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記錄,只有中國的文獻是最靠譜的

2020-12-15 科創中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天」,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存在,亙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對她的追尋。

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大概從四五千年以前,中國的祖先們就每天觀測日月星辰。

中國古代天象記錄到底是什麼存在感呢?

在最新一季的《國家寶藏》中,主持嘉賓介紹道:

「國際上有一個共識,如果要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記錄,只有中國的文獻是最靠譜的。」

古代天文不僅是玄幻與宿命

中國古代天文學起源於曆法修訂與農業生產。在古代,農業可謂固邦之本,所以在進入封建社會後,帝王們都很重視天文現象的觀測。

同時由於「天人感應」的流行,帝王自詡為「上天之子」,觀測天象的祥瑞與兇兆,也更有利於自身統治與國家穩定。

天人感應 圖源:快點看報

說起古代的天文,很容易將它和玄幻與宿命聯繫起來。

然而,當我們揭開其面紗之後,卻發現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準確嚴謹與細緻入微無不令人驚嘆。

中國古代測定了許多與現代精度很相近的天文常數,許多比西方更早,積累了世界上最完備的天文學觀測資料,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歷朝歷代,觀測天象的機構名稱在不斷改變,從瞻星臺、司天台,到觀星臺、觀象臺;觀測天象的儀器也日臻完美,從圭表、渾儀到渾象、高表。

無論是日食月食,流星彗星,其觀測結果之精確,其觀測跨度之連續,世間罕見,堪稱奇蹟。

日晷

中國古代天象觀測驚世的成就

春秋戰國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星表之一。在西方,古希臘天文學家有阿里斯提爾(Aristille)和提莫恰裡斯(Timocharis)也編制過星表,但都不早於公元前3世紀。

圖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春秋》中寫到,「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記載的正是哈雷彗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記錄。

從秦始皇7年(公元前240年)到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2000多年時間裡,哈雷彗星一共出現29次,祖先們的記載一次也沒有缺席。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書中就有29幅珍貴的彗星圖,記錄著各種形態的彗星。

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彗星圖 圖源:光明日報

而在西方天文學史上,直到天文學家第谷,彗星才被當做一種天體。

除此之外,我國曆朝歷代也有日食、月食、太陽黑子、流星雨等天象的詳細記錄。

哈雷彗星 圖源:NASA

我國對天象記錄如此完備和詳盡,所以國際上會產生「如果要查找400年以上的古代天象,只能找中國文獻」這樣的共識。

在眾多仰望星空的觀星人,有一些代表熠熠生輝,堪稱楷模。

東漢時期的張衡,是有名的文學家,是東漢六大名畫家之一,也是偉大的科學家。

圖源:蔣兆和繪《張衡像》

很多人都知道他製造了耳熟能詳的地動儀,但其實他還發明了著名的渾天儀,用一個轉動的銅球演示天象。

他還是一個勤勉的天文觀測者,他測得的恆星一共達到了2500顆,比上面的甘德、石申多了近一倍,還測得太陽、月亮的視直徑是365.25/730度,跟現今的測量值很相近!

渾天儀

唐宋時期,僧人一行受命制定新的曆法,一行俗名張遂,他從小就勤奮好學,為了獲得更精確的天文數據,除了天象觀測以外,還進行了大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活動,範圍遠至大唐疆域的南北兩端。

他不怕艱難險阻、跋山涉水,一共選擇了12處測量地點,在每一處都用當時的天文儀器如圭表測量日影長度,還測量了其中河南白馬、浚儀、扶溝、上蔡四處四地的距離。

他推算出南北兩地相距131.11公裡,緯度差一度的結論。否定了之前天文學家所說的「南北地隔千裡,影長差一寸」的說法,為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測量,河南登封測影臺至今還立著一塊紀念性的石表。

僧一行 圖源:52lishi

四地的測量 圖源:《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

到了元代,舊的天文儀器已經不能提供精確的數據,於是郭守敬奉命製造了很多天文儀器。

郭守敬像

如觀測日月位置的仰儀,觀測恆星位置以定時刻的星晷定時儀象、日月食儀、玲瓏儀等。

他通過自己的儀器,在冬至前後數十天,甚至長達半年之久,反覆測量中午日影長度,通過複雜的演算,最終才確定一年的長度,為365.2425天。

這個數值與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夠測算得那麼精密,實在是很了不起,比歐洲的格裡高列歷早了300年。

中華民族歷史一脈相承,從未間斷。歷史上優秀的科學家,其難能可貴的精神,也永久留存,歷久彌新。

直至現在,天文學家也秉持著這種精神。不同的是,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如今我們有更先進的觀測設備。

信念之火,生生不息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有一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這是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FAST)。

它不僅能觀測到幾乎接近宇宙邊緣,還能觀測到毫秒脈衝星,甚至參與地外文明搜尋。

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1945年出生的南仁東先生。

從1994年提出建設,到最為艱難的長達12年之久的選址,到歷時22年的正式建成,南仁東攻克技術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關,在一個封閉的山溝去建世界一流水平的望遠鏡,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2016年9月25日,FAST竣工。第二年南仁東先生因肺癌逝世,享年72歲,歷經8000多個殫精竭慮的日日夜夜,南仁東先生終使「中國天眼」在中國西南「睜開了眼」。

FAST射電望遠鏡

而就在今年12月1日,被譽為地球「兩大眼睛」之一的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坍塌,全世界對天文領域的探索,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

FAST在投入使用四年多時間裡,已為國際天文學產生很多貢獻,如多顆脈衝星的發現和快速射電暴的發現等。

FAST望遠鏡探測到的脈衝星 圖源:FAST

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下,科學家們都秉持著對真理的渴望和對科學的探求。

他們胸懷理想,在攀登科學高峰的路途中堅持不懈,孜孜不倦。

他們淡泊名利、嚴謹治學,在各自的學術領域取得了偉大建樹。

他們熱愛科學,勇於獻身科學,斯人雖已逝,精神仍永存,這也必將鼓舞后世的科學家們為之不斷努力奮鬥!

一直以來人們仰望星空時所引發的遐想、所產生的心靈感動也從未消逝,人們對天空、對宇宙的探索和追求也從未停止。

這正是促使天文學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未來天文學的發展又會將人與宇宙的聯繫引將何處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文專家:單子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生

相關焦點

  • 四百年以上的古天象記錄,中國文獻最靠譜
    四百年以上的古天象記錄,中國文獻最靠譜 2020-12-09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代朝鮮軍隊如何練兵?一份記錄中國武藝的文獻揭秘!
    十八般武藝,朝鮮軍隊的練兵指南《武藝圖譜通志》全名「欽定武藝圖譜通志」,是一部記載中國明清傳入朝鮮的十八般武藝,由朝鮮君主欽定的古代武藝圖譜文獻。該書歷經朝鮮「宣」「孝」兩廟,漸續完成。全書圖文並茂,其圖中人物,為朝式裝束,編著者為李德懋、樸家齊。
  • 趙益| 論中國古代文獻傳統的歷史獨特性——基於中西比較視野的思考
    基於中西比較的視野考察中國古代文獻,可以發現其歷史特色主要體現在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第一是具有獨特的連續性內涵,其中最重要的是書寫系統獨一無二,文獻書面語一以貫之,從而使文獻成為文化連續的核心因素;第二是文獻整體在各個方面保持穩定,始終遵循著其內在規律發展演化,反映出中國思想原則對文獻發展的決定性影響;第三是「印刷資本主義」晚至近代方才出現,中國古代文獻主要是以精英文獻為主,通俗文獻僅扮演溝通大小傳統的角色
  • 常識|十二部古代著名科技文獻
    5、《水經注》:古代中國地理名著,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 中國內陸哪裡的人最愛夜觀天象?丨地球知識局
    而這樣的技術故事,在中國的西南地區,也並不專屬於傣族人。 西南少數民族為什麼這麼喜歡夜觀天象呢? 從混沌到有序 在古代社會,天文觀測始終是一種兼具神秘性和實用性的技術。
  • 影響深遠的古代秘術:佔卜、風水、觀天象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許多優秀的文明成果對現在中國社會依舊影響深遠。現代人對中國古代的秘術非常感興趣,雖然說這些秘術包含了一定的神秘色彩和迷信成分,但是其中也有其合理因素。那麼中國古代究竟有哪些神奇的秘術呢?
  • 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你知道多少
    司南二、中國古代天天文學中國自古以來就研究星象,在研究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天文學方面的科學。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觀察仔細、記錄精確、描述詳盡、其水平之高,達到使今人驚訝的程度,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
  • 2020年4月天象預報
    火、木、土三聚首的天象大約20年才會發生一次,下回就要等到2040年8月。時間太久遠,暫不劇透,我們還是先抓住這次吧!不過想看的小夥伴必須記得早起哦! 今年最小滿月將出現在10月31日,比最大滿月小約13.76%。估計只有經常看月亮的人才會敏銳地感覺到其中的差異。
  • 在古代,龍是怎麼成為中國皇權的象徵的?
    正是上古時期以上兩點的結合,「君王」便成了「真龍天子」,子嗣皆為龍子龍孫的「龍種」。杜甫《哀王孫》詩云:「高帝子孫盡龍準,龍種自與常人殊。」(距今6500年前仰韶時期墓葬中的龍)一龍之起源,一直是中國古代史、宗教史、神話史、藝術史,包括科學史爭訟的重要話題。
  • 席雲舒:胡適英文文獻的挖掘與整理
    譬如1917年以前他在《中國留美學生月報》等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可能是因為回國時不方便攜帶,他都沒帶回來,這些文章只有他的《留學日記》裡有部分記載,其他文獻都不曾收錄。這種情況還算好,我們畢竟能夠知道這些文章的題目,知道有這些篇目存在;最麻煩的是任何文獻都沒有記載的文章,這就要像大海撈針一樣去打撈。胡適有些文章,很可能發表以後連他自己都沒見過樣刊。
  • 古天文的安徽記錄_安徽頻道_鳳凰網
    在上古文獻裡,天和帝常常成為同義詞。自然現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後來他們的名字,主要用作古詩賦中的辭藻。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紀的帝堯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出於農耕民族掌握四季變化的需要,古人觀測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古人的天文知識不僅豐富,而且也很普及。
  • 人民日報:從明清文獻看釣魚島的歸屬
    在明代文獻中,釣魚島又稱「釣魚臺」,而更多的是稱「釣魚嶼」。「嶼」 即小島,「島嶼」同義。從知識譜系來說,有關釣魚島等島嶼的明清文獻,是自古以來釣魚島就是中國固有領土的現存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歷史依據。從最早的關於釣魚島等島嶼的記載入手,循跡而下,可以凸顯自明代以來釣魚島就是中國固有領土的歷史事實,印證東海海上疆域形成的歷史軌跡。
  • 中國古代的全能「奇才」 人稱「北宋達文西」
    常有人開玩笑說,西方的達文西是「從未來穿越過去的人」,因為他不僅會畫畫,還身兼哲學家、音樂家、發明家、工程師、解剖學家、地理學家……其實,中國古代也有過這樣的「奇才」,比如宋代的沈括。在古代,多數讀書人以熟讀四書五經為正途,但沈括卻「多棲發展」,他對天文、氣象、數學、物理、生物、化學、地理、醫藥、文學、音樂、農學等都有著深入研究,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曾評價,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究竟有多厲害?
  • 2020年天象奇觀時間表 2020天文現象大事件中國
    你收到了一份2020年天象劇場「節目單」。新的一年天幕劇場有哪些「好戲」值得我們期待?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專家說,好戲,多吶!2020年1月4日,新年首場天幕大戲上演,象限儀座流星雨灑滿天際。6月21日的日環食最令人期待,12月14日的雙子座流星雨同樣精彩。
  • 中國古代氣象智慧及其書寫
    華夏先民在與大自然的長期互動中,日漸適應了四時交替,陰陽變化;辨明了雨雪晴靄,風雲雷電;見證了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並逐漸探索出氣象變化的一般規律,形成觀天察氣、看雲識天的氣象學識,留下世界上記錄最早、傳承最久、內涵最廣的氣象資料,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獨特文化資源。
  • 中國古代十大發明家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 3、諸葛亮
  • 中國古代UFO的記錄
    但在中國浩瀚如煙的古籍中,卻能發現不少有關不明飛行物的記載。在7000年前的賀蘭山巖畫,記載了古人氏族公社生活的畫面,在畫面上可以看到頭在圓形頭盔,身穿密封太空衣的人,與現在行宇航的形象極其相似。更令人驚嘆的是,在賀蘭山南端、寧夏衝溝東的一副巖畫上,竟畫著兩個旋轉的UFO ,UFO開口處一個身穿太空衣的人正飄然而下,地面上的動物和人群在驚恐的跑散,這可能是外星人在賀蘭山一帶出現時的生動寫照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我們還能看到更為詳細的外星人記載,據載:永安二年三月,有一異兒,長四尺餘,年可六七歲,衣青衣,來從群兒戲,諸兒莫之識也。皆問曰:爾誰家小兒?今日忽來?
  • 罕見天象來臨!土星木星即將上演「雙星合併」,800年一遇
    有消息披露,美國賴斯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派屈克·哈蒂根最新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2020年12月中旬,同在太陽系的兩大行星土星和木星將上演極為罕見的近距離交匯,天文界將之稱為「雙星合併」,屬於難得一遇的奇異天象。
  • 罕見天象即將來臨!800年來首次,12月土星木星上演「雙星合併」
    其實,由於木星和土星各自的運行軌跡,大約每隔20年,就會發生一次土木交匯現象,但是今年之所以罕見,是因為這一次它們實在是距離太近了,看起來不僅好像變成了「雙行星」,更好像是要「合二為一」了一般。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人類並不知道天上的那些天體都是什麼,不過,對於不同的天象,都會延伸出不同的釋義,說白了就是通過天象來判斷吉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