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長度為6440公裡,是世界上第二長河,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它的流域面積(690萬平方公裡)、平均年徑流量(6.9萬億立方米)、支流數量(1.5萬條)在世界所有河流中都排在第一。亞馬遜河所穿越的大部分地區為亞馬遜熱帶雨林,這裡降雨充沛、植被覆蓋度高、河道寬闊且非常深、河水泥沙含量少,僅在一些支流附近有些許村鎮分布,人跡罕至,成為眾多動植物的天堂,對人類來說是絕對的禁區。如果在這裡探險,稍不留意就會碰到許多令人感到恐怖的動物,搞不好身體就會受到嚴重傷害。
亞馬遜熱帶雨林,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據不完全統計,各種動物和植物種類多達上百萬種,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生物物種「基因庫」。作為穿越熱帶雨林的亞馬遜河,以其原始的自然風貌、豐沛的水資源,同樣孕育著無數的水生物種。由於河流周邊森林茂密,而且河流還會出現季節性的洪水,因此在此生活的陸生動物,必須擁有很強的攀援能力,所以體型不大,習慣於樹棲生活,比如猿猴、樹懶、絹猴、負鼠、小食蟻獸等,而大量的浮遊生物,為大量魚類和水棲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其中河流中大大小小的魚類就多達2000多種,這些魚類和水棲動物,又為河陸兩棲的大型動物們提供了穩定的食物。
如果要評價亞馬遜河水中恐怖的生物,勢必要從兇猛的性情、強大的捕食能力以及對人造成潛在威脅的動物中去尋找,這裡列舉幾個讓人感到頭疼和恐怖的動物。
第一是食人魚,也是該地區人們最為熟悉的動物之一。食人魚又名紅腹食人鯧、「切蛋魚」,是一種性情非常兇猛的食肉性魚類,身體呈扁圓形,腹部一般為紅色,口中擁有眾多尖銳的牙齒,而且下顎部長有倒刺,主要捕食體型較小的魚類和水生生物,對不小心落入水中的大型動物,也具有較強的攻擊欲。由於食人魚經常群體活動,一旦鎖定攻擊目標,憑藉著強大的撕咬能力和高強度的「圍攻」,水中的獵物很快就會被吃得只剩骨架。
第二是黑凱門鱷,身長一般在2米左右,體重能達到300多公斤,它們的攻擊欲望也非常強,主要以水生和陸生脊椎動物為食,在捕食時,它們往往以靜制動,通過伏擊鎖定目標,然後通過巨大的爆發力咬住獵物,由於咬合力非常出眾,能夠突破500公斤,所以一旦獵物被咬住很難脫身,而且黑凱門鱷在咬住獵物後,還會使用另一大殺招,那就是「死亡翻滾」,很快就會將獵物撕碎。
第三是森蚺,這種動物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蛇類,長度一般都能超過6米,體重在100公斤以上,習慣於棲息在淺水和河灘周邊區域,主要捕食野鹿、水鳥、猴子、河龜、水豚等動物,在食物相對短缺或者領地發生衝突時,偶爾也會與黑凱門鱷一決高下。森蚺的主要攻擊手段就是纏繞,被纏住的獵物身體所受到的壓力,甚至能達到每平方英寸100磅,在這麼高的壓力下,獵物的骨骼、心臟根據承受不住,血液循環和呼吸系統受阻,很快就會窒息、昏厥直至死亡。
第四是電鰻,身長普遍超過1米,是以上提到的「食人魚」的剋星,它們的進攻武器不是依靠巨大的體型,也不是強大的撕咬能力,更不是強悍的纏繞,而是可以放電。在電鰻排列整齊的肌肉組織之間,通過特殊的結締組織連接,並且與神經系統相通,相當於電池的「正負極」,每片肌肉可以在數秒的時間內,持續釋放0.15伏特的電壓,而在成千上萬個肌肉組織串聯起來之後,可以一次性釋放高達幾百甚至上千伏特的電壓,此後魚體周圍數米範圍之內的生物不是被電暈就是被電死,所以像食人魚這類的魚類自然抵抗不住這種衝擊,有時甚至連黑凱門鱷這樣體型巨大的動物也深受其害。
第五是巨獺。生活在南美亞馬遜河中的巨獺,體型較大,身長達1.5米左右,體重在30公斤左右,它們擁有強壯的四肢,鋒利的爪子和尖銳的牙齒,還具備高超的遊泳和捕獵能力,通常以家庭為單元集體活動,前期以消耗獵物的體力為主,待到獵物活動能力下降時,再集體出動,利用尖銳的爪子和牙齒,對獵物實施致命一擊。巨獺的「食譜」比較廣泛,像水中的魚類、水鳥、河龜是它們的主要食物,有時也會攻擊蛇、鱷魚。
以上幾種動物,在亞馬遜河中基本上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不過它們的攻擊方式和捕獵技巧各有千秋,而且相互之間也會發生衝突,在這種相互制約的關係下,共同維持著亞馬遜河流域的生態系統平衡。不過,對於其它動物或者涉足其中的人類來說,這些動物的殺傷力實在過於強悍,用恐怖一詞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