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年代其實是我最懷念的年代,上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新的事物,新的思想,不斷地衝擊著人們的生活。我是懂事之後才知道我出生的年代其實是國內連環畫(俗稱「小人書」)最輝煌的時期,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後期,中國的連環畫風光無限,那時,全國的圖書市場有1/4是連環畫(這一點倒和現在的日本很像,現在日本的圖書市場也是近1/4的出版物是漫畫)。
但是到了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形勢突然急轉直下,連環畫的市場突然一蹶不振。這裡面當然有出版社一擁而上導致市場過剩、粗製濫造追求利益的作品充斥市場以及連環畫製作周期長等原因,但我覺得當時的日本漫畫帶來的衝擊也是不容小覷的。當然也有學者說日本漫畫衝擊國內市場是在90年代初,那時候連環畫早已衰弱,日本漫畫的出現只是阻止了連環畫的再次復興。但不管怎麼說,當時的日本漫畫,那種新型的、電影分鏡式的故事漫畫確實給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帶來了相當大的震撼。而我,就是其中一個「深受其害」的「無知少年」。
我人生第一本看的漫畫和時間由於年代久遠已經記不起來了,但根據自己模糊的回憶大致應該是在我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也就是差不多91、92年,作品的話很有可能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哆啦A夢》,當然,當時還沒有這麼洋氣的名字,那時還叫《機器貓》呢。很多人名的翻譯和現在的也大不一樣,哆啦A夢叫阿蒙,大雄叫康夫,胖虎叫大熊,強夫叫小孬……
剛接觸日本漫畫沒多久,學校裡就颳起了一陣漫畫旋風,可謂是盛況空前,同學們爭相傳閱,生怕錯過任何一本可以看到的作品。那個年代社會貧富差距還不算太大,大部分同學的家庭經濟條件都比較一般,而那時的盜版漫畫基本都是以5本一套的形式出版,長篇的就一套一套的連續出版,單本都比較薄,單本價格差不多都在1塊9到2塊3之間,也就意味著一套怎麼也要10元,這對於當時的小學生來講還是有很大壓力的。所以大家往往是你買這套,他買那套,然後交換著看,有時候換著換著也不知道自己買的那套在誰手上了。家裡條件好的同學這時就特別受歡迎,大家都爭相去他家看漫畫,一套一套的擺在書架上,甚是羨慕。
那時市面上流傳的這些漫畫自然都是盜版的,畢竟那個年代版權意識還不是特別強,市場經濟之風掀起的時間也不長,很多人都是唯利是圖,估計就算知道也管不了那麼多了,市場需要什麼,什麼東西掙錢就去做了。
小學時候我個性相對比較內向,所以從數量上來說,看過的漫畫和一些同學相比並不算多,也有一些看了一半因為不喜歡或者看不到而草草結束的。當時最先流行的漫畫80後的朋友們應該都會有共鳴,就是海南美術攝影出版社早期出品的三大暢銷作:鳥山明的《龍珠》(那時候叫《七龍珠》)、車田正美的《聖鬥士星矢》(那時書名為《女神的聖鬥士》)和北條司的《城市獵人》(那時候翻譯成《俠探寒羽良》)。
這三部漫畫當時實在是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三個漫畫家也是當時在學生中知名度最高的。當然同時在流傳的還有藤子不二雄的《機器貓》和手塚治虫的《緞帶騎士》(那時候翻譯為《藍寶石王子》)等其他知名漫畫家的作品,但就我身邊的同學們的反應來看,還是沒有這三部那麼火。事實上手塚和藤子在日本漫畫界的地位是要高於鳥山、車田和北條的,但大家當時可能還是更喜歡刺激性強的作品,那種熱血、戰鬥,或者散發著青春荷爾蒙的作品。
那麼對於我呢?這就要說到標題中的「非典型性」了,這三部當時這麼紅的漫畫我竟然只喜歡其中前半部七龍珠,剩下的都是看了沒多久就棄了。這完全不夠典型嘛!自命清高?小小年紀怎麼可能有這麼高的思想覺悟?!所以這「非典型性」真的是天生的。後來回過頭想起來,自己之後為啥為喜歡上青年漫畫確實是有苗頭的,似乎我從小就不是很喜歡那種太過熱血,充滿個人英雄主義,動不動就像打怪升級似的故事。這樣就很容易理解我為什麼不喜歡《龍珠》的後半部和《聖鬥士》了,《龍珠》前半部多少還延續了鳥山明在前作《阿拉蕾》開創的風趣幽默、無釐頭的風格,但到了後半部可能是因為市場原因一直未能完結,導致落入了打怪升級的怪圈。《聖鬥士》就更別提了,動不動就小宇宙爆發……這得報廢多少個宇宙啊!宇宙不是你想爆,想爆就能爆~扯遠了,反正我不是很喜歡這種風格的作品,主角光環甚是強烈,哎哎哎!太刺眼了!看不下去了!劇情可以說是相當套路且不科學,這也導致我對車田正美的其他作品也是敬而遠之……工作後我還試著強迫自己認真看一遍聖鬥士,看了半本就不行了……別逼我!小心我小宇宙爆發!
那麼《城市獵人》呢?這作品總不像聖鬥士那樣的吧?畫風美型,尤其是裡面的女性(口水~),多少男生看的愛不釋手,有的還得偷偷看怕被爸爸媽媽看到。這個可能只能用我GET不到北條司的幽默感這點來解釋了,因為他其他的一些相對比較正經的短篇我就很喜歡,尤其是那本《那年的夏天很笛子》。
那剛開始看漫畫不久的章夢夢童鞋喜歡的是什麼作品呢?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鳥山明的《阿拉蕾》和三條陸原作、稻田浩司作畫的《龍之謎》了。
先說說《阿拉蕾》,這部漫畫在我心目中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可以說它是我最喜歡的搞笑漫畫,沒有之一!不管是從畫風、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上來說都是無可挑剔,可以說是鳥山明的巔峰作品。當年它是我唯一用零用錢買過整套的漫畫,翻來覆去看了無數遍。直到現在,每每想起阿拉蕾拿著竹竿挑著大便,和小夥伴們奔跑在企鵝村的場景,還是會忍俊不禁。早期盜版的阿拉蕾同樣是「著名」的海南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後來國內出了正版的中少版,開本比較小,但印刷質量還是不錯的,再後來臺灣東立出了25K大開本的完全版,我也是第一時間入手,一度絕版被炒到3000元一套,後來又幾度再版,可見喜歡的讀者還是很多的。
再來說說《龍之謎》,如果從小喜歡玩遊戲的小夥伴應該對這個封面上的LOGO很熟悉吧?
是的,DRAGONQUEST,RPG兩個世紀大作之一《勇者鬥惡龍》啊!這部漫畫其實就是當年這個遊戲的衍生品,有這麼個暢銷遊戲加持,銷量自然是不用愁,而且它還帶個副標題——達伊大冒險,你看看,副標題,多洋氣!劇情當然和遊戲有點類似,講述了一個少年在冒險中成長,最後打敗魔王的故事,聽上去挺老套的是吧?但是當時的我就是喜歡!總覺得這樣的冒險故事比龍珠後期的那種套路式的打怪升級要高級……當然,如果你不認同也沒事,我自己喜歡就行,哈哈。
本章節最後再說一部少女漫畫,我本人其實一直對少女漫畫有點偏見,儘管現在有所改觀,但看的數量確實是少之又少。當時的男生們都對少女漫畫嗤之以鼻,如果哪個男生在看少女漫畫,肯定會有人嘲笑他「娘娘腔」。
有一次,可能是出於好奇心,課間從女生那邊借來一本少女漫畫看了一會兒,很快就有一男生湊了過來,「哦~這是那個《尼羅河女兒》嘛,啊~我好愛你~~~哈哈~~~~」如此這番莫名其妙的被嘲笑了,當時我就有點蒙了,尷尬的合上了書。但是事後一想,他肯定是模仿了書裡的一句對白,這顯然說明他也是看過的嘛!我靠!
說到這部《尼羅河女兒》,這翻譯估計是盜版商胡亂取的,因為原作的日文名是「王家の紋章」,這麼簡單的翻譯不會?五個字裡面四個漢字,這也能……真是無語啊,真不知道他們咋想的,僅僅是因為故事發生在古埃及嗎?所以2007年5月,日本秋田書店正式授權臺灣長鴻出版社出版,原作者強烈要求恢復作品的原名《王家的紋章》,棄用曾經的盜版名《尼羅河女兒》,如果不答應這條,隨時收回版權。
小學時代的漫畫之路就此展開了,最高潮的事件即將到來,那就是在1993年,出現了一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雜誌,一本我們國內自己的漫畫雜誌,如果不是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過早的夭折,說不定它也能成為和日本的《周刊少年JUMP》一樣的存在。敬請期待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