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一時的創作激情,相關動畫電影公司更期待穩定的輸出。
文 / 巴九靈
十一假期還剩不到一天,疊加了國慶如過年的報復性觀影,國慶檔的成績算不上優異。
起碼對比去年,還差一點點。
截至2020年10月6日22:18,國慶檔實時票房為38.425億,去年同期是創紀錄的48.55億。
諸多上映的電影中,呼聲最高的《姜子牙》沒能贏得一致的掌聲。
國慶第一天,被等了又等的《姜子牙》終於上映,上映首日票房突破3.6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首日的三倍。
開局即高點,隨後,它的票房高開低走,未能延續《哪吒》當年的輝煌,截至小巴寫稿,累計票房才剛突破12億元人民幣。
數據來源:貓眼電影專業版截至2020年10月7日1:50
豆瓣評論區裡似乎說明了一切,與《哪吒》一邊倒的好評如潮不同,人們對《姜子牙》褒貶不一。
圖片來源:《姜子牙》豆瓣短評區
但客觀來看,作為《哪吒》的接棒之作,《姜子牙》的表現其實不算太差。
細看它7.0的豆瓣評分(比前幾天掉了0.2),三星評價(還行)佔比39.8%,四星評分(推薦)佔比36.9%,五星評分(力薦)佔比12.6%。
口碑上,《姜子牙》沒有出現和票房一樣出現斷崖式的崩壞。
另外,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票房超過10億的動畫電影,其實屈指可數。
從《大聖歸來》到《哪吒》上映前的五年間,中國電影市場票房超過10億元的動畫只有四部:2016年《瘋狂動物城》15.31億、2016年《功夫熊貓3》10億元、2017年《神偷奶爸3》10.37億,2017年《尋夢環遊記》12.3億——除了中美合資片《功夫熊貓3》,其餘均為進口片。
與前人相比,《姜子牙》其實做到了突破,只是很遺憾,沒能爆成第二個《哪吒》。
但並不代表它這個成績就不重要。
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創造了9.57億的國產動畫票房紀錄,隨後4年,雖陸續誕生了《大魚海棠》《大護法》《白蛇·緣起》等動畫電影佳作,但在票房上始終沒有大的起色,人們在期待和失望中輪迴切換,直到《哪吒》。
數據來源:貓眼電影專業版、豆瓣
不過,打從一開始,《哪吒》的野心就不止是自己獨樂樂,相反,它向觀眾們表了決心:《哪吒》之後,還會有無限可能的「封神宇宙」。
證明材料放在了電影片尾的彩蛋裡,那就是《姜子牙》。
彼時,有人自發起身鼓掌,有人熱淚盈眶。
時任光線傳媒彩條屋CEO的易巧對此亦有過說明:
◎ 我們一年要能拿出2~3部質量還不錯的電影,而不是等3~5年才出一部,觀眾不會等你,也培養不了觀影習慣,動畫電影這樣永遠只是個邊緣的產業。
◎ 中國有一部50億票房的動畫只能叫國漫開始,要有5個10億票房的動畫電影才能稱為崛起。
從這個角度來看,《姜子牙》不僅圓滿完成了「質量還不錯」的任務,也為動畫崛起貢獻了一份力量。
更重要的是,「封神宇宙」的IP也因此暫時立住了。
易巧的話並非空穴來風,在好萊塢,系列電影是電影公司持續收入底盤。
數據來源:維基百科
與系列電影相配套的,是與之相關的IP持續產生價值,票房是其中的價值之一。
維基百科曾列過一張「全球最賺錢IP」排名列表,其中不少IP都在上表的票房中有上佳表現。
中國唯一上榜的IP是網易打造的大型遊戲《夢幻西遊》。
這背後反映了一個尷尬的現實,中國除了西遊這個「IP」,一個能打的沒有。
影視圈一直有個說法:一部《西遊記》養活了不知道幾代影視人。
廣為流傳的一個數據統計是這麼算的:
從1926年《孫行者大戰金錢豹》至今,全世界至少拍攝了80多部跟《西遊記》有關的影視作品。
根據小巴在貓眼電影搜索的結果,與《西遊記》相關的影視作品有近300部。
在知網,輸入關鍵詞「《西遊記》改編」,相關的論文有5276篇,其中涉及影視改編的研究達2574篇,佔據半壁江山。
更殘酷的是,嚴格來說,《西遊記》其實並不算一個IP。
IP說白了,就是一個具有大影響力、可以持續輸出改造並從中持續收錢的創意性智慧財產權。
但無論被改編多少次,《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一毛錢也賺不到。
2020年6月,某網文平臺上就鬧了個大笑話。
該平臺在《西遊記》一書的首頁標註「本作品由作家(明)吳承恩授權製作發行」「版權所有侵權必究」「籤約」等字樣。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
公民作品的發表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等,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後五十年。
作為「西遊IP」的唯一合法受益人,吳承恩的腦力勞動已過了版權保護期。
因此,《西遊記》其實只是一種素材,儘管這個素材幫助改編它的人賺到了錢,但依然不能說它成功樹立了一個IP。
推而廣之,《木蘭詩》裡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故事是素材,但在迪士尼的打造下,才有了迪士尼的花木蘭IP;《白雪公主》脫胎於德國的《格林童話》,經由迪士尼打造,才樹立了白雪公主IP。
因此,中國幾千年的漫漫長河裡,取一瓢就有無盡素材,但真正打造成IP,吸引用戶持續投入的其實並不多,更何況還老是對著「西遊」一口井薅羊毛。
行,既然沒有IP,就打造IP。
對標光線彩條屋的路線圖:第一個五年做產品,第二個五年做產業,每年穩定2部到3部作品產出,到建立起工業體系後,則要進入衍生品甚至主題樂園的開發。
現階段,中國的IP們還在「第一個五年」中摸索徘徊。
一方面,是動畫電影製作周期依舊漫長,《哪吒》模式幾乎不可複製。
《大聖歸來》歷時8年打磨,甚至都來不及好好做宣發;《哪吒》背後是國內60多家製作公司、20多家特效公司,幾乎是舉全國動畫的洪荒之力打造,在2019年7月26日上映前20天才全部完工,算上劇本和製作,耗費5年時間。
相較之下,《姜子牙》70-80%的製作僅依靠兩家三維製作公司,只有少部分使用外包。
另一方面,票房收入仍佔IP收入來源大頭,更有「錢途」的衍生品開發仍處於蠻荒階段。
以迪士尼為例,《星球大戰》系列全球票房收入為103億美元,而根據2018年底的數據,迪士尼在這一系列中的衍生品收入是票房收入的3倍。
在這一塊,中國動畫電影的周邊銷售還在苦苦依賴眾籌。
2015年7月24日,《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通過天貓進行周邊眾籌,當日其銷售額突破1180萬,僅憑這一渠道創下了中國動漫和中國電影周邊歷史上最高的單日銷售額。
成績雖好,問題也不少。
其一是山寨橫行,其二,官方出的周邊質量低下,惹來不少吐槽。
最終的正版衍生品收入不足5000萬元,不到票房的5%。
2019年,《哪吒》也在摩點啟動類似的周邊眾籌計劃,共籌得211萬銷售額。但同樣的,賺的不多,大頭又給山寨拿了去,為避免尷尬,就不對標票房了。
回頭想想,打造IP哪有那麼容易,從初創,漫威走了81年,迪士尼走了97年,10億+票房的《姜子牙》們才走出了非常小的一步。
當然,對於國漫而言,就這一小步,也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你認為有哪些中國傳統故事有機會打造成IP?
作者 | 約翰喬 | 當值編輯 | 麻醬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