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海妮 每經編輯 杜宇
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本屆峰會邀請超過400+家優秀上市公司、高成長公司、證券基金機構高管及國內外頂尖經濟學者、投資大佬齊聚一堂,以新的發展視角,圍繞雙循環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機遇、「十四五」時期中國各領域規劃熱點話題,剖析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把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宏觀論壇上,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發表了題為《雙循環經濟新發展格局給企業發展帶來歷史新機遇》的主旨視頻演講。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提出,現在「四個東移」已經出現了。「四個東移」會帶來更多的大型商務活動、專業活動以及學術活動。在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機遇。
此外,還有理念的問題。中國企業家以前是站在國內市場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後要看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怎麼進行搭配,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把全球的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本、技術、人力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配置。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建 攝
以下為魏建國演講實錄:
現場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魏建國。按原計劃我應該到深圳來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但是今天由於突發事件我來不到深圳,只好通過視頻來跟大家分享。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主題是雙循環經濟格局,將給廣大中國企業家帶來歷史性的新機遇。
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未來也有可能上升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對於這樣一個經濟體,非常重要的就是充滿活力的細胞。中國能夠通過雙循環得到哪些歷史性的機遇呢?大家看到中國的企業家,大部分都是改革開放以後進入我們整個產業的供應鏈,而且通過自身的發展,特別是勤奮、苦幹,突出表現在創新方面,通過這些優秀的品質成長為中國本土的企業家。但是僅僅是中國本土企業家,現在看來已經不夠了,所以說雙循環的新的經濟格局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歷史機遇就是將使一大批——成千成萬的中國企業家上升為全球性的、國際性的企業家,這一點我相信有很多同志會同意我的意見,這個判斷基於下邊的理由。
大家看到雙循環的經濟格局提出以後,有很多的解釋。我認為有幾種誤判需要我們清晰地認識到。
有一些人認為,雙循環經濟格局是因為我們在疫情當中,我們的一些關鍵的技術、核心的零部件,包括晶片,包括一些成套設備被別人卡脖子了,因此我們現在國內的一些產業鏈、供應鏈就中斷了,採取這個措施就是臨時性的應對措施。不是!我認為這是一個中國經濟發展整體的重大決策,它可以管我們中國經濟20年到30年,它是我們下一個經濟發展的一條總路線,所以這個誤區大家一定要搞懂。
雙循環經濟格局會對我們整體的、新的全球化出現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大家看到疫情當中反對全球化的回頭浪,即使是疫情過後仍然會有一段時間,有人說多長,我估計短則兩三年,長也要四五年了,認為本國經濟產業整個空心化,失業人口增加,包括一些收入差距加大,整個的商品費用提高,都歸罪於全球化。其實,應該看到全球化使每個國家的邊際效應發揮得很好,過去美國提出全球化,美國是最大受益者,而恰恰相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貿易的受害者,所以在這個範圍內我們應該看到,那個時候全球化發展蓬勃,各國的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給各國都帶來了好處。
如果要說全球化有什麼不足的地方,那就是與時俱進不足,而不能「把全球化當做一個筐,什麼東西都往裡面裝」,這是不對的。新的全球化必定會在疫情過後出現,這個全球化會更加包容、更加平和、更加合作、更加共贏、更加雙方、多方互益的,是平衡的。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建 攝
這個全球化不像以前僅僅是經濟、貿易、投資、金融,這個全球化是一個以數字經濟、雲計算、5G、機器人帶來的進步,這個進步比原來的多了很多,我們中國的企業家面對這樣的一個情況,要儘快抓住這個機遇。
很多人跟我說你所講的疫情過後出現四個「東移」,現在疫情沒有過去,四個「東移」就已經出現了。確實這四個「東移」就是疫情過後大批的現代技術高端服務業將東移來華。比如說石油在中國廣東260噸的乙烯生產,這個是全球最大的。比如德國的巴斯夫,它是以機器化工聞名的,它在本部建立了第一個發展基地,第二個建在了中國,也是投資100多億。還有特斯拉,我的歐洲朋友告訴我,特斯拉已經把4000輛車發往了歐洲,也就是未來奧地利、德國、法國、這些歐洲國家都會收到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還有大眾、華晨寶馬,日本、韓國的投資都在加大。
第二個「東移」很明顯,那就是技術東移,隨著機器製造、現代服務業東移。
接下來是資本和人才。有消息報導現在很多日本青年想到中國來創業,還有一些世界級企業,紛紛在中國創辦公司。
隨著這四個「東移」,它還會帶來更多的大型的商務活動,大型的一些專業活動、學術活動,還會帶來大家都看到的我們的時尚、文體、會展,中國企業家在這個時候怎麼從原來的基礎上,從中國本土企業的視野上升到全球視野,以後你在中國展覽,那就是在國際展覽。
我們一定要把握這個機遇,我覺得要非常重視這個機遇,那就是理念。我們中國企業家經常站在中國這個角度、中國方位、中國市場考慮這個問題,以後我們要看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把全球生產要素,也就是土地、資本、技術、人力還有我們的高科技結合起來,能夠達到一個最佳的配置。謝謝大家。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