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圭表、渾儀、簡儀,外國古代用什麼研究天文呢?

2020-12-19 騰訊網

前兩天寫了一篇《中國古人是怎麼進行天文測量的?》,今天我們來一起看看,外國的古人是用什麼研究天文的。

一、一口深井

坐井觀天在中國不是一個好的詞彙,但一口井也能作為觀星的工具,確實讓人感覺腦洞大開了。這個事發生在公元前200多年(大約是中國的周朝末期到秦朝),古希臘有個天文學家叫做埃拉託斯特尼,他在夏至那天同時在兩地做了一個觀測太陽的實驗。其中一個觀測地點就是在塞恩城(今亞斯文)的一口深井裡,另外一個觀測地點在亞歷山大城。

通過測量太陽的天頂角,利用兩城之間的距離求出地球的周長為3.9萬千米。今天我們知道,這個數值是4.0076萬千米。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達到這個精度,令人嘆為觀止。這得益於古希臘高超的幾何技巧。

二、子午象限儀

象限儀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它的主要部件是一個90度的刻度盤,象限環豎邊上指天頂,下指地心,橫邊與地平線平行,橫豎兩邊相交於圓心。儀器的背面正中是數軸,軸兩端是圓的,象限環固定在數軸上,可作360度旋轉。

象限儀一般使用金屬製造,上面安裝可以轉動的窺管或準星,用於瞄準目標星,後來改用望遠鏡。用於測量太陽和行星的子午線高度,進而確定緯度、黃道傾斜角和觀測地點的恆星坐標。子午象限儀在子午面內安裝。

16世紀,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在汶島上建立了星堡天文臺,並研製了一系列的天體測量儀器,其中就有所謂的「大牆象限儀」。該儀器的90度銅製刻度圈安裝在南北方向的牆體上,讀數可以精確到10角秒,觀測者可通過在刻度圈上滑動的瞄準器和位於圓心處的小窗口瞄準天上的星,一個助手讀出鐘面時刻,另一個助手記錄觀測結果。

三、活動象限儀

活動象限儀與子午象限儀結構相同,但其可以繞垂直方位軸轉動,因此可以觀測到子午面以外的星。小型的可以手持的象限儀,由於有90度刻度盤,因此也被稱為「四分儀」,經常被用於航海定向、定時。與四分儀類似的還有60度刻度盤的,稱為「六分儀」。

四、地平經緯儀

地平經緯儀是在活動象限儀的基礎上裝上方位刻度盤改進成的儀器,實際上就是現代兼有方位刻度盤和高度刻度盤的經緯儀。現在很多家用的天文望遠鏡上都有這類裝置,只是在還沒有望遠鏡的時候,是用準星瞄準而已。

結束語

得益於古希臘在幾何學上的成就,古希臘的天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直到16世紀之前,國外的天文學還沉溺於佔星術之中,並沒有多大的發展。由於第谷、克卜勒、伽利略等一眾科學家的出現,藉助望遠鏡和這些天文儀器,在數學(包括幾何)的幫助下,國外的天文學得到了飛速發展。但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開始開設天文專業,業餘天文愛好者也越來越多,相信中國人的天文時代已經到來,可能您就是下一個擁有偉大發現的小夥伴。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人是怎麼進行天文測量的?
    最近幾天在鼓搗我的天文望遠鏡,一架102毫米的折射鏡,配套赤道儀、導星和拍攝系統、控制電腦和支持軟體。與這架如今入門級別的望遠鏡相比,中國古人幾乎是兩手空空。那他們是如何實現觀星,並且做出精確的記錄的呢?咱們中國古人觀星的輔助性儀器有圭表、日晷、渾儀、簡儀、漏壺等。
  • 古代傳說中,天上有十個太陽,而現實的太空中卻有著無數的太陽
    古代的人們也常常對太空充滿著幻想和探索。古代天文學根據自己的智慧發展出以28宿和北極為基準的赤道天文坐標系統,創製了圭表、漏壺、渾儀、簡儀和水運天像臺等天文儀器,積累了豐富的、連續的觀測記錄。古代人對於宇宙的探索研究,也為政治和農業的曆法制度提供了基礎,同時發展出具有獨特的宇宙觀。人類對於我們所在的地球來說,只不過是一粒灰塵。地球對於所處的太陽系來說也只是那麼一丁點兒,太陽系對於銀河系來說也只是小小的灰塵,而銀河系在整個太空中連灰塵都不算。古人有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古代,為什麼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在《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夜漏未盡一刻」。那麼,這裡的「一刻」是現在的十五分鐘嗎?在古代,為什麼會用「一刻鐘」來表示十五分鐘呢?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對於「一刻」的含義,肯定是有的,至於,為什麼要用「一刻」來表示,就需要從古代的計時工具說起。中國是世界上最先懂得計時的國家,在農耕時代剛開始的時候,中國的古人就十分注重對時間的計算。
  • 雲解析|爆紅網絡的宇宙戒指設計之源竟是中國2000多年前的黑科技
    那麼,渾象和渾儀有什麼區別呢?我國現存最早的渾象,製造於清康熙年間,位於北京古觀象臺,從外形上看,它是一個圓球。渾象還有渾天像、天體儀、天球儀幾個別稱,它是用來演示天體運動的,即把太陽、月亮、二十八宿(類似西方十二星座)等天體以及赤道和黃道都繪製在一個圓球面上,只要動動手,就能知道某一時刻的天象。
  • 圭表的組成與使用方法
    前面我們認識了日晷,知道了它是古代測量時間的儀器,現在我們再來認識另外一種古代測量節氣的儀器---圭表。中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計時工具稱為圭表。它由兩部分組成,垂直立於平地上的標杆稱為表,南北方向平放的測影尺稱為圭,兩者以直角相接。
  • 「日光寶盒」證明阜陽曾是天文研究中心(圖)
    而實際上,這組神秘的文物是目前發現的全球最古老天文觀測儀器實物,證明了2000多年前的阜陽曾是我國重要的天文研究中心。  後經專家研究,出土漆器中比較重要的有「六壬栻盤」、「太乙九宮佔盤」、「二十八宿圓盤」三件與古代天文、曆法相關的珍貴佔卜工具,是我國首次發現的西漢早期天文儀器,具有極重要的研究價值。但「不知名漆器」有何功用,人們一直不得其解。
  • 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記錄,只有中國的文獻是最靠譜的
    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大概從四五千年以前,中國的祖先們就每天觀測日月星辰。中國古代天象記錄到底是什麼存在感呢?在最新一季的《國家寶藏》中,主持嘉賓介紹道:「國際上有一個共識,如果要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記錄,只有中國的文獻是最靠譜的。」
  •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備考:中國古代計時器
    下面為大家分享: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備考:中國古代計時器。,但是在事業單位考試中,文史知識是重要的一個部分,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有關中國古代計時器的知識點。一、中國古代計時器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差不多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根據設計原理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如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另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如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 2021北京事業單位科技知識考點:中國古代計時器_北京中公教育
    在我們浩瀚的人文歷史知識中,一些知識早已被大家內化於心,還有一些知識平時不太容易積累到,但是在事業單位考試中,文史知識是重要的一個部分,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有關中國古代計時器的知識點。一、中國古代計時器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差不多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近期中西書局出版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拾)》,其中有一篇的篇題是《四時》。12月15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其微信公眾號「辛德勇自述」上錄製視頻,說對這篇著述與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有一些想法,想同學術界同行以及關心這一問題的廣大社會公眾做些交流。於是,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聯繫辛德勇教授做了一書面訪談,談談他的見解。
  • 天文星象在古代象徵著什麼,對人類又有什麼幫助?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詞歌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
  • 中國最好看的天文主題景點,都在這裡了!
    這裡已成為天文科研、科普旅遊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從中國古代星象到「中國天眼」項目,從太陽系中的天體到黑洞、引力波等,知識介紹引人入勝。到 「中國天眼」觀景臺參觀必須寄存身上攜帶的所有電子設備,接受嚴格的安檢程序,乘坐特製的擺渡車約半個小時,再接受一道嚴格的安檢之後,步行789級臺階就登上觀景臺了。注意可以使用機械式相機拍照留念。
  • 《科技篇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本節重點:(★★★★☆):中國古代天文、數學、地理、物理、醫藥、建築、農業、科學成就。一、 中國古代天文成就1.元朝:郭守敬——創製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範圍的天文測量;《授時曆》,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曆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曆早300年一、 中國古代數學成就1. 春秋: 《易經》已有了組合數學的萌芽,並反映出二進位的思想2.
  • 中國古代科技落後?你看看明朝的科技有多發達,西方也嘆為觀止
    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是非常大的,只是因為發展到清朝之時,清朝由於閉關鎖國和不願意創新,而使得這些科技都最終流失了。而在一些古代的書籍中,就可以看出來中國古代的科技有多發達。中國古代的科技,光是四大發明,都能夠顯現古代科技都進步的。成熟的造紙術和印刷術的進步發展,更是凸顯古代的科技並非停滯不前,而是不斷的進步。
  • 你的專業在古代被稱為什麼呢?
    你的專業對口的職業在古代被稱為什麼呢?你會更喜歡以前的稱呼還是現在的稱呼呢?如果你所學的專業是新興專業,恐怕古代還沒有相應的職業。一起來看看吧!醫學醫學在古代相對應的有太醫、大夫、郎中等。其實大夫與郎中一開始是官名,而不是指職業。在宋代前,大夫和郎中都是職位較高的官。太醫是專門為帝王、宮廷及官宦上層服務的醫生。
  • 從宋朝複雜的水運儀象臺,看中國古代機械傳動系統的複雜與精密
    作為農業大國,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對生產做出的發明。隨著時間的發展,進入宋朝時期,中國的機械行業越來越精密。一:齒輪對機械行業的作用想要提高精密,在機械行業中,是離不開齒輪的。或許有的人認為,中國的齒輪發展史比西方國家的要晚很多,其實不然,中國古代中,齒輪的發展也很早,至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
  • 古代人通過什麼來測量時間?古代智慧的結晶
    我們知道在古代,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皇帝規定什麼時間上朝,大臣就必須要按時上朝。那麼,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是通過什麼來計算時間的呢?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先懂得計時國家,在商朝的後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將一天的時間進行劃分,當時出現將晝夜分為100等分的百刻計時制,之後一直使用百刻計時制,直到清朝才被廢除。
  • 古代曆法很多,有史可查的都近100種,是怎麼保證準確性的?
    嚴格來說,我國古代曆法的變遷,其實就跟古代政權的更替一樣,也是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變革,這才伴隨著對天文學研究程度的日益加深,逐漸形成了現如今的「農曆」。就好比《二十四史》中的「律曆志」,作為從古至今一路傳承下來的官方正史,其嚴謹程度應該還是足夠的吧?可光是這其中所收錄的頒行過的、以及沒有頒行過的古代曆法都達到了近100種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