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低利潤比紙薄,疫情下全球供應鏈四個東移,製造業能抓住嗎?

2020-12-14 愛就投

一宿一宿睜著眼睡不著是什麼樣的感覺?製造業老闆最有發言權。

疫情下,製造業老闆已經上下無路,進退兩難,日日焦慮,前途迷茫。

每天一睜眼就是各種成本開支,龐大的數據報表;每晚一閉上眼就是各個權力部門、甲方乙方誰也得罪不起;每個月面對的都是山一樣的薪資稅費,一個處理不及時,就可能要了企業的命……

而收入入不敷出,殫精竭慮捉襟見肘是常態。中國製造業基本都是靠代工起家,在「微笑曲線」中處於最底端,活最髒最累,利潤卻很薄。

工資低招人難利潤比紙薄

我們經常能聽到製造業老闆們抱怨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一位投資了6000萬辦廠的喇叭廠老闆最近就很苦惱,原本去年因為貿易戰,他的生意就很不好做了,今年的疫情可以說是雪上加霜,他現在還不敢想像疫情是否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只能硬著頭皮扛下去。

以前因為人工成本低,原材料價格低,只要勤奮一些,別人工作40個小時,他就九九七的進工廠工作,靠著這股辛苦勁兒,他賺到了第一桶金,開始陸續擴大生產。

生意越做越大,壓力呈幾何倍增長,每天不是在酒桌上,就是在去酒桌的路上,戰戰兢兢討好他人,生怕因為說錯一句話給企業帶來致命的影響。

在公司,他幾乎成了「超人」,技術要懂、產品要管、銷售要管、財務要管、人力要管、法律要懂、公關要懂……年齡一天天見長,肚子一天天變大,錢包卻越來越空了。

尤其近些年來,製造業整體處於微利的狀態,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大約已經佔全球總額的30%,勝於德國、日本等傳統製造業大國。然而,從利潤率來看,中國的佔比卻僅有2.59%。

很多人就納悶了,製造業的工資可以說是各行各業中最低的了,根據業內人士的分析,製造業成本支出最小的地方,其實就是工人工資。

為什麼這麼低的工資,利潤率還上不去?

早年要素價格低的時候,還是有利潤空間的。可是這些年,原材料價格在漲,人力成本在漲,辦公成本在漲,唯有產品價格漲不起來。

專做外銷代工的企業反映,洋人們把你的利潤掐得死死的,能算到小數點後面兩位數。

做內銷的則因為某寶、某多多等電商平臺把價格穿透,而線下的假冒無良小作坊企業橫行,正經做企業的根本無利可圖。

還有問既然還麼苦,為什麼不離開?

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製造業企業往往要在一個圈子裡建立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供應商系統、渠道商系統、行業人脈系統,方方面面牽涉的人很多,破產跑路註銷企業的成本其實是很高的。

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你在這個行業這個圈子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事業生命就此終結了。

全球供應鏈四個東移帶來製造機遇

常言道「有危就有機遇」,對於一個製造業老闆來說,離開一個熟悉的行業,到另一個陌生的行業東山再起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如何轉型升級成了製造業老闆面對的頭等大事。

那麼,製造業轉型升級方向是什麼?近日走出去智庫(CGGT)特約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的「後疫情時代,世界與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的主旨報告中,就針對當前疫情對國內外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疫情過後,中國將大力進行供給側改革,並打造世界最佳營商環境。

中國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巨大消費市場將吸引新一輪對華投資熱潮,由此全球供應鏈將會發生「四個東移」:高端產業東移、技術資本東移、高端服務東移、高端人才東移。

第一、高端產業東移。魏建國先生認為疫情過後,中國及日韓等東北亞地區恢復較快,包括雲計算、機器人、大數據、智能製造、新材料等高端產業將向東北亞聚集。

傳統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智能製造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現在中國發展現狀是很多年輕人不想進工廠,製造業大王曹德旺對於這些事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美國工廠》裡招不到年輕人,是製造業「斷代」的後果!

這是趨勢也是必然,勞動力短缺怎麼辦?依靠智能製造。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在製造業「斷代」的美國,經歷長期陣痛後,通過機器生產解決了人工短缺、昂貴的問題。如何依靠智能製造設備生產產品,是製造業需要提前嘗試或者考慮的難題。

第二、技術資本東移。魏建國先生認為,全球產業鏈向東北亞經濟圈的集聚,也給中國帶來了全球領先的技術和大量國際資本。今年中國外商投資法的實施,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將迎來外商投資新一輪熱潮。疫情過後,中國通過供給側改革進行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也將吸引全球高科技企業投資中國。

傳統製造業企業與其閉門造車,不如嘗試引進國外技術和資金,通過國外資金來升級自己的產品。

第三、高端服務東移。魏建國先生認為,此次疫情將促使中國消費升級,包括高端消費品、高端醫療等都會東移。

消費升級一直是大勢,所以傳統製造業企業也必須得跟得上市場的需求,比如喇叭廠老闆已經不需要生產笨重的大喇叭,市場更需要的是內嵌在手機裡小巧性能高的產品。

第四、高端人才東移。魏建國先生認為,全球產業轉移必然帶來高端人才的東移,而且國際高端人才也在瞄準中國市場。

傳統企業如果能夠挖掘適合自己企業轉型升級的高端人才,同樣也能在這一波「人才東移」的大潮中抓住機遇,而各地政府對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都有相應的政策補貼,如此一來更有利於國際人才向東方移動,促進位造業轉型升級。

數百家智能製造項目集聚於此

製造業企業想要轉型升級,好的營商環境和發展土壤必不可少。

揚州上海 「四新」產業園,系2018年愛就投與江都開發區共同出資成立的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特色科技園,結合當地政府的產業生態及政策,為落戶江都的企業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嫁接更豐富的資源。

截止日前,「四新」產業園通過愛就投平臺的大數據手段匹配的項目超過600家,匹配落戶的項目超過200個。

江都位於製造業大省江蘇中部,交通便利,即將開通的高鐵江都站連通上海、北京、南京等地,江都的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江都的資本環境、財稅政策、上市扶持政策對企業來說都非常有吸引力,在幫助企業成長方面,還設立了513上市計劃,5年培育13家上市公司,對智能製造企業的扶持力度非常大。

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營商環境也是競爭力。一個擁有較好發展環境的地方,不僅能夠充分激發現有生產經營主體的活力,還會吸引更多優質的資金和項目流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四新」產業園入駐企業家紛紛對江都的營商環境高度讚揚,並表示江都不愧是創業的樂土。

相關焦點

  • 疫情衝擊下的供應鏈重組 中國有望成為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先驅者和...
    工人們佔據了這家新近關閉的製衣廠,要求支付工資和加班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來自中國的供應鏈中斷,緬甸的紡織業受到沉重打擊。疫情衝擊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文/劉裘蒂發於2020.3.16總第939期《中國新聞周刊》新冠肺炎疫情剛暴發之際,大多數對於經濟影響的分析,都以2002年-2003年的「非典」疫情做起始點來類推,重點關注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四個東移」之下中國企業家要上升為全球性...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提出,現在「四個東移」已經出現了。「四個東移」會帶來更多的大型商務活動、專業活動以及學術活動。在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機遇。此外,還有理念的問題。有一些人認為,雙循環經濟格局是因為我們在疫情當中,我們的一些關鍵的技術、核心的零部件,包括晶片,包括一些成套設備被別人卡脖子了,因此我們現在國內的一些產業鏈、供應鏈就中斷了,採取這個措施就是臨時性的應對措施。不是!我認為這是一個中國經濟發展整體的重大決策,它可以管我們中國經濟20年到30年,它是我們下一個經濟發展的一條總路線,所以這個誤區大家一定要搞懂。
  • 連賣咖啡的利潤也比晶片高百倍?中國製造業利潤痛點如何破?
    在製造業,更是有不少人調侃"就連賣咖啡也比做晶片利潤高100倍"的說法,這讓筆者都有些汗顏,難道我國的製造業真的就是  "利比紙薄"  ,真的就是"賤"嗎?    二、沉思問題  如果說製造業在一開始就有著  "利比紙薄"  的問題是情理之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製造業應該"翻身",但就目前看來製造業卻依然難以營收
  •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衝擊下,製造業向何處去?
    編者按:為什麼中國最強大的製造業城市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衝擊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都淪為了負增長?出口工業傳統發展模式的極限是什麼?製造業以及全球供應鏈未來會向何處去?在雲河都市研究院發布「中國城市製造業輻射力2019」之際,周牧之教授撰文深度剖析和展望。
  • 後疫情時代 全球煉化業重心加速東移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煉化利潤和產能雙雙降至歷史低點,歐美發達經濟體的煉化業往日輝煌不再,大批煉廠倒閉停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灣產油國紛紛加速推進煉化行業的現代化轉型。業界普遍認為,後疫情時代,全球煉化重心正加速東移,在海灣產油國的帶動下,煉化業復甦前景值得期待。
  • 土耳其的服裝製造業,能「接住」變動中的供應鏈嗎?
    原題目《土耳其的服裝製造業,能否成為疫情「受益人」》永遠處於動態變化中的供應鏈優勢。在疫情的影響下,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被再次審視,選項中的替補國家有可能成為新的獲益者。在悠久的紡織業歷史的支撐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土耳其在當時依靠廉價勞動力與原材料承接了大量來自歐美市場的訂單,逐漸發展起了現代紡織服裝產業。政府也相當重視扶持紡織業發展。2015年,土耳其政府宣布紡織業稅收將從18%下調到8%。相比之下,中國在2019年才宣布,將16%的增值稅下調到13%。
  • 一場與疫情和時間賽跑的 全球供應鏈攻防戰
    疫情不僅影響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對全球製造業和全球市場的衝擊也在所難免。疫情正引發全球供應鏈及全球市場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疫情對全球供應鏈會引發連鎖性反應。而當前確診人數最多的四個大省(約佔全國確診總人數的75%),分別為湖北(64%)、浙江(4%)、廣東(4%)、河南(3%),四省份都是製造業或外貿大省,集中了中國乃至全球的汽車、生物醫藥、電子、化工、通信、機械設備等重要行業的製造環節。目前,疫情拐點未現,物流運輸和物資供應依然受限、復工後生產運營困難,供應鏈中斷已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
  • 轉危為機,全球供應鏈企業應該怎麼做?
    一季度,新籤合同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187個,較上年同期增加10個,合計457.4億美元,佔新籤合同總額的82.6%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需要充分認識疫情對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影響,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高度認識中國的應對措施。
  • 新冠肺炎疫情對航空製造業影響研究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絕大多數客運航班被暫停,預計在6月底前,100多萬個航班將處於取消狀態。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各國對貨物及防疫物資運輸需求激增,貨機市場需求緊迫,甚至有一些國家動用軍機開展貨運工作。4月4日,有5架軍機相繼降落浦東機場自提防疫物資。阿提哈德航空貨運也將引入一批波音787飛機機隊作為全貨運客機,初步每周運營34個航班,服務10個市場。
  • 科工力量:川普高呼製造業回流,你焦慮了嗎
    在新冠疫情刺激下,美國政客在「製造業回流」問題上達成越來越多的共識,從減免稅收,到提供搬家費,各種大招紛紛祭出。這種共識不是一蹴而就的,費盡心力推動「再工業化」,美國精英階層在十年前就意識到了這點。 中國供應鏈優勢突出 製造業具有顯著的產業集群效應,往往和上下遊供應鏈企業聚集在一起。試想,如果零件供應商就在周邊,你還會跑到萬裡之外的國家進口嗎?
  • 疫情過後,中國有望成為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先驅者和實踐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徹底平息、世界經濟重回軌道之後,中國有望成為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先驅者和實踐者。」 中新社報導,最新一期《中國新聞周刊》刊發文章《疫情衝擊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指出疫情暴發後,跨國公司的補救動作將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
  • 張威:提升我國全球供應鏈競爭新優勢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近年來,受保護主義、技術變革、要素成本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供應鏈格局正在加速調整。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趨勢加速演進,跨國公司更加重視供應鏈的多元化布局,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構。
  • 活字格賦能大愛服裝,低代碼幫助服裝工廠打造柔性供應鏈
    大量實踐表明,柔性供應鏈的基礎是涵蓋生產、銷售全流程的數字信息化系統。對於廣大中小型企業,該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快速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統,進而打造柔性供應鏈呢?利潤越來越低,人力成本卻越來越高的時代,精益生產、精益管理變得更加重要。大愛服裝發現,只有從客戶接受樣品、打樣、估價、合同、採購計劃、裁剪、外加工、工人計價工資和物料管理等主要環節都做到精確把控,才能在保證時間、交期和質量的前提下獲取可接受的盈利。因此大愛服裝需要一套完整的數字信息化系統,幫助企業提升管理效率,獲得競爭優勢。
  • 防控疫情下七成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陸續復工
    中國工業報記者從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製造業單項冠軍」辦公室獲悉,截至2月24日,在需要聯繫的417家四批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中,累計反饋企業數量415家,佔企業總數比例為99.5%。一直未停工、正常生產的企業佔7.9%,已基本復產企業佔66.3%,部分復產企業佔21.7%,未復產企業佔4.1%。
  • 全球創新核心區域逐漸東移 中國排名亞洲第四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全球創新核心區域逐漸東移 中國排名亞洲第四作者: 馮迪凡[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蔓延,需要有全新思維,以確保共同應對這一重大全球挑戰。」]」最新出爐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顯示,隨著一批亞洲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印度、菲律賓和越南——逐年在創新排名中取得顯著進步,創新核心區域逐漸東移。不過,GII也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創新長期積累的增長產生了嚴重壓力,可能阻礙一些創新活動,但是同時也可能助推在其他一些方面的創造力,特別是在衛生領域。
  • 疫情下,企業如何順利復工?|供應鏈管理指南(含3個模型、5個清單)
    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大家開始反思,企業該如何活下去?如何轉危為機?在這次疫情當中,我能做什麼?我能幫大家解決什麼問題?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已進入了VUCA時代。VUCA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
  • 中國製造業產出佔全球28%,我們究竟憑什麼當「世界工廠」?
    目前中國佔據了全球製造業產出的28%,領先美國10個百分點以上,美國曾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直到2010年中國超越了它。總體而言,中國、美國和日本合計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52%.有些人可能認為中國產品無處不在是因為中國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然而事實遠不止如此。
  • 聚焦|數字經濟浪潮下如何穩定全球供應鏈?
    生產中斷、物流阻滯、需求下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重創。後疫情時代,產業鏈供應鏈何去何從,成為在北京剛剛閉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年年會的熱議話題。
  • 用好工業網際網路「良藥」 療愈製造業中小企業「疫病」
    中國發展網2020年3月3日訊 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克儉表示,製造業中小企業在大企業產業鏈的帶動下,復工率快速提高。截至2月26日,復工率達到43.1%,比2月23日提高了6.2個百分點。
  • 正面回應工資低的青島,未來年輕人的財富機會在哪?
    近年來為了應對引進人才、降低離職率問題,我國各大城市紛紛推出各種利好政策,綜合來講,工資是最直接也是最為有效的激勵手段,也是影響工作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留不住人才」、「工資低」、「房價高」....日前,網絡上不少名校博士吐槽青島工資低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