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相信很多人對「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至理名言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古人之所以會發出如此深刻的感慨,其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代人,就已經深刻的意識到了,人生與時間之間的重要關係。雖然當時並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人們也無法很便捷的了解到具體時間。但是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老祖宗們,卻能夠想出很多辨別時間的方法。
現代社會鐘錶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時刻,所以現代人來看時間,不僅特別方便,而且還將時間載體「鍾」或「表」,當成了一種可以彰顯個人氣質的奢侈品。無論是機械錶、電子表還是太陽能表等,都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之物。
難道古代人沒有「鍾」或「表」,他們就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嗎?事實上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計時方法。「圭表」、「時辰」、「香鍾」、「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雖然看起來比較落後,但實用性卻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
古代社會千奇百怪的「計時」方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社會由於沒有時鐘,所以每天都過著沒白天沒黑夜的日子。事實上古代雖然沒有,比較正規的計時工具,但是也發明了一些便於計時的小方法。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方法,卻讓古人了解到了時間的秘密。
1.「日影」計時
由於古人經常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生態生活,所以他們對日月星辰的變化特別敏感。根據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規律,古代人學會了看「日影」算時間的方法。
當太陽從東邊升起的時候,就是起床勞作的之時。從西邊落下就是臥榻休息之時。
但由於這種計算時間的方法過於粗略,太陽升起、落下只是將一天,分成了白晝和黑夜兩大時間區域。要想通過「日影」了解具體時間根本不可行,所以人們為了能夠讓時間更趨於精確化。又根據「日影」原理髮明了「圭表」。
2.「圭表」計時
「圭表」其實是「日影」計時的一種變體,或者說是一種更為精確的時間載體。所謂「圭表」指的就是一種度量「日影」長度的天文儀器。
這種儀器可分為「圭」和「表」兩大部分。這種可以用來計量時間的儀器,要比「日影」計時先進一大步。
因為「圭表」的以及操作方法是,將一根筆直的杆子垂直插入地下。然後從太陽從地平線升起開始測量,一直到西陲落下山巔。這一段時間之內太陽光線,與杆子所形成角度的大小,藉此來判斷時間以及確定季節。
插入地下並垂直於地面的杆子被稱為叫「表」,而水平放置於地面並有刻度的尺子叫 「圭」。所以二者聯合在一起就是「圭表」,這種物品的出現是古代第一次形成「表」的概念,雖然這種「圭表」的主要功能並不是計時,但是卻可以為人們提供更為精準的時間。
相比較於直接看「日影」來說,「圭表」不僅更具有立體直觀性,而且也能夠讓人們更加準確地,觀察到一天中「日影」的實際變化,並以此作為每一天時間變化的度量衡。
但是大家也應該清楚「圭表」 並不是表,確切的說它是一種天文儀器。
漢朝時期「圭表」的實際功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一開始單純地測量日影,以及粗略的表達時間功能之外,它又參與到了漢代曆法的制定之中。
漢代的天文學家們利用圭表日影長度,歷史性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這也是古代歷史中的一項偉大發明。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圭表」的作用不斷提升之後,古代社會中的很多常識性問題都得到了圓滿解決。比如,「圭表」除了制定出了「節令」, 而且還推演出了「陽曆年」,也就是大家現在所使用的「公曆」。
這不僅對古代社會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非常巨大的推進作用,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農業飛速發展。
這主要是因為「圭表」測量日影,不僅可以獲得更為精確地「時間」與「時令」,而且也讓古人了解到了更多大自然的奧妙。
3.「滴漏」計時
「滴漏」作為古代比較原始的計時器,它的出現讓古人的時間觀念,得到了更為精細化的改觀。所謂「滴漏」計時實際上指的是,古人從「滴水落石」的自然現象中,發現當水滴落下之時始終保持同一速度,而且只要水足夠多就永遠不會停止。
受到這種自然現象啟發的古人,充分開動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並根據前人所發明出的計時工具,經過不斷研究之後終於發明了「滴漏」時間儀器。
這種時間測量儀器的主要載體就是「滴壺」,水滴與滴壺完美結合之後,古代人的時間旅程又向精準邁進了一大步。
實際上「滴漏」這種可以測量時間的儀器,主要的原理就是地心引力和動態平衡相結合。古人根據水滴下落的規律,以及遐想中的「永動」原理。
將水壺的底部扎一個小圓孔,然後在其腹中灌滿清水,就可以在滴滴答答的聲音中,了解到每一天的具體時刻了。
筆者認為「滴漏」計時裝置的發明,是古人向現代「科技」前進的一個重要標誌。雖然「滴漏」的原理也是取之於自然,但是卻已經開始逐漸擺脫,利用大自然計時的被動局面。雖然「滴漏」計時的精準度也比較粗糙,但是卻遠比「日影」和「圭表」強。
4.「沙鍾」計時
「沙鍾」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沙漏」,雖然很多現代人將「沙漏」放出一種玩物,但是在古代社會「沙漏」卻是一種計時裝置,所以「沙漏」才有「沙鍾」一說。作為一種比較古典的計時器,「沙鍾」問世之後古人距離,更為精確的時間更近一步。
「沙鍾」的主要工作原理,其實也離不開地心引力。古人所製作的「沙鍾」,是用兩個可以承載沙子的容器,一上一下垂直連接在一起。
將其中一個容器裝滿沙子,然後底部打孔並開始落沙,當沙子全部落完之後又會倒轉,就這樣周而復始的重複計算時間。
流沙從一個容器完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作為一次時間計量單位。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沙鍾」要比「滴漏」計時更為準確。因為沙子的穩定性要遠高於水滴,在不斷的運動過程中損耗量比較少,所以時間精準度也會更高。
筆者認為如果說「滴漏」計時, 正在逐漸擺脫大自然的束縛,那麼「沙鍾」就是一種完全脫離了自然束縛的計時裝置。
因為「沙鍾」已經具備了,機械性時鐘的結構原理。所以從「沙鍾」出現之後,古代人的時間就越來越精準了。
古代社會第一臺「機械計時器」誕生
1.「渾天儀」
筆者認為古人因對時間的實際需求,促使古代計時裝置不斷更新換代,其實也是一種生產力進步的體現。
從藉助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規律,發明出了「日影」和「圭表」再到「沙鍾」出現,幾乎每一次的轉變都具有歷史性的進步。
公元78年-139年,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張衡,製造出了一臺「渾天儀」。這臺機器的主要原理是,藉助水流所產生的動力進行運轉。用一系列複雜的齒輪,把渾象和計時漏壺連在一起來。當漏壺滴水時渾天儀就會均勻轉動,這也是有記載的最早出現的「機械鐘」。
2.「水運儀像臺」
隨著時間不斷流逝和朝代不斷更迭,古人的時間觀念也在不斷提升。到了北宋時期人們再一次打破了發明記錄,公元1092年北宋第一臺,正規的機械原理鐘錶出現。這說明古代人再一次戰勝了自我,並且對「時間」領域的探索,也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北宋丞相蘇頌曾經寫過一部《新儀象法要》,在這部古代天文學著作中,就曾技術了他本人發明鐘錶的過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蘇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機械計時器」,即「水運儀像臺」。
這臺古代巨型「鐘錶」的計時準度,可以達到每天僅有一秒誤差。這再一次說明了古代中國人,在發明創造領域絕對不輸於西方人。這臺巨型「鐘錶」設有「擒縱器」,當「擒縱器」工作時就可以聽到「嘀嗒」聲。
3.「機械鐘」
當然關於古代中國第一台鐘表也有另一種說法。據說元代郭守敬也曾在1267年,發明了一臺專門用於計時用的「機械鐘」。「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錢,初正皆如是」,說的就是這台鐘表工作時的狀態。
「機械鐘」的發明時間要比,「水運儀像臺」晚了一百六七十年,所以,哪一個才是首創已經一清二楚。「機械鐘」作為我國「第五大發明」,不僅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而且也為整個人類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結 語
相信大家平時只要多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就能夠對中國古代「計時裝置」有更多了解。通過了解古代社會中種類繁多的「計時裝置」,筆者認為古代人看時間其實並不難,但最大的難點是他們使用的時間精確度有待商榷。
實際上從古代「計時裝置」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到古人對「時間」的執著追求。在這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古人一次次的改良或者說更新「計時裝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時間更加精確。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人,確實有一種刻苦鑽研的精神。從最初的觀看太陽影子計時,到經歷了幾千年的不斷鑽研之後,終於發明出了機械鐘錶。這雖然看起來是古代鐘錶的發展史,但如果深入挖掘其中深意。
就會發現這其實也是,古代社會不斷進步的一種動力。人們通過不斷徵服大自然,進而獲得了更多可以為人類服務的發明。
這種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鑽研鬥志,不僅是古代社會發展的催化劑,而且也是現代人應該虛心學習的方向和動力。
【參考文獻】
嶽純之《中國古代農忙止訟制度的形成時間試探》
白玉蘭《現代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時間意識差異》
小米《古人如何認時間》
葛兆光《古代中國人的空間的時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