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以上的古天象記錄,中國文獻最靠譜

2020-12-10 澎湃新聞

四百年以上的古天象記錄,中國文獻最靠譜

2020-12-09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在《國家寶藏》的一期節目中,介紹了中國古代天象記錄同國外天文學家對於天象記錄之間的差別。

我們對於天文的追尋,從未停止過。大概從四五千年以前,中國的祖先們就每天觀測日月星辰。

四百年以上的古天象記錄,中國文獻最靠譜

「國際上有一個共識,如果要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記錄,只有中國的文獻是最靠譜的。」

天球儀上的「客星」與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在1572年11月11日發現的「第谷超新星」,《明神宗實錄》中記載,隆慶六年的十月初三丙辰夜,客星現東方,如彈丸,而隆慶六年十月初三就是1572年11月8日。所以,對於發現這顆星星,中國發現的「客星」要比「第谷超新星」早3天。

《春秋》最早記載了哈雷彗星的出現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記錄也是世界天文學史上最系統、最完整的資料。《詩經》中記載了公元前776年的日食。《漢書·五行志》所書公元前28年發現的太陽黑子,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太陽黑子的記載。《春秋》記載了公元前613年出現的彗星,是世界上最早對哈雷彗星的記錄。

秦始皇7年至清朝宣統二年的29次哈雷彗星回歸文獻記錄

哈雷在1682年發現該彗星時,我國已多次觀察到這個彗星,從秦始皇7年(公元前240年)到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2000多年時間裡祖先們總共記載了29次哈雷彗星回歸,也就是說哈雷彗星的回歸記錄,一次也沒有缺席。

像這種(記錄)的情況它是偶然還是一種常態?如果拿別的國家來說,應該說是一種偶然,但是在中國絕對是一種常態。

我們從未停止仰望和探索星空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並於2009年3月1日完成任務使命,受控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嫦娥一號衛星飛行軌道示意圖嫦娥一號衛星在軌探測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並在完成主任務後,在距地球150萬公裡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開展科學探測。隨後於2012年12月13日,成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千米遠的深空,與圖塔蒂斯小行星交會,並對小行星進行了光學成像,這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對該小行星近距離探測。

嫦娥二號衛星飛行軌道示意圖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發射。2013年12月15日,我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順利抵達月球表面,實現月面軟著陸,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月面巡視探測的國家。

「玉兔號」月球車拍攝的「嫦娥三號」著陸器「嫦娥三號」著陸器拍攝的「玉兔號」月球車

2014年10月24日嫦娥五號成功發射,11月1日返回器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大氣,並安全著陸在預定的著陸場,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返回器著陸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並於2019年1月3日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隨後,月球車「玉兔2號」開始進行巡視探測。

鵲橋中繼星「玉兔2號」開展月球背面探測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自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起飛,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精準送入預定的地月轉移軌道,並將帶著2千克月球樣本返回。這是人類月球無人探測樣本容量的新紀錄,上一個記錄是蘇聯Luna 24月球探測器於1976年創下的170.1克樣本量,已經保持了足足44年。

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發射 |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報

2020年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

2020年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軌道器逐漸接近上升器軌道器與上升器完成交會對接

人類的探月希冀滾滾向前,從古至今的中國人,從未停止仰望和探索星空。我們流傳有關於月亮的神話傳說、藝術和文學著作數不勝數。我們將我們對於星空的無限憧憬都化作「嫦娥」,奔向我們夢中的星辰大海。

編 輯丨彭仙君(永州冷水灘區融媒體中心)

校 對丨吳 問

校 審丨李琬瑩

值班編委丨連李生

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中國社會科學網」(ID:cssn_cn)、國家航天局、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央電視臺cctv3綜藝頻道

原標題:《400年以上的天像記錄,我們說了算!》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記錄,只有中國的文獻是最靠譜的
    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大概從四五千年以前,中國的祖先們就每天觀測日月星辰。中國古代天象記錄到底是什麼存在感呢?在最新一季的《國家寶藏》中,主持嘉賓介紹道:「國際上有一個共識,如果要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記錄,只有中國的文獻是最靠譜的。」
  • 一份記錄中國武藝的文獻揭秘!
    十八般武藝,朝鮮軍隊的練兵指南《武藝圖譜通志》全名「欽定武藝圖譜通志」,是一部記載中國明清傳入朝鮮的十八般武藝,由朝鮮君主欽定的古代武藝圖譜文獻。該書歷經朝鮮「宣」「孝」兩廟,漸續完成。全書圖文並茂,其圖中人物,為朝式裝束,編著者為李德懋、樸家齊。
  • 徐增英《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2020 國際版畫、木板學術邀請展,蘇州,中國 2020 第二屆魯迅版畫大展邀請展,南京,中國 2019 第二十三屆全國版畫展,深圳,中國 2019 第八屆北京國際雙年展,中國美術館,中國
  • 王非非《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2020 新概念藝術展,文創大廈榕·美術館,蘭州,中國 2020 中國當代藝術夏季展,閱甫美術館,柳州,中國 2020 海島藝術節,北隍城島,蓬萊,中國 2019 中國「當代素描」大展,閱甫美術館,柳州,中國 2019
  • 百年藝途 薪火相傳——記湖北美術學院辦學100周年藝術文獻作品展
    光明日報記者 許馨儀浩蕩長江奔流不息,百年學府我自芳華。一摞摞泛黃的課件,一張張珍貴的照片,一屆屆青春的身影,串起了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線索,也見證著這所發現美、傳遞美、創造美的學府。櫛風沐雨,初心不改,湖北美術學院在中國大地上深深紮下了愛國之根、美育之根、文化之根。
  • 趙益| 論中國古代文獻傳統的歷史獨特性——基於中西比較視野的思考
    基於中西比較的視野考察中國古代文獻,可以發現其歷史特色主要體現在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第一是具有獨特的連續性內涵,其中最重要的是書寫系統獨一無二,文獻書面語一以貫之,從而使文獻成為文化連續的核心因素;第二是文獻整體在各個方面保持穩定,始終遵循著其內在規律發展演化,反映出中國思想原則對文獻發展的決定性影響;第三是「印刷資本主義」晚至近代方才出現,中國古代文獻主要是以精英文獻為主,通俗文獻僅扮演溝通大小傳統的角色
  • 最後的記錄:百年一遇的銀座
    最後的記錄:百年一遇的銀座 2020-05-25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清華簡」整理報告第十輯發布,文獻中保留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其中最重要的屬《四告》,這是「清華簡」整理團隊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共四篇。另四篇中,《四時》《司歲》與《行稱》為數術類文獻;《病方》是方技類文獻。《司歲》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病方》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 《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今在滬出版
    其中,最重磅的《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第一至三卷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天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了首發式。這套曲譜的前三卷從1920年中國藝術歌曲肇端一直到1948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也是「中國藝術歌曲研究大系」的第一種出版物,「中國藝術歌曲研究大系」是上海音樂學院策劃推出的具有文獻集成意義叢書,這套叢書將囊括與「中國藝術歌曲」這一研究對象有關的作品集、史料、專著、論文集等文獻,力求向21世紀的中國文藝界與學術界展示此前一百年中國藝術歌曲的全貌與神韻,體現出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最高藝術與學術水平。
  • 史上最全的中外文獻檢索網站!
    book.chaoxing.com/(手機軟體更好用)4.豆瓣:https://www.douban.com/ (書目必搜)5.淘寶:https://www.taobao.com/ (自費的書可能會出現)6.噹噹:http://www.dangdang.com/ (查新書;沒貨的書也有記錄
  • 中國文物遺失的四次浪潮
    文獻中保存的官私文書,使敦煌地區晚唐、五代、宋初悄然湮沒了近二百年的歷史,再度為世人所知;文獻中的經、史、子、集四部書中,有不少是宋代以後佚失無存的孤本;而文獻中的古藏文、於蕃文、粟特文、龜茲文等不僅是研究古代少數民族歷史的珍貴史料,而且一些已不存在的民族語言,也因敦煌文獻的發現為世人所珍視。
  • 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百年大變局有「四個新」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6月5-6日,為期兩天的暢銷書《百年變局》新書雲發布會圓滿閉幕。此次發布邀請了房寧、金燦榮、丁一凡、謝耘等四位著名學者與四位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及研究員賈晉京、劉玉書、王鵬等進行了連續兩晚、1對1直播討論的「8位資深、新銳學者對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就怎樣認識百年變局,進行了解讀。金燦榮祝賀道,人大重陽出了不少好書,《百年變局》又是一本。他同時對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表示祝賀。
  • 「中國歷史文獻總庫·近代報紙資料庫」報紙簡介|北京《晨報》
    改名後的《晨報》,是以梁啓超等為首的進步黨的機關報,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晨報》具有兩大特色。特色之一,是該報每天以大量篇幅報導國內外政治新聞,特別較多地反映北京政府的政治活動和人事變遷,因而它為我們研究1920年代北京政府、北洋軍閥,提供許多系統史料和線索。特色之二,該報較多地傳播了新文化、新思想、新文學。
  • 百年瞬間丨「神舟」四號飛船成功返回
    《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百年瞬間丨「神舟」四號飛船成功返回02:04來自國際在線2003年1月5日18點28分,在環繞地球108圈後,「神舟」四號開始從南大西洋上空向著祖國大地返回,按照設計軌跡,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內蒙古中部草原。
  • 學術文獻翻譯工具推薦,如何快速翻譯大量文獻?
    大家通常是如何閱讀外文文獻的呢?少數英文水平好的朋友可以直接閱讀,但相信大部分人還是需要先翻譯成中文的。那麼,如何快速翻譯文獻呢?用什麼翻譯軟體比較好呢?首先要明確的是,學術性的文獻資料,都是非常嚴謹的,如果翻譯的時候出現偏差,就可能會導致作者的思想理論被曲解,從而影響對整篇文獻的理解。因此無論是自己翻譯外文文獻,還是藉助翻譯工具來翻譯,都要重視翻譯的準確度。想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快速翻譯外文文獻,就需要一個專業靠譜的翻譯工具。基於神經網絡智能翻譯技術研發的全文翻譯平臺——翻譯狗,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為何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光是近代史以來,世界就產生了很多強大的國家,統治世界多達幾百年,直到現在都是如此,尤其是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世界大國,到現在依舊是非常強大,美國更是全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縱觀世界範圍內,這些國家只是強大,而中國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為何這麼說呢?其實原因只有四個字。
  • 人民日報:從明清文獻看釣魚島的歸屬
    在明代文獻中,釣魚島又稱「釣魚臺」,而更多的是稱「釣魚嶼」。「嶼」 即小島,「島嶼」同義。從知識譜系來說,有關釣魚島等島嶼的明清文獻,是自古以來釣魚島就是中國固有領土的現存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歷史依據。從最早的關於釣魚島等島嶼的記載入手,循跡而下,可以凸顯自明代以來釣魚島就是中國固有領土的歷史事實,印證東海海上疆域形成的歷史軌跡。
  • 最新揭秘:從公開文獻看CIA針對中國怎樣收集情報
    圖源:環球網可想而知,針對中國的行動,無疑是CIA「重要的工作內容」。目前公開發表的文獻中,還沒有綜合全面審視中情局角色的,要想理清美國情報機構在中國所進行的秘密活動並把這些歷史片段拼接起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依然有一部分公開文獻,可以讓我們看看CIA在中國的秘密活動究竟是怎樣進行的?
  • 哆啦A夢流傳的四個最靠譜的結局,有兩個真實存在卻只能無奈放棄
    其實在網絡流傳這四個比較靠譜的大結局版本,今天給大家普及一下這四個靠譜結局。最黑暗的結局這一個結局是比較黑暗的結局,相傳是到最後大雄是一個腦癱兒童,當時日本政府出於人道主義讓腦癱兒童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所以給腦癱兒童注射一種藥劑,讓他們進入一種幻境中。而在幻境中大雄和哆啦A夢相遇相知,陪伴著他渡過了一個很美好的童年。
  • 文獻中心舉辦2018公眾科學日「科學之春」主題活動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作為立足全院、面向全國提供科技創新支撐的圖書情報機構積極參與了科學日活動,緊扣「科普」與「閱讀」使命,開展了10餘場以「科學之春」為主題的科學講座、科普書展、科技展覽、互動體驗等的公眾科學日活動,旨在引導廣大青少年、家長和社會公眾思考科學、閱讀經典。  「科學之春」主題活動分為「春之希望」、「春之暢想」、「正當春時」和「春之回望」四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