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德國軍隊一直以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而著稱於世。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也曾裝備了大量的德械師,但在與裝備明顯遜於德式裝備的日軍對陣之時,幾乎每次都是一觸即潰,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了哪?
顧名思義,德械師就是裝備了德軍武器,按德軍編制和訓練的國民革命軍部隊。
上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府曾經與德國有過一段密切的軍事合作,那時德國不僅向中國出售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而且還向中國派出軍事顧問,協助中國組建了一批裝備精良的部隊,與就那些所謂的通常被稱為德械師。當時在國民革命軍之中,能達到德械師的有國民革命軍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國軍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這些部隊堪稱當時國軍主力,戰鬥力極強。
國民革命軍之所以選擇德式裝備,其實也是國民黨政府當時的無奈之舉。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之後,國民黨政府便驅逐了蘇聯的軍事顧問,開始向德國尋求軍事援助。此時的德國其實也並不好過,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之規定,德國只能擁有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大批優秀的職業軍人被迫離開了軍隊。雖然德國是戰敗國,但他們為了不會在軍事方面出現斷層,便不顧凡爾賽條約之「禁止德國公民在外國軍隊擔任軍事顧問」的規定,暗中鼓勵這些退役軍人遠赴國外擔任軍事顧問。
「從德國聘請軍事顧問,改革軍制,編練新軍,協定防務,籌措軍火」
中德軍事合作從此進入實質性階段,雙方不僅籤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還詳細的為國民革命軍制訂了一份《陸軍改革建議書》。在協助中國整頓軍備方面,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將,他建議國民政府在當前有限的財力物力之下,應首先建立一支小型的德式裝備部隊,用以起到核心示範作用,然後再分期分批完成60個師的整編。漢斯·馮·塞克特上將確信,如果中國擁有60個精銳德械師,將足以應付來自各方的軍事威脅。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已當時國民政府有限的財力物力,根本就無法組建60個德械師。根據《陸軍改革建議書》之方案,1935年下半年,國民革命軍開始進行了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1935年10月,第二批10個師的挑選也已完成。雖然第一批和第二批總計20個師的部隊,已經根據德國軍事顧問的要求開始整編和接受訓練,但實際僅裝備了第一批10個師的輕武器,而且還是數量不足,重武器更是沒有從德國運至。為了加快轉型的進程,1936年有20個師準備"調整"為德械師,1937年又挑選出了10個師的部隊,但此時抗日戰爭爆發了。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作為日本人的盟友,德國單方面終止了與中國的軍事合作,原本計劃的60個德械師,只裝備了20個師,另10個師只裝備了一半,重武器更是少得可憐。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這些德械師根據所處的不同位置,分別開赴了不同的戰場,最先與日軍交手的德械師,是奉命參加淞滬會戰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隨著日軍源源不斷的在淞滬戰場上投入重兵,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1師、第14師、第57師、第67師和教導總隊等德械師,也陸續的投入到了其中。
抗日戰爭才開始不足半年,就有28個德械師被打殘。
作為國民革命軍之主力,相當數量的德械師參加了整個松滬會戰,雖然損失大半,但他們硬是憑著血肉之軀,挫敗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之狂言。在松滬會戰之中,雖然這些德械師的戰鬥力並不弱,參戰將士的戰鬥意志也非常頑強,但在火力上並不能與對日軍抗衡。在輕武器方面與日軍不相上下,但這些德械師嚴重缺乏重武器,就拿坦克來說,標準都是一戰時期的,根本就不具備反坦克能力,往往是在進入戰場以後,也就再也沒有回來。
既然是裝備了德式武器的德械師,為什麼還要說憑的是血肉之軀?
所謂的德械師,準確的說應該稱其為德械輕步兵師,而且當時中國還做不到集團化,打掉一個沒一個,所以還沒有等到抗日戰爭結束,「德械師」就消耗殆盡了。反觀當時的侵華日軍,光甲種師團就有二十一個,而且他們還有強大的海軍、空軍作為戰略支援。平心而論,侵華日本算不上很強,他們坦克如果放到歐洲戰場上,甚至未必能打得過德軍的履帶車,但在中國戰場上,卻能完全壓制住德械師。
求人不如求己,打鐵還需自身硬,所謂的德械師,國民黨之最大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