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和平年代,怎樣向觀眾更生動地講述有些遙遠的革命故事?如何進一步激活紅色資源,讓其更好地為「四史」學習教育服務?龍華烈士紀念館的做法是:打造多樣式的沉浸式黨課,探索紅色文化傳播新路徑——
一方面,該館順應當下觀眾喜歡短視頻的潮流,推出每集只有2分半鐘的微黨課《龍華的去年今日》,通過文物追憶英烈,讓大家快速了解「龍華故事」。另一方面,邀請觀眾直接參與到無劇場話劇《那年桃花》的演出中,親身體驗一場驚心動魄的革命之旅。
這些讓歷史可聽、可看、可觸摸的創新手段,使得英烈們的壯烈感人故事震撼人心,城市的紅色文化基因被再一次生動激活。
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展現龍華英烈精神
「紅色場館的『四史』學習教育,關鍵要講活歷史故事、用活紅色資源,讓觀眾通過體會觸手可及的『活』歷史,來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峰說。近日,一部共11集、每集時長只有2分半鐘的微紀錄片《龍華的去年今日》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B站等平臺開播,引起廣泛關注。這部微紀錄片時長雖短,但內容紮實,以龍華烈士陵園的革命烈士或文物遺產作為線索,通過真人、三維動畫和歷史影像資料結合的形式,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展現龍華英烈精神。
比如,第11集的故事從龍華烈士紀念館陳列的一份被捕送案單說起,這份單子上有位叫「陳君復」的人,他的真實姓名叫楊匏安。作為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行者,他與李大釗被人並稱為「北李南楊」。楊匏安曾擔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在他被捕後,蔣介石又是寫親筆信,又是打電話想將其勸降,卻遭到嚴詞拒絕。1931年8月4日晚,惱羞成怒的蔣介石下令處決楊匏安,時年35歲。短短2分半鐘,通過1931年獄中楊匏安的眼鏡、烈士遇難後地上破碎的眼鏡等線索,向觀眾講述楊匏安的不屈事跡。
如果看短視頻不過癮,可以走進龍華烈士紀念館,選擇另外兩種不同時長的黨課:15分鐘的「守初心·擔使命」系列和60分鐘的「龍之華,初之心」系列。在這兩種黨課中,除了視頻,還有現場講課以及現場參觀等。據該館工作人員江聖勱介紹,這些黨課推出後備受歡迎,需要提前一周以上才能預約到。
無劇場話劇,體驗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我們在現場看演出,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這種感覺很新鮮。」一位觀眾在參與了龍華烈士紀念館無劇場話劇《那年桃花》後,發出如是感慨。
這部全國首個無劇場話劇講述了共產黨人羅忠陽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慷慨就義的故事。演出中,劇情被巧妙地安排在龍華烈士陵園內的參觀路線上,觀眾們以「群眾演員」的身份,在幾步之外跟隨烈士「經歷」當年的犧牲,「親眼見證」一位共產黨人堅守初心、毫不動搖的革命信仰。
全劇中,有這樣一幕場景——觀眾們手上戴著鐐銬、穿著上世紀20年代的服飾,兇狠的獄警發出嘶吼:「你們中誰是共產黨?」見觀眾不答,獄警轉向邊上被五花大綁、傷痕累累的羅忠陽惡狠狠地問道:「他們中有你認識的人嗎?」
這種主題演出模式,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以觀眾視角為主導的沉浸式體驗。身臨其境後,不少人都感動得潸然淚下。《那年桃花》的演出,還通過微博等平臺進行了直播。直播時最高在線觀看人次超過21萬,微博話題討論數量達到6600餘次,閱讀量超過1200萬次。
紅色文化的傳播和普及,需要創新思維方式和傳播樣式。薛峰說,這是一次試水,今後計劃針對「四史」學習教育推出更多的沉浸式黨課,用豐富的紅色文化遺產講好「龍華故事」。
相關閱讀:
來源:文匯報 衛中
原標題:《探索紅色文化傳播新路徑,龍華烈士紀念館沉浸式黨課震撼人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