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四個東移」之下中國企業家要上升為全球性...

2020-12-14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張海妮 每經編輯 杜宇

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本屆峰會邀請超過400+家優秀上市公司、高成長公司、證券基金機構高管及國內外頂尖經濟學者、投資大佬齊聚一堂,以新的發展視角,圍繞雙循環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機遇、「十四五」時期中國各領域規劃熱點話題,剖析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把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宏觀論壇上,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發表了題為《雙循環經濟新發展格局給企業發展帶來歷史新機遇》的主旨視頻演講。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提出,現在「四個東移」已經出現了。「四個東移」會帶來更多的大型商務活動、專業活動以及學術活動。在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機遇。

此外,還有理念的問題。中國企業家以前是站在國內市場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後要看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怎麼進行搭配,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把全球的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本、技術、人力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配置。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建 攝

以下為魏建國演講實錄:

現場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魏建國。按原計劃我應該到深圳來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但是今天由於突發事件我來不到深圳,只好通過視頻來跟大家分享。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主題是雙循環經濟格局,將給廣大中國企業家帶來歷史性的新機遇。

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未來也有可能上升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對於這樣一個經濟體,非常重要的就是充滿活力的細胞。中國能夠通過雙循環得到哪些歷史性的機遇呢?大家看到中國的企業家,大部分都是改革開放以後進入我們整個產業的供應鏈,而且通過自身的發展,特別是勤奮、苦幹,突出表現在創新方面,通過這些優秀的品質成長為中國本土的企業家。但是僅僅是中國本土企業家,現在看來已經不夠了,所以說雙循環的新的經濟格局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歷史機遇就是將使一大批——成千成萬的中國企業家上升為全球性的、國際性的企業家,這一點我相信有很多同志會同意我的意見,這個判斷基於下邊的理由。

大家看到雙循環的經濟格局提出以後,有很多的解釋。我認為有幾種誤判需要我們清晰地認識到。

有一些人認為,雙循環經濟格局是因為我們在疫情當中,我們的一些關鍵的技術、核心的零部件,包括晶片,包括一些成套設備被別人卡脖子了,因此我們現在國內的一些產業鏈、供應鏈就中斷了,採取這個措施就是臨時性的應對措施。不是!我認為這是一個中國經濟發展整體的重大決策,它可以管我們中國經濟20年到30年,它是我們下一個經濟發展的一條總路線,所以這個誤區大家一定要搞懂。

雙循環經濟格局會對我們整體的、新的全球化出現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大家看到疫情當中反對全球化的回頭浪,即使是疫情過後仍然會有一段時間,有人說多長,我估計短則兩三年,長也要四五年了,認為本國經濟產業整個空心化,失業人口增加,包括一些收入差距加大,整個的商品費用提高,都歸罪於全球化。其實,應該看到全球化使每個國家的邊際效應發揮得很好,過去美國提出全球化,美國是最大受益者,而恰恰相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貿易的受害者,所以在這個範圍內我們應該看到,那個時候全球化發展蓬勃,各國的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給各國都帶來了好處。

如果要說全球化有什麼不足的地方,那就是與時俱進不足,而不能「把全球化當做一個筐,什麼東西都往裡面裝」,這是不對的。新的全球化必定會在疫情過後出現,這個全球化會更加包容、更加平和、更加合作、更加共贏、更加雙方、多方互益的,是平衡的。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建 攝

這個全球化不像以前僅僅是經濟、貿易、投資、金融,這個全球化是一個以數字經濟、雲計算、5G、機器人帶來的進步,這個進步比原來的多了很多,我們中國的企業家面對這樣的一個情況,要儘快抓住這個機遇。

很多人跟我說你所講的疫情過後出現四個「東移」,現在疫情沒有過去,四個「東移」就已經出現了。確實這四個「東移」就是疫情過後大批的現代技術高端服務業將東移來華。比如說石油在中國廣東260噸的乙烯生產,這個是全球最大的。比如德國的巴斯夫,它是以機器化工聞名的,它在本部建立了第一個發展基地,第二個建在了中國,也是投資100多億。還有特斯拉,我的歐洲朋友告訴我,特斯拉已經把4000輛車發往了歐洲,也就是未來奧地利、德國、法國、這些歐洲國家都會收到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還有大眾、華晨寶馬,日本、韓國的投資都在加大。

第二個「東移」很明顯,那就是技術東移,隨著機器製造、現代服務業東移。

接下來是資本和人才。有消息報導現在很多日本青年想到中國來創業,還有一些世界級企業,紛紛在中國創辦公司。

隨著這四個「東移」,它還會帶來更多的大型的商務活動,大型的一些專業活動、學術活動,還會帶來大家都看到的我們的時尚、文體、會展,中國企業家在這個時候怎麼從原來的基礎上,從中國本土企業的視野上升到全球視野,以後你在中國展覽,那就是在國際展覽。

我們一定要把握這個機遇,我覺得要非常重視這個機遇,那就是理念。我們中國企業家經常站在中國這個角度、中國方位、中國市場考慮這個問題,以後我們要看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把全球生產要素,也就是土地、資本、技術、人力還有我們的高科技結合起來,能夠達到一個最佳的配置。謝謝大家。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世界因中國汽車而改變(上)
    近日,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接受記者專訪時預計:今年中國消費規模有望達到45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吸收外資也有望超過去年。在他看來,如果中國能抓住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湧現帶來的機遇,不僅能夠提振消費增長,對推動消費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也有好處。他預計,2020年中國外貿走勢將「前低後高」:二季度持續恢復,三季度比較高,四季度實現「翹尾」。
  • 魏建國在獨角獸大會上預言:未來中國將有更多像馬雲一樣的企業家
    7月10日,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出席由中國商業聯合會與天九共享集團聯合主辦的「第352屆中國獨角獸商機共享大會」時表示,疫情後中國獨角獸企業將憑藉4個方面超過美國,並且向與會企業家分享了以上這句曾經送給馬雲的話。
  • 工資低利潤比紙薄,疫情下全球供應鏈四個東移,製造業能抓住嗎?
    近日走出去智庫(CGGT)特約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的「後疫情時代,世界與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的主旨報告中,就針對當前疫情對國內外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疫情過後,中國將大力進行供給側改革,並打造世界最佳營商環境。
  • 中國經濟迎來關鍵節點,專家認為未來5-7年將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周期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預計中國明年經濟增速達8%會上,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分享了其對於今年世界和中國的經濟形勢、中國經濟未來五年的發展以及世界總體形勢發展的看法。
  • 「專訪」魏建國:暢通國內大循環要消除以鄰為壑的地方主義
    記者 聶琳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提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時特別指出,要「暢通」國內大循環。對此,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暢通」的關鍵在於樹立國內超大市場的觀念,消除國內市場相互割裂的局面,將各地的特色和比較優勢發揮到極致,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的科學合理配置。
  • 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中國願為亞洲美好未來作更大貢獻
    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中國願為亞洲美好未來作更大貢獻 2019-05-31 23:12: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最優秀的企業家未來需要講好哪三個「故事」?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3日電 「過去四十年講好了三個故事:一個是市場經濟,二個是外向型經濟,三個是工業經濟。未來三十年,作為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需要講好三個新故事」——這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原秘書長張燕生,11月27日在深圳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時所分享的觀點。
  • 2020中國獨角獸嘉年華落幕 天九共享入選未來萬億級獨角獸名單
    國際在線消息:在8月22日舉行的「2020中國獨角獸嘉年華邁向超級獨角獸」高端論壇上,多位業界大咖就「誰將成為下一個萬億級獨角獸」展開激烈討論,為長達一周的「2020中國獨角獸嘉年華」活動畫上圓滿句點。
  • ...榮獲「中國全面小康消費扶貧十佳支持平臺」,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決勝節點,在全中國人民砥礪奮鬥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已來到的衝刺階段,以「消費扶貧與新電商時代」 為主題的2020中國全面小康與消費扶貧峰會 於10月24日在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順利召開。本次峰會盛邀了國家部委領導、省市級領導、國際國內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領袖、戰略諮詢專家和媒體精英 齊聚一堂,為消費扶貧和中國全面小康建設共話實踐經驗、交流精彩觀點。
  • 魏建國:「新基建」是打造雙循環經濟格局的核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強調,新基建是打造「雙循環」經濟格局的核心。接下來各省切忌搞重複建設和省內「小循環」,要把握好中國「超大市場」的作用,力爭在新型全球化階段提出更有力的口號和建議。
  • 為中日攜手應對疫情下的全球變局凝聚智慧與共識
    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明石康代表日方主辦方在致辭中希望論壇要以構建和平穩定的日中關係為目標,為降低全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維護亞洲與世界的和平穩定,邁出歷史性的一步。只要雙方繼續按照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各項原則和精神,牢牢把握兩國關係和平友好、合作共贏的大方向,積極推進各領域對話溝通,不斷增進政治互信,妥善管控敏感問題,深化互利合作,擴大人文交流,步入新時代的中日關係必將不斷取得新的發展,並為克服疫情給世界造成的衝擊帶來更多正能量。
  • 前11個月我國貿易順差增超兩成
    作者: 繆琦  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最新數據,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1.8%。其中,出口16.13萬億元,增長3.7%;進口12.91萬億元,下降0.5%;貿易順差3.22萬億元,增加24.6%。  按美元計價,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4.17萬億美元,增長0.6%。
  • 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宏觀論壇拉開大幕
    每經記者 王可然 每經編輯 周宇翔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本屆峰會邀請400+優秀上市公司、高成長公司、證券基金機構及國內外頂尖經濟學者、投資大佬齊聚一堂,以新的發展視角,圍繞「雙循環」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機遇、「十四五」時期中國各領域規劃等熱點話題,剖析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把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 全球創新核心區域逐漸東移 中國排名亞洲第四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全球創新核心區域逐漸東移 中國排名亞洲第四作者: 馮迪凡[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蔓延,需要有全新思維,以確保共同應對這一重大全球挑戰。」]」最新出爐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顯示,隨著一批亞洲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印度、菲律賓和越南——逐年在創新排名中取得顯著進步,創新核心區域逐漸東移。不過,GII也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創新長期積累的增長產生了嚴重壓力,可能阻礙一些創新活動,但是同時也可能助推在其他一些方面的創造力,特別是在衛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