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通過什麼來測量時間?古代智慧的結晶

2020-12-22 小魏說

時間,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非常重要,時間清楚的表面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是有條不紊的,而恪守時間就是使人信任的前提,準時辦事,恪守時間,往往就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我們平時可以通過鐘錶,手機,電腦等方式知道時間。我們知道在古代,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皇帝規定什麼時間上朝,大臣就必須要按時上朝。那麼,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是通過什麼來計算時間的呢?

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先懂得計時國家,在商朝的後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將一天的時間進行劃分,當時出現將晝夜分為100等分的百刻計時制,之後一直使用百刻計時制,直到清朝才被廢除。

在後來時間的劃分變得更加精細,有了更加詳細的時間觀念,顧炎武的《日知錄》中就有寫:「自漢以下。曆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然其(指元凱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謂子時也,雞鳴者醜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北宋時期就已經將晝夜分為了十二個時段,「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同時也對應著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代就已經有著比較詳細的時間劃分,那麼在古代也自然有著很多種計時的工具,每一種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

日晷

日晷,就是日晷儀,是一種用來觀測太陽的影子來計時的儀器,也是我國古代比較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日晷通常由石盤和銅製的指針做成,指針垂直穿過圓盤的中心。在石盤的表面刻畫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著兩個時辰,太陽照射在日晷上,中間指針的影子就會投在石面上對應著時間,和現在的時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晷,日景也。」這裡的日景指的就是白天的影子。由於不同的季節,太陽的位置不同,所以要觀察日晷還需要了解不同時期太陽投影位置的不同。

圭表

圭表是一種簡單又重要的計時儀器,圭表和日晷一樣,也是通過利用太陽的投影來測量時間的。簡單的來說圭表就是用一根杆子立於地面,然後通過太陽照射產生的投影長度來測量時間,垂直利於地面的杆子就是「表」,而水平放置在地面上的有刻度測量長度的標尺就是「圭」。圭表是古時候人們通過房屋樹木的影子,而從這些影子上發現的規律,而發明出來的。但是圭表和日晷一樣都有著一個缺陷,那就是必須要依靠陽光才能測量時間,如果沒有太陽就無法測量,所以晚上的時間並無法記載,自然就需要其他的工具來測量了。

漏刻

漏刻,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並且不僅只有中國在使用,古埃及和古敗筆輪等文明古國也都有使用,漏刻可以說是歷史上最長,且應用最為廣泛的計時裝置了,最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可則是指將一天時間劃分為的時間單位,在使用漏刻時,首先將漏壺中插入一根刻有時刻的標杆,箭下用一隻箭舟相託,浮於水面。當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杆相應下沉或上升,然後通過壺口處箭上的刻度指示時刻。就是通過水流動的時間來計算一天的時間,只要水保持不變,每天就能較為精準的測量時間。而對於時間的精確程度就取決於水流的速度,所以古人會使用很多漏壺,來保持水流的均勻,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沙漏

沙漏和刻漏一樣,都是因為圭表和日晷會在陰天或者夜晚失去作用,所以才被發明出來的。而沙漏的原理和刻漏一樣,都是通過水和沙子的流動速度來計算時間的,因為在冬天刻漏中的水容易結冰,所以才發明沙漏,將水流改用流沙來驅動。在《明史·天文志》中記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宋濂所著《宋學士文集》中就記載了無論沙漏的結構。這種沙漏就已經徹底擺脫了天氣的輔助,獨立成為了一種機械性的鐘表。

歷史上還著很多測量時間的儀器,這些儀器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蘊含了古人的智慧。而我們現在生活所使用的一起科技,都是又這些智慧的結晶一步一步演變而來的。

相關焦點

  • 古代人對長壽的渴望更甚!
    特別是在古代,因為醫療條件不發達,人的普遍平均壽命更低。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不到40。所以在古代流傳至今的一句話「人到七十古來稀」。說明古代人認為人到七十生命也就到了盡頭了。足以看出古代人的壽命很低。古代帝王尋求長生就是因為古代人的壽命普遍比較低,所以導致許多人對長壽的渴望更甚。特別是古代的帝王,他們認為自己是天子,那就應該是與天同壽,長生不老。所以在電視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大臣上朝的時候都會說:吾皇萬歲萬萬歲。
  • 古代老百姓們發明的奇技淫巧,每一個都是智慧的結晶,我們缺一不可
    其實這個成語最初古代是個褒義詞,是指非常奇特巧妙的發明創作。不過後來它又成了貶義詞,因為大家都把心思放在這上面,有點不務正業。而由古代的普通大眾自己發明的奇技淫巧的東西也有很多,比如鍋,背簍,躺椅,扇子,筷子,牙刷,四方桌和七巧桌等等。
  • 明清家具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古代匠人智慧與審美的結晶
    中國古代家具已經超出了作為家具的使用範圍,更多的價值是在於它能夠展現當時古代社會的文化習俗,讓我們能更多地了解並傳承古代工匠的精神、智慧與審美。明清家具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是美學、結構學、文化的完美結合,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承載。
  • 古代沒有電,晚上的時間又非常漫長,天黑後女人們都幹些什麼
    文/行走天涯 古代沒有電,晚上的時間又非常漫長,天黑後女人們都幹些什麼 大約1821年,法拉第發明了第一臺的電動機,又相隔了十年左右,愛迪生發明了第一臺的發電機,至此之後人類開始步入了電氣時代。顯然在同一時間,清朝還相當的封閉落後。
  • 古代,為什麼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所以,時間對於人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人生就是短短的幾十年,需要好好把握這僅有的時光,不然,時間一去不復返,轉眼就是一輩子。在《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夜漏未盡一刻」。那麼,這裡的「一刻」是現在的十五分鐘嗎?在古代,為什麼會用「一刻鐘」來表示十五分鐘呢?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對於「一刻」的含義,肯定是有的,至於,為什麼要用「一刻」來表示,就需要從古代的計時工具說起。
  • 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那麼,古代究竟有沒有人曬鹽?海鹽在古代如何取得?咱們先弄明白古代人的鹽怎麼來的,然後再說一下古代人的製鹽法。Ⅰ:天然和人工在古代的時候,鹽有兩種方法獲得,一種是天然,一種是人工。所謂天然,就是天然產生的鹽,但這個在古代不叫鹽,叫「滷」,而人工做出來的鹽才叫「鹽」。所以,我國古代記載鹽字,用的是繁體字「鹽」。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這個字時是這樣說的:鹹也,從滷監聲。古者,宿沙初做煮海鹽。
  • 易經是中華古典智慧的結晶,在今天的社會價值是什麼?
    易經是中國傳統智慧的結晶,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瑰寶,其內容包羅萬象,涵蓋方方面面。幾千年來,許多人都用易經做預測佔卜,被稱為玄學。近代科學昌明,人們對易經產生懷疑也就不足為奇了。具體來說,在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易經究竟有什麼作用呢?第一,關於易經的預測功能。當你對易經的原理與精髓有所了解,那你對易經的預測價值將會有新的感悟。易經由八卦演化出六十四卦,六爻卦辭,天幹地支,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幾千年下來,被賦予了很多的信息。每時每刻,人們的狀態都在不斷變化。
  • 你有沒有想過,「智慧」也可以測量
    撰文/ 段錦雲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陳祉希 應用心理學學士運營/ 楊曉1、智慧是什麼?和這個差不多的還有Grossman方法,即參與者口頭敘述一個人際間的衝突,並對主試的提問作出回答(你認為下面會發生什麼呢?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你認為你應該怎麼做?),接著編碼器對其回答進行評分。 這種方法的缺點在於,關於編碼器能否準確地評估被試敘述的這個問題,會耗費研究者的大量時間。所以,儘管花費了大量時間與金錢,也無法保證其有效性。
  • 保密性無懈可擊,古代人的智慧結晶
    鍛刀人之村的保密性無懈可擊,前往的方式十分複雜,幾乎沒有人知道村子究竟在哪,實在是令人驚嘆的來自古代人的智慧!相逢即是緣分,喜歡柒月文章的小夥伴們幫柒月點個關注再走唄!感謝! 因為灶門炭治郎的刀在戰鬥中損壞,於是炭治郎出發前往鍛刀人之村。
  • 這座充滿歷史的城市,不僅有古人的智慧結晶,音樂噴泉更享譽全國
    由於我國歷史悠久,許多旅遊景點都有人文特色和歷史遺蹟,許多歷史古城深受遊客歡迎,我們在遊覽這些城市的過程中,不僅體驗不到這些城市的風土人情,在拉格中可以學到很多歷史故事,看著這些古代建築,聽到古典故事,我們對古代人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例如,下面要向大家介紹的這座城市充滿了歷史的變遷感,這就是古代的長安城
  • 你知道古代一炷香的時間是多長時間嗎,究竟是指多長時間
    古時人們通過日晷計時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有四刻鐘,這是官方的計時方法。但在民間,人們在生活中對時間的要求並不需要很精確,便產生了一些模糊的時間計量詞,比如彈指間、一炷香的功夫、一盞茶的時間……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若沒打更人後果好嚴重,老祖宗智慧真高
    古代人大晚上不老實在家待著睡覺,跑出來敲鑼打鼓、一頓瞎吆喝為的是哪般? 別以為聰明的古代人是沒事兒找事,其實打更的作用可不小! 打更的重要作用有兩個,首先第一個就是報時,又叫做報更。
  • 經國家地理測量,位於一個村莊上
    願以中國為中心,古人一直在探索,雖然精度有限,但今人精確探測,日夜不停,最終通過國家地理測量,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北流村找到了它的具體位置。在中國的中心,也就是中國的大地原點,位於中國的中心,也就是最中間的位置。「大地原點」是大地坐標系的基準點,是國家地理坐標的起算點,以其獨特博遠的開闊視野,集地理、科學、文化、國家等多方面的含義於一體。
  • 古人為了圖方便,在房中發明了一種「春凳」,老祖宗智慧無窮
    古人非常聰明,他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常常會發明創造出許多「稀罕玩意」,那時候許多東西的發明讓現在人看了都嘖嘖稱奇,他們發明的有些東西不僅精美別致,而且實用性非常的強,眾所周知,在古代沒有特別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而古人為了方便,在房中發明了一種物件,他們稱之為「春凳」,看後不禁感嘆,老祖宗真是智慧無窮。
  •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根據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規律,古代人學會了看「日影」算時間的方法。當太陽從東邊升起的時候,就是起床勞作的之時。從西邊落下就是臥榻休息之時。但由於這種計算時間的方法過於粗略,太陽升起、落下只是將一天,分成了白晝和黑夜兩大時間區域。要想通過「日影」了解具體時間根本不可行,所以人們為了能夠讓時間更趨於精確化。
  • 《落葉》:濃縮威爾·杜蘭特一生智慧結晶的一本書
    威爾·杜蘭特先生是美國當代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與胡適先生師出同門,都曾是杜威先生的學生,代表作有《哲學的故事》、《文明的故事》,《落葉》是他從1967年開始創作的一本小書,那時的杜蘭特已經八十多歲,他創作這本書的目的在於表達其對人類生命和命運等永恆話題的看法,這本書斷斷續續寫了十多年,一直寫到杜蘭特先生九十六歲去世才算完,可以說這部書是杜蘭特先生最後的思考,一生智慧的結晶
  • 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有什麼意思?當代社會已不再適用
    農村俗語是來自這裡的人們的智慧的結晶,儘管它們看起來簡單甚至不雅,但仍值得深思和推測。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有什麼意思?當代社會已不再適用什麼是「富不添丁」?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家庭的生活條件良好,就不要再要兒子了。
  • 我們如何轉換聖經的測量,來確定一腕尺是多少?
    在得到詳細的指示後,一個困惑的諾亞問上帝:一腕尺是什麼,上帝回答說他也不知道。可惜的是,他們今天無法從考古學家那裡得到如何計算腕尺的幫助。腕尺,手指,手掌,跨度,浴缸,荷馬,聖杯和西雅都是聖經中古老的測量方法。由於幾十年的考古發掘,學者們已經能夠根據當代的標準來確定這些測量的大致尺寸。例如,在創世紀6:14-15中,神告訴挪亞建造方舟要長300腕尺,高30腕尺,寬50腕尺。
  • 古代人沒紙,上廁所用什麼解決?
    在中國古代,紙最早出現於漢代,即使在漢代以後人們也比較愛惜紙,認為那是文化用品,紙出現之後很長時間也沒捨得用來上廁所。 我們再看國外,在古羅馬帝國時期人們上廁所是用什麼解決的呢?說出來我們肯定感到很奇葩。據說在古羅馬時期人們上廁所是用「海綿」來解決的,古羅馬人將海綿綁在棍子的一端,沾溼後用來擦屁股。擦完後,將棍子插入一個專門的水槽中浸泡。水槽中盛有高濃度鹽水,鹽水洗屁屁消毒殺菌,倒也有道理,可是這種方式我們現在聽起來是不是感覺很邋遢?
  • 古代人看到外星人?《搜神記》中記錄了一切,天空中出現不明物!
    進入現代社會後,大家親眼目睹宇宙的模樣,這時候大家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人類很有可能是宇宙中的唯一一種文明,外星文明只不過是人類幻想出來的生物罷了,其實這樣的說法比較片面,雖然我們沒有找到外星人,可是這並不能打消人類尋找外星文明的足跡,比如在我國古代書籍中,曾經記載了關於外星人來到地球的痕跡,這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