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一院一情懷,
小小的庭院,
也是一個小小的世界。
每個美麗庭院,
都離不開主人的細心打理,
種的不只是花草,
是一種生活。
西塘河是海曙區最大、最長的塘河,流經城西多地,水陸交通十分方便。
走進西塘河邊的高橋村,沿著河向西走,就可以看見橫跨在西塘河與大西壩河匯合處的「甬上十佳名橋」之一的高橋。
高橋村因此橋得名,這裡自古是杭紹水路來甬必經之路,獨特的地理位置給老街帶來了經濟繁榮。
伴隨著交通的發達,水路運輸已廢棄,高橋老街淡出了經濟舞臺,通過近些年環境衛生的整治和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高橋老街的環境和人文氣息日益提升。
今年,高橋鎮婦聯將高橋老街作為美麗庭院創建點,以「時光 鄉愁」為主題,將美麗庭院分為「舊時光 老高橋」、「謀發展 新氣象」、「好家風 美名揚」、「憶往昔 看今朝」、「閒庭院 得寬餘」為五個版塊,通過設置情景牆繪、籬笆格擋、航管站設計、節點打造等形式,從古高橋繁榮的老街遺蹟走到新時代下的新氣象,從家風家訓新時尚的廣場來到歷史變遷的時光通道去尋找兒時的回憶。
今天,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美麗的庭院——
翁文如的家在高橋老街,座落在古高橋邊,西塘河從他家門前過。種花養草是他們兩夫妻的共同愛好,自開展「整潔庭院內外,共建美麗家園」以來,一直積極配合村委會工作。雖然沒有庭院,但在河邊的臺階上養滿了花草,一年四季總是花開不敗、芳香四溢,給年邁的古高橋帶了絲絲生命活力。
打造前。
打造後。
陳桂娣的家是之前的航管站,船隻維修的地方,交通越來越便利的今天,水路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她家三面環河,風景獨特,結合這一特點,美化了西面牆面和修船處。走進她家,各類物品設施整齊有序,通過她的精心設計細心勞作,她家的院內感覺不到一絲的凌亂,反而顯得乾淨整潔、生機勃勃,平臺上種滿花花草草,些許小青菜增添了不少田園氣息。
打造前。
打造後。
徐信敖的家西面靠著原航管站,庭院不大,有一個小小的棚用來下雨時晾曬衣服,他將它打造成一個茅草棚,在周邊都是現代建築中特別顯眼。小矮牆既是與鄰居的分界又是他的小花園,矮牆上放滿花箱種著花草,他家居室小而精緻,家居簡單得體,色彩和諧,擺放有序,給家人營造了舒適的生活空間。
打造前。
打造後。
一進毛海東家的院子,映入眼帘的就是兩棵結滿了果子的棗子樹,再就是精心打造過的花壇,花壇裡種滿了許多花花草草,因為一家人都非常喜愛種養植物,所以在庭院內滿是花卉,一家人用心關愛的庭院內的花草,堅持對其進行定期修剪,使得整個庭院生機盎然。
打造前。
打造後。
陳定國家座落在家風家訓廣場裡,一進入廣場就能看到他家獨特的庭院,門前種滿了花草,二樓的陽臺打造得更像是個小花園,陽臺上栽植了觀賞性強的花卉苗木,室內擺放著吊蘭、綠蘿、君子立等能夠淨化空氣的植物。文竹抽出細細的嫩綠枝葉,吊蘭枝繁葉茂,盛開的菊花嬌豔欲滴,處處給人清新雅致之感。
打造前。
打造後。
一進入楊光良家,印入眼帘的是生機盎然的葡萄藤,雖然他家的庭院是封閉式的,但植物的生命力是強悍的,從屋外尋了個空隙鑽進了屋內。夏末果實成熟時,一串串的葡萄搭在藤架上,或從架子的縫隙裡探頭探腦地鑽出來吊在藤架上,很是誘人,看著葡萄一顆顆地變紅變紫心裡滿是喜悅。
楊光良家庭家風好、鄰裡團結,特別擅長種樹養花,進門的正面種著許多花花草草,錯落有致,一派綠色祥和的氣氛,景象十分美觀。
他家正對面是他的廠房,他不放過每一塊可利用的地方,在廠房門口打造了一個別致的花壇,彩繪水缸、美化酒罈,又從山裡尋來幾塊造型奇異的石頭打造成一座小假山。這些都體現了他家對生活的熱愛,院落的花草營造出了居住環境的美好。
打造前。
打造後。
如果說,
美麗鄉村是一篇濃墨重彩的華美樂章,
那麼美麗庭院則是靈躍跳動的溫馨。
音符整潔、美觀、生機、和諧的韻美,
掩映著歲月如此靜好。
編輯:沈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