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消息,山水重慶,中國橋都。重慶以橋之多、橋之奇、橋之魅,於2005年被茅以升橋梁委員會認定為「橋都」。這個稱譽背後凝結著精湛的橋梁技術,述說著悠久的歷史脈絡,蘊含著獨特的地理文化。縉雲蒼蒼,嘉陵泱泱,巴山巫水,三峽九曲,然而「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今天,我們從「橋都」這張名片去看看這座山水之城。
千廝門大橋
千廝門大橋與洪崖洞比鄰,周邊有最具巴渝特色的吊腳樓,也有極具現代風格的大劇院,古典建築與現代橋梁交相輝映,古今融合,盡顯重慶傳承經典與追求時代的魅力。
嘉陵江大橋
「千裡嘉陵江水聲,何年重繞此江行。」1958年建造嘉陵江大橋時,外國專家臨時撤走,國內三年的自然災害來襲,但重慶最終克服了技術與自然等各種困難,使其橫跨嘉陵江,連接兩岸。如今,日暮下的嘉陵江大橋顯得如此靜謐,卻又堅挺不屈。
朝天門大橋
高高聳起的拱門是朝天門大橋的特色,建成時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橋。被譽為江上城市之門的它,巧妙地與周圍景觀融為一體,穿過這扇城市之門,可觀渝中半島景象。
菜園壩長江大橋
2010年榮獲「第九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的菜園壩長江大橋,主墩Y型鋼構伸臂大,無平衡約束體系結構設計新穎,技術難度大,結構複雜,彰顯著山城交通的特色與技術水平。
黃花園大橋
黃花園大橋是重慶直轄後主城興建的第一座橋,使兩江、四岸、三區緊密連成一片,加快了重慶人流物流。正所謂:「鐵龍臥波氣如虹,天塹從此變通途。」
一座座橋宛如一條條玉帶,環繞在山水之間。清晨的微光蕩漾在橋上,歲月像過濾的篩網,篩去記憶中的泥土,留下的都是關於美的記憶。「橋都」,獨屬於重慶的名片。
圖:王雲飛,陳朝君,袁志強,李銀飛
文:劉燕
原標題:橋都,重慶的另一張名片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