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2020-12-19 輕葉說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相信很多人對「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至理名言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古人之所以會發出如此深刻的感慨,其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代人,就已經深刻的意識到了,人生與時間之間的重要關係。雖然當時並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人們也無法很便捷的了解到具體時間。但是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老祖宗們,卻能夠想出很多辨別時間的方法。

現代社會鐘錶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時刻,所以現代人來看時間,不僅特別方便,而且還將時間載體「鍾」或「表」,當成了一種可以彰顯個人氣質的奢侈品。無論是機械錶、電子表還是太陽能表等,都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之物。

難道古代人沒有「鍾」或「表」,他們就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嗎?事實上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計時方法。「圭表」、「時辰」、「香鍾」、「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雖然看起來比較落後,但實用性卻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

古代社會千奇百怪的「計時」方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社會由於沒有時鐘,所以每天都過著沒白天沒黑夜的日子。事實上古代雖然沒有,比較正規的計時工具,但是也發明了一些便於計時的小方法。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方法,卻讓古人了解到了時間的秘密。

1.「日影」計時

由於古人經常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生態生活,所以他們對日月星辰的變化特別敏感。根據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規律,古代人學會了看「日影」算時間的方法。

當太陽從東邊升起的時候,就是起床勞作的之時。從西邊落下就是臥榻休息之時。

但由於這種計算時間的方法過於粗略,太陽升起、落下只是將一天,分成了白晝和黑夜兩大時間區域。要想通過「日影」了解具體時間根本不可行,所以人們為了能夠讓時間更趨於精確化。又根據「日影」原理髮明了「圭表」。

2.「圭表」計時

「圭表」其實是「日影」計時的一種變體,或者說是一種更為精確的時間載體。所謂「圭表」指的就是一種度量「日影」長度的天文儀器。

這種儀器可分為「圭」和「表」兩大部分。這種可以用來計量時間的儀器,要比「日影」計時先進一大步。

因為「圭表」的以及操作方法是,將一根筆直的杆子垂直插入地下。然後從太陽從地平線升起開始測量,一直到西陲落下山巔。這一段時間之內太陽光線,與杆子所形成角度的大小,藉此來判斷時間以及確定季節。

插入地下並垂直於地面的杆子被稱為叫「表」,而水平放置於地面並有刻度的尺子叫 「圭」。所以二者聯合在一起就是「圭表」,這種物品的出現是古代第一次形成「表」的概念,雖然這種「圭表」的主要功能並不是計時,但是卻可以為人們提供更為精準的時間。

相比較於直接看「日影」來說,「圭表」不僅更具有立體直觀性,而且也能夠讓人們更加準確地,觀察到一天中「日影」的實際變化,並以此作為每一天時間變化的度量衡。

但是大家也應該清楚「圭表」 並不是表,確切的說它是一種天文儀器。

漢朝時期「圭表」的實際功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一開始單純地測量日影,以及粗略的表達時間功能之外,它又參與到了漢代曆法的制定之中。

漢代的天文學家們利用圭表日影長度,歷史性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這也是古代歷史中的一項偉大發明。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圭表」的作用不斷提升之後,古代社會中的很多常識性問題都得到了圓滿解決。比如,「圭表」除了制定出了「節令」, 而且還推演出了「陽曆年」,也就是大家現在所使用的「公曆」。

這不僅對古代社會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非常巨大的推進作用,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農業飛速發展。

這主要是因為「圭表」測量日影,不僅可以獲得更為精確地「時間」與「時令」,而且也讓古人了解到了更多大自然的奧妙。

3.「滴漏」計時

「滴漏」作為古代比較原始的計時器,它的出現讓古人的時間觀念,得到了更為精細化的改觀。所謂「滴漏」計時實際上指的是,古人從「滴水落石」的自然現象中,發現當水滴落下之時始終保持同一速度,而且只要水足夠多就永遠不會停止。

受到這種自然現象啟發的古人,充分開動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並根據前人所發明出的計時工具,經過不斷研究之後終於發明了「滴漏」時間儀器。

這種時間測量儀器的主要載體就是「滴壺」,水滴與滴壺完美結合之後,古代人的時間旅程又向精準邁進了一大步。

實際上「滴漏」這種可以測量時間的儀器,主要的原理就是地心引力和動態平衡相結合。古人根據水滴下落的規律,以及遐想中的「永動」原理。

將水壺的底部扎一個小圓孔,然後在其腹中灌滿清水,就可以在滴滴答答的聲音中,了解到每一天的具體時刻了。

筆者認為「滴漏」計時裝置的發明,是古人向現代「科技」前進的一個重要標誌。雖然「滴漏」的原理也是取之於自然,但是卻已經開始逐漸擺脫,利用大自然計時的被動局面。雖然「滴漏」計時的精準度也比較粗糙,但是卻遠比「日影」和「圭表」強。

4.「沙鍾」計時

「沙鍾」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沙漏」,雖然很多現代人將「沙漏」放出一種玩物,但是在古代社會「沙漏」卻是一種計時裝置,所以「沙漏」才有「沙鍾」一說。作為一種比較古典的計時器,「沙鍾」問世之後古人距離,更為精確的時間更近一步。

「沙鍾」的主要工作原理,其實也離不開地心引力。古人所製作的「沙鍾」,是用兩個可以承載沙子的容器,一上一下垂直連接在一起。

將其中一個容器裝滿沙子,然後底部打孔並開始落沙,當沙子全部落完之後又會倒轉,就這樣周而復始的重複計算時間。

流沙從一個容器完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作為一次時間計量單位。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沙鍾」要比「滴漏」計時更為準確。因為沙子的穩定性要遠高於水滴,在不斷的運動過程中損耗量比較少,所以時間精準度也會更高。

筆者認為如果說「滴漏」計時, 正在逐漸擺脫大自然的束縛,那麼「沙鍾」就是一種完全脫離了自然束縛的計時裝置。

因為「沙鍾」已經具備了,機械性時鐘的結構原理。所以從「沙鍾」出現之後,古代人的時間就越來越精準了。

古代社會第一臺「機械計時器」誕生

1.「渾天儀」

筆者認為古人因對時間的實際需求,促使古代計時裝置不斷更新換代,其實也是一種生產力進步的體現。

從藉助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規律,發明出了「日影」和「圭表」再到「沙鍾」出現,幾乎每一次的轉變都具有歷史性的進步。

公元78年-139年,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張衡,製造出了一臺「渾天儀」。這臺機器的主要原理是,藉助水流所產生的動力進行運轉。用一系列複雜的齒輪,把渾象和計時漏壺連在一起來。當漏壺滴水時渾天儀就會均勻轉動,這也是有記載的最早出現的「機械鐘」。

2.「水運儀像臺」

隨著時間不斷流逝和朝代不斷更迭,古人的時間觀念也在不斷提升。到了北宋時期人們再一次打破了發明記錄,公元1092年北宋第一臺,正規的機械原理鐘錶出現。這說明古代人再一次戰勝了自我,並且對「時間」領域的探索,也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北宋丞相蘇頌曾經寫過一部《新儀象法要》,在這部古代天文學著作中,就曾技術了他本人發明鐘錶的過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蘇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機械計時器」,即「水運儀像臺」。

這臺古代巨型「鐘錶」的計時準度,可以達到每天僅有一秒誤差。這再一次說明了古代中國人,在發明創造領域絕對不輸於西方人。這臺巨型「鐘錶」設有「擒縱器」,當「擒縱器」工作時就可以聽到「嘀嗒」聲。

3.「機械鐘」

當然關於古代中國第一台鐘表也有另一種說法。據說元代郭守敬也曾在1267年,發明了一臺專門用於計時用的「機械鐘」。「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錢,初正皆如是」,說的就是這台鐘表工作時的狀態。

「機械鐘」的發明時間要比,「水運儀像臺」晚了一百六七十年,所以,哪一個才是首創已經一清二楚。「機械鐘」作為我國「第五大發明」,不僅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而且也為整個人類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結 語

相信大家平時只要多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就能夠對中國古代「計時裝置」有更多了解。通過了解古代社會中種類繁多的「計時裝置」,筆者認為古代人看時間其實並不難,但最大的難點是他們使用的時間精確度有待商榷。

實際上從古代「計時裝置」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到古人對「時間」的執著追求。在這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古人一次次的改良或者說更新「計時裝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時間更加精確。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人,確實有一種刻苦鑽研的精神。從最初的觀看太陽影子計時,到經歷了幾千年的不斷鑽研之後,終於發明出了機械鐘錶。這雖然看起來是古代鐘錶的發展史,但如果深入挖掘其中深意。

就會發現這其實也是,古代社會不斷進步的一種動力。人們通過不斷徵服大自然,進而獲得了更多可以為人類服務的發明。

這種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鑽研鬥志,不僅是古代社會發展的催化劑,而且也是現代人應該虛心學習的方向和動力。

【參考文獻】

嶽純之《中國古代農忙止訟制度的形成時間試探》

白玉蘭《現代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時間意識差異》

小米《古人如何認時間》

葛兆光《古代中國人的空間的時間觀念》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比如故宮內,喬家大院內等,都有這種類似於鐘錶一樣的計時工具,那麼日晷不用機械,不用電池,怎麼準確記錄時間呢?從日晷的錶盤上,我們可以發現,日晷上的刻度是中間指針的影子落上的,也就是說影子就相當於我們的鐘表指針。
  • 「一寸光陰,一寸金」跨越歷史的長河,探尋古人是如何記錄時間?
    時間最早是無形的,在最開始的原始時期時間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還是一種模稜兩可的存在;原始的人類想法也是簡單的,宇宙的浩瀚無窮不禁引起了人類的思考。後來在社會的進步人類發展過程中記錄時間的工具「鐘錶」誕生了,但在沒有鐘錶之前人類是怎麼樣記錄時間的?
  • 死亡到底有沒有「出路」?看看中國古人在幾千年前是怎麼看的
    這個解讀太過平常,看不出「出」字有何特別之處。我們知道,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時,出現了大異象「天雨粟,鬼夜哭」,我們有理由相信,「出」字沒有那麼簡單,當「出」字作「出路」解讀時,就引出了它的秘密。因為山上路多啊,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這是開玩笑的,不是這樣解讀。難道「出路」是指人死了埋在山上?當然不是,埋山上那不叫出路,那叫死路。
  • 強達鐘錶——最早人類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法國早期落地鐘有多美?
    我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袁充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被人類使用達幾千年之久。直至1270年,義大利和德國才出現早期的機械「鍾」。但是,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陰雨天和夜裡無法使用。
  • 蘇州鐘錶匠專注「蘇鍾」手藝30年
    隨著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普及,計時工具不再限於鐘錶,鐘錶生意日漸低迷。「我父親田國柱曾是蘇州眾多修表匠中的一員,他不忍看到數代匠人創造的蘇鍾歷史就此消亡。」在父親的影響下,30年來,田亮一直致力於蘇鍾技藝的傳承與推廣。
  • 世界上唯一沒有「時間」的地方,丟掉全部鐘錶,工作睡覺全隨心
    時間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古代的時候便有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說法,對於每個人來說時間都是珍貴的。但是,關於時間的本質卻一直都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它究竟是切實存在的,還是人類自己創造出的一種計量單位?關於時間的各種奧妙,很多科學家都還在孜孜不倦的研究。
  • 幾千年前就有「樂高」,古人還玩得不亦樂乎?
    幾千年前就有「樂高」,古人還玩得不亦樂乎?早在數百年前,古人便懂得控制溫度、溼度等外部條件改變食物形態,與現代流行的「分子料理」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飲食學問博大精深,「不時不食」理念應如何運用到創意美食當中?採擷到一路靈感的蘇啟勝,最終以多地原生食材為基底,製作了一道帶有自然氣息又充滿童趣的創意分子料理。在蘇大廚看來,創意美食與國際接軌固然重要,但還原食物的「本味」,方能回歸傳統美食的初衷。
  • 古代為何要用「寸」來丈量時間呢?原理是什麼?
    ,為什麼古人會用「寸」來衡量無法丈量的時間呢?  這種說法源自於我國古代,一種記錄時間的儀器—日晷(gui),是古人利用影子測定時間的計時儀器,它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    這項發明被沿用幾千年之久,早在漢代以前,人類便開始使用日晷計時,日晷有晷盤晷針組成。晷盤一般為石質的,四周刻有天幹地支中的十三支!用來表示時辰!
  • 古代怎麼計時的?一天到底是十個時辰還是十二個?了解古代的時間
    古代是沒有手錶的,所以他們的計時方法也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古代對於一天的時刻有很多不同的計時方法,我們先來說說古代用的時辰制,有十二時辰,有十時辰,有二十四時辰,還有五時辰制。
  • 我們能否擺脫時間的支配?如果沒有時間會發生什麼
    「時間是我們的生物系統、認知系統及社會系統發揮功能的過程中與生俱來的一部分,」芬蘭圖爾庫大學研究哲學與時間心理學的瓦爾特利·阿爾斯迪拉(Valtteri Arstila)指出,「沒有了時間,我們就無法生活。」不過,雖然我們無法在如此基本的層面上拋棄時間的概念,但也許可以逐漸消除自己對時間的依賴。
  • 烤串的故事:時間過了幾千年,愛還是沒有消失
    擼串,現代人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美食生活文化,無論男女老少,有誰不愛呢?雖然現在擼串是一種簡單又極具煙火氣息的平民美食, 人類第一次用火料理食物的方式就是烤,雖然人類一開始吃烤肉,是出於生存本能,但即使後世烹飪技術不斷提高,中國古人始終沒能割捨燒烤。
  • 江戶時代的日本人是怎麼看時間的呢?會不會跟當時的中國一樣呢?
    有時候,大家會不會有這種疑問:  「古時候的日本人是怎麼計時的?會不會跟中國一樣是用時辰來算時間呢?在那之後,白天的時間開始漸漸變短,到了冬至,白天的時間會變得最短。  前文剛提到的江戶時代所用的計時方法,是以「日出和日落」為基準先劃分晝夜,晝夜再各自劃成6等分。因此,隨著季節的變化,一刻的長度也會變長或變短。
  • 為何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比如,為何古人會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我們的先祖們是如何在沒有精確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給生活加上了這些有效又奇妙的"標尺"的呢?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此時的時間觀念,正反映著當時的人們對存在或世界統一性的理解。因為對世界的認識有限,殷商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佔卜,非常依賴神明。
  • 「時間」這個概念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時間?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宇」代表空間,「宙」代表時間。其實這個定義已經算是比較接近我們現在對於宇宙的定義了。可是古人會有這樣的看法呢?其實這裡的邏輯也很簡單,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古人是沒有手錶和時鐘的。那他們如何看時間呢?
  • 鼠寶寶起名:什麼是真太陽時,按哪個時間取名才能更準確呢!
    什麼是真太陽時,現在時間不都是北京時間嗎?真太陽時是怎麼樣個說法呢? 卜老師回答;真太陽時,是古代所用來計時的方法,在中國還沒有出現鐘錶計時方式的時候,以太陽的升起落下為計時方式,古人確定是時辰的方法為:半夜子時,雞鳴丑時,天亮寅時,日出卯時,早餐辰時,日高巳時,正午午時,日斜未時,後晌申時,日落酉時,掌燈戌時,人定亥時,這是古人定時的方式,每個不同地區的人根據此方式進行定時,而現在有了鐘錶精確計時時間,並且現在中國統一使用北京時間
  • 2020日內瓦高級鐘錶大賞得獎名單出爐(上)
    每年誕生的鐘表傑作數不勝數,到底哪些腕錶可堪稱年度最佳?目前只有「日內瓦高級鐘錶大賞」可以給你最為中肯、最受業界認同的解答。自2001年創立至今,日內瓦高級鐘錶大賞已然成為全球關注度最高的鐘表獎項,沒有「之一」。
  • 鐘錶時間:操控時間的幻夢
    從2020年的12月31日到2021年的1月1日,不過是錶盤上的指針在「12」的刻度上輕輕移動了一下兒,但就在那一瞬間,人類邁入了新的一年。時鐘,賦予了無形的時間以有形的實體。當人們想表現時間時,只需要畫一個時鐘就足夠了。時鐘不僅讓時間可以被看到,也可以被聽到。
  • 鐘錶時間 操控時間的幻夢
    指針在移動,滑過錶盤上的每一個刻度,都意味著時間的前進。指針在錶盤上周而復始地循環,時間也隨之漸漸流逝。錶盤上的刻度,計量著時間的軌跡。它將時間清晰地分成秒、分鐘和小時,配合著指針的移動,告知人類身處哪一個時刻。一如從2020年的12月31日到2021年的1月1日,不過是錶盤上的指針在「12」的刻度上輕輕移動了一下兒,但就在那一瞬間,人類邁入了新的一年。
  • 國際博物館日丨國表翹楚羅西尼鐘錶博物館藏品大曝光
    國際博物館日丨國表翹楚羅西尼鐘錶博物館藏品大曝光2018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