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一宿睜著眼睡不著是什麼樣的感覺?製造業老闆最有發言權。
疫情下,製造業老闆已經上下無路,進退兩難,日日焦慮,前途迷茫。
每天一睜眼就是各種成本開支,龐大的數據報表;每晚一閉上眼就是各個權力部門、甲方乙方誰也得罪不起;每個月面對的都是山一樣的薪資稅費,一個處理不及時,就可能要了企業的命……
而收入入不敷出,殫精竭慮捉襟見肘是常態。中國製造業基本都是靠代工起家,在「微笑曲線」中處於最底端,活最髒最累,利潤卻很薄。
工資低招人難利潤比紙薄
我們經常能聽到製造業老闆們抱怨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一位投資了6000萬辦廠的喇叭廠老闆最近就很苦惱,原本去年因為貿易戰,他的生意就很不好做了,今年的疫情可以說是雪上加霜,他現在還不敢想像疫情是否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只能硬著頭皮扛下去。
以前因為人工成本低,原材料價格低,只要勤奮一些,別人工作40個小時,他就九九七的進工廠工作,靠著這股辛苦勁兒,他賺到了第一桶金,開始陸續擴大生產。
生意越做越大,壓力呈幾何倍增長,每天不是在酒桌上,就是在去酒桌的路上,戰戰兢兢討好他人,生怕因為說錯一句話給企業帶來致命的影響。
在公司,他幾乎成了「超人」,技術要懂、產品要管、銷售要管、財務要管、人力要管、法律要懂、公關要懂……年齡一天天見長,肚子一天天變大,錢包卻越來越空了。
尤其近些年來,製造業整體處於微利的狀態,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大約已經佔全球總額的30%,勝於德國、日本等傳統製造業大國。然而,從利潤率來看,中國的佔比卻僅有2.59%。
很多人就納悶了,製造業的工資可以說是各行各業中最低的了,根據業內人士的分析,製造業成本支出最小的地方,其實就是工人工資。
為什麼這麼低的工資,利潤率還上不去?
早年要素價格低的時候,還是有利潤空間的。可是這些年,原材料價格在漲,人力成本在漲,辦公成本在漲,唯有產品價格漲不起來。
專做外銷代工的企業反映,洋人們把你的利潤掐得死死的,能算到小數點後面兩位數。
做內銷的則因為某寶、某多多等電商平臺把價格穿透,而線下的假冒無良小作坊企業橫行,正經做企業的根本無利可圖。
還有問既然還麼苦,為什麼不離開?
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製造業企業往往要在一個圈子裡建立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供應商系統、渠道商系統、行業人脈系統,方方面面牽涉的人很多,破產跑路註銷企業的成本其實是很高的。
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你在這個行業這個圈子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事業生命就此終結了。
全球供應鏈四個東移帶來製造機遇
常言道「有危就有機遇」,對於一個製造業老闆來說,離開一個熟悉的行業,到另一個陌生的行業東山再起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如何轉型升級成了製造業老闆面對的頭等大事。
那麼,製造業轉型升級方向是什麼?近日走出去智庫(CGGT)特約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的「後疫情時代,世界與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的主旨報告中,就針對當前疫情對國內外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疫情過後,中國將大力進行供給側改革,並打造世界最佳營商環境。
中國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巨大消費市場將吸引新一輪對華投資熱潮,由此全球供應鏈將會發生「四個東移」:高端產業東移、技術資本東移、高端服務東移、高端人才東移。
第一、高端產業東移。魏建國先生認為疫情過後,中國及日韓等東北亞地區恢復較快,包括雲計算、機器人、大數據、智能製造、新材料等高端產業將向東北亞聚集。
傳統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智能製造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現在中國發展現狀是很多年輕人不想進工廠,製造業大王曹德旺對於這些事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美國工廠》裡招不到年輕人,是製造業「斷代」的後果!
這是趨勢也是必然,勞動力短缺怎麼辦?依靠智能製造。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在製造業「斷代」的美國,經歷長期陣痛後,通過機器生產解決了人工短缺、昂貴的問題。如何依靠智能製造設備生產產品,是製造業需要提前嘗試或者考慮的難題。
第二、技術資本東移。魏建國先生認為,全球產業鏈向東北亞經濟圈的集聚,也給中國帶來了全球領先的技術和大量國際資本。今年中國外商投資法的實施,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將迎來外商投資新一輪熱潮。疫情過後,中國通過供給側改革進行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也將吸引全球高科技企業投資中國。
傳統製造業企業與其閉門造車,不如嘗試引進國外技術和資金,通過國外資金來升級自己的產品。
第三、高端服務東移。魏建國先生認為,此次疫情將促使中國消費升級,包括高端消費品、高端醫療等都會東移。
消費升級一直是大勢,所以傳統製造業企業也必須得跟得上市場的需求,比如喇叭廠老闆已經不需要生產笨重的大喇叭,市場更需要的是內嵌在手機裡小巧性能高的產品。
第四、高端人才東移。魏建國先生認為,全球產業轉移必然帶來高端人才的東移,而且國際高端人才也在瞄準中國市場。
傳統企業如果能夠挖掘適合自己企業轉型升級的高端人才,同樣也能在這一波「人才東移」的大潮中抓住機遇,而各地政府對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都有相應的政策補貼,如此一來更有利於國際人才向東方移動,促進位造業轉型升級。
數百家智能製造項目集聚於此
製造業企業想要轉型升級,好的營商環境和發展土壤必不可少。
揚州上海 「四新」產業園,系2018年愛就投與江都開發區共同出資成立的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特色科技園,結合當地政府的產業生態及政策,為落戶江都的企業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嫁接更豐富的資源。
截止日前,「四新」產業園通過愛就投平臺的大數據手段匹配的項目超過600家,匹配落戶的項目超過200個。
江都位於製造業大省江蘇中部,交通便利,即將開通的高鐵江都站連通上海、北京、南京等地,江都的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江都的資本環境、財稅政策、上市扶持政策對企業來說都非常有吸引力,在幫助企業成長方面,還設立了513上市計劃,5年培育13家上市公司,對智能製造企業的扶持力度非常大。
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營商環境也是競爭力。一個擁有較好發展環境的地方,不僅能夠充分激發現有生產經營主體的活力,還會吸引更多優質的資金和項目流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四新」產業園入駐企業家紛紛對江都的營商環境高度讚揚,並表示江都不愧是創業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