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立群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取名璜,字瀕生,別號白石山人、老萍、木居士、杏子塢老民、借山翁、寄萍、三百石印富翁等。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省湘潭縣)。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書工篆隸,行書饒古拙之趣, 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齊白石對自己的篆刻與書法評價頗高,他在與胡契青和于非闇的交談中分別提到:「我的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我的篆刻第一、詩第二、書法第三、畫第四」。雖然這種自評僅為一說,事實並不盡然,而且齊白石的篆刻與書法在接受與影響上確不如繪畫,但也能從一個側面印證他的篆刻、書法的成就之高和他自身對印和書的重視。
星塘白屋不出公卿 大匠之門
篆刻在齊白石的藝術世界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他是繼吳昌碩之後又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篆刻大家。若論在吳昌碩之後對中國篆刻影響最大的大師級人物,當首推齊白石。如簡而論之,齊白石在篆刻史上所做出的最為突出的貢獻是:開宗立派,膽敢獨造。
三百石印富翁
齊白石初學篆刻,應在而立之年,最初隨黎松安學刻印。繼而在黎松安的提示和指導下,學丁、黃二家,又學趙之謙,由趙而上溯至漢印秦璽。他在《白石印草》中記述:「我的刻印最早走的是丁龍泓、黃小松一路,繼得《二金蝶堂印譜》乃轉攻趙撝叔的筆意。後見《天發神讖碑》刀法一變,又見《三公山碑》篆法也為之變;最後喜秦權,縱橫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變。」
寄萍堂
齊白石的篆刻,無論在刀法、篆法還是在章法上,均創出了前無古人、後難有來者的新格。這種獨樹一幟的風格,也反映了齊氏藝術膽敢獨造的勇氣和理念。齊白石曾說:「刻印,其篆法別有天趣勝人者,唯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餘刻印不拘前人繩墨」。
故鄉無此好天恩 一息尚存書要讀
單刀絕妙,是齊氏篆刻刀法的核心特色。單刀衝刻,以刀代筆,以意趨刀,盡生自由、別致、痛快之感。他將前人很少使用的單刀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刻出的線條,視覺對比強烈,一面光滑,一面生辣。加之他的腕力充沛,收放自如,刻出的線條老辣、爽利,形成了雄健、恣肆的風格。齊白石的篆法同樣別開生面,呈現出「縱橫平直一任天然」的風格。如楊增銘所論,齊白石「吸取《祀三公山碑》精華,將圓筆篆書改為方筆,博採秦權、詔版、漢將軍印的精神,在篆法上採取老實為正、疏密自然的手法,將傳統碑帖、工具書之篆字,在符合篆書準確性前提下加以改造」,體現了齊派篆法的獨到之處。
悔烏堂
齊白石篆刻的章法,在後世印界有著一定的爭議,有人認為其「雜亂無章」,但多數研究者認為,追求縱橫參差、窮極變化恰恰是齊白石篆刻章法的獨特性所在。如郞紹君所認識的那樣,齊白石「斜欹取勢的大膽放縱」,「拉大和強化疏密對比,而不是求平勻對稱」,「以敲邊製造殘破效果」等做法,應當是一種突破,一種破格。
白石
齊白石學習書法,始於青年時代,初學「館閣體」,很快放棄,改學何紹基,學魏碑。後學李北海、金冬心,師法《天發神讖碑》《三公山碑》等,深入研究篆書。又學鄭板橋與吳昌碩,尋覓行草書變化之路徑。經師法借鑑和大膽獨照,齊白石在書法的風格、意境、氣息和格調上均創出了自我面目。楊增銘概況其書法藝術風格為:「一曰風格遒健,力能扛鼎;二曰氣勢恢宏,排奡縱橫,三曰入古出新,妙造自然」。
齊白石傳世的書作多為篆書、行草,二者成就最高,也最能反映其書法的特色。齊白石的篆書,形式獨造,他筆下的線條,已無小篆的痕跡,擺脫了傳統篆書婉約通透的審美標準,雄強大氣,古樸稚拙而不失天趣。齊白石篆書的用筆,以骨力取勝,線條產生出強大的衝擊力與感動力。
齊白石行草的最大特點同樣是超越了傳統模式,抓住書法的「力、勢、氣」等要脈,創造了嶄新的面目。如陸璐所論:「其行草用筆中側並舉,輕重粗細疾馳曲直方圓大小疏密虛實黑白等對比相宜,墨色濃淡枯溼幹潤渾然一體」,「於古雅拙樸中得書卷氣、金石氣」。
(註:本文第一幅書法作品圖片選自「南吳北齊的藝術世界——吳昌碩、齊白石作品展」。)
本文作者葉立群在瀋陽美術館「南吳北齊的藝術世界——吳昌碩、齊白石作品展」現場
文章作者簡介
葉立群,遼寧社會科學院美術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來致力於地域文化、文學和藝術理論研究。已出版著作《當代遼西的文學世界》《地域文化視域下的遼寧現代作家創作》《張成思美術創作研究》《晚清寓華傳教士的跨文化傳播》等多部。在《小說評論》《名作欣賞》《中國藝術報》等國內重點報刊發表文化隨筆、文學評論、藝術評論等近百篇。編著《又見大唐——唐代文化藝術研究》。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侵權,請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