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扎黑
北京時間4月2日,一度被形容為要「燒錢燒到無人區」的瑞幸咖啡,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會(SEC)的公告中,自曝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公司營運長(COO)劉劍和幾名員工共同偽造了高達22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金額。
22億元是什麼概念?
有報導綜合瑞幸2019年財報等數據分析指出,它相當於偽造了一半的收入。消息傳來,瑞幸美股股價大跌至6美元,不要忘了三個多月前,其股價可是一度達到了50美元。從山峰跌至谷底,昨晚的朋友圈一片「割韭菜」的哀嘆。
對瑞幸來說,向美國證券交易會自曝家醜,至少給自己爭得了主動權。有分析認為,不排除這是受到美股市場嚴苛的誠信制度以及動輒可能遭遇天價罰單的壓力所致。但無論如何,敢於斷腕,總好過錯上加錯,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對造假行為的態度。
只是令人困惑的是,如此巨額的造假行為,持續了三個多季度,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俗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妖。雖然難免有「馬後炮」的嫌疑,但回顧此前圍繞瑞幸的一系列爭議報導,或許一些事情早有跡象。
拋開一直以來就備受質疑的「1元咖啡」模式可持續性不說,2019年7月,瑞幸爆出註冊資本及經營範圍發生變更,有媒體注意到,變更後瑞幸咖啡的經營範圍新增了「紡織品及針織品零售;服裝零售;鞋帽零售;鐘錶、眼鏡零售;箱、包零售;其他日用品零售;文具用品零售」等。
前不久,有報導提到,瑞幸在它的App和小程序裡悄悄建了一個折扣商城,除了零食、堅果、馬克杯這些咖啡周邊產品,還可以買到蘋果耳機、機械鍵盤、電動牙刷、便當盒,甚至帆布包和洗手液,並延續了「超級補貼」政策,價錢低過拼多多。
據說補貼換流量是時下很流行的網際網路戰法,可面對以星巴克為代表的咖啡市場的激烈競爭尚未站穩腳跟,在遲遲不能盈利的狀況下,又跑過去搶電商、零售生意,實際上就足以令散戶投資者警醒了。
商人們總是很善於講故事,比如中國的年輕人有多愛喝咖啡,中國的飲品市場前景有多麼龐大,抑或半年之間開了多少門店,應用了哪些新技術手段,等等。
對散戶來說,其實只需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假如不是1元錢,你覺得這杯咖啡到底好不好喝?
【作者】 張東鋒
【來源】 叮咚快評南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