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是怎麼進行天文測量的?

2020-12-22 科學塢

最近幾天在鼓搗我的天文望遠鏡,一架102毫米的折射鏡,配套赤道儀、導星和拍攝系統、控制電腦和支持軟體。與這架如今入門級別的望遠鏡相比,中國古人幾乎是兩手空空。那他們是如何實現觀星,並且做出精確的記錄的呢?咱們中國古人觀星的輔助性儀器有圭表、日晷、渾儀、簡儀、漏壺等。

1、圭表

圭表是由直立的表和沿子午線水平放置的圭兩部分組成。它除了能測定太陽過中天的時刻(正午)、夏至、冬至和回歸年的長度外,還可以測定黃、赤交角和地理緯度。

中國留存最早的圭表在河南登封的周公測景臺。《周禮》中記載:壘土為圭,立木為表,測日影,正地中、定四時。相傳3000年前,周文王的第四子在陽城,今天河南登封告成鎮一帶設立了測景臺,現仍存唐代「周公測景臺」石碑一塊。

河南登封周公觀景臺遺址

所謂的「正地中」是指古人認為,如果某地表高8尺夏至影長1尺5寸,則在大地的中央,登封正好能滿足這一條件。

周公測景臺遺址的主要建築是元朝郭守敬(1231-1361)所建的圭表。表身似一城樓,上置一橫木,高9.75米,相當於儀器指針;圭身由青石平鋪而成,長31.19米,上有通長水溝一條,注滿水後可以檢驗圭面水平度。

郭守敬

為了提高表影的清晰度,郭守敬發明了一種叫「景符」的裝置。這是一個可以移動的銅片,中間有小孔,至於表端橫木在圭面上的投影前面。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同時獲得橫木和太陽的像。測量的時候通過調整景符的位置,讓橫木的像平分太陽像,就可以準確測定影子的長度,可以精確到2毫米以內。

郭守敬的圭表還可以觀測一般天體過中天時的天頂角,這時候需要利用叫做「窺幾」的附屬設備,用人眼對天體直接觀測,當天體、橫木、人眼成一直線時測量「投影」的長度。

日晷

2、日晷

日晷與圭表類似,也是在太陽照射下觀測標杆(晷針)影子的儀器,不同的是它的晷面有兩維刻度,可以讀出一天之內的時間。日晷按晷針方向的不同可以分為地平式和赤道式兩種。另外一種為球面日晷,其晷面為一凹球面,其上刻有赤道或地平坐標網。河南登封的周公測景臺博物館中有一臺「仰儀」,就是一種球面日晷。

明代渾儀

3、渾儀

渾儀在漢朝就出現了,隨著時間的發展也越來越複雜,到了唐代,渾儀有多重軸系,包括子午環、地平環、赤道環和白道環等。

渾儀相當於多軸望遠鏡,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天體測量儀器。由於當時還沒有望遠鏡,因此是通過「窺管」的細長管子直接瞄準天上的星。窺管兩端可沿外圍環圈滑動使其繞環圈中心轉動(類似現代望遠鏡經緯儀或者赤道儀的第二轉軸),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坐標系的自由度。

這個圈的外面還有更大的兩個環圈,環圈之間都用一個對外伸小軸連接。如果將裡面兩軸固定,則窺管可以沿第二個坐標系轉動。

郭守敬簡儀

4、簡儀

由於渾儀軸系特別複雜,環圈特別多,擋光多,並且操作不便,觀測受到比較大的限制。郭守敬將其簡化,保留了赤道環和地平環,並將其拆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稱為「簡儀」。

中國天眼

結語

中國古代天文學在16世紀前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但發明出來上面那些精妙的天文儀器,更藉助它們對很多天體和天文現象做出了精確的記錄,更在編訂曆法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令我們遺憾的是,中國古代在天體物理等理論方面沒有任何貢獻。如今,我們正走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途中,中國人有能力在新時代為天文學貢獻自己的智慧,期待隔著屏幕的你,傳來好消息。

相關焦點

  • 修故宮的人怎麼把故宮修歪了?專家:古人測量技術水平沒問題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繼續往下看。 發現故宮「修歪」過程 夔中羽在退休之前是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他在2004年仍舊負責測繪工作時就發現了北京中軸線偏離子午線的事,當時他是為了設計航拍北京中軸線建築的準確飛行路線時,在仔細觀察了《北京衛星影像圖》、《北京航空影像圖》之後,才發現問題的。
  • 中國古代有圭表、渾儀、簡儀,外國古代用什麼研究天文呢?
    前兩天寫了一篇《中國古人是怎麼進行天文測量的?》,今天我們來一起看看,外國的古人是用什麼研究天文的。 這個事發生在公元前200多年(大約是中國的周朝末期到秦朝),古希臘有個天文學家叫做埃拉託斯特尼,他在夏至那天同時在兩地做了一個觀測太陽的實驗。其中一個觀測地點就是在塞恩城(今亞斯文)的一口深井裡,另外一個觀測地點在亞歷山大城。 通過測量太陽的天頂角,利用兩城之間的距離求出地球的周長為3.9萬千米。今天我們知道,這個數值是4.0076萬千米。
  • 古人為何稱火星為「熒惑」?沒有天文望遠鏡,又是怎麼看到火星
    那麼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怎麼探索宇宙星空的呢?圖源視覺中國9年前的事情,估計現在很多人都忘記了,2011年11月8日我國研製的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搭乘俄羅斯的福布斯號火星採樣返回器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結果第二天傳來不幸消息
  • 你知道中國的中心在哪嗎?經國家地理測量,位於一個村莊上
    願以中國為中心,古人一直在探索,雖然精度有限,但今人精確探測,日夜不停,最終通過國家地理測量,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北流村找到了它的具體位置。在中國的中心,也就是中國的大地原點,位於中國的中心,也就是最中間的位置。「大地原點」是大地坐標系的基準點,是國家地理坐標的起算點,以其獨特博遠的開闊視野,集地理、科學、文化、國家等多方面的含義於一體。
  • 「日光寶盒」證明阜陽曾是天文研究中心(圖)
    在周星馳的電影中有「月光寶盒」一說,可以讓人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過去,這是電影裡虛構的,但是,在阜陽博物館靜靜地躺著一組出土自汝陰候墓的漆器——古人用來觀天象的「日光寶盒」。它們出土數十年間,人們並不知道它的具體用途,只命名為「不知名漆器」、「兩個圓盤」、「式盤架」。
  • 珠峰「身高」怎麼測?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經常聽到有人成功登頂珠峰的消息,怎麼登頂測量這麼艱難?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前線總指揮李國鵬說,業餘登山和測量登山承載的使命和任務完全不同。「登頂的8名隊員攜帶了超過20公斤的儀器,在峰頂工作了150分鐘,這是普通登山隊很難做到的。」李國鵬說。高程測量將綜合運用GNSS衛星測量、雪深雷達測量、重力測量、天文測量、衛星遙感等多種技術。
  •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相信很多人對「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至理名言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古人之所以會發出如此深刻的感慨,其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觀象叢報》:中國近代天文知識的傳播者
    1915年,該刊擴充為《觀象叢報》,旨在向民眾宣傳普及氣象知識,給國內學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並為尚處籌備階段的中國天文學會進行輿論宣傳。1915年7月15日,《觀象叢報》在北京創刊。與其他刊物不同,第1卷第1冊的創刊號並未刊登發刊詞。1916年,該刊發行滿1周年的第1卷第12冊《本報周年紀念貢言》中,則詳細表述了創辦者們積極推進國內天文、氣象事業發展的宏圖志願。
  • 首架天文望遠鏡安裝成功!青海冷湖打造世界級天文觀測基地
    「通過我們多方調試,青海冷湖賽什騰天文觀測基地首架天文望遠鏡安裝成功,且具備世界一流視寧度,標誌著這個臺址可以承載中國天文觀測設備未來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鄧李才21日對中新社記者說。這是青海賽什騰山天文臺址的兩臺觀測晝夜星空的天文望遠鏡。圖片由冷湖工業園管委會提供經過前期多次調研勘察,中外天文界一致認為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鎮所處地理位置、氣候、空氣潔淨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對天文觀測研究具有獨特優勢,具備世界級優良天文臺址的發展前景,是中國天文學的核心戰略資源。
  • 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實現技術突破
    記者了解到,早期的珠峰測繪多在無人登頂的情況下進行,傳統的交會測量和三角高程測量有可能出現偏差。因為珠峰峰頂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20多平方米的平面。從山腳下的各觀測點瞄準峰頂測量,目標點難以一致。因此,必須由人將覘標帶上峰頂。有了覘標,在山腳下布設的觀測點就能更精確地照準峰頂的測量目標,從而測得精確的角度和距離。
  • 清華天文成果登上《自然天文》雜誌 實現觀測方法革新
    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5月11日晚,《自然天文》雜誌正式發布了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的論文,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在觀測一年後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這一探測結果標誌著,因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你知道「中國的心臟」在哪嗎?經國家地理測量,定位於一個村莊上
    關中地區東起潼關西至寶雞,在長達三百六十公裡的土地上,河流縱橫,土地肥沃,自古以來便被古人視為風水寶地。時間來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這塊風水寶地上出現了一座宏偉且莊嚴的建築群。在建築群的中央是一個圓頂六角形的塔樓。這座塔樓如同巨人一般矗立,俯視著遼闊的秦川沃野。在塔樓的正下方,則埋設著一塊巨大的花崗巖基石。這座花崗巖基石跟其他花崗巖不同的是,它正是中國的大地原點。
  • 李翔:堅持「悟空」號三大科學目標,為空間天文事業增添中國智慧
    「悟空」號衛星團隊核心成員李翔在訪談中表示,「悟空」號衛星將繼續它的使命,為全世界在暗物質空間探測、宇宙線物理、伽馬射線天文等相關方向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力量,進一步提升中國在世界空間科學領域的地位。
  •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沒有高科技手段,古人是如何繪製來的?
    198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的放馬灘秦墓出土了7幅地圖,經過文物考古專家的研究確定這些地圖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地圖。中國國家測繪局證實,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
  • 「極光計劃」時隔40多年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
    中新社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馬海燕)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完成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看到了「極光」。這一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自然·天文》雜誌最新一期北京時間11日晚間發表了這一成果。1968年,美國科學家首先開展了天文X射線偏振探測,並在1975年發射的OSO-8衛星上完成了第一次精確測量。
  • ...天文》封面 標誌著停滯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封面標誌著停滯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中國商業小衛星登上《NatureAstronomy》封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5日訊(通訊員 陳紅微)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作為科學總體,天儀研究院作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古代天文的根本是「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古人如何認知
    中國星官圖·網絡供圖七政者,太陽星(日)、太陰星(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按照古人「創世論——元氣論」,日為陽精、月為陰精,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日積氣之中有光耀者」《列子》,即日月五星只是積元氣中的光耀者。太陽為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古人觀測到太陽內的黑點,認為這是「三足金烏」,同樣的,月亮裡有蟾蜍。在神話傳說中,有羲和生十日,每日從東海扶桑,每天運送一顆太陽掛在扶桑樹上,是為羲和御日。
  • 石峁遺址|你知道古人是什麼時候了解夏至的嗎?
    那麼關於夏至,古人是什麼時候知道的?三名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介紹:經實測發現,石峁城址外城東門的門道與墩臺東北側外立面,均精確朝向4300年前的夏至日出方位角;而石峁人在建造東門前的奠基儀式中布置的4個祭祀坑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
  • 阿雷西博望遠鏡倒塌,部分天文觀測希望將寄托在「中國天眼」
    研究脈衝星的意義在於,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由恆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形成,會周期性地發射脈衝訊號,這種星體的自轉周期極其穩定,因而能夠成為人類測量宇宙時空的超高精準度坐標,它相當於宇宙飛船的GPS,為星際導航提供了可能。
  • 珠峰「身高」怎麼測?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珠峰的「身高」是怎麼測的?又是怎麼算的?測算結果有什麼用……新京報記者就與珠峰新「身高」相關的六個焦點問題,採訪了負責珠峰高程解算的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與專家成員蔣濤,揭秘如何為珠峰測量計算「身高」。 釋疑一:珠峰高程怎麼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