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鹽為何一直是由國家專營專賣的?

2020-12-25 妖火歷史觀

首先,食鹽關乎到國家的稅收,所以要實行專賣。同時,食鹽也關係到所有人的健康。古代朝廷害怕影響到人口質量,所以更應該實行專賣。

從古到今無論何時,鹽都是人們生活的必備品之一,是人人都用,人人都離不開的東西,所以食鹽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鹽這個東西很便宜,沒辦法把鹽弄得跟奢侈品一樣去買買。

古代的食物都可以自己種植,有百姓農民自己耕種,但是這個食鹽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食鹽的產出方式並不像糧食蔬菜那樣簡單,有人有地有水就可以生產。

古代有兩種東西是重要物資,一個就是食鹽,另一個就是鐵。人民群眾不可一餐無鹽。而在春秋時代以前,人們的農具武器,也不能不用鐵來打造。所以在我國古代,這兩種東西都是有國家來嚴格控制的,都是要實行專賣的,這樣一來不單單能增加國家的收入,還是有效的維持社會的穩定,就跟我國不可買賣槍枝是一個道理。

「食鹽財政」是早在我國春秋中期就開始實行了,是由齊國的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率先在齊國對食鹽實行了國家專賣,鐵也是一樣。對此司馬遷曾評價道:「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

後來到漢元狩三年明,漢武帝也正式實行了鹽鐵專營專賣的政策。開始由政府招募百姓來製作,運輸,銷售食鹽。

唐朝時期的鹽收入利潤,更是達到了國家總收入的二分之一,少的時候也能達到五分之二之多。宋朝時期的國民富饒更是食鹽的貢獻首當其衝,慶曆年間的鹽高達715萬貫。元朝時期的鹽最多的時候是766萬餘錠,財政支出基本靠鹽。

因為食鹽的利潤巨大,所以各個朝代歷來都是國家來對鹽實行專營專賣實時控制的。基層百姓也有吃不起鹽的時候,也就出現了販賣私鹽的誕生,但是販賣私鹽是國家明令禁止的違法行為,是絕對的犯罪。不過,還是有不少人為了錢財,願意以身試險的。

相關焦點

  • 為何關於「鹽」的爭奪堪稱古代「石油戰爭」?
    在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鹽的地位都很高,某種程度上相當於黃金了。古羅馬、印度等國都曾實施過鹽業專賣。古羅馬帝國還曾用一部分鹽來作為軍餉,稱作「薪水錢」。今天英語中的「薪水」一詞就來源於此,英語中薪水—— salary 也是從食鹽的 salt 演化而來。古希臘人、古羅馬人經常用鹽來購買奴隸。如果奴隸主認為某個奴隸勞動不行,就說:「他不值那麼多鹽。」
  • 中國古代的官鹽和私鹽
    中國歷史上主張由國家控制鹽、鐵及山林澤等自然資源的經濟思想和政策】而已。 古代民眾生活所必需同時又難獲取的兩種商品,一樣是鐵,另一樣是鹽。此前鹽鐵都由民間開發,官府徵稅。徵稅成本高且稅痛感強烈,容易引起反抗。 管仲主張官府將鹽鐵攬為己有,壟斷售賣,以此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
  • 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自古以來,鹽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質,人們對於鹽的需求從來沒有減少,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對鹽的控制力度一直都非常大。早在周朝時,就已經有了專門管鹽的官職。唐朝國力強盛的時候,對鹽實行不專賣也有收稅的方法,但安史之亂後,國力衰減,從唐肅宗乾元元年開始推行「榷鹽法」,也就是專賣專採,裡面規定:偷賣鹽一石者死,一鬥以上杖背。我們能看出已經非常嚴苛,但還有更嚴苛的,裡面還規定,就算是偷刮一鬥鹽鹼土,罪名都跟偷賣一鬥鹽一樣,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 古代窮人吃鹽有多難?他們買不起鹽又該吃什麼?
    在古代,鹽的存在感遠比現在來得要高,它甚至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和富強。古代的鹽相當於現代的冰箱,鹽可以用來保存肉類、菜類和魚類,這些食物不像穀物一樣容易儲存,它們沒放幾天就會腐爛。可如果用鹽將其醃成鹽菜、鹹魚或者火腿,就可以保存幾個月甚至幾年,古代的老百姓常常用穀物糧食去換鹽,再用鹽來醃製食品。不僅如此,商人也可以通過鹽來保鮮,實現遠距離的運輸,這個相當於現代的冷凍食品物流,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社會,農民大都可以通過耕種來實現自給自足,然而,鹽卻無法由自己供給,只能依靠商人供應。
  • 鹽在古代是非常金貴的,窮困老百姓要吃鹽,他們有什麼辦法?
    現在老百姓是不缺鹽,古代可就不一樣了,鹽非常珍貴,窮苦百姓要吃鹽很困難。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如果吃鹽有什麼辦法呢?在古代,如果你掌握提煉鹽的技術,那麼你肯定是富有的。當初齊桓公為何能帶著國家走向富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掌握了提取鹽的技術。
  • 小營同學:高「鹽」值的危害,變醜只是冰山一角
    有研究證明,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的古人就已經學會了用海水煮鹽。從漢武帝開始設立了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自生產經營(所以穿越到古代的現代人遇到的第一個現實問題可能就是「飯不夠鹹」)。2016年我國最終廢除了鹽業專營的有關規定。食鹽的生理作用食鹽所含的鈉離子和氯離子在人體內發揮著重要的生理作用。
  • 從「漁鹽之利」到「農林牧漁商」,古代海島開發體系是怎樣建立的
    那麼,在我國古代,海島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據何種地位?古人又是怎樣選擇開發建設海島的呢?假如穿越回古代,給你一座海島,你會是一個合格的「島主」嗎?古代對海洋的認識海洋是海島的物質載體,是認識海島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討論海島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古人對海洋的認識。
  • 現代的鹽隨處可見,可是古代的鹽究竟有多貴:一包竟然鹽一千塊!
    這點大家可不要以為小編張口就來,這在歷史上可是實實在在的,因為你是不知道古代的食鹽有多貴。 鹽,是我們人類身體發育不能缺少的礦物質,食用它可以均衡我們身體內水分的分布,促進胃酸消化液的分泌,維持體內酸鹼度的平衡。而在古代,除了糧最為重要之外,接下來就是鹽了,之後便是鐵,布,畜。這裡可見食鹽的地位。
  • 中國鹽行業8月份十大新聞
    【註:按事件發生時間先後為序】 01 重慶市經信委:開展食鹽專營集中執法行動 8月7日,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關於開展2020年度食鹽專營集中執法行動通知。
  • 唐代五口之家,每月用鹽13斤
    而間接稅的提高不可避免,在古代社會的間接稅中,榷鹽一直是主要內容,榷鹽(鹽稅)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舊有賦稅體系存在的問題,唐代首倡榷鹽法的是平原太守顏真卿 1、緩解財政危機 所謂榷鹽,就是對食鹽進行專賣,食鹽的供求彈性較小,國家實施榷鹽
  • 探秘山東產鹽基地 海鹽年產量佔中國市場七成以上
    5000多年前,鹽宗夙沙氏「煮海為鹽」,開華夏製鹽之先河;齊國宰相管仲「官山海」,創食鹽專營專賣制度延續至今。如今,山東原鹽產能在中國同行業中佔據「三分天下」,海鹽年產量更是超過全國海鹽年產量七成。  在菜央子鹽場的製鹽三工區內,整齊的灘田以大方格狀排列,向四面八方綿延。灘田池中是取自地下90多米處的沉積海水,被稱為「滷水」。當地鹽農在對蒸發池底部的鹽晶體進行「活茬」,讓鹽更好更快析出。有序堆放的球狀鹽晶體「垛」在池旁的存放點。俯瞰灘田,池內滷水因水分自然蒸發後的不同含滷濃度,呈現各種色彩,宛若一張巨大「調色板」。
  • 古代很普通的銅車軸飾 為何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文物故事會#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古代馬車上的一個飾件車馬器是指用於中國古代車馬上的青銅配件。它的出現,是同中國車馬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相關聯的。固原博物館館藏了這件銅車軸飾,就是馬車上的一個重要飾件。同樣是1981年,出土於寧夏固原縣中河鄉孫家莊,西周成、康王時期的墓葬當中,為國家一級文物。
  • 中國菸草公司年上稅超萬億,為何排不進世界五百強?
    說起咱們國家最賺錢的公司,莫過於中國菸草了,一年上繳稅收就超過萬億,超過中國任何一家公司。但有趣的是,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卻沒有這個公司。這是為何呢?中國菸草公司成立1982年1月,主要職責就是根據國家法律和國務院有關法規,制定方針,按照國家的計劃對所屬的企業進行生產,供應銷售,進出口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實行統一集中管理。所以中國菸草公司還有一個挺響亮的名稱,那就是中國菸草專賣局。也就是常說的一套機構、兩塊牌子,對菸草行業實行專賣專營。
  • 為什麼古人食用的鹽這麼貴?這鹽到底有何不同?私自販賣居然還是...
    鹽為何這麼昂貴?因為古時候的鹽是特殊物資,由國家壟斷與掌控,加上地理位置的影響,運輸費用也是很高的,我們都知道,鹽是通過海水蒸發而來的,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依靠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來製作鹽,所以製作鹽的成本就高了,自然而然販賣出去的鹽定價也高了,還有一個是古代的鹽稅非常高,由鹽官負責徵收鹽稅 ,跟現在的菸草稅一樣,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徵收,各環節都要繳納稅,正因為鹽的生產成本高昂,所以其鹽稅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吃得消的
  • 古代商人的地位是否一直很低?通過唐朝的榷鹽商一探究竟
    文丨張濤歷觀(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在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皆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受到朝廷政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士農工商」,可見商人的地位有多卑微,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古代商人的地位是不是一直非常低
  • 中國古代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究竟如何?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農業曾是一個國家經濟是否強大的標誌。在中國古代,以自然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讓我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一直屬於前列。據數據統計,北宋時期,中國的GDP達到了全球的60%。馬哲裡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研究中國古代的經濟對理解中國古代的全局是必不可少的。那麼中國古代經濟一路走來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簡單研究一番。
  • 麗江幼兒園課桌椅專賣
    麗江幼兒園課桌椅專賣國內貿易(不含專營、專賣、專控商品);經營進出口業務(法律、行政法規、決定禁止的項目除外,限制的項目須取得許可後方可經營)。初級農產品批發、銷售;服裝、紡織品、針織品、日用百貨批發、銷售; 文化用品、體育用品批發、銷售;建材批發、銷售;機械設備、金產品、電子產品批發、銷售;首飾、工藝品批發、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