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知音難覓;王纘緒邀請齊白石去四川,並承諾3000大洋的辛苦費,齊白石是有記錄的;其實王纘緒在1931年至1936年四川之行前,所給予齊白石的畫資與饋贈也是實在不少了。加上在重慶王瓚緒官邸裡自賣的收入,可以說是此行收穫巨豐。
齊白石在《白石詩草》中記之:
「王君治園與餘不相識。辛未春,以書聘遊重慶,餘諾之,因時變未往。聞餘苦於磨墨,贈以小婢,又聞家山傷財,擔贈負千金。願餘身健,長進藥物。恐餘冬寒,遠寄綿綿。神交之道,雖古人未有能如治園之篤者。因感,餘夢見荊州。百回尺素倦紅鱗,一諾應酬知己恩。昨夜夢中偏識道,布衣長揖見將軍。」
詩序中所言,在1931年,齊白石與王瓚緒還沒有見過面只是通過書信交往。通過書信,王瓚緒邀請齊白石出遊重慶,齊白石答應了,但是因局勢未能成行。王瓚緒聽說齊白石年歲大了,專門送去一個名叫壽華的女孩到北京去幫助磨墨;聽說齊白石老家遭搶,便贈送千金;並且常送去貴重藥品,甚至冬天給他寄去棉衣棉褲。王瓚緒對齊白石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讓白石老人極為感動,竟然在夜晚夢見王瓚緒,寫下了這首感激之詩。
王瓚緒誠懇的邀請齊白石出遊四川,他再二再而三地向齊白石發出邀請信函和電報;在齊白石給姚石倩的書信中,齊白石對此所言:
「王將軍返渝想父老下民皆有喜色也。王君又屬弟代為促遊蜀都,言理動人,無奈刻不能離平。總之一言,為家山兒輩不能來平之誤。吾離平,拙妾亦欲同行。五六小兒女在平,無人照料。王君高誼相招,承弟殷殷然勸吾早行之函,約五十件矣,如終不臨渝,不獨無以對王君,而且無以對我石倩弟也。弟函稱王君贈金若干云云,璜非為銅山始遊蜀耳。吾未出門,王君早已厚贈將二千元矣。吾應相見長揖謝之,非言定聘金方打被包也。暫不能來渝,自有期日矣。……」「……昨由北平寄上四尺整紙中堂幅十又二幅(七月十九日寄行),此聊報王將軍一賜千金,磨墨小婢二事。」
1932年齊白石過意不去,專門繪製了《山水十二條屏》巨幅作品,派三子齊良琨專程送給王瓚緒,此作品現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所收藏。在十二圖屏之一的《夢遊渝城圖》中,齊白石題到:
「毋忘尺素倦紅鱗,一諾應酬知己恩。昨夜夢中偏識道,布衣長揖見將軍。夢遊渝城詩,將軍謂治園君。治園將軍一笑,白石草衣齊璜。」
這為王瓚緒創作山水屏是銘心之作,從中也看出了王瓚緒在齊白石的身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齊白石賣畫的一貫原則只認真金白銀,而且是對誰都毫不講情面。按十二條屏的巨幅作品計價,那畫價一定是不菲的。
1933年齊白石就讓三子齊良琨前去重慶,其實是以此作推廣宣介,以擴大知名度打前站的。在1936年齊白石來成都,因為先有三子齊良琨到四川的以畫、印廣泛交友,推介面廣,故前來求購書畫印章者絡繹不絕。重慶的胡開文店的宣紙、畫料、筆墨也是應有盡有地提供了方便。
以鬻書、賣畫、治印為業的齊白石,四川之行使他收穫頗豐。據有人估計,齊白石在重慶鬻印、買畫的收入應當也在4000元大洋以上。
由於齊白石抵達成都後住在王瓚緒官邸,書畫收藏者求畫總是蜂擁而至,齊白石當時的價格,中堂的整幅作品不過四十元,一張四尺對開的單幅十四元,紙還是他從故宮帶來的宣紙。齊白石的經營之道,是讓喜歡他畫的人,能買得起他的畫。
但是高山流水知音異變;齊白石與王纘緒因為金錢發生了矛盾。對此王纘緒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倒是白石老人所記錄:「半年光陰,曾許贈之3000元,不與,可謂不成君子矣。」
1936年9月齊白石給其學生的書信說:
「予已與中英弟有約每月來函一次。無論老年人答與不答,只要知弟子平安。成都治亂,已免懸懸。此次予之出成都,大有容人之失信食言,倘執吾弟代王纘緒許贈三千之函說話,纘緒騙人三千元,吾弟從中難矣,吾愛吾弟,故一擲千金,足見君子與小人也。方鶴老、曾默躬如相見,代稱名問安。」
齊白石的學生姚石倩,只是是王纘緒的參贊,沒有決定權,也可能代替王纘緒的許諾。其實王纘緒他根本就不缺這三千大洋。當然齊白石所記錄的絕不會是謊言,而王纘緒也是絕不缺這三千大洋;之前所給予齊白石的畫資饋贈就不少,雖然王纘緒對此沒有片言隻語,但在此事以後的1949年,依然表示齊白石先生的畫,是我平生所最珍愛的畫。
齊白石四川之行的結果,是王纘緒把齊白石的篆刻、繪畫藝術引入四川,為齊白石的藝術市場的開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惜白石老人耿耿於懷並不領此情;齊白石1941年《蜀遊雜記》所載:
「辛巳冬十月十又八日因憶在成都時有一門客,日久忘其姓名,翻閱此日記,始愧,虛走四川一回,無詩無畫,恐後人見之笑倒也,故記數字。後人知翁者,翁必有不樂之事,興趣毫無以至此。」
王纘緒與齊白石到底發生了什麼,前後因果外人都不得其解。現在只能推斷兩人之間發生了天大的誤會。
儘自己一切努力保護好孩子,是祖國對全球華夏兒女的承諾!
齊白石一生的信念,就是不傍官,為什麼他70歲時與高官結為兄弟?
《初晴》拍賣2億元的高價,卻與潘天壽毫無關係
崔如琢敢畫,敢畫大畫,敢畫特大畫;所以才有巨幅的《荷風盛世》
我們不排斥「外國人永居條例」,是先要消除我們網民對現實的憂慮