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狂飆運動(Sturm und Drang)」掀起了「浪漫主義」大潮,這種新潮流和新風格首先普遍流行於歐洲文學中。
在這場運動中,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突破循規蹈矩的古典形式,用個性化的語言,不拘一格地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感受。
音樂上的浪漫主義運動稍晚於文學上的浪漫主義運動,大約從19世紀20年代起貫穿整個19世紀並延續到20世紀初。
浪漫主義音樂與發生在文學、詩歌領域的浪漫主義思潮有著密切的關係,浪漫主義藝術的風格特點為音樂創作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環境。
隨著西方音樂史上浪漫主義的形成,鋼琴音樂也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從貝多芬的後期開始,鋼琴作品出現了極為多樣化的風格,其創作已不同於古典樂派時期那種嚴格的、有限制的、程式化的寫法。
浪漫主義音樂強調音樂自由奔放,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感情勝於理智,強調個人主觀感受,表現個人的主觀感情。
在某種程度上輕視曲式、結構的規則,常採用有特色的短小曲式,取代了奏鳴曲式的主體地位,形式上無拘無束,常用抒情和描寫的手法,強烈地表現出個性和民族性。
鋼琴作曲家們把注意力從追求形式結構的完美轉向更加注重感情的表達,他們繼承了貝多芬那種發展音樂動機的創作手法,更加注重戲劇性對比色彩的運用,開創出浪漫主義音樂的新時代。
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特點概述
一、「浪漫主義」的含義
「浪漫」一詞音譯於「romance」,此詞原指流行於歐洲中世紀的英雄史詩的騎士傳奇。
19世紀初,歐洲文學普遍形成了一種新的潮流、新的風格,這就是所謂的「浪漫主義」。
曾經出現過許多關於浪漫主義的定義,大哲學家盧梭的名言精闢地表達出浪漫主義的完整觀念:「我不同於我所見過的任何人,即使不更好,但至少我是不同的。」
法國作家艾麗斯·加博為其下的定義是:反對一切保守勢力;將藝術家本人假定為英雄;愛情至上,伴隨各種各樣的情緒、情景的描繪;誇張的感情、傷感或過度的熱情與敏感;想像佔據主導地位,並以此左右讀者、聽眾與觀眾,使之感動。
浪漫主義藝術突破循規蹈矩的古典形式,用個性化的語言,不拘一格地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感受。
二、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特點分析
浪漫主義鋼琴作品強調主觀性的情感表述和自傳性的心理描述,並且以抒情性為主要表現形式。
浪漫主義作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傾心於標題性的鋼琴音樂創作,作曲家為了與標題性內容相符合,他們在鋼琴作品的體裁形式上都進行了大膽創新。
突破了傳統的音樂創作模式,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鋼琴音樂體裁,例如:即興曲、音樂瞬問、練習曲、圓舞曲、敘事曲、狂想曲等單樂章的鋼琴作品,還有以若干小品組成的鋼琴套曲,即便是傳統的奏鳴曲也被賦予了浪漫氣質和個性化處理。
同時,音樂家們的創作手法大大豐富,旋律的抒情性、伸縮性,和聲的色彩性,音樂中明顯的強弱力度的變化與對比,節奏更趨豐富和有彈性,民歌因素的明顯增加等,都構成了這個時期音樂的鮮明特徵。
(一)強調個人的抒情性
浪漫主義鋼琴作品具有許多與同時期其他器樂及聲樂的共同特點。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強調個人的抒情性,偏重幻想和誇張的手法。
由於理想與現實之間充滿矛盾,浪漫主義鋼琴家表現得最多的,是對夢寐以求而又難以實現的事物的渴望。
夢幻般的詩意和火熱的激情是這一時期鋼琴作品中常見的內容。
浪漫主義音樂是對人世間喜怒哀樂一切情感的最直接的披露。
貝多芬的音樂固然包羅了不亞於浪漫主義情緒的如火如荼的激情,但是他能夠竭盡全力用一種現實的音樂語彙將其表露無遺。
浪漫主義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卻往往留給人們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正是區別於古典主義音樂的一大特點。
浪漫主義音樂家總是將內心的情感寄托在那種說不清、道不盡的,現實世界所不可企及的幻境之中。
(二)重視音樂與文學、繪畫、戲劇等姊妹藝術的結合
在鋼琴作品中也出現了許多標題性的樂曲以及與文學有關的敘事曲、十四行詩、無詞歌、小品套曲等。
在鋼琴曲的體裁中,古典奏鳴曲不再具有絕對的優勢。
各類不拘一格、各行其是的鋼琴體裁,如特性小曲、夜曲、間奏曲、幻想曲、即興曲、狂想曲、隨想曲、圓舞曲、波羅乃茲、瑪祖卡等被競相推出,用以更自由也更具體地表現特定的情緒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