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觀測大家第谷

2020-12-17 星趣天文

星 趣 天 文

帶 你 啟 航

青島星趣天文愛好者 | VXID:QDXQTW

文:啟航君 | 圖:baidu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第谷·布拉赫(1546-1601),是丹麥的天文學家、佔星家,出身貴族,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16歲進入大學學習法律,但業餘更加愛好天文觀測。

丹麥國王非常崇拜和信任第谷,1576年授予他一座島嶼興建天文臺。第谷做了大量的觀測記錄,並且記錄非常的詳細精確。

第谷還曾發現並記錄了仙后座的一顆超新星的爆發,這個發現動搖了亞里斯多德的天體不變理論,開闢了天文學發展的新領域。

1573年,第谷發表了《論新星》,書中詳細記錄論證了超新星爆發過程,得出了超越亞里斯多德的理論,雖不是他的本意,但實際成為了「水晶球」理論的掘墓人。

第谷還觀測到了一次彗星,也做了大量的記錄和論證。

第谷根據觀測記錄認識到了亞里斯多德的理論的缺陷,但他又拒絕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說」理論。

儘管他的觀測記錄實際引向這一理論,他用他那貴族式的作風拒不承認,而是創立了自己的一套折衷理論,太陽圍繞地球轉,水星金星圍繞太陽轉。

可惜,第谷本人數學水平有限,不能提供嚴格的證明,所以當時這套理論影響有限。

第谷去世後,他把一生最為珍貴的紀錄留給了自己的助手克卜勒,可以說沒有第谷的觀測記錄,克卜勒幾乎無法提出「三大定律」。所以說,第谷的觀測推動了伽利略和克卜勒主導的天文學革命走向高潮。

第谷有生當中設計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天文觀測大師,把最顯眼的環形山命名為「第谷」

相關焦點

  • 三維數值模擬揭示第谷超新星前身星吸積過程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昆明1月10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第谷超新星是少數肉眼可見的超新星之一。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焦承亮副研究員和廈門大學薛力副教授團隊合作,通過三維數值模擬揭示了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的吸積過程。
  • 中國古代有圭表、渾儀、簡儀,外國古代用什麼研究天文呢?
    前兩天寫了一篇《中國古人是怎麼進行天文測量的?》,今天我們來一起看看,外國的古人是用什麼研究天文的。 這個事發生在公元前200多年(大約是中國的周朝末期到秦朝),古希臘有個天文學家叫做埃拉託斯特尼,他在夏至那天同時在兩地做了一個觀測太陽的實驗。其中一個觀測地點就是在塞恩城(今亞斯文)的一口深井裡,另外一個觀測地點在亞歷山大城。 通過測量太陽的天頂角,利用兩城之間的距離求出地球的周長為3.9萬千米。今天我們知道,這個數值是4.0076萬千米。
  • 首架天文望遠鏡安裝成功!青海冷湖打造世界級天文觀測基地
    「通過我們多方調試,青海冷湖賽什騰天文觀測基地首架天文望遠鏡安裝成功,且具備世界一流視寧度,標誌著這個臺址可以承載中國天文觀測設備未來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鄧李才21日對中新社記者說。這是青海賽什騰山天文臺址的兩臺觀測晝夜星空的天文望遠鏡。圖片由冷湖工業園管委會提供經過前期多次調研勘察,中外天文界一致認為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鎮所處地理位置、氣候、空氣潔淨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對天文觀測研究具有獨特優勢,具備世界級優良天文臺址的發展前景,是中國天文學的核心戰略資源。
  • 清華天文成果登上《自然天文》雜誌 實現觀測方法革新
    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5月11日晚,《自然天文》雜誌正式發布了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的論文,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在觀測一年後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這一探測結果標誌著,因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觀測"中學天文社團 "看天一族"沒想像中浪漫
    今年夏天,上海的藍天白雲引得路人駐足,天文發燒友們更沒有理由輕易錯過大好的觀測時機。  隨著城市大樓高度和夜晚燈光亮度的不斷增加,市區天文觀測條件日益窘迫,而對於中學天文社團來說,更擔心的是人員青黃不接。  徹夜守候流星雨,長途追趕日全食,「看天一族」的舉動可謂浪漫,但野外觀測的艱苦和日常訓練的枯燥,加之揮之不去的學業壓力,讓這種「浪漫」只是「看上去很美」。
  • 伊家·活動丨天文觀測知識漫談開課了!
    伊家·活動丨天文觀測知識漫談開課了!有哪些肉眼觀測的輔助裝備?讓我們一起向著百萬星河進發!原標題:《伊家·活動丨天文觀測知識漫談開課了!》
  • 南京賞梅習俗、植茶公所、古代天文觀測等項目將申遺
    會議還傳出信息,賞梅習俗、植茶公所、古代天文觀測等項目,目前正在準備申報的過程中。「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座談會由鐘山文化研究會會長戴中禮主持。戴會長介紹,鐘山風景區是我國著名風景名勝區,這裡集中了28處省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明孝陵景區在200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目前正在準備申報的還有賞梅習俗、植茶公所、古代天文觀測等項目。
  • 阿雷西博望遠鏡倒塌,部分天文觀測希望將寄托在「中國天眼」
    由於射電望遠鏡觀測的是比可見光更長、人眼無法看到的無線電波,因此常被用於脈衝星的觀測。事實上,正是阿雷西博望遠鏡發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脈衝雙星系統(1974年),以及第一個毫秒脈衝星(1982年),證明了中子星的存在。
  • 天文知識——望遠鏡
    之前說了不少的天文知識,那麼我們平時用肉眼觀測畢竟是有限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藉助於望遠鏡了,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做天文觀測時都會用到哪些望遠鏡,它們是怎麼分類的,望遠鏡的參數應該怎麼去看。先說一下分類,我們日常用於天文觀測的望遠鏡有兩大類:雙筒望遠鏡和天文望遠鏡。一、雙筒望遠鏡雙筒望遠鏡大部分人都見過,所以很難把它和天文觀測聯繫到一起。
  • 「河洛古國」北鬥九星現蹤 從天文觀測到天人合一
    北鬥九星是由九顆恆星組成,在中國古代天文書籍與道教文化裡,北鬥九星的每一顆星都有名字,括號內的名字為中國天文的傳統稱呼。中國古代天象就是圍繞著北辰(北極星)與北鬥七星而架構出來的,如《論語.為政》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因北辰位居北極點,且靜處不移(今日天文證實因歲差的關係,不同時代的北極星有所差異),被古人視為眾星之依歸;而北鬥七星因為繞著北辰在極圈作圓周運動,則被視為北辰的代理,並以此建立出中國人的宇宙觀與信仰:「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 天文奇觀|天文望遠鏡、墨水盆、日食眼鏡……在西昌他們這樣觀看...
    這一天,既是父親節,又逢夏至節氣,還有一場「金邊日食」的重磅天象要上演,我國境內多地可以觀測。西昌當天良好的天氣和所處位置讓市民們成功觀測到了十年難遇的「日偏食」,西昌市民和部分學校師生觀看了這一天文奇觀。
  • 2020日環食觀測指南
    中國科學院天文科普聯盟將聯手騰訊視頻,在全國多地布點開展觀測直播活動,向公眾全方位呈現這一天文奇觀。為了讓大家更好的觀測此次天文奇觀,中國科學院天文科普聯盟為您準備了一份細緻的內容,向大家全面地展示日食現象的成因、2020年日環食的看點及正確的日環食觀看方式:01什麼是日食02什麼是日環食032020年日環食
  • 「雙星伴月」今晚上演,雙筒望遠鏡即可觀測!
    今晚,又一天文奇觀展現。明晚,水星與金星距離拉大,與月球一起出現在天空!據天文學家觀測,這很有可能是今年最後一次雙星伴月,今後的金星逐漸降低地平高度,觀測難度大大增加,錯過不可挽回!此次的雙星伴月觀測難度較大,但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天文奇觀,可以同時欣賞到三顆星球。
  • 「古法」觀測日食火了
    用古代天文觀測儀器仰儀觀測日食□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文許俊文攝影孫貝直播用古代天文觀測方法,觀測夏至日影、日食,是怎樣的感受?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著名天文學家曾一行搞天文觀測時,這裡當時是13處觀測點之一,當時為保存周代測影遺制,將土圭木表換成石圭石表。據登封市觀星臺文物保管所所長安麗介紹,由於經度與北京時間存在時差,觀星臺所在位置的當天正午時間為13:08。
  • 2020小熊座流星雨觀測時間
    詳細信息:2020小熊座流星雨觀測詳情(時間+地點)2020小熊座流星雨觀測時間天文預報顯示,今年該流星雨極大發生在北京時間12月22日17時,整夜可觀測天文專家表示,雖然不能與大流量的雙子座流星雨媲美,但小熊座流星雨的輻射點赤緯達到
  • 2020小熊座流星雨觀測時間+地點
    2020小熊座流星雨觀測時間+地點  觀測時間  天文預報顯示,今年該流星雨極大發生在北京時間12月22日17時,整夜可觀測  ▶天文專家表示,雖然不能與大流量的雙子座流星雨媲美,但小熊座流星雨的輻射點赤緯達到76度,對於我國公眾來說,幾乎所有小熊座流星雨的群內流星都不會被錯過,而且整夜都可以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