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國軍裝備了大批德式武器,為何在火力上還是壓制不住日軍?

2021-01-07 騰訊網

眾所周知,德國軍隊一直以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而著稱於世。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也曾裝備了大量的德械師,但在與裝備明顯遜於德式裝備的日軍對陣之時,幾乎每次都是一觸即潰,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了哪?

顧名思義,德械師就是裝備了德軍武器,按德軍編制和訓練的國民革命軍部隊。

上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府曾經與德國有過一段密切的軍事合作,那時德國不僅向中國出售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而且還向中國派出軍事顧問,協助中國組建了一批裝備精良的部隊,與就那些所謂的通常被稱為德械師。當時在國民革命軍之中,能達到德械師的有國民革命軍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國軍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這些部隊堪稱當時國軍主力,戰鬥力極強。

國民革命軍之所以選擇德式裝備,其實也是國民黨政府當時的無奈之舉。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之後,國民黨政府便驅逐了蘇聯的軍事顧問,開始向德國尋求軍事援助。此時的德國其實也並不好過,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之規定,德國只能擁有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大批優秀的職業軍人被迫離開了軍隊。雖然德國是戰敗國,但他們為了不會在軍事方面出現斷層,便不顧凡爾賽條約之「禁止德國公民在外國軍隊擔任軍事顧問」的規定,暗中鼓勵這些退役軍人遠赴國外擔任軍事顧問。

「從德國聘請軍事顧問,改革軍制,編練新軍,協定防務,籌措軍火」

中德軍事合作從此進入實質性階段,雙方不僅籤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還詳細的為國民革命軍制訂了一份《陸軍改革建議書》。在協助中國整頓軍備方面,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將,他建議國民政府在當前有限的財力物力之下,應首先建立一支小型的德式裝備部隊,用以起到核心示範作用,然後再分期分批完成60個師的整編。漢斯·馮·塞克特上將確信,如果中國擁有60個精銳德械師,將足以應付來自各方的軍事威脅。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已當時國民政府有限的財力物力,根本就無法組建60個德械師。根據《陸軍改革建議書》之方案,1935年下半年,國民革命軍開始進行了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1935年10月,第二批10個師的挑選也已完成。雖然第一批和第二批總計20個師的部隊,已經根據德國軍事顧問的要求開始整編和接受訓練,但實際僅裝備了第一批10個師的輕武器,而且還是數量不足,重武器更是沒有從德國運至。為了加快轉型的進程,1936年有20個師準備"調整"為德械師,1937年又挑選出了10個師的部隊,但此時抗日戰爭爆發了。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作為日本人的盟友,德國單方面終止了與中國的軍事合作,原本計劃的60個德械師,只裝備了20個師,另10個師只裝備了一半,重武器更是少得可憐。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這些德械師根據所處的不同位置,分別開赴了不同的戰場,最先與日軍交手的德械師,是奉命參加淞滬會戰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隨著日軍源源不斷的在淞滬戰場上投入重兵,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1師、第14師、第57師、第67師和教導總隊等德械師,也陸續的投入到了其中。

抗日戰爭才開始不足半年,就有28個德械師被打殘。

作為國民革命軍之主力,相當數量的德械師參加了整個松滬會戰,雖然損失大半,但他們硬是憑著血肉之軀,挫敗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之狂言。在松滬會戰之中,雖然這些德械師的戰鬥力並不弱,參戰將士的戰鬥意志也非常頑強,但在火力上並不能與對日軍抗衡。在輕武器方面與日軍不相上下,但這些德械師嚴重缺乏重武器,就拿坦克來說,標準都是一戰時期的,根本就不具備反坦克能力,往往是在進入戰場以後,也就再也沒有回來。

既然是裝備了德式武器的德械師,為什麼還要說憑的是血肉之軀?

所謂的德械師,準確的說應該稱其為德械輕步兵師,而且當時中國還做不到集團化,打掉一個沒一個,所以還沒有等到抗日戰爭結束,「德械師」就消耗殆盡了。反觀當時的侵華日軍,光甲種師團就有二十一個,而且他們還有強大的海軍、空軍作為戰略支援。平心而論,侵華日本算不上很強,他們坦克如果放到歐洲戰場上,甚至未必能打得過德軍的履帶車,但在中國戰場上,卻能完全壓制住德械師。

求人不如求己,打鐵還需自身硬,所謂的德械師,國民黨之最大敗筆。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我們真的「器不如人」嗎?日軍不服:國軍有世界級先進武器
    在國防整體實力及武器裝備上,我們當時確實與日本存在較大差距,面對已經實現工業化的日本,我們無論是陸軍的常規武器,還是炮兵海軍空軍等技術兵種,中國軍隊都處於絕對的劣勢狀態,就是裝備精良的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也無法與日軍相比。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現在不少影視劇中都有明顯的「固定式」形象的刻畫,如抗戰劇中八路軍的形象大都是小布帽、灰軍裝。而對於國軍形象,尤其是中央軍的刻畫,大多離不開一頂德式鋼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和虞嘯卿的德式鋼盔就很亮眼;電影《捍衛者》中的國軍也是頭戴德式鋼盔。
  •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抗戰時期,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國軍獲得的美式武器裝備中,除了2萬餘輛軍用汽車以外,有1300餘架各類飛機、M3A3輕坦克604輛、36門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481門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600門75毫米山炮、300門M-3式37毫米戰防炮、2000門60/81毫米迫擊炮,32
  •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對比:武器裝備差距驚人
    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不要說迫擊炮、山炮,就連子彈都十分匱乏,武器彈藥主要靠繳獲日軍、偽軍和自己的兵工廠製造。而正面戰場上的國軍由於派系林立,自然各個部隊的武器數量、質量也參差不齊。但一般說法是,中央軍裝備好、數量多。前期清一色德械武器,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最好的,也強於日軍。那麼,中央軍武器裝備真的勝過日軍嗎?
  • 抗戰時期的國軍蘇械師為何鮮為人知?裝備哪些蘇械?戰鬥力如何?
    抗戰初期,經過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國軍的德械師基本上消耗殆盡,隨著德國調整對華政策,中國從德國獲取武器裝備的渠道被切斷。這時蘇聯向國民政府伸出橄欖枝,蘇聯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人,而中國又急需獲得支援,國府很快跟蘇聯達成協議,由蘇聯提供軍事援助,蘇械師應運而生。
  • 抗日戰場上的三七戰防炮:單炮可擋8輛日軍坦克,秒殺豆戰車
    當時,德國派出軍事顧問團赴華幫助改革軍隊,中國也從德國購進大批軍火以增強國防力量。在進口的德制武器中就有日後被稱為"敲門磚"的37毫米Pak 35/36型反坦克炮,為了保密和避免外交糾紛,當時偽稱為"瑞士索羅通造戰防炮"。■中國軍隊裝備的德制37毫米Pak 35/36型反坦克炮。
  • 抗戰時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懸殊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抗戰8年,戰場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在這個問題上尋究或許才是對先輩浴血奮戰的最好紀念。《講武堂》特推出《中日軍隊技術對比》系列文章,第二期——炮兵火力對比,中日兩軍炮兵火力差距更為懸殊,這令中國軍隊很難正面抵擋日軍攻勢。
  • 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什麼?
    抗戰時期國軍士兵其實並沒有統一的裝備,因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中國一直是軍閥割據的狀態,雖然民國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私底下依然是混亂的。抗戰爆發時,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以外,還有桂系,奉系,晉系,粵系等各路軍閥。
  • 淞滬會戰︱真實的「德械師」:火力遠不及日軍,但意志堅定
    說起「德械師」,我們總認為德械師是清一色德式武器的部隊。網上一些文章都稱「德械師」裝備無論是輕武器還是重武器都遠遠強於日軍,但戰鬥力卻十分低下,沒有任何戰術可言。那麼,歷史上的「德械師」真是如此嗎?這30個步兵師因接受德國軍事顧問的訓練,官兵頭戴德國M35鋼盔並裝備及少量的德式武器,因此日後被稱為「德械師」。國軍「德械師」部隊但這30個「德械師」真正能達到計劃最初標準的僅僅只有教導總隊,而其餘的師,除了僅少數的師能有1個山炮兵營、戰車防禦炮連外,絕大多數的師都沒有裝備。比如最有名的精銳德械師第36師、第87師及第74軍第51師、第58師。
  • 中國坦克的起點,就在於抗戰期間對陣日軍「豆式坦克」的尷尬
    比它的尺寸更神奇的是其8-12毫米的裝甲,以當時中國軍隊普遍裝備的中正式步槍(其口徑為7.92毫米),竟然也有擊穿94式輕裝甲車的戰例。九四式裝備的最強武器是7.7毫米機槍,這種戰車是無法和歐美列強的任何坦克匹敵的,但是和日本坦克的生產目的一致,能壓制中國軍隊就達到預期了。
  • 國軍德械師戰鬥力如何?淞滬會戰中德械師表現如何?
    說起「德械師」,我們總認為德械師是清一色德式武器的部隊。網上一些文章都稱「德械師」裝備無論是輕武器還是重武器都遠遠強於日軍,但戰鬥力卻十分低下,沒有任何戰術可言。那麼,歷史上的「德械師」真是如此嗎?完成這一整改,光150毫米重型榴彈炮就需要240門,這還不算別的輕、中型火炮,這些武器絕大部分要從德國進口。 輕武器上,根據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的圖紙仿製出了的中正式步騎槍。之後,國民政府又成功仿製出捷克式ZB26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二四式重機槍)和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等步兵武器。但由於綜合國力限制,截至抗戰全面爆發前,國民政府僅調整了30個步兵師。
  • 什麼抗戰5個軍拿不下日軍1個師團?看一下日軍武器裝備就知道了
    什麼抗戰時期日軍那麼難打?我們以被稱為戰爭史上千古笑柄的蘭封會戰為例子。蘭封會戰以15萬軍隊卻無法殲滅日軍土肥原第14師團2萬多人。從參戰部隊看,有第74軍,第27軍,第71軍,還有第64軍,32軍。可以說投入的部隊都屬於精銳主力部隊,但是為何5個軍15萬人,都拿不下日軍一個第14師團呢?肯定有在指揮等方面的問題,但是也有武器上的問題。整個戰鬥大概過程是,經過48小時晝夜攻擊,第64,71軍突破了日軍在蘭封東面的防禦陣地,奪取三義集。
  • 國共合作抗戰典範戰例:國軍圍困,縣大隊主攻,全殲日軍加強中隊
    但是在山東根據地,就在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前後,國共兩軍卻聯手對進犯的日軍展開了一場堪稱經典的殲滅戰,以極小的代價殲滅了日軍一個加強中隊,在山東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由於日軍氣焰囂張,其在被包圍後,不但沒有驚惶失措,反而在1門38式野炮和10多挺輕重機槍的火力掩護下,拼命地向攻擊村子的國軍部隊猛烈射擊,並且在火力掩護下頻頻發起白刃突擊,大有不但要一舉扭轉被動局面,而且還要將662團擊潰的架勢。日軍雖然多次突擊都被662團打了回去,但國軍陣地也幾度告急。
  • 都用美式武器,美械國軍和美械韓軍相比,裝備差距有多大?
    在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中,裝備了美式武器的國軍大多都是其精銳部隊;而在隨後的韓戰中,美國扶持下建立的韓軍也裝備了美式武器。 但是,都是使用美式武器,而且相差不過幾年的時間跨度,國軍和韓軍(註:韓軍也自稱國軍,在此特別區分下)的裝備層級卻是不一樣的。
  • 抗戰時期國軍中正式步槍與日軍三八式步槍的性能對比
    國民黨第一軍,前身是稅警總團,是國民黨最早全盤德式的軍隊,用毛瑟、中正式、FN公司產的毛瑟,創造了不可超越的步槍作戰神話。中正式唯一的缺點是後坐力大,但是單發步槍受後坐力影響很小,全槍增重也不明顯,故根本不是缺點。日本的三八式也是毛瑟的仿製品,只是採用了6.5毫米的口徑,結果彈頭太容易貫穿,而不是像美國5.56毫米彈那樣會翻滾,而彈頭的衝擊致傷也比7.92的毛瑟彈弱得多,所以殺傷力極低。
  • 國軍,八路軍蘇械裝備史
    這當然不是真的,以國軍「精良」裝備蘇械為例;至1945年抗戰勝利,幾乎損失殆盡。而八路軍在蘇聯支持下,秘密獲得大量蘇械;抗戰勝利前已超過國軍。本文將講解這段歷史。 皖南事變後,雖然蘇聯仍拒絕公開援助延安,但延安還是繼續通過秘密渠道得到一定的蘇聯武器援助。至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爆發,為爭取中共方面的支援,史達林曾兩次主動提出支援延安武器,希望八路軍能抽調一兩個師的兵力到內蒙和外蒙邊境地區牽制日軍,並接受蘇方提供的可裝備一、兩個師的新式武器。但毛澤東出於種種考慮,拒絕了該提議。
  • 二戰德軍步兵班裝備,火力有多強大,能否壓制日軍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班裝備,火力有多強大,能否壓制日軍 就實際情況而言,二戰中美軍實現步兵制式步槍的半自動化半自動步槍和波波沙衝鋒鎗,在火力上有明顯優勢,德軍也開始裝備G43半自動步槍以及STG44突擊步槍應對。
  • 臺兒莊戰役,國軍兩個特殊的打法,成功擊潰日軍王牌部隊
    這場戰役是我國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囂張的氣焰,堅定了我國軍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不過,這場戰役的勝利並不容易。據統計,國軍在這場戰役中,共投入29萬的兵力,而日軍則投入約5萬人,但這5萬人則是日軍中的兩大王牌部隊——板垣師團、磯谷師團。
  • 國軍德械師與真正德軍師差距到底有多大,火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從班、排一級上看,德械師和德軍師差別不大。德械師每排一般有3挺輕機槍、30支步槍,若干衝鋒鎗,另可得到連轄機炮排中的2挺重機槍作為支援火力。而德軍一個步兵排裝備有5支衝鋒鎗、4挺通用機槍,34支步槍,排級支援火力為一個3人迫擊炮組,裝備1門50毫米迫擊炮。
  • 八年抗戰,中國軍隊為啥在陣地戰中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
    ——魯迅 抗日劇中,常常少不了國軍潰兵。一看到國軍潰兵,大家容易形成這樣一個印象:國軍怕死,抗日不行。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確實潰兵多,這倒不是導演們故意黑國軍。其實,這些從戰爭上潰逃下來的兵們,大部分還是歸了原建制,依然是抗日戰爭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