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坤,今年35歲,是六枝特區郎岱鎮青龍村十組的村民,因為自己沒文化程度不高又缺乏技術,2014年,一家人被納入貧困戶序列,幸好在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我們一家人的努力下,得以在2017年成功脫貧「摘帽」。
像同村的很多人一樣,小時候家裡的生計僅僅依靠著父母在土地裡刨食,我們家有五姊妹,一家人都指望著家裡的土地過活父母養育我們艱辛可想而知。 因為自己的成績也不是很好,所以很早我就選擇了外出務工希望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承擔起家裡的責任,常年在外漂泊四處打工居無定所。打工的日子比我想的還要艱辛一些,外面吃飯住宿樣樣都要錢,雖然一個月能有幾千塊錢但是卻基本存不下來錢。
後來,我自己也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妻子一起背井離鄉在外進廠打工,但因為兩人都沒什麼拿手的本領一直以來也沒能掙到錢,我們的小家依然在貧困線掙扎。近些年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需要穩定的環境讀書學習知識,父母年紀也大了身體不如從前。作為父親,我需要為孩子們的未來負責給他們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作為孩子,我需要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讓他們的老年生活沒有顧慮。 於是,我選擇再次回到生養我的青龍村,讓我意外的是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青龍村已經不復當年,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的跟進,青龍村意氣風發。
回來後,村裡組織培訓養殖技術,我也和妻子也一起參加了培訓,通過培訓後我找到了新路子——養牛。於是,我和妻子留在家鄉專心幹起了養殖,除了組織培訓交給我們專業的養殖知識,村裡還幫忙協調了20畝土地讓我種草養牛。如今,我的養殖正邁入正軌,小小的養殖場裡有了15頭牛,一年下來也有四五萬元的收入,我們一家也擺脫了貧困,我相信在我和妻子的努力下我們的養殖會越來越好。 對於未來,我最大的希望是把牛養好,讓孩子們可以好好讀書習字,有一個好的前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冰潔
編輯 謝勇勇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