社會發展中,內向者「慣性地被低估」而外向者「備受推崇」。
《火影忍者》(劇照)
艾倫·肖恩曾說:「在我們中間,如果所有人都去當巴頓將軍,那麼我們人類就不會取得進步;如果所有人都去做梵谷,結果亦然。我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上需要運動員、哲學家、明星、畫家、科學家;這個世界需要熱情,需要無情,需要漠然,也需要怯懦。」
一句話,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內向者也不例外。
心理學家的研究就表明,我們周圍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屬於內向性格,是一個龐大且不可忽視的群體。更令人驚異的是,「萬有引力定律」、「相對論」、《哈利·波特》系列、《彼得·潘》等一系列偉大成果竟都是內向者所創造。
總是被低估的「內向者」們,能力值實際上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蘇珊·凱恩就在《安靜》一書中,分享了內向者相比外向者具備的三個優勢:
01 更多彩的創造力:發現未知的世界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心理類型》一書中提到:「內向者往往是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則傾向於關注人們外部的生活及活動。」
也就是說,內向者的思考基礎主要是發源於內心世界,基於自身想像而創造的產物,比如某些不同於常規的理論或者腦洞大開的故事;而外向者,則是更傾向於依託外在世界,基於事實依據,思考問題、尋找路徑、發現規律。
比如,由迪士尼公司製作,全球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奇幻冒險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講述了「發生在愛麗絲上次夢遊仙境的十三年後,已經19歲的愛麗絲在一個莊園參加聚會被求婚,結果愛麗絲選擇了逃跑,還跟著一隻兔子鑽進了,再次開啟了仙境之旅」的故事。
這些饒有趣味的故事情節,便是源於一位不善言辭、但充滿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內向者」,劇本的原作者劉易斯·卡羅爾。
再比如創造《哈利·波特》系列的JK·羅琳、《摩登時代》的卓別林、《夜曲》的蕭邦,內向者的成就並非刻意而為,恰恰受益於他們內斂的性格。
《摩登時代》(劇照)
02 更敏銳的洞察力:發現隱藏的細節
洞察力是指深入事物或問題的能力,是人通過表面現象判斷出背後本質的能力。通俗地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在我看來,就是細心看和聽的能力。
比如,「配角」雛田就具備了很強的洞察力。
少年時期,同齡人中幾乎沒有願意同鳴人來往。除了因為「九尾人柱力」的身份,還因為他喜歡大肆破壞、搗亂,導致自己被孤立。但是雛田不一樣,與鳴人短暫相處過後,就發現對方的本質是充滿正義感、值得信賴、溫柔而強大的人。平時的胡作非為,不過是想引起同伴們的關注,找到突破口釋放自己的孤獨與可悲。
就像「喬哈裡視窗」右上角一樣,提醒我們知道別人說了什麼的同時,還要知道別人沒說什麼。雛田就是用洞察力,消除了視窗盲區的影響,發現了鳴人心靈的「新大陸」。
日向雛田和漩渦鳴人
03 更深度的專注力:發現複雜的關鍵
曾國藩在一篇家書中寫到:「凡人為一事,已專而精,以紛而散。」
這句話是在告誡同朝為官的弟弟曾國荃:做事要專心、專注,一時只做一事。
就像電腦的內核執行「多線程工作」一樣,不是同時做很多件事,而是做完一件再做一件,拿得快,放下快,保持自身的專注力,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
內向者雛田在忍界大戰中,就發揮了專注力的優勢。
比如,鳴人帶領同伴對戰斑和帶土時,在一次進攻中,日向寧次不惜獻出生命,保護了鳴人和雛田。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同伴們、尤其是「領導者」鳴人都開始動搖。結果,雛田先是自己很快地恢復過來,提醒自己還要繼續跟隨鳴人,完成拯救忍界的關鍵任務。而後,不善言辭的雛田,僅憑藉由一個響亮的拍打臉,將鳴人從悲傷拉回來,粉碎了帶土的攻心意圖。
在混亂和危機中,雛田仍然能夠保持專注力,分清任務的輕重緩急。
《火影忍者》(劇照)
那麼,如雛田一般的「內向職場人」,該如何發揮優勢,做好領導者的「配角」呢?
在我看來:
首先,需要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其次,需要運用高效的溝通方法;最後,需要培養問題的應對能力。從自我管理出發,實現向上管理。
01 重塑自我:找準個人的職場定位。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在我看來,認清生活的過程,也是認識自我的過程。然而,現在與未來的自我總是相去甚遠。比如日向雛田理想的「配角」形象,既需要保持堅定的信念,還應該具備相當的實力。結果她的心路歷程中,卻總是給自己設限,總是暗示:自己天賦有限,練不成高級別職業技能「八卦六十四掌」和家族最強防禦術「回天」。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厄斯納·赫什菲爾德發現,那些「未來自我連續性」越強的人,存款越多,負債越少,未來也會更加寬裕。所謂「未來自我的連續性」,指的是現在與未來自我的重合度。重合度越高,說明自己越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設法拉近現在與未來自我的距離,變成更好的自己。這裡,我們可以採取SWOT模型分析,找準自我定位和提升路徑。
SWOT模型:指的是基於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內部優、劣勢和外部機會、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並按照矩陣形式排列。
最後,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從中得到一系列帶有決策性的策略。
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
首先,我們分析雛田的現狀:
S:擁有最強的偵測能力「白眼」,洞察力、觀察力強。
W:天賦有限,遲遲沒能突破「八卦六十四掌」的境界,不善表達。
O:哥哥寧次天賦異稟,同時深諳「八卦掌」的訣竅;「領導者」鳴人身邊缺少功能型的幫手。
T:實力強大的曉組織,想要搶奪領導者的資源;競爭對手的成長迅速,危及到自己靠前的「配角」位置。
然後,我們為雛田制定合適的策略:
S和O組合的增長型策略:比如雛田在鳴人對戰佩恩時,就利用白眼的能力觀測到他有危險,隨後就快速趕往現場搭救。
W和O組合的扭轉型策略:比如雛田在戰場上對陣十尾的分裂體時,就是得益於寧次的指導,讓她掌握到了「八卦六十四掌」的技巧,個人實力倍增。
S和T組合的防禦型策略:比如鳴人在戰場上恢復體力的時候,雛田就使用超強的觀察力,防禦可能威脅到領導者的因素。
W和T組合的多元化策略:比如雛田選擇和同伴協作成長,不斷增加自己的「配角」份量。
《火影忍者》(劇照)
02 精進溝通:建立雙方的共同語言。
通過SWOT分析和策略組合,仍然需要連通外部這個重要環節,也就是與人溝通、正確執行。
我們先談,內向者應該如何溝通。
蘇珊·凱恩在《安靜》一書中,為內向者提供三個很好的溝通技巧:
a、增加性格的彈性,在合適的時機變成外向性格。
比如平時沉默寡言的雛田,在鳴人與佩恩對戰的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並且表達出自己的決心和態度,讓領導者能夠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每當需要自己勇敢表達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加以積極的心理暗示,轉化為外向性格,增強職場的的兼容性。
b、福爾摩斯觀察法,轉移注意力,降低緊張心理。
所謂「福爾摩斯觀察法」,就是像福爾摩斯查案一樣,將注意力放到別人身上,可以有效地內向者容易緊張的問題。
比如雛田中忍考試的時候,因為實力差距和自身緊張,結果很輕易地就被寧次擊敗了。雖然,她的注意開始放到鳴人的鼓勵,讓她的緊張開始減緩,並且更加意志堅定地繼續這場「必敗之戰」。
c、善用傾聽法,聽取別人可納的建議。
洞察力強的內向者,還很善於傾聽,並給予積極的理解和尊重。
比如雛田在對陣寧次時,就是聽取了鳴人的建議,開始變得勇敢,變得更懂得適時的表達,也讓增加了鳴人對她的信賴。
溝通能力的加強,增加了雛田與外界的交流,創造了補充「共享觀點庫」的機會,比如「雛田更勇敢了」、「雛田也懂表達」、「雛田也很有能力」等。
《火影忍者》(劇照)
03 解決問題:訓練困難的應變能力。
最後,我們再談內向者該如何解決複雜的問題,也就是為領導者排憂解難的能力。
劉未鵬在《暗時間》一書中提到:學習一項知識,必須問自己三個重要的問題,它的本質是什麼、它的第一原則是什麼、它的知識結構是怎樣的。
同樣要解決問題,就要先弄清楚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發生、如何解決,這裡我們推薦5W2H分析法。
所謂「5W2H法」,指的是以5個W開頭的和兩個H開頭的英文單詞對自己提問,從而挖掘出解決問題的線索。
1、WHAT:是什麼?問題是什麼?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通過上述問答,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的關鍵核心。
2、WHY:為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
通過上述問答,我們可以羅列問題的原因以及合適的方案。
3、WHO:誰?誰導致的這個問題?誰發現了這個問題?
通過上述問答,我們可以搞清楚問題的先後關係,輸入輸出方,從而全面地了解問題信息。
4、WHEN:什麼時候?什麼時候出現的?什麼時間需要解決?
通過上述問答,我們可以追溯出現問題時的環境狀況,還能評估解決問題的緊迫度。
5、WHERE:哪裡?哪裡出現了問題?問題屬於哪個領域?
通過上述問答,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的方向和潛在的源頭。
6、HOW:怎麼?問題怎麼來的?該怎麼解決?
通過上述問答,我們可以深挖問題的產生方式,以終為始,進行問題倒逼。
7、HOW MUCH:多少?這個問題的影響有多大?造成的代價有多大?
通過上述問答,我們可以確認問題的嚴重度,是否會影響到其他工作。
比如,鳴人在被佩恩擊倒並限制住行動後,雛田自知無法與敵人對抗。隨後,想到救下鳴人的關鍵,就在於拔掉控制鳴人的黑色鐵棒。最終,利用強取、佯攻、抓住佩恩空擋等方式,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標。
《火影忍者》(劇照)
內向的雛田,一步一步成長為「領導者」鳴人身邊的重要「配角」,職場形象也得到了改觀:
職業:忍者
技能:白眼、「柔拳法·八卦六十四掌」
性格:專注、勇敢、不再給自己涉嫌
職位:重要「配角」(資深員工)
蘇珊·凱恩的著作《安靜》,副標題叫做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我們或許只是雛田一樣內向的「配角」,但是也能發揮出內向者的創造力、洞察力和專注力,也能利用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做好領導的「左膀右臂」。三個策略,實現向上管理:
1、重塑自我:利用SWOT分析法,找準個人的職場定位。
2、精進溝通:增加性格彈性、借用福爾摩斯觀察法、利用傾聽法,建立對話雙方的「共享觀點庫」。
3、解決問題:運用5W2H模型,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