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言心語】生活需要儀式感

2020-12-16 騰訊網

生活需要儀式感

◎鄒相

不久前,在一家書店裡翻閱了青年作家李思圓出的《生活需要儀式感》一書,儘管感覺書中的內容跟書名有一定的出入,但作者提到的一個觀點,卻讓我產生共鳴。作者在書中提到,「所有儀式感,都是對人生的加冕」,他認為儀式感會讓大家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誠然如此,生活中若能融入儀式感,就能讓原本枯燥單調的生活增加些許亮色和溫情。

法國作家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在其童話小說《小王子》中,安排了一段小王子與狐狸之間的對白。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狐狸的眼裡,讓每一天的日子都過得不一樣,就是一種儀式感。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儀式感,有了儀式感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還記得兒子幼兒園畢業的那一天早上,我帶著他準備去學校。在此之前,學校領導特地安排我作為家長代表發言,並讓我準備一下發言稿。出發前,兒子笑著對我說:「爸爸,您得有點儀式感啊!」我問他:「什麼儀式感呢?」他說:「你得在鏡子前讀一遍你的發言稿,別到時緊張得讀不出來!」一聽兒子這麼說,我趕緊一本正經地走到家裡的大鏡子前,拿起發言稿,繪聲繪色地朗讀一遍。在讀的過程中,確實發現有些字句還不夠精練和準確,又進行了一番調整。臨行之際,兒子又讓我把領帶的角度調整了一下,把鞋帶兒又系了一遍。看我完成了這些動作,兒子高興地說:「這麼有儀式感,今天一定會很成功!」結果呢,正如兒子所想,我的發言非常圓滿,老師和家長們都給我鼓掌叫好。事後,我問兒子:「你怎麼知道什麼是儀式感呢?」兒子詭異地笑著說:「電視裡多著呢,讓你天天不看電視!」我一時啞然。

作家鄒相書法作品——皓月禪心

漸漸地,我開始意識到,儀式感是生活的必需品,離開了它,總會有些不順心、不稱意的情況出現。早上上班前,我們要著裝打扮,認真洗涮一番,然後拿上或挑選一個包,裝進必需品,奔向上班的地方。在這裡,打扮和洗涮就是一種儀式感,能讓一天的工作輕鬆自在。下午下班前,我們要整理一些辦公桌,將水杯、辦公用品、書籍文件等歸整一下,然後再關上電腦、電源,關好門窗,奔向居住的地方。在這裡,整理物品、關好門窗就是一種儀式感,能讓我們身心清爽,放下一切,與家人度過美好的夜晚。當然,生活中很多人並沒有這些儀式感,早上不刷牙、不洗臉就去上班,以至於讓同事嫌棄,覺得這個人很邋遢;下班時不收拾辦公桌,甚至不關好電腦、門窗,以至於讓領導抓住「把柄」,覺得這個人太不講究。

古人云:「沐浴焚香,撫琴賞菊。」其實這也是一種儀式感的彰顯,即是在焚香前還要沐浴更衣,這本身就是一種儀式。因為有了這種儀式感,讓焚香的這個行為更加虔誠,讓撫琴賞菊的過程更加高雅。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這不僅僅是說它的文明程度,更多的在於禮儀、儀式。比如,古代皇帝出巡時要有樂隊、依仗,以此來體現出帝王的尊貴;成年人要舉行成人禮,婚嫁要舉行結婚典禮,通過這些儀式來反映出成人、結婚的神聖性和重要性;春節要放鞭炮、貼對聯、掛燈籠,晚輩要給長輩行禮,父母要給孩子壓歲錢,這些同樣是儀式;等等。一件事情,因為有了儀式感而變得更加圓滿;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有了儀式感而變得更加充實得體。

作家鄒相代表性著作

我們的日常生活總是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甚至有些無聊空寂、百無聊賴,而儀式感就像是往平靜如水的生活中投擲的石子,總能激起圈圈漣漪,引起一絲絲波動,讓生活變得起伏飄逸起來。作家王小波在其長篇小說《萬壽寺》的結尾中寫道:「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這個「詩意的世界」,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儀式感,就如同王小波每次給她的摯愛李銀河寫情書時,開頭總是這麼寫,「你好哇,李銀河」,而這其實就是他們之間愛情的儀式感,只會讓這份愛情加深、加固。直至王小波去世多年,在李銀河心中,他依然好好地活著。

鄒相「鄉土三部曲」散文集之第三部《守園往事》

儀式感就像是大盤雞中的蔥、姜、蒜,就像是火鍋裡的底料和配菜,亦如燒烤串上撒的芝麻、孜然,總能為我們的生活加些料兒,讓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我們的生活,確實離不開儀式感!

(原載於《河南工人日報》2020年8月6日)

作者簡介

鄒相,祖籍河南光山,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 河南省直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少林書畫院副秘書長,鄭州市作協理事,鄭州市書協會員,鄭州市文聯第七屆委員會委員。先後出版《禪心鄉韻》《拈花微笑》《菩提花開》《且聽風吟》《素心若荷》《守園往事》等多部著作。自2008年以來,一直擔任少林寺官網負責人,《禪露》雜誌執行主編。

新浪微博:@相爺雅居

相關焦點

  • 生活需要儀式感,今天的儀式感是聖誕樹
    生活需要儀式感 牛油果聖誕樹 生活需要儀式感,平安夜平安,聖誕節快樂,大家今天都有吃平安果嗎?
  • 生活需要儀式感,人生需要使命感
    這一撇是生活的儀式感,另一捺是人生的使命感。儀式感高於使命感,使命感支撐儀式感。二者相互倚靠卓然而立,彼此支撐相映生輝。世上芸芸眾生,若想要活出個人樣來,做人的儀式感與使命感,二者缺一不可。生活需要儀式感。這句擲地有聲、震耳發聵的經典言論在當下社會,幾乎都成了一句時代的口號。
  • 生活,為什麼需要一些儀式感?
    儀式感,其實就是一種慢,一種把生活過得精緻的奢侈,一種悠閒的心情,一種不湊合的生活態度。張愛玲曾說過: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能喚起我們對內心自我的尊重,也讓我們更好的更認真的去過屬於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天。
  • 為什麼說生活需要儀式感
    聽過一個很好的答案: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心理學家榮格說: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
  • 日本主婦: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日本主婦: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她們說:「生活裡面,最不能夠缺少的就是儀式感。」在日本主婦的生活之中,你會發現,她們總是能夠從枯燥的日常中,發現生活的儀式。如果生活失去了儀式感,日常就會變得枯燥,在日復一日的循環之中,變得麻木起來,對新生事物逐漸失去了熱情和期待。 而儀式感,則是我們在日復一日之中的救贖。儀式感,讓平凡的日常變得閃閃發光。
  • 生活需要儀式感:來自聖誕的快樂
    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因為儀式感會讓人變得更加的幸福。儀式感,是一種對生活認真、尊重、敬畏且熱愛的態度。熱愛生活的人,會讓生活充滿儀式感,而自己處於其中,都會讓人感到十分的幸福。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中國人比較注重儀式感,例如婚禮、節慶,又或者是品茶、品酒,這都是儀式感的表現。真正的生活,應該是「活過」,而不僅僅是「活著」。「活過」,通過各種儀式,讓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自己和愛情都與眾不同。生活中擁有儀式感,讓我們對生活負責;自己的成長更需要儀式感,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愛情中的儀式感,可以讓愛保鮮且長久。
  • 生活需要浪漫,生活需要儀式感
    人們喜歡追求「浪漫」,浪漫就是平靜而平凡的生活中加點作料,讓生活顯得更有味道,浪漫是在沒有準備和不確定的情況下產生的美感,怎麼製造浪漫呢?也就是如何製造「驚喜」?浪漫為什麼擁有這樣的效果,它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每個人對於「驚」也就是「恐懼」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如果「驚嚇」讓人嚇破了膽,那麼後面的好事也彌補不了這樣產生的憤怒,因為沒法修補恐懼,製造浪漫需要了解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在人們能夠承受的恐懼範圍內就得到了好,如一個人每天回家都知道漆黑一片,屋裡亂糟糟的,突然有一天打開門發現屋子裡點亮了蠟燭還有蛋糕,場景也被布置過
  • 生活需要儀式感,愛情也是啊
    不會約著一起去食堂吃飯,晚自習下課子涵也不會去主動送沐沐回宿舍,甚至連生日兩個人也只是形式的過一下拉倒·,兩個人把日子過得太平淡了,沒有一點儀式感。我以為這是他們獨有的相處方式,但是卻不知,炸彈越埋越多,導火索越來越短。兩個人如願考入了同一所大學,好像一切都在變得越來越好。
  • 我們需要的儀式感究竟是什麼?
    好像最近幾年,網絡上一直在到處宣揚著儀式感。逢年過節,愛人之間一定要送點東西,吃頓大餐,才能叫做有儀式感。家裡人過生日就一定要吃蛋糕,要出去旅遊,才叫做有儀式感。每周都一定要有一個家庭日,相聚著出去,才能叫做有儀式感。
  • 日常生活融入儀式感,是家長與孩子間的約定,孩子成長需要它
    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總會提到儀式感,成人之間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儀式感,才能夠讓彼此之間感情更深。一提到儀式感,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太過於深奧的詞彙。生活就是生活,平平淡淡的才是生活,哪有那麼多的儀式感。
  • 生活需要儀式感:工商銀行給孩子特別的生日禮物
    美好的生活需要儀式感,六一兒童節到了,  你是否給家中小寶貝準備好一份兒童節驚喜呢?
  • 耒陽生日蛋糕-生活需要儀式感-蛋糕需要甜夢
    每次在精緻的外表下看到有甜味的蛋糕和冰淇淋,心裡總會有一個聲音在喊你需要減肥!生活需要打扮,儀式感需要營造。人們對美好的事物有一種天然的嚮往。他們把小而精緻的單層蛋糕和大歡喜做成輕盈奢華的雙層蛋糕,都突出了宴會和節日的品質和用心。
  • 《你的生活需要儀式感》: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人生
    這是他的飯前儀式,就好像在感謝食物,也告訴自己接下來要認真吃飯,享受美食。為自己珍視的瞬間選擇一個獨特的儀式,比如:吃飯前一定要拍照;去到了一個地方,先嘗嘗當地的美食;回到家時說一句我回來了。每一個獨特的儀式,都是對生活的熱愛。
  • 生活中的儀式感是什麼?無非柴米油鹽,平平淡淡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為了生活而生活,那不叫生活那叫生存。生活需要儀式感,朝生暮死,每一天都是新的重生,尊重每一天遇到的人,體味每一天發生的事,回首才知道自己每一天都很不同。在當今的社會,燈紅酒綠夜夜笙簫充斥著我們年輕人的思想,好像生活就是過一天算一天,每天漫無目的像個行屍走肉一樣。《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 生活,需要細節中的關心,需要浪漫的儀式
    文字/深情圖片/網絡都說生活需要儀式感,浪漫而有情調的日子,生活才不會枯燥乏味,紀念日收到禮物,特別的節日來一份意外的驚喜生活是需要儀式感,但是那也要看你和什麼樣的人生活在一起,有品味懂生活的人,才會精心製造浪漫的氛圍,給單調的生活以色彩。就像前一陣子的熱播劇《你是我的命中注定》裡的王析翊,就是為了給安娜一個有儀式感的求婚,而精心準備了一次豪華遊輪旅遊,卻不想陰差陽錯地遇到了他命中注定的陳嘉欣,最後成就了一段美好的愛情。
  • 讀《生活需要儀式感》:只擁有此生還不夠,人還應擁有詩意的世界
    這個世界現在是個快節奏的世界,很多人被生活推著走,或者一路奔跑,不僅忘記了為什麼出發,甚至忘記欣賞每日的美景、品味每天的快樂、甚至梳理自己的心靈。生活需要儀式感,不是嗎?曾幾何時,夜晚的深夜,讀一本書也是我的儀式感。有句話講:下班後的生活,決定了你的一生。
  • 生活的儀式感,遠比你想像中簡單
    都市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了,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日復一日,一成不變。忙已經成為了一種現代人的生活常態,生活中的儀式感仿佛也離我們越來越遠。儀式感看似一個懸乎複雜的存在,但其實儀式感可以很簡單,家人、三五好友相聚大吃一頓也是儀式感。
  • 生活需要儀式感,尤其當你身處困境時,需要演戲給自己看
    你懂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尤其當你身處困境時,需要演戲給自己看,我才沒有哭,我只是沙子裡面進眼睛了!」我真的……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撓他一爪之後,我跑開了,他罵罵咧咧咕噥了幾句,又躺到了,自言自語說,「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無論如何,我不能虧待自己!
  • 高一作文《生活需要儀式》寫作指導及範文
    「人借儀式感,讓生活慢一些、莊重一些、色彩豐富一些,也讓日常生活有一些不同的體驗。」「唯有在時間的坐標系中保持生活的儀式感,才能讓儀式發揮承載文化符號的功能。」(李洪興《保持生活的儀式感》)文章可以寫儀式,可以寫儀式感,也可以寫儀式與儀式感,大致有三種立意角度:儀式內涵豐富,不可或缺;儀式不過是一種形式,其實可有可無;身處快節奏的社會,可以沒有儀式,但不能沒有儀式感。無論是肯定儀式或儀式感的重要意義與作用,還是針砭繁瑣儀式、空有其表的儀式,都要注意分寸,自圓其說。
  • 咖啡雖苦,但過程很甜——用儀式感點亮生活!
    《生活需要儀式感》說:儀式感是一種生活態度。《小王子》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知乎回答說:儀式感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標定它背後的精神內涵。哦,原來儀式感是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