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2020-12-22 村裏白哥黑嫂

自古以來,鹽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質,人們對於鹽的需求從來沒有減少,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對鹽的控制力度一直都非常大。早在周朝時,就已經有了專門管鹽的官職。唐朝國力強盛的時候,對鹽實行不專賣也有收稅的方法,但安史之亂後,國力衰減,從唐肅宗乾元元年開始推行「榷鹽法」,也就是專賣專採,裡面規定:

偷賣鹽一石者死,一鬥以上杖背。

我們能看出已經非常嚴苛,但還有更嚴苛的,裡面還規定,就算是偷刮一鬥鹽鹼土,罪名都跟偷賣一鬥鹽一樣,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那有人就會好奇,海邊的人不能直接用海水曬鹽嗎?如果能,鹽也就沒有那麼金貴了。道理是這樣的,但是這個製鹽是需要工序的,也是需要技術的。

那麼,古代究竟有沒有人曬鹽?海鹽在古代如何取得?

咱們先弄明白古代人的鹽怎麼來的,然後再說一下古代人的製鹽法。

Ⅰ:天然和人工

在古代的時候,鹽有兩種方法獲得,一種是天然,一種是人工。

所謂天然,就是天然產生的鹽,但這個在古代不叫鹽,叫「滷」,而人工做出來的鹽才叫「鹽」。所以,我國古代記載鹽字,用的是繁體字「鹽」。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這個字時是這樣說的:

鹹也,從滷監聲。古者,宿沙初做煮海鹽。

我們看這裡交待了很多信息,不但說了鹽這個繁體字的來歷,而且還說了最開始煮鹽的一群人,他們是一個叫「宿沙」的部落,這群人住在海邊,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用海水煮鹽。

當然了,我們不能空口去說,也不能只憑一句去推斷,這個是有佐證的,比如在《世本》中也說到了宿沙氏煮海造鹽,裡面是這樣說的:

夙沙氏煮海為鹽。

我們看這裡寫成了「夙沙氏」,但這裡仍然有不清楚的地方,因為我們無法知道這個是個人名還是個部落名,而在《呂氏春秋》裡,呂不韋對這個做出過解釋:

夙沙氏子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部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先民煮海為鹽的歷史非常久遠,而當時有天然和人工兩種,天生的叫滷,人工的叫鹽。

清代經學家段玉裁在注《說文解字》時作出過解釋,他對鹽這個字是這樣說的:

滷也,天生曰滷,人生曰鹽。

那有人還會疑惑,古代人是怎麼煮海為鹽的呢?這也是我們下面要說的。

Ⅱ:古人如何煮鹽

跟我們現代人不同,古代人對於煮鹽這種事可不直接說成是煮,它們叫「熬」,對於煮海這種事,他們有個更加形象的稱呼叫「熬波」。元朝的時候,有個叫「陳椿」的人曾經就煮海為鹽寫過一本書,叫《熬波曲》,裡面記載的數種古人煮海為鹽的方法。

但可惜的是,這本書早已經失傳,或者是佚失,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版本其實是明朝黑衣宰相「姚廣孝」重新編錄的。

另外,跟我們想像中不同,很多人覺得,既然是煮海為鹽,那肯定是直接燒海水,也就是說,直接熬這個海水,最後得到了晶體,或者是殘渣應該就是鹽了。

這有些想當然了,當然不是這麼簡單的,也不是這樣的一個熬法。古代人煮海鹽,首先得「種鹽」。可能有人看到這個詞會發懵,什麼叫種鹽?鹽能種嗎?

其實這個不是這麼理解的,所謂種鹽,就是引鹽,先把海水中的含鹽的水份給引出來,這就叫種鹽。方法其實不難,但特別繁複。

首先得前天晚上把一些鬆散的東西鋪在海邊,可以是稻穀杆,也可以是茅草。等夜裡霧氣升騰,這些鬆散東西上會附上一層白色的鹽霧,然後把這些帶著鹽霧的東西收集起來回去煎熬,這樣才能得出來海鹽,所謂海鹽,在古代並不是直接煮海水,那樣得不到鹽。

當然了,我們這也不是胡亂說的,明朝人宋應星根據元朝人陳椿的《熬波圖》,在《天工開物》中記載了得海鹽的方法:

無雨日廣布稻,麥稿灰及蘆矛灰寸許於地上,壓使平勻。明朝露氣升騰,則其下鹽茅勃發,日中晴霽,灰、鹽一併掃起淋煎。

這個記載在《天工開物·作鹹第三·海鹽》篇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

Ⅲ: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先民煮海作鹽的歷史由來非常早,但工藝卻並不那麼普通,這當然是古代人的智慧和經驗結晶,是多少代人總結出來的。

就製鹽來說,到漢朝時,製鹽工藝其實已經非常成熟,人們吃的鹽也不僅僅限於海鹽了,當時已經出現了鹽井。到了魏晉時期已經出現了精製鹽,鹽的顆粒非常細,這些都已經屬於精加工了,關於那時候的精製鹽,記載在北魏末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卷八·常滿鹽花鹽第六十九》篇中,我們這裡不再贅述。

相關焦點

  • 古代窮人吃鹽有多難?他們買不起鹽又該吃什麼?
    圖片:製鹽劇照一、鹽在古代的重要性如今的鹽是生活中十分不起眼的調料,它的價錢格外便宜,不過人人都離不了它,如果人的身體長期沒有攝入食鹽,就會變得浮腫,甚至出現頭暈眼花的狀況。可如果用鹽將其醃成鹽菜、鹹魚或者火腿,就可以保存幾個月甚至幾年,古代的老百姓常常用穀物糧食去換鹽,再用鹽來醃製食品。不僅如此,商人也可以通過鹽來保鮮,實現遠距離的運輸,這個相當於現代的冷凍食品物流,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社會,農民大都可以通過耕種來實現自給自足,然而,鹽卻無法由自己供給,只能依靠商人供應。
  • 鹽在古代是非常金貴的,窮困老百姓要吃鹽,他們有什麼辦法?
    引言現如今說起飲食,人們都知道要吃得清淡一點,如果吃得太油膩,高血壓、就離你更近了一步,如果吃得太鹹,心臟病也會離你越來越近。總的來說,就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現在老百姓是不缺鹽,古代可就不一樣了,鹽非常珍貴,窮苦百姓要吃鹽很困難。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如果吃鹽有什麼辦法呢?
  • 探秘鹽場,現代製鹽工藝不像想像那麼簡單,脫水機器提高曬鹽效率
    作者 海軍山 文/圖每天,大家都離不開鹽巴,也知道鹽是從海水中來,但具體到製鹽的細節與工藝,相信許多人就說不上來了。而且,古今曬鹽的工藝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古代,鹽業都是實行國家專控生產的。而且能夠把持鹽業產銷的鹽商都是權貴。然而從事現代製鹽業已經遠沒有古代那樣的「風光」了。這中間的最大原因,是製鹽生產工藝與流程效率大大提高,鹽產量大增,鹽已經成為最普通的商品,並不像古代那麼稀罕了。
  • 鹽在古代只有貴族才吃得起,那貧民吃啥?說出來你可能不會信!
    鹽在古代只有貴族才吃得起,那貧民吃啥?說出來你可能不會信!說起鹽,在我們現代生活中,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調味品。現在大家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食鹽。食鹽不僅能夠為食物增加味道,還能給我們的身體帶來能量。大家都知道,人在運動的時候會流下大量的汗,而這些汗需要用食鹽去補充。所以,只有吃了食鹽人才會有力氣。但是,在古代那個體力勞動非常高的年代,想吃到食鹽,卻是很困難的一件事。雖說中國是食鹽的發源地,但是食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只有貴族才能享受得到。那麼,窮人又該吃啥呢?首先,我們來看看食鹽的發展歷史吧!
  • 古代的鹽為何一直是由國家專營專賣的?
    同時,食鹽也關係到所有人的健康。古代朝廷害怕影響到人口質量,所以更應該實行專賣。從古到今無論何時,鹽都是人們生活的必備品之一,是人人都用,人人都離不開的東西,所以食鹽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鹽這個東西很便宜,沒辦法把鹽弄得跟奢侈品一樣去買買。古代的食物都可以自己種植,有百姓農民自己耕種,但是這個食鹽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
  • 現代的鹽隨處可見,可是古代的鹽究竟有多貴:一包竟然鹽一千塊!
    對此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說吃完了這麼多的鹽,不知道有沒有把自己那個缺營養的腦袋給補回來沒有。其實這事在如今看來真是一個笑談,也通過這一件事讓大家知道了什麼叫做智商稅。 這點大家可不要以為小編張口就來,這在歷史上可是實實在在的,因為你是不知道古代的食鹽有多貴。 鹽,是我們人類身體發育不能缺少的礦物質,食用它可以均衡我們身體內水分的分布,促進胃酸消化液的分泌,維持體內酸鹼度的平衡。而在古代,除了糧最為重要之外,接下來就是鹽了,之後便是鐵,布,畜。這裡可見食鹽的地位。
  • 鹽作為調料品,它還是醬汁和沙拉的詞源,關於鹽的這3點你或不知
    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調料品,同時也是我們機體維持生命活力不可或缺的,很簡單的一點食品中沒有鹽,你就會覺得食而無味,任何美味佳餚離開了食鹽這樣一種調味料你都會覺得索然無味,當然甜品除外,其實實際上很多甜品裡面也是放有食鹽的;再比如生活中,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如果你一段時間長期不攝取食鹽的話
  • 為何關於「鹽」的爭奪堪稱古代「石油戰爭」?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戰略物資,其地位堪比今天的「石油」,那就是鹽。為了爭奪鹽的控制權,歷朝歷代大大小小打了無數次仗,成千上萬的人因此喪命,有的還因此亡國。食鹽官賣人必須吃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且,與其他生活必需品不同的是,鹽只能買,一般老百姓自己產不了。
  • 養魚人必讀:魚缸用鹽到底有什麼作用,我們日常該如何合理用鹽?
    並且只要說到鹽的作用,大多數人腦海中想到的第一點絕對是「殺菌」,並且大多數人在魚缸使用鹽也要的結果也就是滅菌。所以很多魚友就會在每次換水之後都會在魚缸下鹽,至於有沒有這個必要想必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考慮過的事情! 而導致很多魚友會在魚缸長期使用鹽的原因,據我所知大部分其實都是來自水族店的宣傳,但養魚人要告訴大家的是在對於觀賞魚來說鹽的主要作用真的不是用來殺菌!
  • 為什麼古人食用的鹽這麼貴?這鹽到底有何不同?私自販賣居然還是...
    因為古時候的鹽是特殊物資,由國家壟斷與掌控,加上地理位置的影響,運輸費用也是很高的,我們都知道,鹽是通過海水蒸發而來的,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依靠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來製作鹽,所以製作鹽的成本就高了,自然而然販賣出去的鹽定價也高了,還有一個是古代的鹽稅非常高,由鹽官負責徵收鹽稅 ,跟現在的菸草稅一樣,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徵收,各環節都要繳納稅,正因為鹽的生產成本高昂,所以其鹽稅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吃得消的
  • 以前做菜放一勺鹽,現在放三四勺還是不鹹,是鹽的質量不行嗎?
    有朋友說:以前做菜只需放一勺鹽就可以了,而現在放三四勺還是不鹹,是鹽質量有問題吧。我也覺得現在的鹽不如小時候吃的鹹,而且不同的品牌,鹹度也會略有不同。曾經我也想過是不是鹽的質量不行,才造成這樣的問題呢?
  • 為什麼有的鹽只要2元一包,而有的鹽價格是普通鹽的200倍?
    鹽從哪裡來? 我國製鹽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當時的古人已經學會用海水煎煮海鹽。 羅馬士兵在上古時期會被加鹽,這裡的加鹽是「加工資」一詞語的最早來源。鹽在古代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資源,很多國家為了爭奪「鹽權」而開戰。 其實鹽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比如像石頭、湖泊、海洋、鹽井都能開採出鹽。 歷史上的自貢以盛產井鹽而聞名全國,自貢井鹽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
  • 把鹽放進屋子的角落,看看會發生什麼
    減少食物的最佳方法是跳過預製食品,盒裝食品或袋裝食品,並嘗試用新鮮的肉類,穀物和農產品自己做飯。3、鹽可能會提高智商認為像鹽一樣普遍的東西也許可以使世界變得更聰明,這是一個荒謬的說法,但是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這是完全可能的。 原因是碘。根據健康熱線的報導,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處於碘缺乏的邊緣。這意味著什麼?
  • 講述文史故事 弘揚「賢美文化」 奉賢的奉「鹽」時代
    這個縣名的由來,其實就是一個「鹽」字!海濱廣斥,鹽田相望,所以命名為海鹽。傳統古籍認為,最早開啟用海水煮鹽的人是宿沙氏,史稱「宿沙作煮鹽」。現代一般認為,宿沙氏其人,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用海水煮鹽,應該是生活在海邊的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出來的。也許宿沙氏將煮鹽的方法提升推廣,後人也就將採制海鹽的發明權歸到了他的頭上。奉賢陽光充足,是曬鹽的理想場所。
  • 從「漁鹽之利」到「農林牧漁商」,古代海島開發體系是怎樣建立的
    那麼,在我國古代,海島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據何種地位?古人又是怎樣選擇開發建設海島的呢?假如穿越回古代,給你一座海島,你會是一個合格的「島主」嗎?古代對海洋的認識海洋是海島的物質載體,是認識海島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討論海島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古人對海洋的認識。
  • 用鹽洗頭髮有什麼好處
    鹽除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以外,我們還可以用它來洗臉、泡腳、洗頭、沐浴都會有不同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難免一些灰塵沾到頭髮上,從而會引起真菌的產生。所以,洗頭的時候在溫水中放入適量的鹽是可以幫助到頭髮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也可以使得頭髮更加的乾淨健康。
  • 日本人眼中的鹽:不僅能做調料,還能「闢邪開運」
    在許多國人看來,鹽只是生活中普通的調味品,雖然是必不可少之物,但是並沒有太多的代表性意義。只不過,在一海之隔的日本,鹽這個東西,似乎有著其他的意義。鹽可以說是日本文化中的一部分,有日本人在玄關放鹽,在相撲時,日本人也會先撒鹽。這些事情在日本人眼中,屬於「慣例」,早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外國人眼中看來,似乎有些難以理解,為何日本人對鹽如此「尊重」?
  • 慢讀|那些以「鹽」命名的海南村莊,你知道它們的故事嗎?
    比如以海口的鹽灶村為例,至少「鹽灶」二字就可以透露出幾層歷史信息:一是鹽字代表這裡一定在古時非常靠近海邊,有海才會有鹽;二是灶字代表這裡的人們是以煮鹽的方式作為謀生工具,且個體較多、規模較小,否則就不會用「灶」字,而會採用鹽田等命名;第三,從語言學和地名命名的角度分析,更可以得知鹽灶村早期的居民是來自閩南地區,「鹽灶」的發音是閩方言「仰姆造」(口語音譯)的音化詞彙。
  • 曬海為鹽 非遺傳承丨跟著老鹽工探訪威海南海新區曬鹽工藝
    高島鹽場的生產副總經理於培森是一位有著30多年製鹽經驗的「老鹽工」,對於曬鹽這件事,每一步他都瞭然於胸。於培森解釋說,古法曬鹽也就是日曬法製鹽,是一種主要依靠日照和風力自然蒸發、結晶的製鹽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鹽田由於蒸發不同造成濃度不一,才形成一塊塊豐富的色彩。於培森介紹,日曬法共有納潮、制滷、結晶和收鹽集坨四大工序。
  • 藍貝|你們要做天下的鹽,你們要做世上的光
    所以,今天興致所至,想說說這家家戶戶都離不了的鹽,除了能吃能用之外,還有什麼特殊的涵義。鹽是戰略物資。因為鹽是必需品,做菜一日無鹽,人就會沒有力氣。所以,統治者可以通過控制鹽來控制人,一如日本封建時代的藩主通過控制米麥來控制武士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