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具體延期時間終於塵埃落定:東京奧組委會長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改期後的東京奧運會將於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舉行。
這段時間,延期舉辦損失巨大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甚至有媒體預測日本經濟將因此滑坡……此間,在2021年繼續沿用「2020東京奧運會」的做法也招致一些非議。
那麼,延期舉辦對於東道主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各方該如何應對?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國內多位體育經濟專家,聽聽他們怎麼說。
奧運的經濟因素被誇大了根據《日本時報》此前表示,奧運會延期會帶來約58億美元的損失;《日經新聞》認為損失在54億到63億美元之間;而據日興證券的估計,奧運會延期可能給日本的GDP帶來0.7%-1.4%的負增長……
看上去,奧運延期是一次重大打擊,日本媒體眼下一片哀鳴。
「的確,日本舉辦奧運是存在提振經濟的訴求的,不過現在和1964年首次舉辦東京奧運時的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日本經濟的體量很大,奧運延期會帶來損失,但對於日本整個國家經濟的影響恐怕不會像很多預測中那麼大。」上海體育學院經管學院院長李海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這與當下很多媒體的聲音並不完全一致。
相似的觀點也來自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劉東鋒,這位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體育產業研究中心的博士後坦言,對於發達國家和經濟體量較大的國家而言,奧運會的經濟支撐和提振作用被外界誇大了。
此間,國內著名體育諮詢公司關鍵之CEO張慶乾脆打了一個比方,「都說延期會影響經濟,換個角度來看,那麼今夏舉辦了,真的可以提振經濟嗎?」
「對於經濟的影響歸根結底來自於疫情,這在全球範圍都存在,而不是奧運延期這個被觸發的事件。現在43%的奧運運動員參賽名額都沒有確定,從此前的充滿未知到現在最終確定,某種程度反而是積極的。」
日本政府和國際奧委會終於做出了最終的決定。成本增加,肉眼可見事實上,疫情之下,即使奧運趕鴨子上架,也會面臨空場作賽、運動員無人問津、遊客寥寥等尷尬。
根據日本經濟學家永濱利廣的分析,延期的損失其實比空場比賽的損失來得要小。簡而言之,延期是東道主和奧組委綜合各種因素能夠做出的最優選擇。
日本國內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78.7%的受訪者認為延期一年非常恰當,只有1.8%的人認為應當力爭今年內舉辦。
相比之下,倘若奧運會真的被取消才是一場災難——日本方面為奧運總計投資約為250億美元,同樣來自日本媒體的預測,如果取消,直接經濟損失會超過410億美元。
李海就指出,奧運會只要不取消,人們關注的轉播收入、贊助收入都將得到保證,
「這些合同大多屬於長期合同,以TOP計劃的14個贊助商來說,(即使延期)都在合同周期內,轉播商的合同情況也類似,這意味著東京奧組委依然可以獲得這部分的分成。」有數據顯示,國際奧委會將從這一系列相關收入中拿出17億美元支持東京奧組委。
當然,奧運延期註定還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決定,畢竟長達7年的組織籌備,相關的工作都在按照確定的時間表進行,仿佛一個複雜的拼圖,如今東京奧運在距離開賽只有幾個月的時間被迫延期,幾位專家都表示,運營成本的增加是肉眼可見的現實,此外還會帶來其他連鎖反應。
「如果說影響,主要還是辦賽成本的增加。場館、轉播中心、會展中心等等硬體設施的租賃合同已經籤好,奧運村甚至已經預售了很多,現在場館不得已被空置,而奧運延期還會影響到之後的交付和租賃,這中間的經濟損失難以避免。」「此外,人力成本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奧組委專職人員超過3000人,為了今夏的奧運還臨時招聘了很多工作人員,現在你的團隊需要維持,這裡沒有太多的選擇和調整空間。」
李海細數了延期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此外,他也提到一些間接影響 ,「一屆奧運會會輻射很多產業、行業,原本期望在奧運會期間有所作為的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現在會面臨困境,比如旅遊、餐飲、住宿等。」
「之前旅遊方面預測可以帶來22.8億美元的收入,現在只能等到一年後了,一年以後遊客的心理創傷能否修復,能否保持旅遊的熱情,現在很難說……」
利用緩衝期,「壞事變成好事」很顯然,一年的延期很可能會讓很多牽扯其中的中小企業落得個血本無歸。
時間成本的提升帶來空間成本的增加,進一步壓縮了他們的生存空間,先期通過大投入渴望在奧運會期間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卻無法及時回血,很多中小企業存在著資金鍊斷裂的危險,無法支付貸款和人工。以日本民宿為例,澎湃新聞記者通過採訪獲悉,當下不少相關企業面臨倒閉,而這只是諸多行業中的冰山一角。
除了原有產業受到不同程度衝擊以外,張慶表示,隨著方方面面的服務需求暫時作罷,期待中一些就業機會也隨之失去。
那麼東道主該如何應對?專家們看來,以上一些損失幾乎是無法迴避的,但接下來的重點在於東道主如何協調,如何讓涉事其中的利益主體給予理解和支持,又如何利用多出來的緩衝期將「壞事變成好事」。
李海表示,延期涉及到的諸多合同成本和違約成本,東道主可以通過協調與溝通工作進行消化,考慮到疫情是不可抗力,理應會得到各方諒解。
而在張慶眼中,怎麼用好多出一年的時間將成為東道主自我救贖的一個關鍵,同樣也是贊助商們一個潛在的營銷良機。
「這是奧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延期,實際上恰恰將奧運的周期拉長了,多出來的時間東道主完全可以做出更多文章,比如好的創意和設計。」「另一方面,東京奧運具備了品牌營銷渴求的那種特殊性(史上第一次被延期),如果這個時間段有所作為,很容易被記住,奧運營銷並不只是簡單的從名義上向公眾告知你的身份,更需要深度挖掘和連結,這是品牌當下需要去積極著手考慮的事情。」
東京奧運的倒計時鐘。「人類是需要儀式感的」聽上去,一屆被疫情耽擱了的奧運反倒有可能上演逆襲,這裡不能不提到延期後的奧運會明年將繼續沿用「2020東京奧運會」的名頭。
對於這個做法,眼下被熱議,其中不乏有違傳統的評價。
對此,外界第一反應是東京奧組委可以節省一定開支,如果名稱改為「2021東京奧運會」,已經製作完成的很多宣傳品都將報廢。
有消息稱,物料方面日本可以因此節省約6億日元,劉東鋒則認為除了經濟考量之外,名稱更改還將帶來法律上等一系列複雜的工作。
「奧運周期長達7年,這麼長的時間跨度中,相關奧運的所有合同、作品以及智慧財產權等方方面面都以『2020東京奧運會』做了限定,此刻重新修改籤署顯然不易。」而張慶著重強調了「2020東京奧運會」屆時成功舉辦承載的精神意義,「就像奧委會描述的那樣,2020東京奧運會的回歸,將是全人類戰勝新冠病毒的一個證明。」
「從社會學來說,人類是需要這樣一種儀式感的,保留『2020』意味著東京奧運會的完整性,也體現了奧運一直以來所要表達和傳遞的精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