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石豪】
2020年6月16日晨,新華社發布消息,原定於當日上午10時11分至10時50分窗口發射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因技術原因推遲發射。
北鬥工程的收官星發射吸引了全國媒體的目光,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臨場做出推遲發射的決定,決策者究竟要承擔怎樣的壓力?
舉國關注
北鬥是我國研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全世界僅有的能夠提供全球導航定位的四大衛星系統之一,其餘三家是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和歐洲Galileo。
自上世紀80年代「兩彈一星」元勳陳芳允院士提出雙星定位通信系統方案至今,中國衛星導航已經走過了近40年風雨歷程。從北鬥一號試驗系統的建成,到北鬥二號區域導航系統投入使用,中國的導航衛星一直按照既定的「三步走」方針持續發展,而北鬥三號就是這「三步走」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從2000年10月31日長三甲火箭發射第一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開始,中國北鬥已進行了54次發射,並取得了全部成功的驕人戰績。
原定於6月16日的發射,是北鬥工程最後一步的最後一顆星,是北鬥系統建設全面完成的標誌,因此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在發射前,國家級媒體對北鬥三號的最後一顆星進行了密集的宣傳報導,央視新聞客戶端提前幾十小時開始了全程無間斷直播。
中央電視臺播放楊長風總師採訪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頻道
更為罕見的是,6月15日的《新聞聯播》更是播發了發射窗口,對這次發射進行預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CGTN、央廣中國之聲、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頻、央視網屆時將進行直播。
《新聞聯播》播發發射預告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頻道
而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80餘名四川省抗疫英雄代表,受邀來到西昌,共同見證北鬥系統的收官之戰。
向抗疫英雄致敬 |圖片來源:四川在線
在中國航天歷史上,這種盛況是少見的。
因此,在發射的最後時刻,做出「中止發射」的決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