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系統精確的計時工具,古人是如何來記錄時間的呢?大家者知道太陽東升西落,古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古人從所看到的太陽與自然事物的位置而創造了表示相對時間的文字。作為後來的我們通過學習古人的文學去理解古人的相對的時間體系。
「日」字
「日」字的古文字形是一個圓圈裡加一橫或者是一點,表示太陽發光的部位,現代的我們稱之為「光源」。圓圈像太陽的形狀,所以古人就用刀在龜甲上刻一個圓代表太陽,在其中增加一點或者一橫表示太陽的光源。
「旦」字
從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旦」字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漢字。「旦」字的上面是一個「日」字,「日」字是一個很古老的象形文字,其本義為:太陽。下面一橫「一」表示地面。「旦」字是一個會意字。「旦」字的本義為:天亮。「旦」字的意思就是太陽出現在地平線上。
從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的記載來看:「旦」字,明也。從「日」見「一」也。「一」者,「地」也。
《木蘭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這個句子中「旦」與「暮」對舉,「旦」為早晨,「暮」為晚上。
「枕戈待旦」的意思就是「頭枕著兵器等到天亮」時刻準備著戰鬥,防止敵人的突然進攻。根據現代物理知識,我們可以知道敵人的戰馬快速前進,馬蹄的踏步聲可以通過地面引起振動。固體可以傳聲,還沒有進入睡眠狀態的士兵聽到金戈所傳導的聲音,立刻警覺,馬上就準備進入戰鬥。
《周易-晉卦》:明出地上,晉也。晉者,進也。太陽從地面上剛升起來,不斷地向上升。晉卦,火在地上。即闢類取象,離為火,為日。「日」就是太陽。太陽在地面之上,夜已盡,太陽初升。即天剛破曉之時。
「東」字
大家應該看成過電視劇《東方不敗》裡面有一句有名江湖的口號:日出東方,唯我不敗。風清月朗,笑傲江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啊,一個人的武功特別高強,獨立於武林之中,沒有人可以打敗他。這是江湖武林之往事。下一句不江湖不再爭鬥,天下太平之願景。
古人認為東方在五行之中屬木,它的顏色屬於「青」。南方在五行當中屬於火,它的顏色屬於「赤」。西方在五行之中屬於金,它的顏色屬於「白」。北方在五行當中屬於水,它的顏色屬於「玄」。中央在五行當中屬於土,它的顏色屬於黃。
根據東漢許慎的著作《說文》一書記載:東(東),從「日」、從「木」,動也。木在樹中也。東方曰:震。
東(東),從日、木,動也。這個是從東(東)文字的構形上來說的,東(東)字是由一個「日」字和「木」字組成的會意字。「日」表示太陽,「木」表示樹木。二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日」在樹中也。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不斷地上升移動,到了中午太陽上升最高,然後太陽不斷地西移,最後又回落地平線之下。有一個詞語叫做:日出東隅,落之桑榆。
「日」在樹中,就是說太陽剛剛升起,太陽升起的高度還沒有沒過地平線之上樹木的高度。所以古代的人就以為「日」在「木」之中。這是一個相對的時間概念,古代沒有現在這麼科學與發達,沒有系統的計時工具。古人就根據大自然的各種現象來判斷時間之早晚。
「東方曰:震」就是東方所對應八卦的宮位。南方對應的就是離卦,西方對應 的就是兌卦。北方對應的主是坎卦。震者,動也。太陽從東方升起,它的位置因此而改變。
《說文》記載:東(東)者,動也。陽氣動於時為春。根據曆法我們可以知道,農曆以建寅為正月,那麼寅、卯、辰三月為春。立春之時,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東方,這便是春季的開始。這個時候陽氣開始生發,萬物開始生長繁衍。農民開始耕作莊稼,希望有一個好的收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古代的先民依時而進行的季節性勞作,其中也透露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杲」字
從「杲」字的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杲」字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漢字。「杲」字的上面是一個「日」字,「杲」字的下面是一個「木」字。從別的角度來看,「木」上有「日」,或者說「日」下有「木」都是可以的。二者合起來會意。
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記載:杲,明也。從日在木上。這是一條很重要的信息,由此我們來分析,杲字造字的依據以及背後的科學精神。
杲,從日在木上,明也。這個是從杲的文字構形上來說的,杲字是由日和木字組成的會意字。日表示太陽,木表示樹木。二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日」在「木」上也。大家都知道:太陽東升西落,對吧?從科學的角度講,太陽從東方升起,不斷地移動。太陽的高度超過地平線上植被的高度。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等到太陽落山之時,夜幕降臨,天下一片漆黑。是故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日在木上,就是說太陽從東方升起來,太陽的高度達到樹的頂端,這是一個相對的時間概念。旦字,是說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至於升多高更是沒有詳細的記載。古時候也沒有像現在的手錶可以精確計時。日在木上之杲要比日在地上之旦要晚一些。太陽位置不斷地移動,沒過了樹梢,大概今天的10-11點左右。
明者,亮也。太陽東升西落。當太陽從東方升上來,天空猶如燈照,漫長的黑夜變成白天,人們可以看到事物。
根據文獻記載《詩經-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天空是下著雨,一邊太陽又從雲層裡出來了。其雨其雨,就是下雨了,下雨了。天空明亮,太陽又出來了。這是一個讓人覺得反常的自然現象。
日登於扶桑。日表示太陽。登者,升也。扶桑代指日出的地方,這是一個想像中的相對性的概念,不是具體實指。
「昃」字
古代沒有系統的計時工具,所以選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從「昃」字的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它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漢字。上面是一個「日」字,表示「昃」字的字義與「日」即「太陽」有關。「日」字在這裡充當「昃」字的形旁。「日」字提示:「昃」字的字義與太陽的活動有關。
「昃」字的下面是一個「仄」字,「仄」字在這裡充當「昃」字的聲旁。「仄」字在這裡提示「昃」字的讀音與「仄」字的讀音相同或者相近。「仄」字是一個一表示會意的象形字,象一個人側身在山崖洞穴裡的樣子。「仄」字的本意是:傾斜。
從「昃」字的整體字形來看,「日」字在其上,「仄」字在其下。二者結合起來表意,太陽傾斜。但是太陽向某一個方向傾斜沒有具體說明,可能是向東,也有可能是向西。
《易》曰:日中則昃。太陽升到天空中的正中央,就開始傾斜。太陽從東方升起,再從西方落下。可以知道,這裡的傾斜是向西方。
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昃,日在西方也。從日、仄聲。按照《說文》體例:某字,從某、某聲,形聲也。可以知道「昃」字是一個形聲字。綜上來看,「昃」字的本義為「太陽西斜」,這裡的「西」是方位名詞用作狀語,意為「向西方傾斜」。
所以古人就根據「日中則昃」這一太陽運行到中天開始向西傾斜的自然現象來判斷時間,並且太陽在正午之時,太陽在日晷上的投影最短,以此來確定時間。
「杳」字
「杳」字,從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它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漢字。上面是一個「木」字,下面是一個「日」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字信息,二者結合起來會意。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分析。
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記載:杳,冥也。從日在木下。杳,從日、木,冥也。這是從杳文字的構型上來說的。杳字是一個由「木」字和「日」字組成的會意字。「木」表示樹木,「日」表示太陽。二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日在木下也。大家都知道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去。根據太陽的運行軌跡產生了很多的成語,比如: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也知道太陽下山不是突然一下子就落下去的,中間經歷一個緩慢的變化過程。
杳,從日在木下。就像太陽落在樹木之下。天馬上要變黑了。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呢?我們知道樹木的低端是樹根。古代用「本」這個指事字來描述樹木的根部。那麼樹木又是生在在地球表面的植被。太陽在樹木之下,說明,太陽又從地平線上落下去,夜幕馬上降臨。
從太陽從地平線上落下去到太陽從地平線上再升起來之時,屬於黑夜的時間。白天天空中有太陽照耀,天空顯得特別明亮。夜晚,天上有星星,還是那麼黑,於是古人用火把照亮。於是創造了「炤」字。大家覺得古代的人是不是特別的智慧?
日杳杳而西匿。日落西山,隱藏而不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東隅就是東邊的角落,是一個相對應的概念,與日出東方一樣道理。這個時候太陽初升,所以又有開始、起初之意。桑榆是指桑樹和榆樹,與東隅是相對的概念。泛指西邊的樹木,此時太陽落山,為黃昏。
「昏」字
「昏」字,從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是一個上下結構的漢字。上面是一個由「氐」字省略而來的「氏」字,那「氐」字的意思是什麼呢?下也。在什麼之下呢?樹木之下。樹木之下就是樹的樹根,古人稱之為「本」它是一個指事字,表示樹的根部。樹是生長在地球表面的植被,沒過樹木之下,那就是地平線以下了。
從前面的學習可以知道,太陽在樹木這下稱之為「杳」這是一個靜止的狀態,在此之後的狀態呢?古人稱之為「昏」。日落以後至天還沒有完全黑透的時間,這個時候太陽將要落到地平線以下,天空中只有太陽的餘光,昏黃一片,又稱之為黃昏。下面是一個「日」字。
從二者的空間結構來看,「氏」字在上,「日」字在下。太陽落山,然後消失在地平線以下。古代的士人都是在黃昏時娶妻。陽往而陰來的意思就是白天太陽屬於陽已經過去,晚上沒有太陽屬於陰。日入月來,晝夜交替,陰陽之相交也。是以婚者,其時昏也。
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記載:昏,日冥也,從日、氐省。氐者,下也。由此可以知道,昏是一個會意字,表示太陽在地平線之下,夜幕即將來臨還沒有來之時。冥的意思是:黑暗無光。
「晝」字
從「晝」字的平面二維空間來看,它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漢字。「晝」字的上部是一個「尺」字,「尺子」的主要作用是測量長短。「晝」字的下部是一個「旦」字。從前面學習過的內容可以知道:「旦」者,「日」在「一」上也。這裡的「日」表示太陽,「一」指「地平線」。「旦」字的意思表示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
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晝」(晝)從「日」、從畫(畫)省。日之出入,與夜為界。依據《說文》體例:某字,從某、從某某,會意也;某字,從某,某聲,形聲也。可以知道:「晝」字是一個會意字。可以理解為用尺子測量太陽在地平線上的影子。根據測量太陽投射影子的長短來確定時間的早晚。
從太陽從東方升起到太陽從西方落下的時間為白天,天空之中有太陽的光照,可以看到天下的事物,古人稱之為「晝」。從太陽多西方落下至太陽從東方再次升起為黑夜,入夜沒有太陽的光,看不到事物,古人稱之為「夜」。「晝」與「夜」是有界限的,「晝」是「日」之出也。「夜」是「日」之入也。二者相互對舉,加以參照。
「日」在「木」中為「東」,這個時候太陽正從東方升起。「日」在「一」上為「旦」,這個時候太陽已升至地平線以上。「日」在「木」上為「杲」,這個時候太陽已快臨近中午。「日」在天空正中為「午」,此時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日」向西傾斜為「昃」,這個時候太陽已過正午,向西移動。「日」在「木」下為「杳」。這個時候太陽落山,黃昏初現,夜幕降臨,太陽落入地平線以下。
古代沒有系統的計時工具,古人就用「圭」測量太陽的影子。根據太陽所投射影子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早晚。太陽在正午,影子最短,類似於現在的參照系統。古代有「日晷」作為白天計時工具,晚上則用「滴漏」計時。並把太陽從「日入」至再次「日升」分為「五更」。每一更就報時一次,古代有更夫。一更就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夜」字
古人把一天的時間分成兩部分:從太陽升起到太陽落山,這個屬於有太陽光亮的部分叫做白天。從太陽落山到太陽再從東方升起來,這個沒有太陽光亮的部分叫做黑夜。由此古人創造一對表於同一個意思的異體字「照」和「炤」。白天有太陽照耀能夠看到事物用「照」,到了晚上沒有太陽看不到事物,怎麼辦?那就點燃火把來照亮,這個時候就用「炤」。這個也有可能是戰國時期,諸侯國地域分界不相往來,文字地域分化的結果。
有白天就會有黑夜,天下間的事物都是相互發展變化的,白天過去是黑夜,黑夜過去是白天。所以古人了說:「晝往則月來,夜盡則日升」。
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夜者,舍也。天下休舍也。從「夕」、「亦」省聲。從「夜」的古文字字形來看,它是一個形聲字。「夕」字是「夜」字的形旁,「夕」字提示「夜」字的意義與表示時間的「夕」字有關。「夕」字的字形是由「月」
字的字形變化而來的。「夕」字的本意為「太陽落山」,夜幕降臨,月始生。而「夕」字就像「月」字象形的一半。
「亦」字本是一個指事字,其本義為:人的腋窩。後來被假借為副詞,一借而不還。於是古人在「亦」字的形體基礎上進行改造,在「亦」的右半部分添加了個「夕」字用來表示時間。但是「亦」字表示人體腋窩的意義消失了。古人為了記錄「腋窩」這 一意義,就在表示時間概念的「夜」字的左邊增加一個「月肉」的「月」字。表示「腋窩」的「腋」字與人體的肉有關。
《詩經-國風-召南》:豈不夙夜,謂行多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哪裡是不敢早行呢?是道路上的露水太多,沾濡衣服。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太陽降落地來線以後就停止勞作,開始休息。
在這裡複習之前學過的與太陽有關係的字。「旦」者,「日」見於「一」上也。東者,日在木中也。「杲」者,「日」在「木」上也。「杳」者,「日」
在「木」下也。「莫」者,「日」在「草茻」之中也。「昏」者,從「日」、「氐」省,「氐」者,「下」也。日入也。「夕」者,「月半見」也。夜者,舍也。天下休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