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紅色文化傳播新路徑,龍華烈士紀念館沉浸式黨課震撼人心

2020-12-24 澎湃新聞

探索紅色文化傳播新路徑,龍華烈士紀念館沉浸式黨課震撼人心

2020-07-05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和平年代,怎樣向觀眾更生動地講述有些遙遠的革命故事?如何進一步激活紅色資源,讓其更好地為「四史」學習教育服務?龍華烈士紀念館的做法是:打造多樣式的沉浸式黨課,探索紅色文化傳播新路徑——

一方面,該館順應當下觀眾喜歡短視頻的潮流,推出每集只有2分半鐘的微黨課《龍華的去年今日》,通過文物追憶英烈,讓大家快速了解「龍華故事」。另一方面,邀請觀眾直接參與到無劇場話劇《那年桃花》的演出中,親身體驗一場驚心動魄的革命之旅。

這些讓歷史可聽、可看、可觸摸的創新手段,使得英烈們的壯烈感人故事震撼人心,城市的紅色文化基因被再一次生動激活。

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展現龍華英烈精神

「紅色場館的『四史』學習教育,關鍵要講活歷史故事、用活紅色資源,讓觀眾通過體會觸手可及的『活』歷史,來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峰說。近日,一部共11集、每集時長只有2分半鐘的微紀錄片《龍華的去年今日》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B站等平臺開播,引起廣泛關注。這部微紀錄片時長雖短,但內容紮實,以龍華烈士陵園的革命烈士或文物遺產作為線索,通過真人、三維動畫和歷史影像資料結合的形式,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展現龍華英烈精神。

比如,第11集的故事從龍華烈士紀念館陳列的一份被捕送案單說起,這份單子上有位叫「陳君復」的人,他的真實姓名叫楊匏安。作為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行者,他與李大釗被人並稱為「北李南楊」。楊匏安曾擔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在他被捕後,蔣介石又是寫親筆信,又是打電話想將其勸降,卻遭到嚴詞拒絕。1931年8月4日晚,惱羞成怒的蔣介石下令處決楊匏安,時年35歲。短短2分半鐘,通過1931年獄中楊匏安的眼鏡、烈士遇難後地上破碎的眼鏡等線索,向觀眾講述楊匏安的不屈事跡。

如果看短視頻不過癮,可以走進龍華烈士紀念館,選擇另外兩種不同時長的黨課:15分鐘的「守初心·擔使命」系列和60分鐘的「龍之華,初之心」系列。在這兩種黨課中,除了視頻,還有現場講課以及現場參觀等。據該館工作人員江聖勱介紹,這些黨課推出後備受歡迎,需要提前一周以上才能預約到。

無劇場話劇,體驗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我們在現場看演出,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這種感覺很新鮮。」一位觀眾在參與了龍華烈士紀念館無劇場話劇《那年桃花》後,發出如是感慨。

這部全國首個無劇場話劇講述了共產黨人羅忠陽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慷慨就義的故事。演出中,劇情被巧妙地安排在龍華烈士陵園內的參觀路線上,觀眾們以「群眾演員」的身份,在幾步之外跟隨烈士「經歷」當年的犧牲,「親眼見證」一位共產黨人堅守初心、毫不動搖的革命信仰。

全劇中,有這樣一幕場景——觀眾們手上戴著鐐銬、穿著上世紀20年代的服飾,兇狠的獄警發出嘶吼:「你們中誰是共產黨?」見觀眾不答,獄警轉向邊上被五花大綁、傷痕累累的羅忠陽惡狠狠地問道:「他們中有你認識的人嗎?」

這種主題演出模式,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以觀眾視角為主導的沉浸式體驗。身臨其境後,不少人都感動得潸然淚下。《那年桃花》的演出,還通過微博等平臺進行了直播。直播時最高在線觀看人次超過21萬,微博話題討論數量達到6600餘次,閱讀量超過1200萬次。

紅色文化的傳播和普及,需要創新思維方式和傳播樣式。薛峰說,這是一次試水,今後計劃針對「四史」學習教育推出更多的沉浸式黨課,用豐富的紅色文化遺產講好「龍華故事」。

相關閱讀:

來源:文匯報 衛中

原標題:《探索紅色文化傳播新路徑,龍華烈士紀念館沉浸式黨課震撼人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東方快評丨烈士紀念館變「大型劇場」 紅色文化探索傳播新路徑
    民國警察抓住一群學生,詢問被關在龍華看守所的羅忠陽,「這些人有你認識的嗎?」羅忠陽搖搖頭,於是,記者所在的學生隊伍被「槍」指著,趕進了看守所。這是全國首個無劇場話劇《那年桃花》的彩排現場,龍華看守所變「大型劇場」,現場的觀眾成為被抓的「學生」,如此「沉浸式」的演出讓大家體驗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革命之旅。(東方網5月18日)  紅色文化是上海文化的重要內容。
  • 紅色文化:尹靈芝烈士紀念館
    這些遺址蘊含著壽陽人民艱苦奮鬥、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是一筆寶貴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尹靈芝烈士紀念館位於壽陽縣城朝陽街東端,佔地面積2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34平方米。整個景區依山而建,東西對稱、設計獨特,全館分停車區、瞻仰區、憑弔區三個部分。
  • 國家公祭日 上海龍華以音樂緬懷英烈、培根鑄魂
    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向上海音樂學院與龍華烈士紀念館贈書整場活動在昂揚生動的男聲四重唱《遊擊隊歌》中圓滿結束。活動過後,上海音樂學院黨委中心組在龍華開展了「四史」學習,專題學習《黨章》。學校黨員幹部、師生代表參觀瞻仰了紀念碑廣場、龍華烈士紀念館。上海音樂學院主創人員表示,正如「龍華魂」所歌頌的,英烈初心就是「龍華魂」,祖國至上、無私奉獻、銳意創新就是「龍華魂」,在「龍華魂」甚至「民族魂」中找尋音樂與革命相連接的紅色基因,共同傳承革命英烈的不朽精神也是我們未來事業的努力方向。
  • 全國首家24小時「鐵軍紅色」電臺上線 用「最強音」激活紅色文化
    8月1日上午,紅色電波發新聲,鐵軍精神永傳承——「鐵軍紅色電臺」上線暨「紅色故事聯盟」啟動儀式在鹽城舉行。活動由上海、延安、銅川、鹽城四地電臺攜手阿基米德傳媒聯合發起,與各地紀念館合作,共同打造「紅色故事聯盟」,成立全國首家24小時播出的「鐵軍紅色電臺」,用聲音力量激活紅色文化資源,傳承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之精神。
  • 百年漁陽裡正青春 新青年傳承紅色初心不變
    一場高質量研討會匯集了17位專家、學者,一起回望漁陽裡歷史,探究黨團初心;一場主題活動啟動了「黨的誕生地」上海百萬青少年紅色大尋訪活動,同時發布了首本專題水墨連環畫、首推線上線下「百年百物展」、首演沉浸式微團劇,推出漁陽裡青年志願服務宣傳片,多款形式新穎的紅色文化產品讓新青年感受百年漁陽裡的魅力。  跨越了百年,百年漁陽裡正青春;跨越了百年,新時代新青年初心不變。
  • 《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進龍華,在革命聖地祈願世界和平
    ——上海,走進龍華烈士紀念館。上午9點30分,開幕儀式於龍華烈士紀念館一樓公共互動空間舉行。此次展覽由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指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藝術學院主辦,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北京汽車博物館承辦。
  • 南京紅色文化志願者聯盟舉辦分享會 踐行志願精神
    南京紅色文化志願者聯盟舉辦分享會 踐行志願精神,傳播紅色文化 南報網訊 (融媒體記者 李子俊) 12月5日是國際志願者日。昨天,南京紅色文化志願者聯盟2020年工作總結分享會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舉辦。志願者們講述了他們踐行志願精神、傳播紅色文化的故事。 今年6月30日,在南京市文明辦的指導下,南京紅色文化志願者聯盟成立。
  • 萍鄉上埠鎮:山口巖紅色文化引領文明新風尚
    (山口巖管理處)近年來,萍鄉市蘆溪縣上埠鎮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積極探索紅色文化和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合發展新路,以紅色文化凝聚鄉村奮進力量,全力譜寫」鄉村振興、感恩奮進「的生動畫卷。上埠鎮的山口巖村是秋收起義的發生地,也是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烈士的犧牲地。
  • 在故居聽黨課傳承紅色基因 湖南信息學院學子接受心靈洗禮
    新湖南客戶端11月24日訊 (通訊員 羅容波 楊浩)為進一步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11月22日,湖南信息學院國際商學院師生赴楊開慧故居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國際商學院116名入黨積極分子、23名黨員發展對象及部分師生黨員來到楊開慧烈士陵園敬獻花籃,鞠躬致敬。
  • 瓜州:紅色文化教育潤初心
    nbsp連日來,一大批縣內外遊客陸陸續續來到瓜州縣紅西路軍安西戰役紀念講館、紅西路軍最後一戰紀念塔、紅西路軍蘑菇臺會議陳列室等地,瞻仰革命遺址、緬懷革命先烈、重走西徵之路、傳承紅色文化。&nbsp&nbsp&nbsp&nbsp「通過講述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能讓我們更多的人了解紅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主義氣概,銘記他們為黨為人民英勇奉獻的精神,讓我們更加明白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懂得感恩,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張掖市黨史研究室陳金榮說。
  • 沉浸式業態:豐富遊客體驗 開拓發展空間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出臺的《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發展沉浸式業態」,提出引導和支持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等技術在文化領域應用,支持文化文物單位、景區景點等運用文化資源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開發沉浸式旅遊演藝、沉浸式娛樂體驗產品等。這為方興未艾的沉浸式業態提供了政策支持,也讓業界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 精神昭世人,英名耀千秋——高金城烈士紀念館簡介
    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先後被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是目前全國反映中國紅西路軍歷史最全面、最具權威性的紀念館,年接待遊客量達到26萬人(次)。
  • 沉浸式業態有哪些特點?來了解一下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出臺的《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發展沉浸式業態」,提出引導和支持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等技術在文化領域應用,支持文化文物單位、景區景點等運用文化資源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開發沉浸式旅遊演藝、沉浸式娛樂體驗產品等。這為方興未艾的沉浸式業態提供了政策支持,也讓業界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 以弘揚紅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所創造的紅色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正處於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時期,在新時代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有助於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紅色資源挖掘為基礎,推動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 ...晉中市人民檢察院部分黨員幹警赴尹靈芝烈士紀念館瞻仰學習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史俊榮)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積極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貫徹落實,10月18日,晉中市人民檢察院政治部支部、事務管理部支部、監察督察部支部赴尹靈芝烈士紀念館進行紅色教育。通過瞻仰學習,進一步錘鍊了黨性修養,強化了宗旨意識,堅定了理想信念。
  • 敲響《晨鐘》——上海「紅色經典」涵養不斷向前精神力量|紅色之聲...
    《晨鐘》可以說是上海文藝院團眾多「紅色文藝」作品的一個縮影。藉助上海這座城市深厚的紅色底蘊,文藝工作者們一直在「紅色文化」的沃土上深耕厚植,培育出的一朵朵藝術奇葩,不但正在逐漸形成品牌效應,還在不斷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激勵民眾不斷前行。
  • 當企業黨建遇上「農講所奇妙夜」,農講所首開廣州「新時代紅色文化...
    夏夜裡,坐落於廣州市中心的農講所紀念館成了一處鬧中取靜的所在。上百年的文化積澱、近百年紅色傳統的薪火相傳都能在紀念館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中尋到痕跡,感受文化傳承的力量。16日晚,中國銀行廣州東山支行40多名黨員幹部走進農講所,在沉澱了近百年的紅色革命遺址建築前,在黨旗前重溫入黨誓詞。
  • 棲霞區燕子磯社區走進紀念館上黨課
    中國江蘇網9月29日南京訊 近日,棲霞區燕子磯街道燕子磯社區黨委組織全體黨員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追尋閃光足跡,重溫初心使命,賡續紅色基因。上午9時,黨員們有序排隊走進紀念館,一張張記錄侵華日軍所犯暴行的圖片觸目驚心,累累白骨震撼心靈,記錄著一個民族無法忘卻的傷痛。
  • 傳播方式不斷創新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從紅色地標的多維保護和開發,到紅色作品創作的蓬勃發展,再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上海這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在過去三年來正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我越來越意識到,紅色文化已經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奮鬥歷史與生活日常,觸手可及又蓬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