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和音樂專業的學生、老師了解到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代表人物,今天正步音樂特地為各位準備了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分析和作品分析,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舒伯特藝術歌曲之王、孟德爾頌、舒曼、蕭邦、李斯特和勃拉姆斯等。
在這篇文章中正步音樂將主要對鋼琴詩人蕭邦的創作特點和代表作品進行重點分析,主要包括旋律特點、和聲特點、民族精神等。
蕭邦
蕭邦(Frederic Chopin,1810-1849),全名弗雷德列克·蕭邦,是波蘭傑出的作曲家、鋼琴家,被後人譽為「鋼琴詩人」、「民族主義戰士」。
1.創作特點
蕭邦鋼琴音樂的創作特點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著重分析,主要包括旋律特點、和聲特點以及民族精神。
(1)旋律特點
可以說蕭邦創作鋼琴音樂作品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在於他的旋律。他在創作過程中多採用民間音樂為基調,旋律來自舞曲或歌曲,其中受舞曲影響產生旋律而進行創作的樂曲形式有:瑪祖卡、波蘭舞曲、圓舞曲以及一部分練習曲;受歌曲影響產生旋律而進行創作的音樂則主要出現在慢的樂曲(或樂章)之中。
上述我們所說的這種旋律聲樂化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較多見,常用有規律的八小節為一句的模式,並且常用反覆的手段加強原始的主題,導向後面刺激的、激動人心的高潮。另一個構成蕭邦旋律的重要因素是自由運用變化音、半音階來豐富和發展主題的旋律,甚至用和聲本身產生旋律。指的一提的是,在蕭邦創作的作品中,其旋律靠它自身的和聲變化、轉調移調、節奏變換、加上美妙的裝飾音來運動發展。
(2)和聲特點
從蕭邦創作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出,其在作品中的和聲語言為19世紀下半葉的音樂創作開闢了新的道路,他對新的音響色彩的探索為後繼者展現了新的天地。蕭邦通過大量運用半音的手法,動搖了由維也納古典樂派確立的牢固自然音調性體系,成為後世作曲家李斯特、華格納、斯克裡亞賓和德彪西等人的重要先驅。
通過我們對蕭邦一系列鋼琴音樂作品的分析即可看出,作品中使用的拿波裡六和弦、增六和弦、屬七系列和減七系列和弦以及屬九和弦層出不窮,大大加強了和聲的色彩功能。對和聲的出色運用,構成了蕭邦音樂的一大特色,體現出它重要的藝術價值。蕭邦的和聲概念,在19世紀是非常不尋常的,大大先進於他所處的時代,讓同時代人感到困惑和不可理解,直到德彪西時期,這種和聲色彩才得到肯定和發展。
(3)民族精神
蕭邦所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具有非常高的思想價值,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反映了19世紀30~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的總潮流的一個側面,他的作品中喊出了受壓迫受奴役的波蘭民族憤怒、反抗的聲音。
除此之外,蕭邦的鋼琴音樂作品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他始終努力體會著它的特質並加以重新創造,這既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藝術水平,又保持著他的純淨的風格,從不喪失其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
2.代表作品
蕭邦短暫的一生,但是卻創作了體裁多樣的鋼琴音樂作品,在這裡我們主要介紹四種形式的作品。
(1)練習曲與前奏曲
在蕭邦的一生中共創作了24首《練習曲》,還有為莫舍萊斯的《方法的方法》而創作的3首《新練習曲》(KKP0905—907)。
在蕭邦所創作的練習曲中,每一首練習曲有著明確的技術難題,比如說,作品Op.10 No.1這首作品,很好地解決了琶音跨越的問題;作品Op.10 N0.2很好地練習了演奏者對半音階的掌握程度;Op.10 No.8鍛鍊了手指的獨立性(如例1-2-14所示為該首作品中截取的旋律片段);Op.25 No.6是針對三度音階的練習,Op.25 No.7鍛鍊了鋼琴的抒情歌唱性;Op.25 N0.8是針對練習者快速和弦的練習;Op.25 No.10是針對練習者雙手八度的練習。
蕭邦的練習曲具有鮮明的藝術形象,從整體上來看,他的練習曲概括了他整個鋼琴音樂的特點:豐富多彩的和聲,情意綿綿的旋律並充滿內在的生命力。
我們都知道前奏曲是古老的鍵盤音樂體裁,蕭邦的練習曲與前奏曲可稱為姐妹篇,其特點是即興、快速、短小。通常在賦格曲之前,或在組曲之中,蕭邦按關係大小調的排列創作了24首前奏曲,創造性地將前奏曲發展成獨立的體裁,他的前奏曲是有特色的小品,每一首都有特定的背景,是沒有標題的標題音樂。
(2)瑪祖卡舞曲與敘事曲
在蕭邦的一生中創作的瑪祖卡舞曲共有59首,被舒曼譽為「藏在花叢中的大炮」。瑪祖卡是蕭邦創作中最具波蘭民間鄉土氣息的體裁,蕭邦的瑪祖卡大體源於三種性格的波蘭鄉村舞曲。
蕭邦共創作了4首敘事曲,去內容主要源自歷史久遠的敘事詩,每首作品的篇幅非常宏大,主題材料之間都有強烈的音樂對比和矛盾衝突。因此,他採用了相當複雜的邊緣曲式結構,這也充分體現了他駕馭大型鋼琴作品的能力。
(3)詼諧曲與圓舞曲
從曲式結構上來看,蕭邦創作的諧謔曲屬於單樂章的大型鋼琴音樂體裁,具有明顯的傳統曲式結構特徵。蕭邦的一生共創作了4首諧謔曲,他們之間都有相似的曲式結構形式。
蕭邦在創作過程中採用循環二部曲式的快速小步舞曲結構的同時靈活地運用了變奏手法,將兩個部分之間的界限隱藏起來,使諧謔曲完全超越了原有體裁的詼諧、活潑之意,並且注入了富於激情的戲劇性內涵。
蕭邦的圓舞曲共19首,大多是蕭邦生活社交化的寫照,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將它創作的圓舞曲分為兩類。
第一類,借用圓舞曲的形式寫成的抒情詩,這種類型的圓舞曲作品有:升c小調Op.64 No.2、降A大調《離別圓舞曲》Op.69 No.1。
第二類,把實際的舞蹈理想化的作品,這種類型的圓舞曲作品有:降E大調《華麗的大圓舞曲》Op.18、降A大調《華麗圓舞曲》Op.34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