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儀式感
◎鄒相
不久前,在一家書店裡翻閱了青年作家李思圓出的《生活需要儀式感》一書,儘管感覺書中的內容跟書名有一定的出入,但作者提到的一個觀點,卻讓我產生共鳴。作者在書中提到,「所有儀式感,都是對人生的加冕」,他認為儀式感會讓大家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誠然如此,生活中若能融入儀式感,就能讓原本枯燥單調的生活增加些許亮色和溫情。
法國作家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在其童話小說《小王子》中,安排了一段小王子與狐狸之間的對白。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狐狸的眼裡,讓每一天的日子都過得不一樣,就是一種儀式感。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儀式感,有了儀式感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還記得兒子幼兒園畢業的那一天早上,我帶著他準備去學校。在此之前,學校領導特地安排我作為家長代表發言,並讓我準備一下發言稿。出發前,兒子笑著對我說:「爸爸,您得有點儀式感啊!」我問他:「什麼儀式感呢?」他說:「你得在鏡子前讀一遍你的發言稿,別到時緊張得讀不出來!」一聽兒子這麼說,我趕緊一本正經地走到家裡的大鏡子前,拿起發言稿,繪聲繪色地朗讀一遍。在讀的過程中,確實發現有些字句還不夠精練和準確,又進行了一番調整。臨行之際,兒子又讓我把領帶的角度調整了一下,把鞋帶兒又系了一遍。看我完成了這些動作,兒子高興地說:「這麼有儀式感,今天一定會很成功!」結果呢,正如兒子所想,我的發言非常圓滿,老師和家長們都給我鼓掌叫好。事後,我問兒子:「你怎麼知道什麼是儀式感呢?」兒子詭異地笑著說:「電視裡多著呢,讓你天天不看電視!」我一時啞然。
作家鄒相書法作品——皓月禪心
漸漸地,我開始意識到,儀式感是生活的必需品,離開了它,總會有些不順心、不稱意的情況出現。早上上班前,我們要著裝打扮,認真洗涮一番,然後拿上或挑選一個包,裝進必需品,奔向上班的地方。在這裡,打扮和洗涮就是一種儀式感,能讓一天的工作輕鬆自在。下午下班前,我們要整理一些辦公桌,將水杯、辦公用品、書籍文件等歸整一下,然後再關上電腦、電源,關好門窗,奔向居住的地方。在這裡,整理物品、關好門窗就是一種儀式感,能讓我們身心清爽,放下一切,與家人度過美好的夜晚。當然,生活中很多人並沒有這些儀式感,早上不刷牙、不洗臉就去上班,以至於讓同事嫌棄,覺得這個人很邋遢;下班時不收拾辦公桌,甚至不關好電腦、門窗,以至於讓領導抓住「把柄」,覺得這個人太不講究。
古人云:「沐浴焚香,撫琴賞菊。」其實這也是一種儀式感的彰顯,即是在焚香前還要沐浴更衣,這本身就是一種儀式。因為有了這種儀式感,讓焚香的這個行為更加虔誠,讓撫琴賞菊的過程更加高雅。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這不僅僅是說它的文明程度,更多的在於禮儀、儀式。比如,古代皇帝出巡時要有樂隊、依仗,以此來體現出帝王的尊貴;成年人要舉行成人禮,婚嫁要舉行結婚典禮,通過這些儀式來反映出成人、結婚的神聖性和重要性;春節要放鞭炮、貼對聯、掛燈籠,晚輩要給長輩行禮,父母要給孩子壓歲錢,這些同樣是儀式;等等。一件事情,因為有了儀式感而變得更加圓滿;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有了儀式感而變得更加充實得體。
作家鄒相代表性著作
我們的日常生活總是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甚至有些無聊空寂、百無聊賴,而儀式感就像是往平靜如水的生活中投擲的石子,總能激起圈圈漣漪,引起一絲絲波動,讓生活變得起伏飄逸起來。作家王小波在其長篇小說《萬壽寺》的結尾中寫道:「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這個「詩意的世界」,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儀式感,就如同王小波每次給她的摯愛李銀河寫情書時,開頭總是這麼寫,「你好哇,李銀河」,而這其實就是他們之間愛情的儀式感,只會讓這份愛情加深、加固。直至王小波去世多年,在李銀河心中,他依然好好地活著。
鄒相「鄉土三部曲」散文集之第三部《守園往事》
儀式感就像是大盤雞中的蔥、姜、蒜,就像是火鍋裡的底料和配菜,亦如燒烤串上撒的芝麻、孜然,總能為我們的生活加些料兒,讓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我們的生活,確實離不開儀式感!
(原載於《河南工人日報》2020年8月6日)
作者簡介
鄒相,祖籍河南光山,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 河南省直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少林書畫院副秘書長,鄭州市作協理事,鄭州市書協會員,鄭州市文聯第七屆委員會委員。先後出版《禪心鄉韻》《拈花微笑》《菩提花開》《且聽風吟》《素心若荷》《守園往事》等多部著作。自2008年以來,一直擔任少林寺官網負責人,《禪露》雜誌執行主編。
新浪微博:@相爺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